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藏的明式家具中,除了座椅類家具之外,箱櫃類家具種類也較為齊全,有亮格櫃、圓角櫃與方角櫃幾種。箱櫃類家具的用途,基本是以儲藏物品和陳設器物為主。亮格櫃是架格與柜子的結合體,其基本形式是架格在柜子上面,架格與人體高度相仿,用於儲藏、展示器物為主,而下部的柜子則完全用於儲藏物品而設。這種組合結構,整個亮格櫃的重心在櫃體下部,能夠使家具保持穩定。在亮格櫃中還有一種樣式,上部為架格,中間是柜子,在柜子下方另加一矮几承託,人們將這種固定造型的亮格櫃樣式稱為「萬曆櫃」。
圖1 明末清初 黃花梨透雕龍紋券口亮格櫃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明代黃花梨兩門萬字紋亮格櫃(圖2)便是一件萬曆櫃精品。此櫃在架格部分有後背板,其餘三面裝有壼門圈口牙板。在架格的左右兩側,又以攢鬥的手法,做出萬字紋裝飾。雖然僅採用萬字紋進行裝飾,卻並不使人感覺簡陋。簡單的裝飾紋樣與黃花梨特有的材質之美相得益彰,透露出明式家具簡練厚拙的美感。下方柜子部分對開兩門,櫃門以鑲嵌的素板來凸顯材質之美。這件萬曆櫃整體上裝飾簡練,底部方腿直足,兩腿之間施以牙條,恰到好處地襯託出大塊黃花梨素板本身的紋理之美。在明清的書籍插圖中,我們能見到此類亮格櫃多放於書房或客廳之中。當其上部的架格擺放上一些古籍函套或古董珍玩時,必能讓室內增添幾分雅趣。
圖2 萬曆櫃
除亮格櫃外,圓角櫃和方角櫃也是明式家具中較為多見的儲物類家具。圓角櫃是指櫃頂轉角處為圓形的柜子,而方角櫃則是轉角為方形的柜子。之所以有圓與方的差別,主要是由於這兩種柜子的結構不同而造成。圓角櫃的四條邊框與腿足採用「一木連做」的方式,櫃門採用木軸門的做法,與邊框之間不用合頁連接。而木軸門的上下兩頭做出的門軸,必須要有臼窩予以容納,因此圓角櫃的頂部便設有櫃帽做出臼窩,將櫃帽的轉角處削磨圓滑就變成了圓角櫃。北京的匠師們亦稱其為「麵條櫃」。圓角櫃有兩門與四門兩種形式,大都體型高大,側腳收分明顯。
圖3 明晚期 黃花梨方材圓角櫃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鐵力木鑲癭木的五抹門圓角櫃(圖4),採用兩扇對開門的做法,中間有立栓。立栓和橫棖都是混面壓邊線,為的是突出線條的美感。用板條格角制圈口,貼在癭木板上,和癭木板一同嵌入進櫃門邊的槽口內,使得癭木的紋理從開光中顯露出來。門下設有櫃膛,內設悶倉。櫃膛正面安兩根立柱,將立牆分為三段。底棖正面與兩側施牙條,下有方足。這件圓角櫃整體造型上窄下寬,再加上底棖的牙條,讓櫃體重心下移,增強其實用性及穩定性。癭木亦稱「影木」,並不是特指某一種樹木,而是指樹根或樹幹的癭瘤部分,一般用作家具面板或作鑲嵌之用較為多見,在面板中基本上取其截面,花紋華麗。與髓線優美、顏色紅黑的鐵力木一動一靜,和諧統一。
圖4 圓角櫃
與上述圓角櫃稍有不同,方角櫃的櫃門用合頁安裝,將櫃足作為門框,將合頁裝釘其上,故不必以臼窩來容納門軸,因此方角櫃的頂部不設置櫃帽,而是多用「棕角榫」進行連接。這種榫卯的每一個角都是由三根方材結合在一起,穩定性極好。方角櫃從體量上看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小型方角櫃高一米左右,被稱作「炕櫃」;中型方角櫃一般高兩米左右,這兩類方角櫃一般上部不設頂櫃,整體看上去猶如裝入函套的線裝書,所以古人也稱其為「一封書」式。如果上部設有頂櫃者,則將下面部分稱為「立櫃」,上下合稱為「頂箱立櫃」。
圖5 明萬曆 黑漆描金龍紋方角藥櫃
由於這裡方角櫃多成對出現,一對包含兩件立櫃和兩件頂箱,共計四件,故又稱其為「四件櫃」。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有的另一對花梨木六門方角櫃(圖6),在嚴格意義上應該稱為「炕櫃」,其上邊做出兩對對開門,下邊做出一對對開門且有閂杆。
圖6 方角櫃
以箱櫃類為主的儲物類家具,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國語》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夏後布幣而策告之,卜藏其,吉,龍亡,而在櫝。」其中的「櫝」便是儲物用家具。漢代時則出現了小型櫃體用來存放衣被。到唐代時開始有了大型櫃。《杜陽雜編》中記載:唐武宗會昌初,渤海貢「瑪瑙櫃,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時已經出現了專門存放書籍的書櫃。宋代柜子的種類較之前代更是逐漸變多,而明代,隨著生產力的提升以及社會生活的需要,以箱櫃為主的儲物類家具則有了更大的發展。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6期《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明式家具》作者: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