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陡門浦公園內的商業街。
不知何時起,隱匿在公園裡的咖啡廳、書店、茶室、餐廳等成了人們的熱門打卡地,「公園+商業」模式備受追捧。而隨著溫州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公園、綠道不斷增多,這些藏在公園裡的驚喜也將越來越多,僅最近發布的《市區月光經濟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項目清單》中,就有10餘個設置在公園內的商業、文旅項目。
「公園+」模式受青睞
一到夜晚或者周末,位於市區白鹿洲公園內的南塘新天地就顯得格外熱鬧。這是一個小型商業綜合體,聚集了餐飲、電影院、服飾、兒童遊樂等業態。在其北側,便是一個大型生活超市,人氣十足。
而白鹿洲公園內的商業項目並不止於此。漫步公園內,你會發現一些建築和裝修風格獨特的茶苑、咖啡吧、美術館等點綴其間,在帶來人氣活力的同時,也成為公園一道別致的風景。此外,公園西側的南塘風情街也成為其重要的商業配套。
位於中央綠軸北段的上陡門浦公園是一座集休閒娛樂、觀光旅遊、文化記憶展示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今年初公園南入口商業體引入樸物良社、VITAR珠寶、希年西餐廳等多家商戶,打造「商業體+商管」項目。據悉,該項目以「公園+」概念主題式新社區文化商業中心進行定位,融合公園業態功能,按照「一鋪一景、一鋪一主題」的思路進行整體策劃、招商,並引入商管服務。
而在中央綠軸南面的世紀公園,同樣布局了超市、書店、餐飲、中醫館、茶室、美術館等諸多商業體,並設有地下商業廣場。據了解,公園內商業建築面積共計約1.6萬平方米,目前已入駐商戶10多家。除此之外,市區楊府山公園、甌江路沿江景觀帶等都設置了不少商業項目,成為人們日常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
助推體驗式消費升級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城市公園只是周末帶孩子和家人去觀光玩耍的地方。而今隨著公園城市建設的推進和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公園與商業成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兩個標配。各類公園分布在城市的各個方向,不同類型的商業配套依據客群所需有機地散布在公園裡,公園、運動與商業實現零距離結合……便利而自然的「公園+」越來越成為拉動體驗式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在最近發布的《溫州市區月光經濟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項目清單》中,依託公園而起的商業項目就有10餘個,成為最大亮點之一。例如,位於濱江商務區的體育休閒公園冰雪中心及足球中心項目,建於桃花島片區汙水處理廠頂部,用地面積共約86畝,項目已開工,計劃今年建成。
在印象南塘景區及周邊改造提升項目中,將白鹿洲公園和南塘風情街、馬鞍池公園等進行共同謀劃,白鹿洲藝術文化村規劃形成塘河旅遊集散中心,在南塘街謀劃溫州特色餐飲文化街,打造溫州名小吃餐飲項目,引入民俗文化展示廳、溫州工藝百工館、科技體驗館、美術館、古玩交易市場、文物鑑寶堂等。
在主城區南面,溫州生態園三垟溼地城市休閒片區生態建設工程、西北入口工程、南懷瑾書院二期工程、三垟溼地一期旅遊休閒項目等也被提上日程。據了解,三垟溼地城市生態休閒片區工程用地面積約410畝,將打造成提供生態體驗的親子樂園;南懷瑾書院二期工程包括居庸齋裝修、三和樓的改建和裝修等,計劃今年年底建成。
此外,市區世紀公園沿線將建設印象城商業綜合體,上陡門浦片將打造美食不夜城,還有牛山文化旅遊度假區項目、景山北入口廣場項目等一個個「公園+商業」項目被提及。
專家觀點
溫職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金瀏河
作為升級的商業發展模式,「公園+商業」項目的開發與營建需突破房地產或沿街商業的單一模式,應充分將遊憩、公園資源、房地產、主題商業、文化教育等有效結合起來,充分整合地產及商業產業鏈。
溫州應主動尋找適合自身的公園商業發展模式,聚焦公園與商業依託、空間分布、市場輻射、消費類型等之間的關係,充分借鑑並學習國內在公園商業領域成功的案例,依託公園商業特色主題切實帶動區域發展,提升區域品牌價值,使「公園+商業」能真正發揮集環境、開放、休閒、文化為一體的「景觀」優勢。
記者 笑銀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