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知道「蜉蝣」是什麼嗎

2020-12-17 景緒之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著人生短促無常,雖說有些許悲觀意味,卻也能啟迪我們珍惜眼前,不負韶華。「蜉蝣」此處的出現,是很多人與之的初次相識,從字體結構來看,顯然這應是一種昆蟲,不過相比於蒼蠅、蚊子之流,「蜉蝣」二字更覺動聽罷了。

故事的走向後來因翻閱詩詞而改變,無論是早些時候的《詩經》,還是大放異彩的唐朝,乃至後來的明清,本不起眼的蜉蝣常被提及,或是諷刺時政的題材,亦或成為感慨命運的註腳。

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昆蟲竟引得無數騷客折腰?

從起源來看,石炭紀(公元前3.55億年—公元前2.9億年)就已經有它們的身影,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有翅昆蟲,比起我們耳熟能詳的恐龍早了1億甚至2億年的時間現身地球。蜉蝣整體身材纖細,看起來有點弱不禁風,為更好控制方向,前翅進化為較發達,後翅逐漸退化,腹部末端生有一對長的絲狀尾須。

照這樣來說,它們的長相算不上出眾,其實不然,真正美麗之處在於成蟲體壁薄且有光澤,常見為白色和淡黃色,翅膀呈透明狀。當有陽光射來,光束穿過身體會讓翅膀上的縱橫脈絡變得清晰可見,本身纖弱的身體再配上密集翅紋,產生一種令人憐惜的靈動美感。

墨客筆下對蜉蝣的偏愛,除了源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畫面,更重要的是,成蟲蜉蝣生命極其短暫,短到略顯悲情的「朝生暮死」。相比於鳴蟬還有一夏時光,成年蜉蝣只能存活短則幾個小時,多至幾天,僅此而已。這段時間它們不飲不食,所唯一專注的就是尋找配偶、交配、產卵,等到產下後代之時,它們的一生也就宣告畫上句號。或許外人很難體會蜉蝣生命中的最後時刻是歡愉還是疲憊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因愛而生,為愛而死。

像蜻蜓一樣,蜉蝣會將卵產在水中,通常產房選在溫度適宜、不斷流動的淡水,還有少數幾種能夠適應鹹水環境,除了在高緯度極寒地區和部分遠離大陸的海島不見蹤跡之外,幾乎遍及世界各地。

溫暖條件下,幼蟲大約兩周左右即孵化完成,它們會在父母選擇的產卵水域生活1-3年,期間歷經20餘次蛻皮,個別會超過40次,而後爬出水面羽化為「亞成蟲」,不同於成蟲的是,此時翅膀尚未透明,呈現出半透明或不透明狀態,體色也遠沒有成蟲那般鮮亮,整個行動呆沉遲緩,缺少靈動性。

這種「木訥」並不會持續太久,有些急性子會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即變為成蟲,最遲也不過區區一天時間。後來人們驚奇發現,成蟲的壽命長短與這段變身時長有著密切聯繫——變身時間越長的,最終成蟲後的生命時長亦越長,那些只有幾小時生命的「短命徒」,正是急於變身的個體。

至於為什麼蜉蝣成蟲後不吃不喝,從人為情感上來說,它們已深知時日無多,自爬出水面呼吸到第一口新鮮空氣始,就算是邁出了燃燒生命最後時光的步伐,除了要抓緊時間完成「談戀愛」和「傳宗接代」的重任,還要隨時提防垂涎欲滴的天敵,不論是空中飛鳥,還是水下的蛙、魚,正如《荀子》所載「不飲不食者,蜉蝣也」。

其實這種解釋是賦予其的合理想像,或許令成蟲只擁有短暫生命的另有他因——幾億年的進化讓蜉蝣口器逐漸退化,全然失去了「嘴」作為咀嚼食物的器官用途,而眾所周知的是,飛行是一項極大消耗熱量的運動模式,一方面是持續高能輸出,一方面是近乎為零的能量輸入,在嚴重失衡前提下,不妨做一個大膽猜測,蜉蝣的最終死亡在於耗盡了「油箱中的最後一滴油」。

為了儘快找到心儀對象完成交配,蜉蝣選擇了最為高效、快捷的集體「相親與婚禮」,為保證時間上的趨同性,幼蟲會像商量好了一樣力爭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由卵到亞成蟲再到成蟲的蛻變,以此最大程度保障「適齡青年」基數,提高配對機率。

