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作業,它似乎已經讓大家思維固化,失去想像力。
當下,師生雙方的作業行為都趨向於「完成」和「正確」,形成了穩固的作業布置和完成的行為模式,大多數作業系統都建立在這一模式之上。支撐這一模式的是行為主義的學習「操練」,雙方都以完成任務為目的。
其實,和世間萬物一樣,作業模式也是可以進化的,可以讓師生更加喜聞樂見。這就需要我們打破思維和行為模式,需要我們追根溯源:理想的作業行為除了「完成」和「正確」之外,到底還是什麼?
J.D布蘭斯福特在《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提到:「當學習者將他們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各種不同的新情景時,最有效的學習就發生了。」就「作業話題」,小編採訪到幾位不同學科、學段以及研究方向的老師,他們不約而同提到「有效」兩個字,讓我們看到作業的全新面貌。
在告別傳統「抄、背、做」 的形式之外,作業在他們手裡呈現出新的可能——輕盈、跨界,多元有趣和思維表達。
好的作業,從會設計開始
老師為什麼要布置作業?回答不外乎這樣幾種:鞏固學習內容、檢測學習情況或糾正學習錯誤。老師們似乎都「很會」布置作業,一套套的校本作業和習題集,往往不講作業背後的設計思路,大多停留於無意識的經驗判斷。
2009年上海教委教研室啟動了「提升中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品質」的研究與實踐,王月芬博士和研究團隊基於30000份大規模問卷調查數據和學生真實的作業文本資料,打開了作業研究與實踐的「黑箱」,發現了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現實,進而開啟長達十年的作業變革之旅。其中,作業設計理念成為重中之重。
這次變革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在2019年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寧波奉化區實驗小學的劉善娜老師,講解了她的探究性作業設計——老師提供一個問題,讓學生基於自己的理解,來表達對問題的思考。
傳統作業,判定的指標是正確與否,而劉善娜老師的探究性作業,卻有三個指標:
考查針對探究性作業的問題,是否提供了比較正確的「有一說一」的答案;
考查回答問題是否比較完整,考慮得是否全面;
考查是否有「創意」,有自己的思考,有多樣的表達方式等。
因此,在作業內容設計形成上,劉善娜老師善用兩種策略:
設計並直接呈現探究性作業,可根據現階段的學習內容或案例進行二度設計;
根據學生自己的發現,形成問題情境設計。
比如幾何直觀,劉善娜老師讓學生通過畫圖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是,學生該怎麼藉助圖形呢?既然老師看不見過程,就要設計能看見過程的作業,能看見孩子思考和審視自己思考過程的作業,藉助思維可視化來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一線教師的教學研究,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是教學研究,二是作業研究。劉善娜老師所設想的「畫數學」構想從教學路徑看,劃分為四類:
作圖技能類。主要的類型有透視圖、變化圖等。
探究輔助類。有線段圖、條子圖等,這也是「畫數學」整體構想裡比較大的一個類別。
結構梳理類。用圖表、知識樹這一類型的思維導圖,老師們都相對熟悉。
故事畫述類。採用童話故事,通過孩子畫出的圖示來推進整節課的學習。
以人教版教材中的線段圖為例:一二年級不涉及線段圖;三年級在《「倍」的認識》這節課裡面,課後習題裡有用小棒搭成的類似線段圖;四五年級空缺;到了六年級分數乘、除法的學習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了大量線段圖。
劉善娜老師希望孩子通過線段圖,來幫助理解最為複雜的分數乘除法問題,但孩子因為沒有基礎而不會畫,這中間就有大量斷層,所以僅線段圖這一條主線,老師們就設計了一系列的原創課例:
一年級,學會畫「兩部分合起來,比一個數多(少)幾」的一步計算加減法的線段圖;
二年級學會畫「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兩個數的和是幾」的兩步計算的線段圖;
三年級開始,介入「倍」相關的線段圖,從最基本的倍數問題到複雜的倍數問題;
四、五年級設計基本數量關係如行程問題的線段圖;
