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雞片,在今天的魯菜、淮揚菜、京菜、滬菜、川菜菜譜裡都有此菜,是以雞肉和雞蛋為原料,或炒、或燴、或攤、或衝、或貼,烹製成鹹鮮清爽、色白形雅的一道傳統名菜。究其淵源,大抵先是在北方出現,逐漸傳到江南地區,後才進入川渝的。
菜名中的「芙蓉」,有水木紅白之分
各地以芙蓉為名的菜點非常多,除了芙蓉雞片外,還有芙蓉肉、芙蓉糕、芙蓉餃、芙蓉蛋、芙蓉肉片、芙蓉裡脊、芙蓉海參、芙蓉蟹黃、芙蓉魚片、芙蓉蝦片、芙蓉鮮貝、芙蓉蝦仁、芙蓉豆腐等等數十種。芙蓉有水木之分,古時菜名中的芙蓉多代指水芙蓉荷花,取其潔白高雅、細膩嫩滑之義,又有出淤泥而不染之風骨。
上述芙蓉菜餚基本都屬於水芙蓉之「白芙蓉」範疇,唯一一個例外是點心芙蓉糕,它借喻的則是紅芙蓉,清代記錄北京風俗的《燕京歲時記》,在介紹薩齊瑪時就提到芙蓉糕:
「薩齊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芙蓉糕與薩齊瑪同,但面有紅糖,豔如芙蓉耳。」
最早的芙蓉雞來自北方,蛋有諱稱
目前可以考證到最早的芙蓉菜式,可追溯到元代,在蒙古醫家忽思慧的醫食著作《飲膳正要》中,有一道菜叫芙蓉雞,其主料除了今天普遍的雞肉和雞蛋外,還有羊肚肺、紅蘿蔔、梔子、杏泥等,其做法是:
雞兒(十個,熟攢)、羊肚肺(各一具,熟切)、生薑(四兩,切)、胡蘿蔔(十個,切)雞子(二十個,煎作餅,刻花樣)、赤根芫荽(打糝)、胭脂梔子(染)、杏泥(一斤),右件,用好肉湯炒,蔥、醋調和。
從原料來看,為典型的北方菜式,而且最後的成菜色澤應該比較豐富。其中的雞子就是雞蛋,對「蛋」的諱稱在北方是一個普遍現象,一直持續到近代老北京菜名中,「蛋」都被不同的字詞進行了替代,比如雞蛋叫做雞子兒,皮蛋叫松花,炒雞蛋叫做攤黃菜、炒白果兒,煮雞蛋叫窩果兒,雞蛋炒肉叫做木須肉,是由形似金黃桂花的木犀肉演變而來,煮雞蛋湯叫甩果兒,這也體現了社會意識形態在飲食文化中的滲透。
明代江南的芙蓉蟹,竟然要放花椒
在明代,宋詡的《宋氏養生部》也出現了一道叫芙蓉蟹的菜式,其做法是:用蟹解之,筐中去穢,布銀錫砂鑼中,調白酒、醋水、花椒、蔥、姜、甘草,蒸熟。
裡面雖然沒有用到雞蛋,但有趣的是用到了花椒,不僅芙蓉蟹如此,該書其它許多菜品也用到了花椒。宋詡是明代松江府人,即今天的上海人,後隨父常住北京,並在外地當過官,書中輯錄菜式多為蘇滬和京師風味,為今天研究花椒的應用演變史提供了很多線索。
清代芙蓉菜點多,成都始有芙蓉開
到清代時,以芙蓉命名的菜點就比較多了,在《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中就記錄了芙蓉燕窩、芙蓉魚翅、芙蓉魚肚、芙蓉結桂、芙蓉鯽魚、芙蓉洋菜、芙蓉豆腐、芙蓉雙鳳湯、芙蓉蛋、芙蓉五福湯、芙蓉肉等十多款芙蓉菜餚。袁枚的《隨園食單》也有芙蓉肉、芙蓉豆腐兩品,並有詳細做法,不過其芙蓉是由漿糝和豆腐來體現。而《調鼎集》中的芙蓉豆腐襯火腿已經是宮廷筵席中的大菜了。
川內最早出現芙蓉菜式是《成都通覽》,裡面記載了芙蓉燕窩、芙蓉豆腐、芙蓉糕、芙蓉餃等四款芙蓉菜點,從其極簡表述製法來看,與《調鼎新錄》有些類似,都是用蒸雞蛋來體現芙蓉風貌。
民國芙蓉雞片,菜譜出江南,菜品出京魯
以芙蓉雞片作為正式菜名,現能找到最早的是民國元年(1911年)的一張菜譜,可以說是今天江南地區芙蓉雞片的鼻祖,其做法是:
雞胸肉二湯匙、雞蛋白四隻、菱粉四平茶匙、雞湯四湯匙、鹽四分之一茶匙、豬油四湯匙。將雞胸肉斬至糜爛,把雞蛋去黃留白,打勻,調進雞胸肉,加入與雞湯攪和之菱粉及鹽打透,即把油鍋燒熱,將雞之混合物倒入,炒十數下或至蛋脫生即可盛起,上席時灑上熟火腿屑也可。
