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複性對一項科學研究來說,是一條入門的死規矩。但由於種種原因,研究者們似乎不太樂意對別人的研究成果進行重複實驗,重複實驗者和原文作者缺乏良性的互動,期刊對重複實驗的相關文章也拒而不收。
圍繞著重複性實驗,當地時間8月24日,英國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在最新的一期中發表了名為《去重複實驗吧!》的社論。文章揭示了現在並不良性的、交流重複實驗結果的學術系統,「沒有科學家願意對別人頗具前景的項目進行重複研究,相比而言,他們更願意去了解他人進行重複實驗獲得的結果。在實驗的可複製性或可重複性變成主要爭論點之前,科學家們早就有能讓自己脫身的策略,比如用閒言碎語。」
「目前情況下,大多數重複實驗都不是來自於有組織的合作,而僅是個體實驗室對下階段的研究進行測試。如果實驗室的重複結果可以共享,那麼科學界將會受益。」文章寫道。
但為什麼現在科學界無法就重複實驗進行合作和共享?社論分析道:原因在於重複實驗的生態系統缺少透明度、價值和規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重複研究的用武之地更大,更多的規則和執行標準需要一一建立,需要來自研究者、資金資助者和學術期刊共同的努力。
但對一次重複實驗不能簡單地貼上「失敗」或「成功」的標籤。社論指出,一項研究成果的結論是在各方面協作過程中苦心發現的,它的準確性決定於研究方式的細小差異。
在文章的最後,《自然》呼籲研究者們配合要求公開主要數據的合理請求,呼籲基金資助者們和期刊發布者們,為研究者提供有利於理清研究脈絡的工具。同時,《自然》表示:我們歡迎,也很樂意於發布那些重複實驗結果,用來驗證已經發表的關鍵成果是否有效,包括驗證在我們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
全文如下:
沒有科學家願意對別人頗具前景的項目進行重複研究,相比而言,他們更願意去了解他人進行重複實驗獲得的結果。在實驗的可複製性或可重複性變成主要爭論點之前,科學家們早就有能讓自己脫身的策略,比如用閒言碎語。研究者們會比較(學術)討論中的要點,有漏洞的研究會受到關於該研究是否值得構建的警告。或者有時,含糊其辭的評論會埋沒在相關的發表文章中,帶有講故事般的話語,這樣開頭——「在我們手中」、「為什麼我們的結果不一樣這點還不清楚……」、「有趣的是,我們的結果不……」
可以看到,一篇關於重複實驗的論文,基本上不會成為出版物和研究者的首選。很多期刊拒絕考慮重複研究的文章,而很多研究者如果發現自己的實驗結果和他人不一樣,也並不會覺得有必要開展一場爭論。所以,不知情的科學家可能會在一些死胡同般的項目上浪費時間,而對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又小心翼翼。
不過情況在好轉,現在,研究者若想把他們做的重複實驗告訴科學界,有很多方法。比如,把自己的重複實驗記錄在博客上、郵寄尚未正式發表的預印本,或在不要求新穎原創性的期刊上發表同行評議。就在今年,網絡平臺F1000(註:它對SCI和PUBMED等生物醫學資料庫收錄的重要論文進行客觀評估)發起了一項名為「臨床可重複性和堅固性」(Preclin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Robustness)的渠道,來處理研究者提出的反駁、確認和更細微的重複研究。其他包括《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和《美國胃腸病學雜誌》(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已開始公開徵求重複實驗的嘗試和提出否定的結果。2013年,在關於生物活性RNA分子是否可以跨過消化道直接進入血液的爭議之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宣稱:如果這些研究能闡明關鍵的研究問題,自己「願意接受重複實驗」( Nature Biotechnol. 31,943;2013)。
