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至樂之我只愛讀書

2020-12-13 蠢得死123456

對男人而言,人間有四樂:閱佳人、品美酒、賞美景、讀好書。此四樂者,吾以為,讀書之樂應為首,佳人遲暮,盛宴難再,美景難求,唯讀書暗香雋永。故今且為諸君試論讀書之樂。

首先,關於讀書,有三個近義詞需要辨析一下,「讀書」、「看書」和「閱讀」。「看書」和「閱讀」重在看,描述的重心應該是眼睛功能的發揮,「閱讀」稍顯文雅。

但對我來說,這裡有個梗,以前學英語的時候,有種題型叫「閱讀理解」,這個題型的題目我得的總分大約不及一半,我實在無法「閱讀」並「理解」那些曲了吧幾的英文字母。故對「閱讀理解」這四個字我有深深地心理恐懼,一般棄之不用。「看書」顯得太隨意亦不用。

而「讀書」一詞主要突出了腦和心的作用,書不光是要看,看只是第一步,更要用腦和心去讀去理解,甚得吾意,故常用之。但在現代語境下,常常將「讀書」和「求學」置於同一涵義,有時會讓人產生誤解,會把人帶偏,如可能,建議大家規範使用,讀書為讀書,求學為求學,不可混為一談。

讀書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純娛樂小說:第二個層次,傳統經典小說:第三個層次,文史哲領域;第四個層次,思想領域:第五個層次,形成自己的思想。可能經常看我漫談的人對這個觀點已經耳熟能詳了,這不是我的發明,但我很推崇這個觀點。讀書之樂也分層次,這個層次與此有關但並不完全契合。

第一個層次,獲得「美女英雄」式的代入感和滿足感。這種快樂主要體現在純娛樂小說和傳統經典小說當中。我的讀書生涯應該是起源於小時候父親講的故事,那時候好像還沒有電視,到了晚上尤其是冬天,我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躺在被窩裡聽父親給我講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隋唐演義他講到薛仁貴徵東,我總是幻想自己就是那個白衣勝雪、手拿方天畫戟、三箭定天山的大唐猛將薛仁貴,每次都在滿滿的幸福感中進入夢鄉。

讀初中的時候,迷上了武俠小說,尤其喜歡看金庸,最喜歡看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總是幻想自己能夠像段譽、張無忌一樣有曠世奇緣,練就天下第一的武功,幻想自己能夠像楊過一樣能夠有小龍女一樣至情至性的人生伴侶,以至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功課廢弛,差點沒考上重高。他們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童話,我覺得不完全正確,武俠應該是所有人特別是男生的童話,一個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的幻想。

然而這種「美女英雄」式的幻夢快樂是低層次的,有利亦有弊。他的好處就是可以幫一個人快速成長,迅速建立起三觀體系,那一個個幻夢可以指引一個人的人生追求,甚至影響終生:它的壞處就是這種代入感、滿足感是虛幻的、短暫的,猶如精神鴉片,如果陷入其間不能自拔,會影響學業,少時父母、老師不讓我們看武俠主要就是防範這一點;而且,如果一個人長期只喜歡看小說,而不能提升讀書層次,它的心性、思想層次也難以獲得質的提升。

讀書之樂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可以欣賞文字和語言之美。文字是上天賜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世間萬物皆有美,而文字與語言之美是凌駕於其他形式美之上的,傳說倉額造字之時,天雨粟、鬼夜哭,因為人間所有的美好即將開啟,所有黑暗與醜惡將無所遁形。文字是語言的具象,我們漢字是象形文字,最開始中華始祖們造的每一個字都與其本體形狀類同,都像一幅畫,你想,你讀一個句子,每個字都像一幅畫,這個句子美不美?