此單不僅有芙蓉雞片的詳細做法,還有各種原料的具體用量,手法是炒,成型約摸是茸狀,火腿屑的加入使其具有明顯的江南風味,今天川菜名菜雪花雞淖與其有幾分神似。
同期的北方,梁秋實曾在書中記載了民國十五年(1926年),在北京東興樓吃芙蓉雞片的情節,該店的做法是把雞胸肉剁泥,加蛋清拌勻,入油鍋攤成大且薄的片,起鍋時加嫩豆苗點綴,最後灑上幾滴雞油。這種入油鍋攤片後燴制的做法是典型的北方手法,除芙蓉雞片外該店尚有芙蓉蝦仁、芙蓉乾貝、芙蓉青蛤等名菜,可見當時芙蓉菜在北方已經非常成熟。如果按東興樓的開業時間來看(1902年),魯菜芙蓉雞片出現時間應比江南更早,只是上海先出現了此菜的菜譜。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延續了東興樓特色的萃華樓,都還有一道芙蓉雞片的姊妹菜翡翠芙蓉雞片,其做法是:雞脯肉剁茸,荸薺去皮煮熟剁成泥,黃瓜剁成碎末。將雞茸和荸薺泥入大碗,加蛋清打散,加蔥末、薑末攪勻成雞糊。鍋內下花生油燒至四成熱,用小勺將雞糊甩入油鍋,雞糊遇熱成片狀浮起後,再用小勺翻個,撈出潷油。鍋內下雞湯、料酒、鹽,澱粉加水調成稀汁,待湯燒開後將稀汁倒入,攪勻,隨即放入雞片翻炒,撒上黃瓜末,淋幾滴雞油即成。
川菜芙蓉雞片和芙蓉肉片
川菜中的芙蓉雞片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字之差的另一道名菜芙蓉肉片。
當時芙蓉雞片的出品單位是重慶民族路餐廳,其做法是雞脯肉去筋、去皮、捶茸,加雞湯調散,再入蛋清、鹽、水豆粉拌勻後,沿鍋邊倒入熱豬油鍋,使雞茸浮於油麵,油燒開後衝起來時,即將雞肉連油一起倒入漏瓢,濾去豬油。再將鹽、胡椒麵、水豆粉、雞湯兌成滋汁,鍋內下少許豬油,下蔥、姜、火腿、冬筍、冬菇、豌豆尖稍炒,再下衝好的雞片,烹入滋汁,迅速炒轉起鍋。
芙蓉肉片出自成都芙蓉餐廳,其做法是雞蛋清加冷高湯打勻後,上籠蒸熟為白芙蓉備用;以醬油、鹽、醋、白糖、溼團粉、高湯兌成滋汁。另將雞蛋清加團粉和勻,豬肉片加胡椒麵、鹽、料酒拌勻後醃漬十分鐘,再將蛋清團粉倒入肉碗,使其全部包裹肉片。鍋置旺火燒熱,下豬油少許後端離火口,左右轉動使油布滿鍋內。將肉片展開,一面粘上麵包粉貼於鍋內,待肉片全部貼好後,持鍋在旺火上來回移動烘烤一分鐘,肉片著鍋面呈金黃色,能隨鍋活動時,將另鍋燒至大冒煙的豬油倒入,並把鍋端起來擺動一下,讓油淌到貼在鍋邊的肉片上約兩秒鐘,潷去餘油,擺入盤中。旺火燒鍋至冒煙,下豬油、加蔥姜蒜丁煸兩秒鐘,烹入料酒和兌好的滋汁,迅速攪幾下,燒沸後淋在盤中肉片上。最後從蒸籠裡取出蒸好的白芙蓉,用調羹分別舀在肉片上即成。
川菜名菜芙蓉雞片和芙蓉肉片,僅一字之差,但做法卻大相逕庭,前者以雞肉為主料,採取衝、燴的手法,菜品從整體上體現芙蓉風味。後者則是以豬肉為原料,用貼、燴的方式,把蛋清作芙蓉單獨點綴其中,同時兩者都又體現了川菜的味道精髓。
此外,當年的芙蓉餐廳還先後創製出一系列以芙蓉命名的菜餚,不過這時的芙蓉菜,除了體現水芙蓉的特點外,還額外增加木芙蓉的特色,因成都以芙蓉花名之蓉城。
八方自食一桌菜,一朵芙蓉開神州
從這些芙蓉菜點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飲食既有充飢果腹之功,也有借物言志之效,歷史悠久,一脈相承,魯粵蘇川,南北東西,各地飲食相互滲透、相互借鑑,既有共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一菜如此,一個菜系亦如此,精彩紛呈,精妙至極。
(全文完)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註明:川味龍門陣(即川味文化)
#百城百味#
【關注百家號「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