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男人而言,人間有四樂:閱佳人、品美酒、賞美景、讀好書。此四樂者,吾以為,讀書之樂應為首,佳人遲暮,盛宴難再,美景難求,唯讀書暗香雋永。故今且為諸君試論讀書之樂。
首先,關於讀書,有三個近義詞需要辨析一下,「讀書」、「看書」和「閱讀」。「看書」和「閱讀」重在看,描述的重心應該是眼睛功能的發揮,「閱讀」稍顯文雅。
但對我來說,這裡有個梗,以前學英語的時候,有種題型叫「閱讀理解」,這個題型的題目我得的總分大約不及一半,我實在無法「閱讀」並「理解」那些曲了吧幾的英文字母。故對「閱讀理解」這四個字我有深深地心理恐懼,一般棄之不用。「看書」顯得太隨意亦不用。
而「讀書」一詞主要突出了腦和心的作用,書不光是要看,看只是第一步,更要用腦和心去讀去理解,甚得吾意,故常用之。但在現代語境下,常常將「讀書」和「求學」置於同一涵義,有時會讓人產生誤解,會把人帶偏,如可能,建議大家規範使用,讀書為讀書,求學為求學,不可混為一談。
讀書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純娛樂小說:第二個層次,傳統經典小說:第三個層次,文史哲領域;第四個層次,思想領域:第五個層次,形成自己的思想。可能經常看我漫談的人對這個觀點已經耳熟能詳了,這不是我的發明,但我很推崇這個觀點。讀書之樂也分層次,這個層次與此有關但並不完全契合。
第一個層次,獲得「美女英雄」式的代入感和滿足感。這種快樂主要體現在純娛樂小說和傳統經典小說當中。我的讀書生涯應該是起源於小時候父親講的故事,那時候好像還沒有電視,到了晚上尤其是冬天,我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躺在被窩裡聽父親給我講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隋唐演義他講到薛仁貴徵東,我總是幻想自己就是那個白衣勝雪、手拿方天畫戟、三箭定天山的大唐猛將薛仁貴,每次都在滿滿的幸福感中進入夢鄉。
讀初中的時候,迷上了武俠小說,尤其喜歡看金庸,最喜歡看射鵰三部曲和天龍八部,總是幻想自己能夠像段譽、張無忌一樣有曠世奇緣,練就天下第一的武功,幻想自己能夠像楊過一樣能夠有小龍女一樣至情至性的人生伴侶,以至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功課廢弛,差點沒考上重高。他們說,武俠小說是成人童話,我覺得不完全正確,武俠應該是所有人特別是男生的童話,一個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的幻想。
然而這種「美女英雄」式的幻夢快樂是低層次的,有利亦有弊。他的好處就是可以幫一個人快速成長,迅速建立起三觀體系,那一個個幻夢可以指引一個人的人生追求,甚至影響終生:它的壞處就是這種代入感、滿足感是虛幻的、短暫的,猶如精神鴉片,如果陷入其間不能自拔,會影響學業,少時父母、老師不讓我們看武俠主要就是防範這一點;而且,如果一個人長期只喜歡看小說,而不能提升讀書層次,它的心性、思想層次也難以獲得質的提升。
讀書之樂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可以欣賞文字和語言之美。文字是上天賜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世間萬物皆有美,而文字與語言之美是凌駕於其他形式美之上的,傳說倉額造字之時,天雨粟、鬼夜哭,因為人間所有的美好即將開啟,所有黑暗與醜惡將無所遁形。文字是語言的具象,我們漢字是象形文字,最開始中華始祖們造的每一個字都與其本體形狀類同,都像一幅畫,你想,你讀一個句子,每個字都像一幅畫,這個句子美不美?
文學之美是其他形式美的語言表現形式,無有語言文學,其他美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故吾以為其應為高等級之美。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有此句,此等壯麗景色焉可流傳千古?「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沒有此等絕句,吾輩今人豈可理解李煜這去國懷傷。
以前全國最大的情色場所就叫「天上人間」,這起碼說明全國人民尤其是男人們對這四字之美的認同。這種優美的句子還有很多,讀沒讀過書的中國人都能說上一大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月常圓」。。。。事實上,很多優美的句子已經成為國人共同的文化標記,甚至是身份認同。
但是對這種文學之美的體會需要一定過程,需要一些積累的,只有經過長期的書籍閱讀與用心體會,才會領悟到這世間至美、至樂。然後就會對這種美產生深深的眷戀、迷戀,試圖去記住它、傳播它乃至創造它,因為美的東西都是吸引人的,這也是文學得以流傳、壯大之根因。
這種美大約在讀書的第二和第三層次即傳統經典和文史哲領域能夠體會得到,第一層次也有,但感受不會有那麼深刻(基於此點,我不建議青少年過度沉溺於玄幻小說),這種美的體驗對所有讀書人都是大有益處的。
讀書之樂的第三個層次,就是可以神交古今、與作者進行情感與思想交流從而產生的惺惺相惜的知己感。這種讀書之樂一般要進入到文史哲領域以後才能體會得到,我在漫談四十七「自我的認知及實現方式」裡面談到,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物質自我」和「精神自我」,從而有兩個實體,「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每個人的物質實體都會消亡,而精神實體則可以通過某種形式保存流傳下來,而書籍就是精神實體的主要載體和流傳形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歷代先賢都以著書立說的形式使自己得以永生,從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主要形式就是讀他們的書。閉關修煉這段時間以來,我一會兒陪李白痛飲三百杯、一會兒又陪東坡先生赤壁賞月、也經常找辛棄疾談談人生、聊聊汗血鹽車之不易,樂以忘憂,不知孤獨寂寞之何在。如果還能經常讓我下樓陪他們散散步、呼朋喚友,此種日子再讓我過上十年八載,我也是願意的。
昨天,我又找到了一大群魏晉名人做朋友一《世說新語》,裡面真是群賢畢至、妙趣橫生。舉個小例子: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翻譯:王衍不和庾愷(音同愛)交往,庾敳卻不停用「卿」來稱呼他。王衍說:「你不能這樣稱呼我。」庾敳說:「你自用君稱呼我,我自用卿稱呼你;我自用我的叫法,你自用你的叫法。)感覺像兩小孩鬥嘴,古人真可愛!
但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這個層次的讀書樂趣不是那麼容易體會得到,必須要經過長期大量的閱讀、思考,並附以自己的人生經歷作藥引,方可品味人生百態,理解那些歷史文化名人的思想,並與之產生共鳴,成為知交好友。我讀書比較雜,只要有思想、有特色的書我都讀,思想上也不傾向於任何一個文化派別,如果非得說有,那就是儒家思想。
很久以前買過一本書《愛是勇敢者的遊戲》),是西藏的一個喇嘛寫的,到貨以後翻了翻,貌似雞湯文,就丟一邊,這次又重讀了一下,結果大吃一驚,很多思想上的疑惑就此解開(不過我認為那本書從哲學角度來看還是比較膚淺的,一般讀者不推薦,那些對佛教中毒較深或者有思想疙瘩的人推薦讀下)。剛買這本書之時,我年輕氣盛,不諳世事,無所用心,再來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波浪起伏、人至中年。
想起南宋蔣捷的那首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暮年聽雨僧廬下,鬟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如果沒有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又怎能寫出這樣意境深遠而優美的詞句,而我們又怎麼會理解呢?
祝諸位皆得讀書之樂從而證得自己的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