今年高分考生扎堆!「高分通脹」的背後是教育的悲劇...

2020-09-04 新浪教育

來源:以下文章來源於陳志文觀察 ,作者陳志文

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設的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


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一說13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高考也一樣,700分以上達到了80人,而2019年僅有24人。中高考都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不止是北京。上海中考考生總量約8萬人,數學成績在141-150(150)分的有26988人,136分以上的總數達到3.78萬人,幾乎逼近所有考生的一半。英語成績在141-150分的高達15985萬人,136分以上的也高達3萬多人。


在河南,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達44162人,700分以上考生169人,但2019年高考狀元也僅有702分。在河北,600分以上考生也超過了3萬人,700分以上106人,均大幅提高,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



從下表可以看出,600分及以上考生,全國I捲地區與去年相比大幅增加,高考大省如河北、河南、廣東、安徽等高分段考生人數增長都在1萬人以上,河南比去年增長3萬餘人,領跑全國。


(圖片來源:高中生學習)


都是高分考生,分數的篩選價值越來越微弱,也不斷加劇著分數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分分計較,中考甚至是零點幾分的計較。


選拔性考試變得越來越水平化、簡單化,甚至模式化,高分考生越來越多。


以前的中高考不是這樣的,作為一項選拔性考試,其區別度還是顯著的。也就是說,學業優秀與否,分數差距是很大的,第一名與第二名之間差距也不小。在中高考中,滿分是極其稀缺的,能有一兩個人或者幾個人已經了不起了。但現在,想當第一名,恨不得要求你門門是滿分或者逼近滿分。


為什麼會這樣?


總體上原因比較複雜,在我看來,大體有五方面的原因。


第一,把考試難度與負擔強行掛鈎,一直試圖通過降低考試難度來減負。


第二,求穩成為各地中高考的核心政治訴求,民意訴求,導致中高考考試不斷模式化,考試內容與題型甚至大面積固化。


第三,與招生改革的指導思想有關,相關部門一直希望以水平測試替代選拔性考試,破解應試教育,破解對分數的追求。


第四,家長對學生教育投入的重視,應試教育發達,客觀上也導致水平也在提高。


第五,隨著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的普及,中高考不得不承擔更多的水平測試的職能,不得不部分水平化。當然,今年疫情備考不充分,讓各級考試在命題上也不得不適當下調了難度,這是今年的特殊情況。


這裡面有客觀原因,比如面對高中與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得不承擔把所有考生評測出來的職能。但也有一些非客觀原因,更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就是把考試難度與負擔強掛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輿論與大眾對以高考為代表的升學考試口誅筆伐,無限上綱上線,指責大學教授也不會做什麼題之類的標題比比皆是。考試試題難度被認為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學生的負擔,試題難度大,壓力就大。在這種錯誤的輿論壓力下,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追求穩定,降低難度。中高考試題因此越來越趨於模式化,甚至固化,「萬年不變」的送分題越來越多,考基本智商的題比比皆是。中高考越來越像託福、雅思等水平化考試,越來越遠離選拔性考試。



這是近年來各類升學考試中值得注意的一個趨勢,其背後無非是一個荒唐的邏輯:試題難度與學生負擔成正比,為降低負擔而不斷降低難度。


其實,考試的難度與負擔之間沒有必然聯繫,這是一個淺顯的基本邏輯,基本道理。如果談到負擔,其實只與你考試的期望值相關聯。再簡單的考試,想考第一都是比較難的,再難的考試,想考零分都是很容易的,而非試題的難度。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把這個邏輯顛倒了。


這一現象,還與我們近年一些招生改革的思想有關,與倡導甚至照搬英美的招生錄取方式有關,推行選拔性考試水平化、等級化,試圖以水平測試破解應試教育難題。


不同的考試,其定位與目的,效果和作用是不同的,簡單從功能上來說,一種是水平考試,一種是選拔性考試。原則上講,水平考試難度相對較低,從測量角度看,區分度較低,是粗顆粒的,只是一個大致分層。但是選拔性測試不同,它更強調對優秀人才的區別與選拔,要求區分度更高,是細顆粒的。


我們所熟知的美國的各種考試多數是前者。美國「高考」SAT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的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美國的「中考」SSAT類似我們初中學業水平測試,同樣,託福也是一種語言水平測試。這類水平測試在分數的計量上也是不同的,比如老SAT滿分為2400分時,即便再低,一般也不會低於1200分,想低於這個分,稀缺度和考2380分以上一樣難,因此經常有人開玩笑說:你如果SAT能考到1100,我就請你吃飯。