文學之美是其他形式美的語言表現形式,無有語言文學,其他美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故吾以為其應為高等級之美。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有此句,此等壯麗景色焉可流傳千古?「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沒有此等絕句,吾輩今人豈可理解李煜這去國懷傷。

以前全國最大的情色場所就叫「天上人間」,這起碼說明全國人民尤其是男人們對這四字之美的認同。這種優美的句子還有很多,讀沒讀過書的中國人都能說上一大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常圓」。。。。事實上,很多優美的句子已經成為國人共同的文化標記,甚至是身份認同。

但是對這種文學之美的體會需要一定過程,需要一些積累的,只有經過長期的書籍閱讀與用心體會,才會領悟到這世間至美、至樂。然後就會對這種美產生深深的眷戀、迷戀,試圖去記住它、傳播它乃至創造它,因為美的東西都是吸引人的,這也是文學得以流傳、壯大之根因。

這種美大約在讀書的第二和第三層次即傳統經典和文史哲領域能夠體會得到,第一層次也有,但感受不會有那麼深刻(基於此點,我不建議青少年過度沉溺於玄幻小說),這種美的體驗對所有讀書人都是大有益處的。

讀書之樂的第三個層次,就是可以神交古今、與作者進行情感與思想交流從而產生的惺惺相惜的知己感。這種讀書之樂一般要進入到文史哲領域以後才能體會得到,我在漫談四十七「自我的認知及實現方式」裡面談到,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物質自我」和「精神自我」,從而有兩個實體,「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每個人的物質實體都會消亡,而精神實體則可以通過某種形式保存流傳下來,而書籍就是精神實體的主要載體和流傳形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歷代先賢都以著書立說的形式使自己得以永生,從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主要形式就是讀他們的書。閉關修煉這段時間以來,我一會兒陪李白痛飲三百杯、一會兒又陪東坡先生赤壁賞月、也經常找辛棄疾談談人生、聊聊汗血鹽車之不易,樂以忘憂,不知孤獨寂寞之何在。如果還能經常讓我下樓陪他們散散步、呼朋喚友,此種日子再讓我過上十年八載,我也是願意的。

昨天,我又找到了一大群魏晉名人做朋友一《世說新語》,裡面真是群賢畢至、妙趣橫生。舉個小例子: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翻譯:王衍不和庾愷(音同愛)交往,庾敳卻不停用「卿」來稱呼他。王衍說:「你不能這樣稱呼我。」庾敳說:「你自用君稱呼我,我自用卿稱呼你;我自用我的叫法,你自用你的叫法。)感覺像兩小孩鬥嘴,古人真可愛!

但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這個層次的讀書樂趣不是那麼容易體會得到,必須要經過長期大量的閱讀、思考,並附以自己的人生經歷作藥引,方可品味人生百態,理解那些歷史文化名人的思想,並與之產生共鳴,成為知交好友。我讀書比較雜,只要有思想、有特色的書我都讀,思想上也不傾向於任何一個文化派別,如果非得說有,那就是儒家思想。

很久以前買過一本書《愛是勇敢者的遊戲》),是西藏的一個喇嘛寫的,到貨以後翻了翻,貌似雞湯文,就丟一邊,這次又重讀了一下,結果大吃一驚,很多思想上的疑惑就此解開(不過我認為那本書從哲學角度來看還是比較膚淺的,一般讀者不推薦,那些對佛教中毒較深或者有思想疙瘩的人推薦讀下)。剛買這本書之時,我年輕氣盛,不諳世事,無所用心,再來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波浪起伏、人至中年。

想起南宋蔣捷的那首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暮年聽雨僧廬下,鬟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如果沒有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又怎能寫出這樣意境深遠而優美的詞句,而我們又怎麼會理解呢?

祝諸位皆得讀書之樂從而證得自己的人生大道!