心理學界在支持重複研究上算是先行者, 《心理科學前景》(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已經開始出版一類新的文章,提倡一種新形式的合作:要求心理學家挑出一項有影響力的研究,對此進行重複實驗並制定一個實驗計劃,研究的原文作者會受邀為該重複實驗計劃提供建議,多家實驗室自願參與收集數據和結果,無論這些數據和結果如何,該重複研究都會以「重複實驗報告計劃(registered replication report)」 的形式發表(註:該計劃由《心理科學前景》期刊在2013年發起,旨在驗證過去那些經典心理學研究的結果。重複實驗所得的文章、原始數據、以及實驗材料都可以從網上下載)。目前《心理科學透視》共發表了三篇報告,每一篇報告從原文作者的觀點出發。
但是這些零星的重複實驗報告的發表,對於想要驗證大量科研項目的準確性來說是沒有效率的。目前情況下,大多數重複實驗都不是來自於有組織的合作,而僅是個體實驗室對下階段的研究進行測試。如果實驗室的重複結果可以共享,那麼科學界將會受益。
為什麼這種(合作、共享的)情形不常發生?原因在於重複實驗的生態系統缺少透明度、價值和規則。
當研究者遇到一篇令人激動的論文時,想要去了解相關重複實驗的信息卻並不容易,因為重複研究的連結並不會自動附在期刊網頁(如PubPeer 或PubMed)上原始論文之後。當一項重複研究在一項更大的研究當中被一筆提及,卻不能從中搜索到這篇重複研究。期刊沒有義務做到這項技術,儘管它們應該做到。期刊需抱著開放的態度,發表對原始論文進行深入重複實驗的論文。比如,《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為了鼓勵發表同行評議駁斥的文章,會取消這些文章的處理審核過程。
越來越高的透明度能夠提升重複實驗的價值,但也會增加進行重複實驗者受報復的風險,對重複者來說,接受這一風險並沒有什麼好處。目前,對實驗重複者來說,發表重複實驗的研究,就無法提升自己在委員會和審稿人心中的形象。這就產生了一個「雞和蛋」問題,即研究者不想操作和發表嚴密的重複研究,因為他們的努力並不受重視,而重複研究也不受重視,因為它們很少能夠發表。不過值得稱讚的是,美國蘿拉和約翰阿諾德基金會(Laura and John Arnold Foundation )和荷蘭科學研發組織(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這樣的基金資助者卻大力支持重複研究,且對於此類論文的發表設立了高標準。通過引用論文和在社交媒體上討論這些重複研究,科學家才能確認到這樣的重複研究是為人重視的。
關於重複研究的慣例規則還未成形,甚至有關的詞彙都是缺乏的。期刊編輯在整合重複實驗的報告時會盡力避免使用諸如——「成功的」或是「失敗的」重複研究,這樣的標籤。「可重複性倡議(The 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是一個幫助各實驗室協調它們各自的獨立重複研究的項目,在它開展的第一個研究後也迴避了類似的說法。(畢竟,)篇論文集合了文本、實驗、數據、分析和有根據的猜測。它的研究結論是在各方面協作過程中苦心發現的,它的準確性決定於研究方式的細小差異,比如試劑是在何種程度下混合的 (W. C. Hines et al. Cell Rep. 6, 779–781; 2014)。
實驗重複者和原文作者進行合作、聯繫的慣例也未形成。一些原文作者拒絕分享數據或實驗方法上的細節。在有些案例中,實驗重複者會首先播報他們的實驗,而不是去解決結果之間的不一致性,這使得他們更易遭致實驗不完整的批評。(幸好實驗重複者和原文作者現在都在避免謾罵。)隨著重複實驗變得越來越主流,我們相信科學界會建立起合理的執行標準。
為了培養更好的科學行為,重複研究必須變得更廣泛。我們呼籲研究者們打開他們的資料庫,呼籲研究者們配合要求公開主要數據的合理請求。論文作者要想著他人是出自善意的意圖,所以在寫論文時要記錄數據,以免別的研究者會有進行重複實驗室的需求。我們呼籲基金資助者們和期刊發布者們,為研究者提供有利於理清研究脈絡的工具。我們歡迎,也很樂意於發布那些重複實驗結果,用來驗證已經發表的關鍵成果是否有效,包括驗證在我們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