其實不單古時人們會對「蜉蝣和生命」有所感慨,到了現在也不例外。還記得2019年4月24日,自設立以來的第4個「中國航天日」,當天文藝晚會上歌手華晨宇演唱了一首以《蜉蝣》為原名的歌曲,歌詞裡「浩瀚宇宙中,微渺的像一隻蜉蝣」,似乎在無助地宣示著人類的渺小與脆弱,但後面話鋒一轉,「絕不低頭,才會像瘋了一樣,拼命掙脫」、「這不屬於我,誰會願意生活都被脅迫,被卷進漩渦」,一種不甘屈從的質感撲面而來,就像一代代航天人面對外國的冷嘲熱諷,默默用雙手與智慧從無到有築造起航天強國的脊梁,在微弱的希望面前,以即便「已知我命」,也絕不「聽天由命」的勇氣去扛起責任與擔當,哪怕再不起眼的渺小,也鼓足幹勁、盡情綻放。

只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同樣足夠令人深思——影響無數人籃球夢想的巨星科比·布萊恩特,因墜機事件徹底宣告「Manba Out」;多少原本和諧美滿的家庭,因這場突如其來的肺炎而變得支離破碎……

如果不是意外到來,或許很少有人會認真反思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意義。這讓人不禁想起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還有曾經在網上引起一陣熱烈討論的「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今天會做什麼」。我們自認為很難把每天都活到繽紛絢爛,所以心安理得的浮浮沉沉,即使浪費一二也不覺痛癢,甚至沉浸其中。可有沒有想過,看似生命終點遙遙無期,實則轉瞬即逝,就像唐伯虎說的「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更何況還有計劃之外的噩運在暗中窺測。