相關焦點

  • 【我為書狂】​至樂無如讀書
    又是一年總結閱讀報告的日子,之前總覺得讀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不必拘於報告。可回顧來時的路,卻發現腳印是那樣模糊。而今,我越來越期待這個報告,甚至帶著些儀式感。我們需要一些信號、一列清單來見證我的閱讀之旅。
  • 楊雨品古詩詞丨21:翁森《四時讀書樂》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秋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床前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真見吾。
  • 人生至樂,無如讀書!但課外閱讀,想說愛你,不容易
    人生至樂,無如讀書;人生至要,無如教子。 格言警句告訴我們:讀書重要,先哲的智慧思想是我們快樂的源泉;育子重要,兒孫的聰慧優秀是我們幸福的基石。做學問只積累知識而不去思考實際生活,會讓我們迷茫;只思考舊知識而不及時更新知識,又會讓我們懈怠。這就告訴我們在日常學校知識教育的基礎上,要及時獲得社會上最新信息,並用心思考、準確判斷,不與社會脫節。那就要堅持課外閱讀!01但日前,據《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18.7%的受訪者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另有50%的受訪者每天閱讀時間不足一小時。
  • 我愛讀書,讀書使我快樂!
    急於想知道結局,我很快就看到了它,把它吞噬了。我喜歡看《淘金熱》,這很有趣,它總是給我帶來快樂。頑皮的馬球,美麗的夏日森林,笨拙的天使,聰明的馬路男人,憤怒的丁文濤……我喜歡第一個角色!楊紅英阿姨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每個角色都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如此美麗!這是一個可愛的世界,有隱形的翅膀和神奇的標記,我開始了我的夢想之旅。
  • 《人間至味是書香》:一年級一班讀書月活動紀實
    人間至味是書香 唯有書香能致遠 四月 桃紅李白 春光明媚 不負大好時光 四月
  • 我讀書,我快樂:怎樣以「讀書」為話題寫讀書感受
    同學們要結合自己平時的讀書生活選材、擬題,如「讀書真好、竊讀記、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和XX搶書讀、XX逼我讀書,與書為友其樂無窮」,這樣選擇印象深刻的讀書經歷,才可以做到「文思如泉,下筆有神」哦。二、愛我所愛,寫出個性。同學們,有了引人入勝的內容還不夠,文筆的流暢優美、形式的創新獨特也是成功的關鍵。
  • 《四時讀書樂》:民國中學國文課本的勸學組詩,讀書之樂樂何如?
    近日,筆者讀了一本書,書名為《愛上閱讀》,書中的第一篇文章題目便是:讀書之樂樂何如——介紹翁森《四時讀書樂》。翁森著學識淵博,著有《一瓢稿》,其中就包含這組《四時讀書樂》詩,這組詩在後代的讀書人中影響深遠。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還曾以這組詩為題材,畫了《四時讀書樂》。民國時期,《四時讀書樂》還被編進了初中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所必讀,可見其在舊時是很有影響的一組詩。
  • 原創:讀書至樂,人生至幸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讀書至樂,人生至幸 2020-04-23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下的讀書生活 「宅」家悅享讀書樂
    其中有些人,打開了往日因忙亂的生活而顧不上的書本,靜下心來讀書,從書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平和、溫潤、清醒。也在這個讀書月,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收穫。線上上課的孩子們,也因課程的安排,多出了不少閱讀時光。愛讀書的少年在這個超長假期閱讀量迅速增長。
  • 讀書為了什麼?打動我去讀書的30條理由