一步步下來,到了六年級,學生面對分數乘除法時,線段圖其實早已收入麾下為己所用,成為解題支撐。
「能力強的學生能夠生動幽默地將數學知識進行創作式表達,很有個性魅力,而學習相對困難的孩子,會將課堂所學進行複製式回顧和呈現,重在知識概念的鞏固和言語表達。」劉善娜老師說,「在孩子們眼中,數學作業開始變得有意思起來。」
學生數學畫作品
要提高老師的作業設計能力,劉善娜老師也有自己的「妙招」:
一是要有正確的作業觀,認識到作業的價值;
二是認真解讀和解答習題,把握教材習題的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解答情況,形成一定的習題設計與作業解答的學情預測能力,能夠看到一道題,就了解學生大致會出現幾種能力層次或者解答方式;
三是要根據作業的「保底線」和「大空間」原則,去嘗試作業設計。
「我們可以從作業中看見什麼?首先,能看見學生作業的習慣。他們是認真抑或敷衍,書寫整潔抑或潦草,甚至能在作業計時中看到孩子解答的速度;其次,能看見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正確率能反映出這一類題的把握水平;最後,還能看到學生的獨創性,看到學生用自己的言語所表達的個性化理解。」
在劉善娜老師眼中,什麼樣的作業才是師生認可的?一是有底線,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鞏固知識技能的練習「底線」;二是有空間,有比較大的表現(表達)空間,呈現自己的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展現,這就多了許多趣味。
高效的作業管理,需要一個腳手架
疫情特殊時期,中國的教學場景發生巨變。老師們除了做直播,上網課,還要每天晚上準點守在手機面前收作業。布置作業、收作業、批改作業……糟糕的作業管理,依舊是老師最頭痛的事。
過去作業管理也存在很多問題:學校缺失作業信息,難以作業統籌;教師辛苦批閱作業,學生不看不改;做作業、批作業、改作業思路中斷;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孤立無援;家長想關心學生作業,卻無從下手;家教想了解學習問題,卻無從得知。
上海的王月芬博士團隊研究表明,學校在作業管理中體現出了「有廣度,缺深度;多想法,少實踐;重形式,輕實質」等特徵。
比如,有學校更加關注作業批改的檢查,卻很少關注作業設計質量;有學校更加關注泛化的理念和觀念層面的敘述,作業時間的控制,但是缺乏分學科、分年級的具體要求;有學校在作業檢查中關注批改符號、字跡工整、作業整潔等外在形式,而缺乏關注對於學生作業的結果分析、教師反饋診斷的方式等。
為改變現狀,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集團)學府中學的向仕龍老師,嘗試了很多方法:使用QQ和微信等社交工具,能「即批即改」,但功能所限,「批」得難受,「改」得艱難,且統計分析和反饋工作量大;使用某些作業App,針對性不強,缺乏個性化,有效使用率低;藉助現有網絡媒介進行作業布置、批改及反饋,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管理。
總體來說,收效甚微。
如何利用技術支持,以作業為抓手,實施精準教學?
為了結合各學科特點,在課前、課中、課後有針對性思考,有主題性研討,有實質性措施,創造性地開展作業布置、批改、反饋,向仕龍團隊研發了一個雲上作業管理平臺,減輕兩極分化,提高學習效率。
經過一段時間對比,利用軟體後的效果突出:
教師能及時掌握作業的全過程,專注於「高質低負」問題的解決;
對學生作業積累、完成情況數據透明知曉,即做即批、即批即改;
積累學生作業行為數據,利用課件和提問結合,培養學生專注、反思的習慣;
讓家長更了解學生作業情況,增強家校聯動,實現家校共育。
雲上作業平臺,不僅實現了老師的作業發布及跟蹤過程,而且學生就在混合空間中(線上空間與線下空間)完成家庭作業,形成了傳統書寫作業,網絡交作業、保存作業檔案的系統過程。
除外,雲上作業平臺堅守紙筆作業方式,紙筆作業更符合作業的習慣和思考的節奏。教師利用平臺發布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後圖像上傳至雲端。
七年級數學組的楊紹春老師,通過手機端,可以隨時看到學生的提交結果和提交時間。楊老師說:「平臺讓我從源頭和作業過程來保證家庭作業質量,抓住了作業批改的本質意義。尤其是『積分式過程性評價』方式 ,超越了以往簡單的結果性評價。」
作業平臺對學生學習習慣培養也十分有用。
八年級英語老師李淑蓉介紹:很多孩子寫作業慢,不能按時完成。用了這個平臺後,不僅能寫完作業,而且能寫好作。而且平臺的作業檔案,就是學生自製的「天底下最適合自己的複習資料」。
