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還不錯要拉到文末點【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星標】語文微講堂,就不會再走丟啦!
中國人愛寫詩,也愛讀詩。長期讀詩的人,不鳴則已,一開口就讓人驚豔。長期讀詩的人,讓人久處不厭,閒談不煩。在楊雨看來:詩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詩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展翅飛翔;詩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今天請一起跟楊雨老師品讀古詩詞吧!
四時讀書樂
翁森
春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秋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床前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真見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今天分享一組關於讀書的詩,南宋詩人翁森的《四時讀書樂》,四時就是四季,也就有四首詩分別來講述春夏秋冬讀書的樂趣。
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翁森這個名字。他生活在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是一個很有骨氣的詩人,南宋滅亡之後,他不願意在新朝入仕,隱居在浙江老家辦學堂,不做官,卻是桃李滿天下,是個純粹的讀書人。他的這一組《四時讀書樂》曾經入選過民國時候的國文課本。
以前流傳一首打油詩:「春來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冬蚊蟲冬又冷,收拾書包待來年。」這是在調侃不愛吃苦、不愛讀書的人,對他們來說,反正一年四季都不是讀書的好時候。
但是,翁森的這一組《四時讀書樂》偏偏和別人不一樣,完全不提考試啊功名啊、做官發財啊,只是著眼於讀書本身的無窮樂趣。所以,這組詩的最大特點是,它們都不是先寫讀書本身,而是先烘託不同季節的自然環境,因此啊不同季節的讀書就有了特別的審美情趣。
先來看第一首,也就是春天讀書。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翁森用一個字來概括春天讀書的特點:「好」。
春天讀書到底有什麼好呢?翁森用了一個典故:「舞雩歸詠春風香」,這個典故出自《論語》。有一天,孔子和徒弟聊起了人生理想:有人認為自己能當大國國相,有人說能治理一個小國家,孔子都不以為然。最後問曾點,曾點就這麼說了:「我的理想就是能夠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裳,和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小孩子,一起去沂水遊泳,然後到舞雩臺上,也就是古時候求雨祭祀的地方,吹吹溫暖的春風,吟唱歌謠,自由自在地回家。」曾點一說完,孔子就接話:「我的平生志向和曾點一樣啊。」
正是孔子嚮往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怡然自樂的狀態。翁森化用這個典故,也是在說類似的態度,讀書的樂趣,無須附加任何目的,僅僅是讀書本身就已經具有一種很高境界了。想像一下,春風不經意吹過來,陽光灑進窗戶,」綠滿窗前草不除「,窗前爬滿了綠草,你的心情是不是不知不覺就明亮開朗起來。
那麼夏天讀書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啊:
修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如果也用一個字來概括夏天讀書的特點,那就是:「趣」。
從季節的變化來講,春天溫暖,氣候宜人,可夏天炎熱,不是一個讀書的好季節。翁森可不這麼看。夏天也有夏天的樂趣啊,對古人來說,夏季長長的白天,讀書人打開窗戶,在自然明亮的光線下悠然看書,連那些特別煩人的蟬鳴聲,都會被讀書人看做是和他的吟詩唱和,詩裡不是說了嗎,「晝長吟罷蟬鳴樹」。
夏天的晚上讀書同樣很有趣:「夜深燼落螢入幃」。晚上挑燈夜讀,直到燈芯燃盡,螢火蟲一閃一閃地飛進來,你說,這是不是很浪漫很美好的夏夜光景。於是,體會到了夏日讀書樂趣的人,就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北窗高臥羲皇侶。」
