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高分「通脹」下的隱憂:很可能在扼殺有天賦人才的發展

2020-08-27 星星照不亮夜黑

近日,高考成績和中考成績不斷公布,各種考試喜訊也不斷傳來,最顯眼的就是高分非常多。原本考生考取高分理應高興,可是排名一比較,卻又讓失望。

比如,河南高考,滿分750,600分以上的考生超過4萬名。原本600分以上就算高分,可以進入一個理想的大學,可現在,許多600分以上的考生很可能進入不了985、211之類的名校,只能上一個普通的大學。

比如,北京中考,滿分580分,超過570分的竟有1400多人。這真的打破了人們對考試的原有觀念,居然有如此多的學生幾乎可以得到滿分。

許多人紛紛感嘆,高分越來越多,考試分數發生了通貨膨脹,分數越來越不值錢了。以前,高考分數能上700分的人少之又少,現在700分以上變得稀鬆平常。中高考分數可謂是暴漲了很多。有人戲稱,500分喜提大專,600分喜提一本。雖然有些調侃,也透露著一些無奈。

那麼,高考和中考分數為什麼暴漲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點:

1、考試難度不斷降低

近些年來,中小學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家也不斷出臺各種減負令,這就導致了考試難度不斷降低。

首先,教材本身的難度就在降低。特別是在數理化方面,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被清理出了教材。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負擔減少了,但是,考試內容也隨之簡單了。以前的考試中,會有一些難題,可能只有少數人做出來。現在的考試,學生只要認真學過,所有的題都是似曾相識,很多人都可以做正確。

2、學習資料豐富,學生見多識廣

以前的學生,可供學習的資料非常有限,所見識到的考題也非常有限。這自然導致學生在考試中就會遇到一些沒有見過題型,即使能做出來,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現在不一樣了,學生的學習資料非常豐富。學生在考試之前,可能做過過幾百份試卷,各種題型都瞭然於心。這樣,考場之上,學生見到的每道題都是熟悉的,做起來也就不費吹灰之力。

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於考試準備得已經充分的不能理充分,考試對學生基本沒有了什麼挑戰的難度,自然高分也就隨之出現。

學生考高分,自然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學生高興,家長高興,學校高興,可是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我看未必。我覺得有兩點弊端。

1、考試無法選拔真正的人才

中考和高考是選拔性考試,它的作用就是,篩選出一部分適合進一步學習的人,淘汰掉一批不適合再學習的人。那麼,在高分普遍的情況下,中高考就失去了選拔人才的意義。

有人說,無論高分還是低分,都是按排名錄取,那麼高分低分沒啥差別。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沒有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中高考沒有真正評測出高分學生們的真實水平,也就無法判定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中考考小學的知識,可能很多人都考滿分。但滿分和滿分的學習能相同嗎?如果考初中的內容,那分數的差別就來了。道理很簡單,低難度的考試,考查不出高水平學生的真實實力。

因此,如果考試進一步增加難度,有些人的能力就不足以考得高分,而真正有能力的學生,依然能考出高分。能與他人拉開差距的高分,才是有價值的高分,才能作為錄取的依據。

2、降低學生追求有難度知識的動力

如果考試難度降低了,難題不會考試中出現,那麼學生就會喪失追求高難知識,解決難題的動力。因為學生只要把常規知識掌握,做題時認真仔細,就可以獲得高分,何必費勁去做那些花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來的,考試又不考的難題呢?

因此,我對中高考高分的通脹產生一些隱憂。因為真正能在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是需要天賦的,而不是僅僅靠的是認真努力。而當下的考試局面,學生缺乏向更高更難更深知識追求的動力,又無法在中高考中脫穎而出,那將來誰來承擔起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責任呢?這樣,不是在扼殺那些有天賦的優秀人才嗎?