過去的「全批全改」模式,是一種低效的重複性勞動,是造成教師負擔過重的因素。向仕龍老師認為,應當把批改權還給學生,批改作業也是再學習,只要教師抓住作業批改的及時性、有效性,學生同樣可以及時獲得反饋信息。
在「自批」模式下,學生自動接收作業答案,參照答案批閱並改錯後上傳;在「互批」模式下,學生接受到系統分派的作業,參照答案批閱後上傳。
與此同時,對於學生寫作業用時,以及交作業、批作業、改作業的時長,雲作業平臺也會進行統計,以數據形式呈現給教師,同時自動收集錯題到學生個人錯題庫。
這樣一來,雲作業平臺上的作業,不再只是學生「寫」的作業,更包含學生「批」的作業和「改」的作業,減輕了教師工作量,教師就有更多時間來設計作業,研究學生問題,落實作業錯題的改正情況,有更多時間與學生交流,個性化幫扶,體現了教師更多的專業價值。
「讓學生的擔子輕一點,再輕一點,讓教學質量提高得穩一點,再穩一點。其實,教育減負如何才能減得更科學,不僅要問家長、問學校、問政策,更應該問問孩子的感受。」向仕龍老師說,減負應該減到恰當好處,減負是一門學問。
面對未來作業,老師應該怎麼做?
一千個人頭腦中,有一千種對於作業的認識。
「好作業」有利於發揮正面功能,「差作業」有可能發揮負面價值。為了發揮其正面價值,設計出高品質的作業尤為重要。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影響學生學業質量的重要因素。基於課程視角下,作業設計要落實全學科、關注全環節、關注全學生;基於學生視角下,要增加作業完成的互動性、突破類型的單一性、關注作業自我的挑戰性。「三全、三性」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特徵,發現優勢與不足,把握癥結,進而改進和提高學業質量。
網課期間在線作業的模式,已被廣大師生接受,在未來的學習中,師生都很有可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深度學習。面對未來作業時,老師應該怎麼做?
掌握作業功能的定位
鞏固所學,通過基礎性作業,再現課堂基礎知識;
靈活運用,使用針對性的知識點和方法來解決綜合問題,展開思維訓練。如文科中的概括、推理、表達類作業,理科中的空間作圖、變式練習、探究實踐等,都是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
有效輔助,通過作業來反饋教與學情況,從而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
激發興趣,將作業延至生活,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不斷完善作業觀念
作業觀念,主要指教師對作業地位與功能情況的認識,包括作業是否能提升學生學業成績,鞏固知識與技能,培養習慣,發展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科地位等。教師對作業的功能定位,會直接影響作業目標、內容、類型、難度、時間等,從而影響作業效果。
建立和諧家校關係
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的工作,需要專業支持。不少家長雖然能夠做出題目,卻很難將解題過程講清楚,更別提指導孩子思考。這樣一來,學生就會似懂非懂,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家長幫助學生完成作業,可能導致教師的錯誤判斷。
因此,學校與家庭之間,應該更多是就學生的情況進行溝通。學校不適合給家長提過高要求,更不適合給家長布置力所不能及的任務。至於如何提高家長參與質量,在世界範圍內也少見成功案例,需要我們自己不斷積累。
提高作業設計能力
作業的改革不是顛覆式的。一方面,學校不能全部否定傳統作業,比如基礎的,必要的記憶背誦的,運算的,這些作業依然有它們的價值;另一方面,在承認非傳統作業價值的時候,也要適度適量。
比如,長周期的,動手實踐的,社會實踐的,家務勞動,合作類作業等等也有其獨特價值,可以彌補傳統作業的不足,對培養孩子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存在獨特作用。將兩者有機結合,而不是全部替代。
作業,教育中一個小小的細節,包含這麼多的學問,這才是我們一直堅信用科學和理性,呼喚教師專業的初衷和歸宿。
作業研究,我們才剛剛開始。
作者丨劉婷
來源丨據《星教師》2020年第二期《作業新方式》封面縮寫,更多內容請參考原文。
責編丨陶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