美國盛行的這種水平化考試,是與其錄取制度配套的,即水平考試作為一個基礎學術評價,學校在此基礎上綜合評價後招生錄取。這些成績是基礎,但不是唯一依據。


中國則不然。因為誠信等原因,最後不得不回到分數這個唯一的剛性依據上來,這時,盲目套用美國的水平測試,那幾乎是一場災難。人家用一個粗框架的水平測試作為一個評價基礎,我們卻需要把這個東西作為唯一,怎麼能不出問題?


近日江蘇文科第一名(嚴格講並非第一名),因為歷史科目B+無緣北大清華就是這個原因。其實按江蘇的規則,她無緣大部分的985高校,不止是清華北大。



2008年江蘇高考改革,考試上的基本模式就是選拔性考試(語數外)+水平測試。這一分裂的混搭組合,目的是降低分數的殘酷競爭,但卻造成了更多的混亂,不得不廢棄。


除此之外,我們的考試越來越簡單,還有一個潛在原因,搞「分數GDP」,讓多數考生與家長都有分數的獲得感,皆大歡喜。比如某市曾經在一年之間就讓高考分數平均分上漲了100分左右。


近年各地在「分數GDP」的競爭上也越來越激進,尤其是中考,幾乎一個比一個容易,無法區分。越來越多的人是高分考生,家長學生臉上都有光。這個做法很有點消滅薄弱校的做法,掛牌子,改名字,於是大家都名校,皆大歡喜。


如果這樣的做法是可行的,對人才選拔與培養有利,沒有什麼不可以,但遺憾的是,多數是適得其反。


考生的成績越來越高,表面上家長和孩子都皆大歡喜,豈不知害苦了教育。


首先,考試簡單化、水平化、模式化,大大降低了考試的區分度,完全破壞了選拔人才的功能,帶來了更激烈的分分計較。


我們雖然不斷推進招生改革,包括綜合素質評價,但因為誠信等種種現實困難原因,在公平強大的訴求下,綜合素質評價只能是「一參考」,最後升學考試多數還是要回到分數這把剛性的尺子上來。這時,分數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已經不再是分分計較,而是零點幾分的計較。1分2分有區別嗎?當然沒有。破解分分計較的辦法,帶來的卻是更殘酷的零點幾分的計較。



更糟糕的是,考試越來越水平化,甚至固化,分數越來越高,區分度越來越低的分數,對於人才選拔的意義越來越小,尤其是對拔尖人才,甚至起反作用,選拔出的更多可能是中間人才,未必是頂尖人才。


這也導致一些名校不得不放棄依賴高考分數的選拔,越來越多地走特殊類型招生,希望通過其他尺子,彌補缺乏區分度的尺子。自主招生近年大行其道就是這個原因。


近年著名高校在浙江搞的三位一體,表面上是綜合評價,即60%是高考分數,10%是中學學業水平評價,30%是學校自己的評價。但核心還是需要靠高校自己的筆試與面試做一次再甄別,以選拔出最優秀的。


2019年,在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測試考場,很多考生提前交卷,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題目難度,考生自知沒戲,索性提前交卷準備下午其他學校的測試。有一個女生面對記者提問時說:真難,題型都沒有見過。其實,這句話可以反向理解:高考的題型與內容都是見過的。


近年各地高考狀元普遍不再來自當地名校,呈現全面分散化的現象,有人高興地認為這是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的結果,豈不知這是考試簡單化、水平化的結果。這種低難度,水平化甚至固化的測試,最後較量的是熟悉程度,是謹慎不出錯,拼的不是能力,而是不丟分。因此,更多的人都有可能勝出。


這種升學考試,最後褒獎的不全是最優秀的人,多數是最擅長刷題的人。對於極其優秀的學生,反而增加了大量無效負擔,為了幾分的區別,很多孩子不得不花上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重複訓練,才能確保進入一個理想的學校。從這個角度上看,這種考試,恰恰是對優秀學生增加了無效負擔。



