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學習」:這些做法你可能正在扼殺孩子的天賦

2020-08-18 父母世界

可能有很多寶媽有這樣的困擾:每次讓孩子學習兒童繪本或者看一些兒童書籍,都坐立難安,總是喜歡到處亂塗亂畫,到處亂蹦亂跳,或者到處翻東西進行「大破壞」。很多時候家長見狀,都會及時制止,其實這樣可能就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最近看到,杭州一中學初一學生的暑假作業是畫出《西遊記》的取經故事,盛澤琪昀同學把唐僧師徒經歷的81難製作成了取經通關圖,畫風簡潔可愛,非常有趣。小盛同學說,爸媽都是繪畫工作者,從小受爸媽影響愛畫畫,評論中網友們也紛紛羨慕這樣的家庭素質和教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另外一種教育方式:「除了學習,其他都是不務正業」,那個寫了54本小說的女孩子,因為文理偏科,被自己的爸爸全部撕掉。有著這樣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長可能還有很多,但是能有多少孩子會像「李尖尖」那樣幸福呢?擁有繪畫和雕刻天賦卻學習不好的尖尖,並沒有受到李爸的指責和強迫,而是讓她跟隨自己的天性和天賦成長,成為了一名專業的木雕師。


面對現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很多家長會說「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啊」,但是不僅僅只有學習才能贏在起跑線,很多時候你正在扼殺寶寶贏在起跑線的機會。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習」時,先不要慌,也不要馬上制止。因為你制止的很多是事情,可能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


不要制止孩子的早期塗鴉

早期塗鴉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不會寫字的時候,就已經會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了,通常這個時期的繪畫,家長會認為是亂塗亂畫,但在專業繪畫領域,我們稱之為「塗鴉期」。

每個寶寶從1歲半到三四歲都會經歷塗鴉敏感期,塗塗畫畫是他們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一種本能的方法。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放手」讓寶寶發揮自己的想像,盡情探索這個世界的色彩。


不要制止孩子的活蹦亂跳

多數的孩子在1歲多一點已經可以自由跑動和跳躍了。這個時間點他們已經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也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如果不再做感官刺激,能力也僅限於此。此階段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請允許他們的活蹦亂跳,不妨提供些安全係數高的兒童用三輪腳踏車 小滑板車 電池驅動的小汽車等。可以讓身體的運動協調力和靈敏性再上一個臺階,為後期的運動智能培養打好基礎,或許未來你的寶寶可以成為專業的運動員。



不要制止孩子的愛說愛鬧

如果你的孩子愛說愛鬧,可能是具有語言天賦和創造力。3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語言溝通和交流能力,當孩子愛說愛鬧,不要覺得煩,可以固定每天的一個時間點給孩子講故事書。孩子這個階段對感興趣的故事會反覆要求家長講述,家長一定要保持耐心,這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的重要方式,反覆的聽講會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也可以要求孩子給大人講聽過的故事,鍛鍊語言的口頭表達力,同時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學著正確引導和鼓勵

孩子突然對某一項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家長不要急著定義這個事物好不好、適不適合他。可以先試著同孩子一起去觀察、學習和研究這個事物,並積極鼓勵孩子放手去嘗試。

當孩子把這件作品完成得很完整或根據觀察說出了自己理解的想法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分享思考的過程,並積極地給予正向鼓勵,告訴他:「結果可以有很多種,但你自主分析並能得出結論,做得很棒!」

而當孩子思考陷入困境時,家長們也不要急於告訴他結論和答案。要學著引導他發散性思考,並試著多提供幾種思考的方向,告訴他當一個方向想不通的時候,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嘗試思考,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相關焦點