「羲皇侶」,也是用典。古詩文裡常出現的「羲皇上人」說的是伏羲氏那個年代,人們恬靜閒適的生活狀態。「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因為一向很懂讀書的樂趣,才會享受到羲皇侶的狀態。享受到了春天讀書的好,夏夜讀書的趣,接下來就該是秋天了。
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床前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天讀書是什麼感覺呢?還是一個字:「倍」,事半功倍的「倍」。
為什麼秋天讀書可以事半功倍呢?相比春天的繁華,夏天的熱烈,秋天顯得更加地沉靜。「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雖然也有落葉的蕭蕭聲,也有微弱的蟋蟀聲,但「商意滿林薄」,秋意滿滿,更加給人一種「蕭然萬籟涵虛清」的寂靜感。借著床頭的短檠,也就是點著矮矮的油燈,沒有雜事雜音的打擾,讀書的效率肯定更高了。
如果說,夏天讀書好比是在炎熱中邂逅不經意的涼風,那麼秋夜讀書就好比是與天地萬物、清風明月來一場心靈的對話,沒有喧囂,只有心靈相通的寧靜和默契。
詩人怎麼寫冬天的讀書呢?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真見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按理說,冬天是最不適合讀書的季節了吧?論自然環境,冬天最蕭條,「木落水盡千崖枯」,不過啊,詩人可不是這想的。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沒有條件也會創造條件讀書。所以在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冬天,萬物好像都冬眠了,「迥然吾亦真見吾」,讀書人反而能看到真我了,讀書就成了一個人的狂歡。
詩人只能「坐對韋編燈動壁」。什麼意思呢?詩人像孔子一樣酷愛讀書,把編串竹簡的皮繩都翻斷了好幾次。外面下著大雪,屋裡油燈搖曳,映照到牆上,好像牆地也在晃動。高歌夜半雪壓廬,管它外面怎樣,我儘管高聲讀書。大雪、油燈、動壁、高歌,這一冷一熱,一靜一動,正是冬季特有的讀書畫面。
四首詩我們都讀完了,你可能會發現,雖然翁森說四季讀書都是件快樂的事,可是也沒有明說怎樣才能達到讀書的快樂?翁森的這首詩給了我啟發,我們不妨這樣去體驗讀書的快樂。
第一,不抱著功利目的去讀書。
讀書和你在聽我講詩詞一樣,就是為了享受過程。非功力讀書就是這樣,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和任何其他人其他事都沒有關係。書讀著讀著,越讀越覺得有趣,便欣然忘食,連吃飯睡覺都忘了。
第二,營造讀書的儀式感。
翁森的四首詩都指向了環境的安靜和內心的寧靜。當然,翁森更注重自然風景和讀書環境的和諧,春天的「綠滿窗前」「舞雩歸詠」,夏天的「修竹壓簷」「北窗高臥」,秋天的「籬豆花開」「起弄明月」,冬天的「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那我們呢,讀書的儀式感更容易從家居環境中來獲得,比如說,捧一壺茶,點一柱香,亮一盞檯燈,放著一首喜歡的背景音樂,窗外或有離離月光,或有點點雨聲,伴著茶香、沉香、書香,進入那個忘我的讀書境界。
最後啊,讀書會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那些讀過的書,慢慢地會長成你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價值觀、精神氣質的一部分。
作為職業女性,能夠深切體會到女人的不容易,但無論壓力有多大,我們始終要留一個角落為自己而活,讓讀書為我們的精神世界留一盞燈、開一扇窗,注入一點活水,溫暖的人間煙火氣和清雅的書卷氣,這是讓我們活得自在從容的兩種力量。
想像一下我們自己吧,無論是我們的二三十歲,還是四五十歲,我們都還能從容地走過春天的「落花水面皆文章」,走過夏天的「小齋幽敞明朱曦」,走過秋天的「蕭然萬籟涵虛清」,走過冬天的「高歌夜半雪壓廬」,感受著「讀書之樂樂無窮」。翁森詩中的最後一句,數點梅花天地心,以寒冬中的梅花綻放來比喻讀書人的清雅風骨,同樣啊,愛讀書的你,有書相伴,花開四季,每一個季節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會是你最美的年華。
後臺回復「楊雨品古詩詞」收看更多內容
親愛的讀者朋友,近期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文章的更新不再按照推送時間排序,如果您不想錯過"語文微講堂」每天推送的好文章和好資源,如果您不想與我們失聯的話,請這樣操作:
1.設為星標。點擊公眾號名稱「語文微講堂」,再點右上角的「...」,點「設為星標」🌟2.在閱讀後點「在看」。愛你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