其次,與各級考試難度下降,考試模式化、固化相伴,在應試教育的現實狀況下,各地也出現了學生學業水平下降的新問題。


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江蘇的2008年高考模式。2008年江蘇的高考考試改為語數外(不分文理)+水平(等級)測試。前面的還是選拔性考試,後面的測試則直接表述為A+,A等。這個方案的出發點非常理想,也很可愛。


這個方案引起各方非議只是一方面,比如今年所謂文科第一名無緣北大清華的結果。更糟糕的是,水平測試帶來江蘇考生在物理等等級測試科目上水平的大幅度下滑。


北京某著名大學對江蘇生源的長期監測表明,原來數學物理成績遙遙領先於全國,高居該校第一名的江蘇生源,2008年新高考後,數學物理成績下降顯著,尤其是物理,在實施新高考5年後,江蘇考生的物理成績在學校新生摸底測試中,從第一名跌至第19名。


其根本原因就是考試的模式,語數外不分文理,數學難度不得不降低,而後面的更徹底是非常粗顆粒的水平(等級)考試,難度大幅下降。考的簡單了、少了,學生學的就少了,導致江蘇考生在這些學科上的水平大幅度下滑。因此,該校近些年對於江蘇考生不再像以前那麼青睞了。


功利文化是瀰漫性的,一旦考試這個指揮棒簡單了,學的就必然少了,從這個角度說,從為國家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我們需要高度警惕,中高考考試水平化,簡單化,是否會帶來人才培養質量的普遍下降?


最後,如果說區分度降低,難以選拔出優秀人才還可忍受的話,那麼選拔性考試簡單化、水平化、模式化,則直接強化推動了應試教育的發展,這是我們堅決不能接受的。


一方面推動中高考等選拔性考試逐漸水平化,簡單化,另外一方面,為了追求所謂的平穩,命題不得不模式化,甚至固化,各地中高考所考核的知識點與題型大多連年保持不變,這幾乎等於考試試題三年早知道。對於理科科目,區別只是切入點與參數的變化。



要保證在這種考試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不出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訓練,連續不斷的重複訓練,因為重複訓練是最有效的,這也就是全國瀰漫性的應試教育難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在某地一所重點中學看到一個班訓:作業按時交,必上211。這個班訓鮮活地反映了目前考試的特點或者說不足。考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核心是紮實訓練,不出錯,因為這種重複訓練是有意義和有效的。


衡水中學等地方中學全面崛起,雖然有多種原因,但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這種考試模式,讓紮實的重複訓練有了重大意義。這可能是一些專家在批判考試難時始料未及的。


同時,區分度降低,也前所未有地強化了分數的價值,分分必爭成為一個普遍而現實的問題。即便是在北京,考生不足7萬人的情況下,一個高分分數段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比比皆是。


在一些考生大省,比較高的分數段1分動輒200-300百人,甚至近千人,而一所高校在當地招生量才有多少?反觀低分分數段,1分段往往只有幾個人。最後推動的只能是應試教育的加劇。


在我們還無法全面推行綜合素質評價,對於大多數人只能以考試成績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固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畢竟,刷題是管用的,效果是明顯的,就如託福、GRE一樣。


中高考越來越容易,無意間也抬高了更多家長與考生的期望值,加劇教育的劇場效應。


中高考分數全面上漲虛高,表面上皆大歡喜,大家都收穫滿滿成就感、獲得感,但也誤導了很多的家長與學生,人是有區別的,尤其是中考虛高,導致很多家長與考生對自己做出誤判,無意間推升了教育的期望值。


中考分數幾乎沒有區分度的情況下,人大附中與其他中學的錄取分數幾乎沒有區別,於是讓很多家長誤以為自己孩子很優秀,一不留神沒準就能上北大清華,於是拼命上補習班,希望把最後一公裡補上來,客觀上反而加劇了家長的期望,進而推動了教育的劇場效應。


因此,中高考難度加大,拉開差距後,一個積極的意義就是讓一部分家長與考生有清醒的認知,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拼命補習、訓練,全部追名校。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從小升初考試開始,就讓一批家長徹底放棄了精英道路的追求。


升學考試這種選拔性考試簡單化、水平化,在還不能全面推行綜合素質評價的背景下,對中國教育是弊大還是利大?在我看來,答案是明確的。


是時候採取措施予以糾正了。中高考試題要打破水平化,簡單化,甚至固化的傾向,加強區分度。尤其是打破固化的傾向,每年試題無論考核的知識點還是出題形式上,需要加大變化,最大程度減少重複率,讓所有人無試可應,反而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應試教育,減輕學生負擔。