  • 不要過早逼孩子學這些東西,你以為是開發智能,實際上是扼殺天賦
    媽媽只好放棄了對貝貝這個特長的培養。她很疑惑,為什麼孩子明明有「神童」的天資,最後卻成了平平庸庸的娃呢?媽媽諮詢了身為幼兒園老師的閨蜜,閨蜜說:「你這純粹是拔苗助長!孩子一開始接觸國學,是出於興趣,在玩中學,你現在每天把這麼重的負擔強加在娃身上,形成了『超限效應』壓迫,娃就漸漸從喜歡變成排斥了。」
  • 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有可能是天賦所在,家長千萬別扼殺在搖籃裡了
    表姐回來的時候,兒子正在衛生間玩得起勁,身上也幾乎完全打溼了,至於一家人的拖鞋,當然早就泡得裡外溼透了。崩潰的表姐大叫一聲,受了驚嚇的兒子卻只是一愣,接著就若無其事地指著浴缸對表姐說:媽媽快看魚!原來兒子把拖鞋當成了魚,怪不得會扔進灌滿水的浴缸裡去。
  •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對孩子來說,如果有特別的天賦,越早發現越容易把天賦發展成能力,這對人生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每個孩子在不同領域會具有不同的發展潛力,有的孩子可能更有人際敏感度,有的孩子可能更有數字敏感度,有的可能在樂感方面更加擅長。
  • 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傻傻扼殺了天才
    還有一些孩子異於常人的高智商,他們日常的表現也往往異於常人。許多科學家、名人小時候都會有一些「怪癖」行為,常常難以被人理解。比如愛因斯坦,小時候竟然常常被人說是「笨小孩」,因為他記性太差,總是記不住別人說的話。愛因斯坦成名後,在一次採訪中回答了關於自己記憶力差的問題。
  • 3種育兒習慣,正在消耗孩子的天賦,從孩子的角度挽救可怕的兩歲
    「天賦」①給寶寶買過多的玩具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提到: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反而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通過觀察自己的孩子,我發現很多益智類玩具,其真實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比起從這些玩具裡學習,孩子更愛研究生活中的實用物件,從家人的教授和自己的探索中認識到物品的使用方法和其存在的意義,並以此促進了語言、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綜合發展。
  • 扼殺孩子天賦請從禁言開始
    家長總站在聖人的角度俯視孩子,不平等對待孩子是扼殺孩子天賦的罪魁禍首。凡是家長,大部分人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他們只是盼望,行動上卻在南轅北轍。最終孩子像他們自己那樣成為對別人羨慕、嫉妒、恨的普遍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稍微有些自己的想法,立即就被家長,厲聲喊停!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前兩天,送孩子去書法班的時候,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這位泰國媽媽的做法值的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孩子不想上學、沉迷手機、玩遊戲的事情,中國父母的大多數做法不是苦口婆心的說教,就是直接打罵。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媽媽」,下面這位泰國媽媽的做法,值的大家學習和深思。
  • 三種育兒習慣,正在消耗孩子的天賦,從孩子的角度挽救可怕的兩歲
    3種育兒習慣,正在磨滅孩子的「天賦」①給寶寶買過多的玩具美國著名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提到:給孩子買過多的玩具反而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通過觀察自己的孩子,我發現很多益智類玩具,其真實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比起從這些玩具裡學習,孩子更愛研究生活中的實用物件,從家人的教授和自己的探索中認識到物品的使用方法和其存在的意義,並以此促進了語言、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綜合發展。
  • 「媽媽,我不想學了」,聰明的媽媽這樣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同事有一個正在小升初階段的女兒,讓同事無比開心的是,女兒的成績過了重點中學的分數線,但是讓同事無比憂心的是,這所學校要求學生有特長,只有這樣,才能在綜合排名中排到前面。同事也非常委屈,小時候給你報名跳舞、畫畫、鋼琴,但是你都沒有堅持下來,一句「媽媽,我不想學了」,就徹底放棄了。沒想到孩子竟然哭著說,那你為什麼不「逼」我一下?現如今同事也非常委屈,當初如果要避開一下孩子,也許現如今就能進入到重點私立中學了。
