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著人生短促無常,雖說有些許悲觀意味,卻也能啟迪我們珍惜眼前,不負韶華。「蜉蝣」此處的出現,是很多人與之的初次相識,從字體結構來看,顯然這應是一種昆蟲,不過相比於蒼蠅、蚊子之流,「蜉蝣」二字更覺動聽罷了。
故事的走向後來因翻閱詩詞而改變,無論是早些時候的《詩經》,還是大放異彩的唐朝,乃至後來的明清,本不起眼的蜉蝣常被提及,或是諷刺時政的題材,亦或成為感慨命運的註腳。
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昆蟲竟引得無數騷客折腰?
從起源來看,石炭紀(公元前3.55億年—公元前2.9億年)就已經有它們的身影,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有翅昆蟲,比起我們耳熟能詳的恐龍早了1億甚至2億年的時間現身地球。蜉蝣整體身材纖細,看起來有點弱不禁風,為更好控制方向,前翅進化為較發達,後翅逐漸退化,腹部末端生有一對長的絲狀尾須。
照這樣來說,它們的長相算不上出眾,其實不然,真正美麗之處在於成蟲體壁薄且有光澤,常見為白色和淡黃色,翅膀呈透明狀。當有陽光射來,光束穿過身體會讓翅膀上的縱橫脈絡變得清晰可見,本身纖弱的身體再配上密集翅紋,產生一種令人憐惜的靈動美感。
墨客筆下對蜉蝣的偏愛,除了源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畫面,更重要的是,成蟲蜉蝣生命極其短暫,短到略顯悲情的「朝生暮死」。相比於鳴蟬還有一夏時光,成年蜉蝣只能存活短則幾個小時,多至幾天,僅此而已。這段時間它們不飲不食,所唯一專注的就是尋找配偶、交配、產卵,等到產下後代之時,它們的一生也就宣告畫上句號。或許外人很難體會蜉蝣生命中的最後時刻是歡愉還是疲憊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因愛而生,為愛而死。
像蜻蜓一樣,蜉蝣會將卵產在水中,通常產房選在溫度適宜、不斷流動的淡水,還有少數幾種能夠適應鹹水環境,除了在高緯度極寒地區和部分遠離大陸的海島不見蹤跡之外,幾乎遍及世界各地。
溫暖條件下,幼蟲大約兩周左右即孵化完成,它們會在父母選擇的產卵水域生活1-3年,期間歷經20餘次蛻皮,個別會超過40次,而後爬出水面羽化為「亞成蟲」,不同於成蟲的是,此時翅膀尚未透明,呈現出半透明或不透明狀態,體色也遠沒有成蟲那般鮮亮,整個行動呆沉遲緩,缺少靈動性。
這種「木訥」並不會持續太久,有些急性子會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即變為成蟲,最遲也不過區區一天時間。後來人們驚奇發現,成蟲的壽命長短與這段變身時長有著密切聯繫——變身時間越長的,最終成蟲後的生命時長亦越長,那些只有幾小時生命的「短命徒」,正是急於變身的個體。
至於為什麼蜉蝣成蟲後不吃不喝,從人為情感上來說,它們已深知時日無多,自爬出水面呼吸到第一口新鮮空氣始,就算是邁出了燃燒生命最後時光的步伐,除了要抓緊時間完成「談戀愛」和「傳宗接代」的重任,還要隨時提防垂涎欲滴的天敵,不論是空中飛鳥,還是水下的蛙、魚,正如《荀子》所載「不飲不食者,蜉蝣也」。
其實這種解釋是賦予其的合理想像,或許令成蟲只擁有短暫生命的另有他因——幾億年的進化讓蜉蝣口器逐漸退化,全然失去了「嘴」作為咀嚼食物的器官用途,而眾所周知的是,飛行是一項極大消耗熱量的運動模式,一方面是持續高能輸出,一方面是近乎為零的能量輸入,在嚴重失衡前提下,不妨做一個大膽猜測,蜉蝣的最終死亡在於耗盡了「油箱中的最後一滴油」。
為了儘快找到心儀對象完成交配,蜉蝣選擇了最為高效、快捷的集體「相親與婚禮」,為保證時間上的趨同性,幼蟲會像商量好了一樣力爭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由卵到亞成蟲再到成蟲的蛻變,以此最大程度保障「適齡青年」基數,提高配對機率。
其實不單古時人們會對「蜉蝣和生命」有所感慨,到了現在也不例外。還記得2019年4月24日,自設立以來的第4個「中國航天日」,當天文藝晚會上歌手華晨宇演唱了一首以《蜉蝣》為原名的歌曲,歌詞裡「浩瀚宇宙中,微渺的像一隻蜉蝣」,似乎在無助地宣示著人類的渺小與脆弱,但後面話鋒一轉,「絕不低頭,才會像瘋了一樣,拼命掙脫」、「這不屬於我,誰會願意生活都被脅迫,被卷進漩渦」,一種不甘屈從的質感撲面而來,就像一代代航天人面對外國的冷嘲熱諷,默默用雙手與智慧從無到有築造起航天強國的脊梁,在微弱的希望面前,以即便「已知我命」,也絕不「聽天由命」的勇氣去扛起責任與擔當,哪怕再不起眼的渺小,也鼓足幹勁、盡情綻放。
只近幾個月發生的事情同樣足夠令人深思——影響無數人籃球夢想的巨星科比·布萊恩特,因墜機事件徹底宣告「Manba Out」;多少原本和諧美滿的家庭,因這場突如其來的肺炎而變得支離破碎……
如果不是意外到來,或許很少有人會認真反思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意義。這讓人不禁想起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還有曾經在網上引起一陣熱烈討論的「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今天會做什麼」。我們自認為很難把每天都活到繽紛絢爛,所以心安理得的浮浮沉沉,即使浪費一二也不覺痛癢,甚至沉浸其中。可有沒有想過,看似生命終點遙遙無期,實則轉瞬即逝,就像唐伯虎說的「人生在世數蜉蝣,轉眼烏頭換白頭」,更何況還有計劃之外的噩運在暗中窺測。
不懂得珍惜的最後結果,只會是在失去時徒勞無功地捶胸頓足,與其這樣,倒不如珍惜當下,做該做的事,見想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