試想,如果試題難度加大,沒有了太多「萬年不變的題」,無試可應時,還會出現大面積應試嗎?大家都乖乖回頭去學習了,而不是刷題。


最後還想提醒,考試無論容易還是難,對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不必焦慮。

相關焦點

  • 「高分通脹」的背後是教育的悲劇
    這本是《光明日報》的一篇舊文,看到今年的中高考成績,覺得有必要再次反省這種高分考生越來越多的現象,稍加修改再次發表。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設的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一說13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
  • 今年高考高分考生扎堆!21屆考生表示「壓力山大」
    ……在多重因素交織下,今年各省高分考生雲集。今年各省高分人數對比從各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一分一段表數據來看,全國理科高分段人數較多。加之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高考試題難度「穩中有降」,即使是第一年啟用新高考的省市,試卷之中也沒有難題、偏題、怪題。今年各科的高考題目較往年沒有太多的變化,著重考察的是基礎知識,整體難度稍有下調。這是造成高分考生扎堆的根本原因所在。
  • 高分扎堆、高分通脹,我們為什麼高興不起來?
    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設的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一說13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高考也一樣,700分以上達到了80人,而2019年僅有24人。中高考都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 高分考生扎堆!下屆考生「壓力山大」分數不「值錢」了該怎麼辦?
    2020年高考「太難了」,今年的志願填報工作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過去的這些天高考生們並不平靜。部分高考大省,考生700分上不了清華北大;新高考下江蘇高考文科第一名因選測等級中,歷史科目為B+,遺憾與北大清華等高校無緣……在多重因素交織下,今年各省高分考生雲集。
  • 70名高分考生分布圖揭曉
    有啥不一樣23日18時起,2020年的廣東高考考生們陸續收到發自省教育考試院的成績簡訊,有人歡喜有人憂。今年,廣東高考文科前20名、理科前50名的高分考生的成績被屏蔽,共產生了70名高分考生。他們分別來自廣東11個地市。
  • 「高分通脹」,讓中高考分數競爭更激烈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高考,1031萬報名人數不僅創下十年以來報考最高峰,部分省份600分及以上高分段考生也是空前增多。 以四川省普通高考理科成績為例,今年考700分以上的多達182人,660分以上人數更是高達5561人,630分以上考生人數較2018年增加6047人,突破1.6萬人。
  • 2020各地中,高考高分扎堆翻倍應試到底考的是什麼?
    雲南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近幾年參加中考的學生和家長發現除了要面對有限的教育資源,還要面對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本來以為自己家孩子考得不錯,結果卻發現,高分太多了!廣東湛江考生王檸允的中考成績也是令人詫異,10門課中,語數英、化學、歷史、體育,六門都是滿分,10門課總共扣了13分。
  • 今年高考高分扎堆了,各地喜報頻傳,但這背後藏著巨大的隱憂
    今年高考因受疫情的影響,人們預測成績會下降,但是結果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各地高分人數倍增,優生井噴了,可喜可賀。但是老子《道德經》中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謎,其日固久。」這次高考高分扎堆是不是也反應出一些問題呢?
  • 今年高考600+人數創歷史記錄,而「高分通脹」的背後有什麼影響?
    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計的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導致分數下降的場景有所不同,各地的高考生都紛紛井噴了。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高考也一樣,700分以上達到了80人,而2019年僅有24人。中高考都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 多省高考裸分700上不了清北,「高分通脹」創歷史新高
    河南、河北的「高分學霸」多到令人咋舌比如河南,2019年理科高考狀元是702分,而今年高考中,700分及以上考生就有169人。除此之外,廣東、江西、湖南、安徽、東三省等地,今年的高分考生人數也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提高。
  • 高分通脹時代的內卷機制 | 姊篇:量化推演
