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因受疫情的影響,人們預測成績會下降,但是結果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各地高分人數倍增,優生井噴了,可喜可賀。
但是老子《道德經》中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謎,其日固久。」這次高考高分扎堆是不是也反應出一些問題呢?我們先把問題放在這裡,先看北京和和河南兩地的數據,看完數據再分析。
今昔對比
上表中可得出什麼結論那就是高考高分越來越多,越來越難分高下,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了呢?可能有這方面原因,但是主要是以下這幾個原因造成的。
三種原因
1、把減負與高考難度生硬掛鈎
自上世紀末以來,在一些專家的鼓吹之下,一部分媒體和家長附之,對高考口誅筆伐,猛烈攻擊,把高考與應試教育等同、把教育失誤歸罪於高考難度,各種選擇性質的考試,不斷退讓,難度不斷降低,出題範圍逐漸萎縮,出題模式,日漸固化,使得選拔性考試與水平測試性考試的界限日益模糊。
其實負擔與考試難易並沒有多大關係,只與你的期望值相關,你想考倒數第一,再難的考試對你來說都是很輕鬆的,你想名列前茅,再簡單的考試都很難。要想收穫就得有付出,不勞而獲的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貧困,況且學習就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如果不痛苦,那知識就不值錢了。
一些人想照搬英美的招生模式,把選拔性考試變為,水平測試或給等級英美與我們制度不同,國情不同,況且他們還有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政策進行招生,而我國則因誠信等原因,不得不用分數這個剛性指標來說話,不得不進行選拔性考試為國選材,進行選拔考試那試題一定要有梯度,要能進行分層,如果高考的選拔性被弱化或消失,那其它因素必然擠進高考這塊聖地,那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
2、高分越來越多與各地高分數GDP也有分不清的關係,高分多了、領導高興、學校高興、教師高興、家長和學生更高興、皆大歡喜、一團和氣。
3、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各地考題模式化,在應該教育的情勢下各地學校為應對高考,學生訓練模式固化,教學水平滑坡,學生思維趨同。唯一的區別就是誰刷的題多,誰更細心,誰的答題技巧更熟,誰就更有優勢,這樣選出的未必都是優秀。
四種後果
這種分數扎堆的現象,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首先是使高考的選拔功能弱化或消失,這種功能被弱化,其它的選拔方式必然會擠進來,社會上各種不可控因素必然也會隨之而來,那麼這種選拔,就可能失掉公平性,平民就失去一條晉升的通道。
其次,會使學生與學生的競爭更加激烈,更加白熾化,在各高考大省一分就可能碾壓一兩千人,現在是一分一分地比,長此下去,可能會更比得更加細緻,可能會出現零點幾分零點幾分地計較了。
再次會教學和對學生的訓練更加的模式、固化,不發展學生思維,更不利於優生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只是考試機器。
第四、隨著各級考試難度的下降以及考試的模塊化和固定化,在應試教育的實際情況下,在各個地方也出現了新學生學業水平下降的問題,這是我們不願看到,我們更不接受的是,原本這樣做的目的就要推動素質的發展,結果卻成了應試教育的幫兇,這是我們不接受的。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
1、加快題庫更新,沒有太多萬年不變的題目,沒有了可套作的模式,老師還拼命地創新自己的教學,面不是機械地訓練學生,同學只好乖乖地回到學習知識上,認真地培養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
2、分別對待
對九年級義務階段學生實行水平測試考試,而對於升學年級學生,特別是高考生,實行選拔性考試,真正為國選出優秀人才。
3、高考試卷要有梯度,有層次,有甄別性,要拉開距離。我覺得高考試卷上的試題應該具有三個層次,基礎性試題,中等難度的試題,高難度試題。基礎性試題佔60%,中等難度試題30%,高難度試題10%,這既能照顧中間,又能兼顧兩頭。
本文原創,觀點是一家之言不足為憑,如不當請批評指正
本文數據和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