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 2015 年,您在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兩岸四地網際網路發展分論壇上的演講中,有用到小蝦也可以鬥大鯨魚來描述網際網路時代,還提倡用網際網路串起海峽兩岸與港澳地區的聲音,就可以讓我們中國人真正的想法和立場,更容易、也更快被全世界認知。對於網際網路思維或模式,您是如何看?
蔡衍明:網際網路思維有三個特點,包括實時性、成本低和個性化,尤其在幾乎人手一個智能型手機的時代,網際網路已經無法離身,經營任何產業或事業都要想到這個趨勢。
大陸市場廣大,而且根本不知道市場的邊界在哪,這樣的市場特性正是網際網路大展身手的最佳舞臺。這幾年我們看到電商竄起,也看到打車軟體和叫餐平臺相當火熱,這些都得益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在網際網路持續發展下,通訊和物流業應該是值得關注的,同時我們的產品透過網際網路的推廣和宣傳,也能更深入市場的每個角落。
《南風窗》: 在大陸,現在非常流行跨界(如 :專業演員跨界去唱歌,歌星跨界當笑星演小品),但我們知道,您早在 2008 年的時候,就開始了您的商業跨界發展之路。從一開始的跨界做傳媒,到今年 1 月,與遊族網絡合作,開啟 IP 跨界新世代。是什麼促使您果斷地踏上跨界之路?是看到了機遇?還是在實業這條市場道路上遇到了困難,轉而走向其他方向發展?
蔡衍明:跨界經營,有時候是出於自己對事情的一些想法,因此想做些不同領域的事業。剛到大陸的時候,這個看了可以賺錢,那個看了也可以賺錢,導致跨界跨太多了,結果不專,反而不一定能夠讓你賺錢。如1999年的時候做房地產,那時候覺得很賺錢,因為我們公司現金流非常充足,但我自己感興趣的是食品,在房地產上並沒用心。所以,有時跨界也不一定是對的,要找到對的領域,對的人去經營,否則不會成功。
但,跨界做媒體就不一樣。我很早就到大陸做生意,所以非常了解兩岸正確信息的重要性,因而進軍媒體,這就是想發揮自己。我認為,兩岸新聞很多,媒體應該做到好事和壞事都報導,但是一定要客觀呈現,不應該帶有偏見。
媒體要研究怎樣才能促進兩岸交流,只有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這是我跨界經營媒體的初衷。在《中國時報》60周年的時候我曾說,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報紙,那時只看電視。現在不行了,每天3點起來看,在手機、APP上看,一般辦報的人都是晚上不睡覺,看完了才睡。我雖然不是辦報的人,但現在看報也成了自己的責任。
如果談到在大陸跨界經營醫院,這就要把時間拉回2001年,當時大陸準備開放外資經營醫院,得知相關消息後,馬上籌劃醫療項目的投資,當時的想法是,旺旺在大陸的第一間工廠在湖南建,除非在湖南找不到地,否則旺旺的第一家醫院,一定要建在湖南,以回饋相親,造福社會。這是我跨界經營醫院的初衷。
《南風窗》: 您是臺灣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你認為要提振經濟,應該如何發揮企業家的作用?
蔡衍明:談到企業家的作用,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創新的精神,二是長遠的眼光。創新,其實就是能預見未來趨勢,提前做出因應和轉型,是掌握市場變化最重要的精神,也是旺旺不斷研發新產品的動力來源。
而長遠的眼光代表的是對市場和商機的精準預判。市場是變化萬千的,消費者的口味也是不斷在改變,對商機的判斷就顯得格外重要,是否有足夠的遠見去掌握未來20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趨勢,這是對企業家最嚴峻的考驗,也是企業家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