    但近年來高分通脹表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這一趨勢還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d.復讀生數量的循環疊加;這些都是筆者認為導致了高分通脹現象愈演愈烈的其他重要因素。以上為本文開展討論的背景,接下來,筆者將就高分通脹如何帶來內捲化程度的加深這一命題,從「學生努力程度」、「試卷難度」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 在關注高考高分扎堆時,別忘記河南有40萬學生考不過七旬老人
    2020年高分扎堆引起網上各種解讀,有擔憂錄取區分度多,有擔心孩子讀好大學更難,也有吹牛教學質量的……這些擔憂都是必須面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是那些吹牛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哪怕這些學生成績和他們關係並不大。在大家為高分扎堆發愁的時候,另外一則消息也引起了關注。
  • 高分考生人數激增,歡呼的背後,你看到它的危機了嗎
    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人們驚喜地發現,今年高考的高分考生特別多,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北京市600分以上的人數為9222人,而參加高考的人數為4.9萬人,600分人數佔據高考總人數的比例接近19%。河北省可以說是開啟了地獄模式:2020年河北高考理科700分以上人數108人,600分以上人數有3.5萬餘人。
  • 2020高考「分數通脹」空前嚴重!550分以下的如何突出重圍?
    你有沒有發現,高分考生越來越多了——河南省700分以上169人;天津市680分以上1371人;浙江省650分以上9106人……高分井噴的背後,是0.1分都要爭取的殘酷場面,但也給了現在400、500多分的學生培養競爭力的巨大空間。
  • 對待高分考生的態度關乎教育格局與教育情懷
    朱文馨,來自成都石室中學(北湖校區)高三10班的女孩,今年高考取得了703的好成績,未來她將踏上北大求學之路。高考「700+」的高分考生,在從高到低的考分金字塔中處於頂尖的位置,入讀國內乃至世界頂尖高校指日可待。老百姓熱衷圍觀高分考生,根源於這些高分考生身上承載著向上社會流動的希冀。他們渴望自己家的孩子也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爭氣,他們期望能夠從這些高分考生身上學到一些成功的經驗,他們盼望著平民家庭乃至寒門家庭出現「貴子」。
  • 廣州高分考生為何這麼多?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馮宣瑞廣州高考高分考生再度遍地開花!高考成績喜人,高分段考生表現尤為突出,被屏蔽的高分考生人數是全省最多,而且分布學校廣泛,文理齊頭並進,這體現了廣州教育的優質均衡。可喜的是,與2019年情況類似,高分段考生並不是集中在一兩所中學,而是遍地開花,來自6所中學,體現了廣州教育可持續的優質均衡。作為區屬中學,真光中學今年衝出了高考分數被屏蔽的考生,體現一所區屬學校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優進尖出的強加工能力,讓人倍感振奮。截至昨晚記者發稿,廣州是廣東唯一一個理科前50人數超過了10人的城市,達到11人。
  • 今年,四川大學招收3名"天才少年",王牌專業高分扎堆,省內錄取最低分686!
    作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四川大學今年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本科招生計劃(共計9200人),本科招生錄取工作呈現文科專業表現突出、醫科專業高分扎堆、交叉雙學位專業深受青睞的特點今年四川省前1000位次的文科考生有241人被提檔到川大,四川省文科前1200位的考生近四分之一進入川大。其中,文科最高分623,位列全省第275名,同比上升71位。
  • 視野開闊加心態好 高分考生的最大共性
    最大共性:心態非常好    今年高考高分考生「扎堆」上海中學,考分在560分以上的就有20人以上。   對於高分考生的特點,曾教過高分考生的上海中學高三年級組組長徐嶽燦總結了幾大關鍵詞。徐嶽燦認為,高分考生的最大共性就是考試心態都非常好,「即使有一次考得不理想,也不會讓情緒產生波動。」
  • 600多高分扎堆,衡水中學實力太強!
    600多高分扎堆,衡水中學實力太強!高考已經結束,近期不少省份開始陸續公布考試成績,大家都知道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今年全國高三學子開學的時間也延遲,以至於考生二輪複習計劃也受到了影響,當然在這麼特殊的一年裡,今年的高考成績到底會怎麼樣呢?不少家長對於成績的事情也是非常的擔憂。
  • 【教育】高分考生的備考「寶典」!「學霸」是這樣煉成的
    【教育】高分考生的備考「寶典」!今年的中考,總分由往年的1040分調整為830分。對於今年的高分考生,他們是怎樣「運籌帷幄」?取得高分的備考過程有何「秘笈」? 學習無捷徑基礎要紮實 陳煒珊是廣東梅縣東山中學學生,今年中考,她取得了總分803.3分的好成績。 面對優異成績,陳煒珊表示意外之餘更多是意料之中,意外的是從沒考過第一名的她竟然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