  • 孩子愛塗鴉,是天賦還是玩鬧?聰明的家長一般會這樣做
    最近周周的一個行為,讓媽媽十分苦惱。原來啊,周周,最近愛上了塗鴉。周周一開始喜歡拿著彩筆在家裡的白牆上面亂寫亂畫,後來媽媽給他專門買了一個小黑板,但是周周依然喜歡在牆上和家具上作畫,這樣媽媽氣惱不已。媽媽看到好端端的白牆被周周塗畫的亂七八糟,就生氣地說道:「給你買了專門的黑板你不畫?偏偏要跑到牆上去畫畫,專門想氣我,是不是?」
  • 鍾美美同學模仿老師爆紅,被約談後遭質疑,是誰扼殺孩子的天賦?
    有人稱確實不應該讓孩子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網絡上,還是應該多學習。扼殺一個孩子天賦,人家模仿總統都沒事,模仿老師哪裡不像了?哪裡失實了?難道不是這樣的?老師是社會禁忌?那「鍾美美」同學模仿老師爆紅網絡,被約談後遭網友質疑,真不明白,是誰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一個13歲的孩子哪有什麼是非曲直的判斷能力,只要有人誇、有人說好就會高興,只要網友們不喜歡他就會換個花樣。
  • 家長這2種錯誤的行為,是在消磨孩子的「天賦」
    前不久,有位寶媽在問親貝網小編:「我平庸了一輩子,從小到大,什麼特長都沒有。我看女兒喜歡唱歌,就送給她去學,可她哭著不想去,我怎麼辦才好?」親貝網小編知道,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過這種經歷。孩子才幾歲大,每天就已經忙不得不可開交了,因為父母覺得天賦一定要從小發覺、及早培養。
  •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母女倆開始互相埋怨:「從小就叫你學鋼琴、學跳舞、學編程,結果都是學一半就喊累、無聊,不想學,沒一個堅持下來的,看,後悔了吧!?」「我一個小孩懂什麼,我說不學就不學,你當媽的也不知道逼我一下!」「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幹嘛要我逼?!」……我邊聽邊苦笑。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最終,孩子還是拗不過媽媽,上了車,去學舞蹈。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到底該不該逼孩子一把?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 你的這些做法,正在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本能,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不斷學習,探索和前進的動力。孩子在0-3歲,是好奇心特別強烈的階段,他們對周圍大部分事情都很感興趣,總是提出很多問題「為什麼星星會閃?為什麼汽車會跑?為什麼天是藍的?」這些好奇寶寶的問題很多,有些問題讓父母都無法回答,有些父母不屑於回答這些問題,或者覺得很煩,覺得在孩子面前沒有面子,於是就不耐煩的叫孩子不要問那麼多。
  •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你的態度,改變孩子一生
    「媽媽,我不想上學」進入九月中旬,浩浩蕩蕩的開學日算是告一段落了。明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同意,依然樂此不疲的嘗試,前兩天不就有「小男孩不想去上學坐在樓頂天台,最終被消防員抱回」的事件發生。,我不想上學」這句話就像緊箍咒一樣,把家長們箍得頭疼欲裂,身心俱疲。
  • 聰明的父母,不會太早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小王子》書上的一幅畫,媽媽:「你看這幅畫,怕不怕?」《小王子》一書中也寫道的:「大人建議我最好別再畫大蟒蛇,不管是肚皮敞開的還是肚皮閉上的,我應該專心學習地理、歷史、數學和語文。在六歲那年,我放棄了成為大畫家的志向。」大人們往往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後,會讓孩子失生活的目標,隨意的批評和打擊,澆滅了孩子想像力的大門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
  • 孩子出現這些奇怪的行為,可能是高智商,家長不要隨意「扼殺」
    家長想讓孩子擁有好的學習成績,長大之後擁有一個好工作,孩子的每一步都受到了家長的牽制,家長也會對孩子有非常多的期望,有的孩子從小就比較聰明,而有的孩子可能就比較笨拙。非常聰明的孩子被大家譽為天才,家裡如果有一個天才的話,也會給家長的臉上增光,但牛頓卻曾說過:「天才是長期勞動的結果。」努力才是最為重要的。
  • 家長3種行為,可能扼殺孩子的創造力,看看聰明的父母都怎麼做
    可有些家長認為這很煩,這不符合我的標準,這不符合社會的標準,於是做出了以下幾種行為,可能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於是,經常追問爸爸媽媽這是什麼?為什麼?如果家長非常嫌棄孩子的追問,這樣回覆:你為什麼這麼多問題?(提出質疑)沒有為什麼,我說得就是對的。(強調權威)別問我,問你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