不懂得珍惜的最後結果,只會是在失去時徒勞無功地捶胸頓足,與其這樣,倒不如珍惜當下,做該做的事,見想見的人。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歷史上的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北宋是人才輩出的年代,不僅有大家所知道的柳宗元,韓愈等,還有著名的蘇軾,不過他們也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同遭受了貶謫,淪落到異鄉成為了異客,蘇軾的事跡都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他們一家子人生活的日常,畢竟人家一家四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
  • 古詩說「蜉蝣朝生而暮死」,蜉蝣壽命真是那麼短嗎?
    說到蜉蝣的壽命,你可能會長嘆一口氣,惋惜道:「朝生暮死,典型的英年早逝啊。」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知道關於蜉蝣的生物知識,只是憑藉著廣為人知的詩句主觀給蜉蝣貼上了短壽的標籤,蜉蝣真的像詩裡寫的那麼短命嗎?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神奇物種僅有一天的壽命
    曇花一現的生命精彩朝生暮死蜉蝣是生長於水澤地帶,幼蟲期是在水下度過的,大約兩到三年的時間。化為成蟲後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群飛舞,繁殖盛時,死後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神秘色彩2013年8月25日夜間,匈牙利多瑙河沿岸突現數百萬隻蜉蝣飛蟲。瀰漫在空氣中的飛蟲要麼黏在行人的臉上,要麼爬滿車身。第二天清晨,只見地面上布滿雄性蜉蝣飛蟲的屍體,而其餘的則在一夜之間消失不見。
  • 蜉蝣——「朝生暮死」、為愛起舞的精靈
    自古以來,蜉蝣這美麗而又獨特的昆蟲一直是文人騷客們詠 懷的對象,最早的莫過於《詩 經·國風·曹》中的「蜉蝣之 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 歸處?蜉蝣之翼,採採衣服。心 之憂矣,於我歸息?」現代人更是 感慨萬千地道出一句:「蜉蝣 三年的潛伏,只是為了三小時的怒放」。
  • 《蜉蝣》——朝生暮死的生命詠嘆詩 | 從詩經開始
    》是一首自我嘆息生命短暫、光陰易逝的詩,借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兩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面對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不僅生出些許感慨:蜉蝣的羽翅,如透明美麗的衣裳,而我的心充滿憂傷,不知哪裡是我的歸處;蜉蝣的羽翅,如俏麗明豔的衣衫,而我的心充滿憂傷,不知哪裡是我的歸巢;蜉蝣光彩亮麗,仿佛穿著如雪的漂亮麻衣,而我的心裡充滿憂傷,不知哪裡是我的歸宿。
  • 《百妖譜》:朝生暮死稱蜉蝣,短暫的時間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動畫的最後,主角桃夭向小和尚拋出了一個問題,若是生命只有一天,你想做什麼呢?這個問題與著名文學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引發的思考一樣,三天和一天,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都很短暫,但若是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就算是蜉蝣也能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
  • 聽華晨宇的《蜉蝣》,感嘆人類之渺小,一切煩惱皆是過眼煙雲
    如今重新聽到了《蜉蝣》,又有了新的認知。找尋華晨宇的音樂寶藏,一首《蜉蝣》,遨遊太空,潛入深水,細細聽來,突然感覺人類的渺小,什麼煩惱,什麼憂愁,全部不值一提。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之一,壽命很短,僅一天而已。而人類,從來都追求長生。但是所謂的長生,與星球相比,與宇宙相比,又顯得的微不足道。
  • 來,感受一下什麼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在堪察加半島的羽毛(狀的物體)堪察加坐落在太平洋火環的西北邊緣,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地塊之一。當冰川和河流相撞時正如美國地球資源衛星八號圖像中所示,幾條冰川垂直於河流流入沙磨谷,它們在與水相交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移動的空間。
  • 《仙鶴和蜉蝣的愛情故事》
    在凡界有一隻小蟲子,名叫做蜉蝣, 有一天一隻仙鶴,無意碰到了一隻美麗的蜉蝣,並且愛上了她,那一天,他們有說有笑,嬉戲玩鬧很開心,後來仙鶴把蜉蝣當成了自己一生的伴侶。 有一次,仙鶴告訴蜉蝣,他見過世間滄海變成桑田,高山變成花園,水滴匯成大海。
  • 百妖譜蜉蝣篇:蜉蝣朝生暮死,與狼妖演繹悽美短暫的愛的故事
    百妖譜蜉蝣篇,講述了一隻身患殘疾的狼妖被同伴拋棄後,被迫來到人類社會,結果也不能適應,窮困潦倒之際選擇跳湖結束生命。但恰巧被蜉蝣化妖的女生所救。隨和,蜉蝣與狼妖共處一天,共看清晨美景,品美食,逛集市,和歌聲,看夜空湖景,甚至最後拜天地。
  • 百妖譜:蜉蝣和狼人「拜堂」成親,朝生暮死的蜉蝣配有愛情?
    看過動漫的應該都知道狼人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善待它。不過據原著看來,還另有隱情。其實狼人一生下來就是跛腳,沒有力氣,也不能能像族人一樣奔跑跳躍,連比他小很多的傢伙都能一拳擊碎一塊石頭,但是他不行。逃難的時候,族人們毅然決然地拋棄了他,說什麼「適者生存」,其實是怕拖累他們吧!
  • 天地一蜉蝣:她用朝生暮死來告訴他,生命的意義
    此篇章名為《蜉蝣》,誰是蜉蝣?眾生皆是。02前行與生命狼人的救贖是蜉蝣少女,和普通套路一樣,像是一束光,慢慢將狼人從陰霾拯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蜉蝣女孩卻有著更短的生命。對比兩人都有些短的生命,蜉蝣女孩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用她的朝生暮死,告訴了狼人要努力前行,不要輕言放棄。
  • 呂洞賓曰:天地視人為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是什麼意思?
    呂祖曰:天地視人為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則超元會而上之。意思是天地看待人,就好像朝生暮死的蜉蝣,而大道看天地也像水中的泡影,它們存在的時間十分短暫,唯有人類的元神真性,能夠超越時間更長期的存在。
  • 蜉蝣尚可逐日,患了絕症為何要悲觀
    而蜉蝣想,那個又熱又發光的圓點消失就會死嗎,那如果我能到那個地方是不是就不會死了?早上,醫院來電話說報告出來了,馬友成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醫院。近幾天,馬友成越發的沒有力氣,經常走著走著就摔一跤,吃飯時筷子也經常掉到桌子上。最近越發的嚴重,有時候甚至還不自覺地流口水,於是家人還是勸馬友成來醫院檢查一下。
  • 蜉蝣的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場有意義的生命
    蜉蝣的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場有意義的生命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的幸福所從何來?兩個字:活著。蜉蝣的一生,就是在這樣全然敞開的生命中度過的。欣然接納生命的短暫,樂享其中的每一刻,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對曾經的生命心懷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