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志願填報,除了挑選好學校,許多考生和家長在專業選擇上,比較關注的是哪些是熱門專業,哪些是冷門專業,認為冷門專業是不好的專業,熱門專業才是好專業。這種觀念往往造成一些考生和家長不去考慮考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盲目扎堆填報熱門專業,不服從專業調劑,有的導致被退檔,有的進入學校學習後,才知道自己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並不感興趣或者缺乏學習能力和動力,轉專業又不容易,很多學校轉專業以學分競爭,只好得過且過,或者打退堂鼓退學回家復讀來年再考。因此,結合考生實際慎重選擇熱門專業或冷門專業,是考生和家長需要面對和考慮的問題。
一、部分考生和家長認為的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
近年來在輔導考生和家長進行高考志願填報的過程中,都有不少考生和家長給列出他們所認為的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希望在志願填報時填報熱門專業,排斥冷門專業。在這裡摘錄其中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專業做例子(主要是部分考生和家長的認知,並沒有絕對的參考價值):
(一)考生和家長認為的熱門專業: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工程、機器人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智能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信息安全、網絡與新媒體、健康服務與管理、數字媒體藝術、金融科技、計算機類、金融學、會計學、建築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等專業。
(二)考生和家長認為的冷門專業:市場營銷、旅遊管理、酒店管理、教育技術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包裝工程、印刷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精神醫學、護理學、康復治療學、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歷史、阿拉伯語、編輯出版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安全工程、環境科學、森林保護、生態學、草業科學、動物科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古文字學、服裝與服飾設計、石油工程或涉礦類……等專業。
三、「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本身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顯然,考生和家長認為的熱門專業大多是時髦的專業,而冷門專業考生和家長們認為是不體面且沒有前途的專業。其實,「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本身是相對的,專業的冷熱與否並沒有準確的界限,各行各業為主動適應社會發經濟發展的需要,急需各種專門人才,這種需求的變化,反映到高等學校招生和人們的認知中,便出現所謂「熱門」與「冷門」專業。而冷門與熱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認知中的冷門熱門專業取決於人們的認可程度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冷熱門專業,不同時代的冷熱門專業也可能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
如計算機類專業,考生和家長普遍認為是熱門專業,多年來很多考生為了熱門專業而選擇計算機,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能力學精學好。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加上學科的不斷交叉融合,畢業生的不斷增加,到目前我國計算機專業招生人數過多,社會上也有大量的職業教育機構也開設計算機教育培訓,計算機專業的供求市場已經出現失衡。再加上部分考生對這個專業並不是真正感興趣,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熱情並不高,對於大多數學而不精的畢業生來說,學計算機已經不一定是熱門了,面臨的是是非常殘酷的就業競爭。
四、「冷門專業」也有「冷門專業」的優勢
在很多考生和家長看來,就讀熱門專業,本科畢業後就能獲得很好的就業機會,可以儘快帶來經濟效益效益,改善經濟條件。因此,追捧熱門專業是大多數考生的夢想。其實,相對於熱門專業,冷門專業依然是有其優勢的:
(一)「冷門專業」升學的競爭和就業競爭相對小
冷門專業大多數考生都不選擇報考,招生人數相對於熱門專業少,因此升學競爭和就業的競爭也會相對熱門專業要小一些。而開設冷門專業較多的院校,往往多是辦學實力突出的綜合性大學,或者是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考生只要不是在學習興趣上對這些冷門專業過於牴觸,在專業志願梯度中合理布置冷門專業,可以為競爭一流高校增加更多籌碼。
(二)國家對「冷門專業」政策扶持力度會逐步加大
不少冷門專業是基礎學科專業,這些專業發展屬於細水長流型的,不會也不能被社會淘汰,我國科研上的很多高端人才都是從這些冷門專業中深造出來的,國家對這些冷門專業在扶持力度上會更大,如在招生政策、學費、獎學金、教研投入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如2020年開始實施的「強基計劃」,規定的招生專業範圍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在近年來高校招生專業中,這些都算不上是熱門專業。而根據強基計劃公布的招生宗旨,強基計劃主要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顯然,這些不熱門的冷門專業是國家要大力扶持的。經過國家的扶持,冷門專業也會變成熱門專業。
(三)冷門專業對考研深造更有利
多數考生和家長認為的「冷門專業」,主要是局限於這些專業短期內無法看到回報。其實這些專業更有利於個人的深造和長遠發展。並且這些專業考研的人數比較少,競爭遠不如熱門專業劇烈,加上國家的扶持,冷門專業未必是「爛」專業。只要有學習能力和興趣,學的好、學的精,它們都可以是未來讓你佔據先機的「潛力股」,可能找到更好更適合你的工作。
五、綜合考慮,合理選擇,選擇合適的專業
考生和家長在選擇院校和專業時,其實不必過分關注一個專業熱門與否。其實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不完全取決於專業的「熱門」與「冷門」,更多地取決於所選擇的專業與考生考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徵、學習能力、發展目標是不是相契合。因此,建議考生和家長綜合考慮,合理選擇,選擇合適的專業。
(一)從自身特長出發,選擇與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相吻合的專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選擇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專業,肯定會比選擇自己沒興趣不擅長的專業學得更好,對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更有利。當然,在選擇專業時既要考慮是否感興趣,也不能僅憑一時的主觀興趣,最好同時考慮個人的性格特點,不能確定自己適合學什麼專業,可以做專業測試,通過專業測試和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看看自己選擇的專業是否與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相吻合。
(二)從自身的學習能力出發,量力而行
學習能力是學好專業的基礎,學習能力對選擇專業比較重要,不能覺得某個專業自己喜歡,比較熱門,容易就業,就盲目選擇。還要考慮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是否適合就讀這個專業和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比如考生數學、物理比較差,對數理都不感興趣,想報考對高等數學和物理學習能力很強的智能科技類專業,如人工智慧、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就得慎重考慮有沒有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了。再如考生明明缺乏美術細胞,不會畫畫設計,那麼就不要盲目跟風選擇美術設計等專業,還是量力而行選擇更適合自己學習的專業為好。
(三)從職業的角度,考慮未來的就業方向或深造打算
大多數考生和家長都把是否容易就業、將來工作的工資高的熱門專業作為選擇專業的參考,當然這些都可以作為考慮的因素,但是也不能絕對化。容易就業、工資高的行業,必然是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的行業。而且就業形勢也會隨著就業的飽和發生變化,要考慮人才的供求關係,考生從進入大學到畢業就業,起碼有4年時間差,或者讀研的話時間會更長,得預計未來人才供需變化,因而沒必要將一時的熱門專業追捧為就業保險箱。
一些考生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視角,選擇一些比較冷門的專業,立志考研讀研,也要深謀遠慮,為前途做好充足打算。必須明白,冷門專業社會需求總量較小,在有限的崗位裡往往需要學歷更為高端的人才。是否做好深造的準備,或者通過輔修專業等手段增加自己的擇業空間,如何通過課外學習提高綜合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等等,都是選擇冷門專業的考生需要做長遠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