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高分通脹」,讓中高考分數競爭更激烈
    近年來,許多地區都出現了「高分通脹」的現象。2018年,河北省700分以上的考生數量多達122人,僅數學滿分就超過了150人(文理合計)。 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中考中。2017年北京中考,某頂尖高中錄取分數線達563分,滿分為580分(含40分體育分),依此計算,入圍者每門課倒扣不能超過3分。
  • 2021高考新變化:「高考分數通脹」或成常態
    有業內知名人士指出,高分通脹有兩大原因:新課標下,減負成為趨勢;新高考下,「賦分」讓分數注水。高分段考生越來越集中,這就導致了高考的區分度變低。高校採用強基計劃等多元錄取方式,成為一種趨勢。高考分數通脹,只是目前高考改革大潮中的一面鏡子。
  • 2020高考「分數通脹」空前嚴重!550分以下的如何突出重圍?
    湖南文科三本線501,安徽文科二本線499,也就是說,在這兩個地方,高考文科500分很可能去了專科。何以至此?高考不是分數梯度大的選拔性考試嗎?「縣中」成為新的高分孵化地從「名不見經傳」到聲名在外,鄲城一高用了4年。繼2012年23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後,每年向清北輸送人才超過20名,今年更是以「700分以上11人」佔據輿論焦點。
  • 高分通脹時代的內卷機制 | 姊篇:量化推演
    在他的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Indonesia)中,吉爾茲認為「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
  • 多省高考裸分700上不了清北,「高分通脹」創歷史新高
    河南、河北的「高分學霸」多到令人咋舌比如河南,2019年理科高考狀元是702分,而今年高考中,700分及以上考生就有169人。新高考省份中,高分考生也非常多除在使用全國卷的考區外,在新高考省份中,高分考生人數也是創新紀錄。
  • 「高分通脹」的背後是教育的悲劇
    這本是《光明日報》的一篇舊文,看到今年的中高考成績,覺得有必要再次反省這種高分考生越來越多的現象,稍加修改再次發表。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設的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一說13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
  • 今年高考高分扎堆了,各地喜報頻傳,但這背後藏著巨大的隱憂
    今年高考因受疫情的影響,人們預測成績會下降,但是結果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各地高分人數倍增,優生井噴了,可喜可賀。但是老子《道德經》中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謎,其日固久。」這次高考高分扎堆是不是也反應出一些問題呢?
  • 「媽媽,我不想學習」:這些做法你可能正在扼殺孩子的天賦
    可能有很多寶媽有這樣的困擾:每次讓孩子學習兒童繪本或者看一些兒童書籍,都坐立難安,總是喜歡到處亂塗亂畫,到處亂蹦亂跳,或者到處翻東西進行「大破壞」。很多時候家長見狀,都會及時制止,其實這樣可能就扼殺了孩子的天賦。最近看到,杭州一中學初一學生的暑假作業是畫出《西遊記》的取經故事,盛澤琪昀同學把唐僧師徒經歷的81難製作成了取經通關圖,畫風簡潔可愛,非常有趣。
  • 扼殺孩子天賦請從禁言開始
    家長總站在聖人的角度俯視孩子,不平等對待孩子是扼殺孩子天賦的罪魁禍首。凡是家長,大部分人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他們只是盼望,行動上卻在南轅北轍。最終孩子像他們自己那樣成為對別人羨慕、嫉妒、恨的普遍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稍微有些自己的想法,立即就被家長,厲聲喊停!
  • 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有可能是天賦所在,家長千萬別扼殺在搖籃裡了
    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可能正是他的天賦如果家長只能想到這一層,那就太可惜了,因為喜歡塗鴉正說明孩子具有繪畫天賦,如果父母能重點培養,指不定會有驚喜呢。君不見,梵谷當年也愛塗鴉,結果卻成了名畫家。結果就是,很多孩子的天賦,就這麼被家長扼殺在搖籃裡了。
  • 今年高考600+人數創歷史記錄,而「高分通脹」的背後有什麼影響?
    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計的受疫情影響可能會導致分數下降的場景有所不同,各地的高考生都紛紛井噴了。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高考也一樣,700分以上達到了80人,而2019年僅有24人。中高考都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 今年高分考生扎堆!「高分通脹」的背後是教育的悲劇...
    來源:以下文章來源於陳志文觀察 ,作者陳志文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設的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一說13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高考也一樣,700分以上達到了80人,而2019年僅有24人。中高考都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 周國平:教育不可能製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
    在任何一種教育體制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制應該向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提供相應的機會。所謂「天才教育」的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 成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 再論英語罪與罰:是培養人才的功臣,還是毀滅人才的魔鬼?
    ,現在英語反而成了扼殺人才的屠刀,這麼可笑的結果難道不值得反思嗎?中國高考把英語置於物理、化學之上,完全是本末倒置,是扼殺真才實學的屠刀。能讓中國研究出5G、高鐵、核電站、無人機等先進技術的不是英語,而是物理、機械、材料、化學等實實在在的科學!一個人就是把牛津大詞典倒背如流,他依然不能推動科技進步,因為他掌握的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具!我們顛倒了英語和物理、化學的主次,英語本身沒有改變世界的能量,改變世界的是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
  • 再論英語罪與罰:是培養人才的功臣,還是毀滅人才的魔鬼?
    三、英語對人才的扼殺作為語言,英語需要大量記憶,以掌握複雜的語法和詞彙。英語好壞和智商無關,只和努力和語言天賦有關。聰明的人往往厭惡死記硬背,對背單詞深惡痛絕。四、英語不應成為扼殺人才的屠刀我們推廣英語的初衷是為了學習科學知識,現在英語反而成了扼殺人才的屠刀,這麼可笑的結果難道不值得反思嗎?中國高考把英語置於物理、化學之上,完全是本末倒置,是扼殺真才實學的屠刀。
  • 高分扎堆、高分通脹,我們為什麼高興不起來?
    今年中高考分數公布,和我們預設的疫情影響分數下降的場景不同,各地高分考生紛紛井噴。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以上的考生創造了紀錄,超過1400餘人(一說1300餘人),而去年僅有9人。高考也一樣,700分以上達到了80人,而2019年僅有24人。中高考都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 高速發展下的巨額擔保隱憂,中順潔柔喜憂參半
    高速發展下的巨額擔保隱憂,中順潔柔喜憂參半 關注中金在線:
  • 鍾美美同學模仿老師爆紅,被約談後遭質疑,是誰扼殺孩子的天賦?
    有工作人員還稱,擅長模仿是小孩的天賦特長,教育系統也要保護小孩的天賦。而對於「被約談」一事,有網友表示:這都約談?扼殺一個孩子天賦,人家模仿總統都沒事,模仿老師哪裡不像了?哪裡失實了?難道不是這樣的?老師是社會禁忌?
  • 「高考高分井噴」現象需重視
    在「高分復讀」漸成普遍現象,考生信息獲取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及信息歸納等考試能力逐年上升等共同作用下,高考分數逐年水漲船高,尤其隨著網絡智慧課堂和在線教育的發展,普通學生只要一臺電腦甚至一部手機,通過自主學習、付費教學等模式,就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桎梏,接收到高質量教學資源,改善偏遠地區資源匱乏頑疾。
  • 8省份2021年高考有了新變化,高考的改革,有利於人才的選拔
    8省2021年高考新變化,黑馬將輩出! 據悉,江蘇、河北、湖北、遼寧、福建、重慶、廣東、湖南,8個省份高考改革,有了新變化——高考採用「3+1+2」新模式。 2021年,這8個省份,高考文化總成績7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