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蔡衍明決定將孩子們讀完高中就直接送到家族企業上班,希望這樣可以讓兒子更好地承受商界的壓力。他回顧當初自己的做法所遭受的猛烈抨擊時依然心有餘悸。他說:「我真是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在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草莓族通常指出生於1981 年以後的人,人們認為他們無法像創造戰後繁榮、吃苦耐勞的父輩那樣承受壓力。草莓的缺點之一就是皮薄易破。
臺灣零食大亨蔡衍明在上世紀70 年代接手了父親的罐頭食品生意,當時他只有19 歲。他手法巧妙地將一家金槍魚罐頭製造商發展成全球最大的米果製造商,積累了巨額財富。他是進軍大陸市場的臺商先驅,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商業遊戲規則變幻莫測,他在起伏跌宕的環境中倖存了下來。
有鑑於此, 蔡衍明在培養長子蔡紹中時絕不嬌生慣養。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將自己的背景與「草莓族」進行比較,說:「我擔心他會過於驕傲自大。」他允許長子到新加坡的加拿大國際學校(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 讀高中,但認為兒子有這個學歷就夠了。之後蔡紹中得回來打理家族在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業務。蔡衍明回憶道:「當時我說,『等你五六十歲的時候還可以去上大學。可我這個老師還能在這裡待多久?』「
蔡紹中受到的打擊不小。他回憶道:「當時我很苦惱。」女友去了雪梨,他沒跟著去。他笑著說:「如今她已為人母了。」當然他已經釋然了。
蔡紹中開始接受父親這位中國頂級商人的指導,受益匪淺。蔡衍明對次子蔡旺家(Matthew Tsai)也採取了同樣的做法。目前蔡旺家是旺旺集團的首席營運官,負責該集團的飲料和乳製品業務。
現年33 歲的蔡紹中和父親一起工作,他正經受著職業生涯迄今為止最嚴峻的考驗:如何應對旺旺集團的媒體業務所面臨的艱巨任務。他掌管的媒體帝國包括兩家電視臺(中視[CTV]和中天電視[CTiTV]) 以及2008 年從臺灣德高望重的媒體世家餘氏家族處購買的臺灣本土主要報紙。蔡衍明還通過私人投資,而非自己的中國食品和飲料行業巨頭中國旺旺(Want Want China)投資於香港的亞視(ATV),目前蔡紹中擔任亞視的董事。
臺灣社會對於臺灣該與大陸保持多緊密的聯繫意見不一,由於蔡衍明支持與大陸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旺旺集團的媒體面臨著反對者們如潮般的批評。去年有臺獨傾向的《臺北時報》(Taipei Times)在社論中談到這家家族媒體企業時稱:「旺旺集團的媒體是危害社會的惡性腫瘤。」2012 年蔡衍明在接受《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採訪時稱,臺灣將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大陸統一,這種說法尤遭抨擊。
不管先前蔡衍明對媒體業務抱有何種激情,由於多年來遭到人身攻擊,同時承受著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進行競爭的壓力,他的激情已經遭受了打擊。他笑著說:「我曾是媒體的寵兒。過去臺灣媒體常來採訪我,人人都很高興。如今我每天都受到抨擊。我得罪了很多媒體人。」
肩負父親重託的蔡紹中試圖將媒體業務發揚光大,他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對政治問題避而不談,而是談論技術變革對媒體產業的影響,以及臺灣的那些限制媒體公司進行併購或資產剝離的監管法規。他在談到媒體產業的競爭生態時說:「很艱難。」他未討論該公司的總體財務狀況。
蔡紹中是臺灣冉冉升起的草莓族群體的一員。今年3 月,這個群體中某些原本籍籍無名的人在臺灣政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他們佔領了臺灣立法機構,抗議臺灣與大陸籤署的一份貿易協定。除了蔡紹中外,這群年輕的企業家第二代中比較出名的商界人物還包括高科技大亨郭臺銘的兒子郭守正,他在父親的企業裡擔任了重要職位。
當初蔡衍明決定將孩子們讀完高中就直接送到家族企業上班,希望這樣可以讓兒子更好地承受商界的壓力。他回顧當初自己的做法所遭受的猛烈抨擊時依然心有餘悸。他說:「我真是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當時蔡衍明認為,由於蔡紹中沒有大學學位,他會有壓力,要在知識方面趕上他的員工,這最終將會對他有利。
回首往事,蔡紹中說他沒上大學其實影響不大。他說:「很多同學讀了幾年書後回來,我發現自己並未缺少任何常識。有些人學習會計或法律,但這樣的人才很多。世上有很多事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得靠團隊。對我而言,我已經磨練了自己的管理技能。所以最後我們殊途同歸。我不是說自己比別人好,只是說殊途同歸而已。」
他被父親的電話叫回家,參加公司的會議,學習各種知識。2000 年,19 歲的他加入家族的主要業務中國旺旺,當時該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如今該公司在香港上市,蔡紹中擔任該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去年該公司銷售額為38 億美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式零食製造商之一,產品包括米果和其他零食等。