    正如葉聖陶對於讀書這件事,他這麼說:「說起讀書,十年來頗看到一些人,開口閉口總是讀書,「我只想好好兒念一點書,」「某地方一個圖書館都沒有,我簡直過不下去,」「什麼事都不管,只要有書讀,我滿足了,」這一類話時時送到我的耳邊;我起初肅然生敬,既而去未免生厭。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由於深受自己身世的影響,得知自己並非朱家子弟,所以就到醴泉寺刻苦讀書。他是怎麼吃飯的呢?範仲淹少年立志範公堤  為官初期,為百姓修理捍海堰,改名後的範公堤。  範仲淹的三次被貶,都是為了自己的心懷天下的愛國信念。
  • 愛之味‖讀書沙龍
    父親節接「粽」端午假期,新圩學校家長讀書沙龍交流群裡愛意來襲……普南先生:對每個孩子來說,都需要父親的愛和引導。這些愛好比陽光和水,讓孩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感謝所有父親對孩子、對家庭的付出;孩子們需要父親的陪伴和鼓勵,就像我們需要父親的陪伴和支持。祝所有父親們節日快樂!洪麗勤:父愛如山!
  • 豆麥:我的樂之源,書之樂
    樂一:讀書  小時候,快樂之事甚多,讀書是一樂;現在,煩心事甚多,讀書幾乎成了一樂。樂在自在,樂在自得所悟。  我高枕臥床而讀,那多是在睡覺前;擁被半臥而讀,那多是在入冬後;手捧書本端坐痛快而讀,那多是在上廁所時;四眼面對彩顯,單手輕點滑鼠,身體呆坐桌前,那自是讀「電腦書」之時,也是現在我讀書的常態。
  • 我有一個愛讀書的媽媽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因為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父母和孩子以書籍為媒介,通過閱讀一同成長,分享讀書的感動與樂趣,在閱讀中享受幸福時光。閱讀帶給孩子喜樂、熱情和信心;讀書給孩子聽,就是在和孩子說話,父母和悅的聲音將成為孩子童年時代最美好的樂音,閱讀與愉悅聯繫在一起,成為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 林語堂:讀書成名的人,只有樂,沒有苦!
    我所要講的話於你們本會讀書的人,沒有什麼補助,於你們不會讀書的人,也不會使你們變為善讀書。所以今日談談,亦只是談談而已。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讀書向稱為雅事樂事。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
  • 我讀《至味在人間》
    作者 | 十七舊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我果然是個俗人,這樣的大白話文章(作者會不會告我)才符合我的品位。這是我所推崇的文人,文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熱愛生活喜歡生活記錄生活的俗人一個。對於還沒有吃早餐的我來說,讀著文章,流著口水,真是一種甜蜜的「折磨」。一道道菜在腦海中盤旋,揮之不去:淳樸的醬豆、大葷的鴨皮、大腥的魚子、炒米雞湯、姜醋皮蛋、珍珠翡翠白玉湯、濃鬱的滷煮……一一閃現,不能盡數。
  • 人生至樂多種,最低廉卻最持久的當是沉酣之樂
    文|劉荒田人生至樂多種,如碼頭上情侶久別重逢,產床旁父親第一次抱起嬰兒,體育健兒站在領獎臺上,新婚夫婦開始蜜月……但論時間的持久、出現的頻繁、代價的低廉,當數幹某一種事情的「沉酣」狀態。我是從旁觀察當建築工的妹夫幹活時得出這一結論的。妹夫個子瘦小,但氣力奇大,耐力尤其了得,可以從黎明到黃昏,除了吃飯,不停不歇,連水也儘量不喝,嫌放下工具去解手「費事」。他天生是「勞動迷」。
  • 什麼十年寒窗苦讀,讀書明明很快樂
    不喜歡懸梁刺股、螢囊映雪、牛角掛書、聞雞起舞等這類形容苦讀書的成語。 讀書,明明很快樂。 愛讀書,從不認識字開始。幼時家貧,饑荒年月時,父母不給買童話書的銀子,於是翻出父親大學時的教科書狂啃,看到滿滿一紙的積分函數電路圖,全當成了圖畫,想像成大森林和迷宮,塗塗畫畫玩得不亦樂乎。
  • 【藏書之樂】我 的 天 堂 我 的 夢
    我 的 天 堂 我 的 夢——說說我的藏書樂文/魯帥兵
  • 她的新年以買到漲至800元一瓶的免疫球蛋白為樂|在人間
    文/楚尋歡凌晨陸續讀到昨天的兩篇口述紀實報導,一篇是澎湃新聞的《一個「重症肺炎」患者的最後12天》,一篇是鳳凰網新聞客戶端在人間工作室出品的《在人間|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前者是失去妻子的丈夫,後者是失去母親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