食品和飲料業務的成功使該家族的現金日漸充盈,蔡衍明和蔡紹中對媒體發生了興趣。臺灣媒體曾報導蔡衍明有興趣收購播放免費電視節目的臺視(Taiwan Television)以及從事有線電視業務的東森電視(Eastern Broadcasting)和八大電視(Gala Television), 可這些傳言無一成真。當時蔡衍明在談到那些報導時說:「那很丟臉。」暗示在他心裡自己的聲譽和生意一樣重要。此時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機會出現在旺旺集團面前:2008 年,在臺灣備受尊敬的中國時報集團(China Times Group)待價而沽。
蔡氏家族幾乎瞬間就做出了進行投資——具體金額未透露——的決定。蔡紹中回憶道:「就像是,你想購買這家公司嗎? 1、2、3,決定!」蔡衍明和蔡紹中與餘建新(Albert Yu)進行了談判,當時餘建新急著出售家族的媒體業務,要求蔡氏父子儘快做出決定。儘管近來蔡氏父子被斥為試圖壟斷臺灣媒體業蔡衍明稱當時他們只對電視臺資產有興趣,對報紙業務不感興趣。蔡衍明將餘建新視為朋友,同意購買整個業務,並承諾交易後在報紙的發行人欄保留餘建新的父親餘紀忠(Yu Chi-chung)的名字。
起初,蔡紹中以為替父親打理家族的媒體業務會很有趣。他笑著說:「媒體不就是電影明星和日夜派對嗎!可我接手後的工作內容是財務、法律事務和人事。我遇到的每個人年紀都比我大。」
從某些方面來說,最初那段時期算是最輕鬆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報刊新聞業讀者和出版商的聯繫已經發生了改變。蔡紹中說:「過去在臺灣,一份報紙可以賣10 臺幣(33 美分),可以從印刷廣告業獲得廣告。如今人們——尤其是年輕消費者——不覺得報紙有什麼附加值。這是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
蔡紹中說,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技術變革正使媒體公司的盈利變得困難。他說:「這個行業的界線正在逐漸消失。人們關於網際網路的了解不斷增多,所以我們正在考慮兩件事:一是如何升級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電視頻道或報紙,更有效地進行管理和升級;二是如何創建新的盈利模式——新的商業模式。」
然而如今要在網上創收通常需要規模經濟,可要在臺灣擴大企業規模是很難的,原因是政府對於企業併購過分敏感。去年旺旺集團曾試圖收購有線電視企業中嘉網路(China Network Systems),不過該計劃因蔡氏家族不願接受某些條件而告失敗。蔡氏父子加入一個投資集團試圖收購競爭對手黎智(Jimmy Lai)的《蘋果日報》(Apple Daily)臺灣版,不過該計劃也遭受了挫折。目前黎智英仍然擁有臺灣的這家著名的揭弊新聞報紙。
那麼蔡紹中怎樣才能讓旺旺集團的媒體業務變得更具可持續性呢?他說:「我們仍在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在內地取得成功的業務模式無法在臺灣奏效,原因是臺灣市場規模較小。依賴於臺灣市場廣告業務新的增長也是不夠的。甚至連許多稱霸媒體業多年的大型美國企業目前的盈利前景也很不妙,靠削減成本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蔡紹中認為,家族的零食和日用消費品業務終將提供有益的新方法,孕育出管理家族媒體資產的好點子。他也認為自己在臺灣市場進行實驗是有好處的:臺灣市場規模較小,試驗失敗付出的代價小於大陸市場。他說:「我正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臺灣市場。」他不打算進入電影製作領域。蔡紹中說:「我想找到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東西,不想把錢投入到單個產品。」對臺灣市場的樂觀情緒與在香港遇到的不利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旺旺集團對亞視的投資遭遇了法律糾紛。
在媒體業摸索前行的同時,蔡紹中稱自己一直與父親合作進行其他的新投資項目——詳情不便透露。蔡紹中著重指出不同時代的人採取方法的差異,他試圖讓父親考慮交易的法律和財務層面的問題,而不過分依賴與朋友的個人關係。除了媒體業,同樣的習慣也將蔡衍明帶入了金融業,蔡衍明在這個行業也沒有什麼經驗。
蔡紹中看看自己的父親,解釋說:「我們會說,『老闆,你不能僅僅因為某人是朋友就毫不猶豫地和他做生意,對不對?』」對於這一點,蔡衍明並不否認,他說:「過去我是看著朋友的面子進行投資的。這並不理性。」蔡紹中聳聳肩說:「我知道,無論老闆想要做什麼就得辦到。我只是想盡力確保自己知道事情是怎麼一回事。」
蔡衍明在談及中式零食業務時眉飛色舞,這是他從事時間最長的業務,也靠著該業務成了富豪。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他對於旺旺集團的零食新品津津樂道。他還詳談了慈善事業,最近他將一個慈善基金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位朋友建議他這樣做,目的是更好地引起公眾對其善舉的注意。過去該慈善基金的名字並未提及他,他心甘情願;可是在受到臺灣媒體的長期抨擊後,他改變了主意。
除了解釋自己支持的事業——救災援助、救助無家可歸者、扶貧以及照顧老人——以外,蔡衍明表達了對慈善機構財務透明度狀況的擔憂。然而探究接受臺灣公眾捐款的大型慈善機構的財務問題,可能會引發其媒體擁躉的強烈反對,自從蔡衍明從食品業進軍媒體業後,那些媒體已經使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製造新聞話題及打擊權貴,是媒體業的生命線,但在零食行業要成功的做法截然不同。
用財務、法律和科技方面的知識武裝起來的蔡紹中每天都承受著壓力,努力為旺旺媒體面臨的難題尋找平衡點以及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項工作可不是脆弱的普通草莓族所能勝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