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內,「可重複性危機」這一概念在實驗科學領域的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自然雜誌在2016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在 1576 名研究者中,有 70% 表示有過無法重複他人論文中的實驗的經歷,50%表示他們曾無法重現他們自己的實驗結果。50%的行業內研究者認為實驗可重複性低下是嚴重的危機,而認為危機不存在或表示不清楚的研究者僅有不到10%。
實驗結果難以被驗證,由實驗推導出的理論自然也被打上了問號。這不僅在消耗著公眾對於科學的信任,也導致了科研資源的巨大浪費。2015年,PLoS Biology 發表研究稱,僅僅在生物醫學一個學科領域內,美國高校內的實驗室就要花費 280 億美元在那些難以被重複的實驗上。
「可重複性危機」的原因之一在於,在全球大多數科學實驗室內,記錄的方式仍然相當原始——用紙筆寫下每一步的操作、用量以及觀察數據。這一方式的笨重繁瑣也是導致實驗記錄不夠完善,而無法為之後的實驗提供有效參考的重要原因。
在線平臺 Labstep希望從這一角度切入,通過更智能化的實驗流程記錄增強實驗的可重複性。
研究者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創建分布實驗流程,就像常見的食譜類APP一樣。如果將Labstep提供的API接口接入實驗設備,實驗數據就能夠自動上傳同步至平臺,並作為一個信息點,清晰地被記錄在時間線上。這個實驗流程可以被分享給實驗室同事,也可以向更多的研究者開放。
如果想要重複已有實驗,研究者們可以通過APP或平臺搜索相應的流程。除了一步步模仿重複之外,他們還可以通過互動式的功能對某一實驗步驟發表評價,或者標記他們在某一步中做的改動。
研究者向學術期刊投稿時,他們可以在附錄中提供一個Labstep網址,這樣其他的研究者們就可以瀏覽並重複這個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交叉驗證。
Labstep網頁端及APP(圖片來源:Labstep官網)
更智能的實驗記錄方法使得實驗操作更加開源透明,增加了重複操作的成功率,但Labstep能帶來的改變不止於此。
一方面,自動化的實驗記錄方式能夠為研究者們節省大量的時間,方便不同地區的研究者們遠程協作,讓他們更專注於探索人類知識的邊界。另一方面,對數據的全面記錄也使選擇性記錄數據更容易被發現,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主觀誤差等學術不端的行為。
創始人及CEO Jake Schofield表示:「Labstep想要做成實驗室裡的Github。」
Labstep團隊(圖片來源:TechCrunch)
據TechCrunch報導,截至這筆投資之前,全球共有超過三百八十所高校使用 Labstep 的產品,包括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倫敦大學學院等。
日前 LabStep宣布獲得來自前投資方 Seedcamp 的一百萬英鎊投資。這支來自倫敦的團隊目前只有不到二十名成員,擁有工業界與學術界的的R&D背景。創始人及CEO Jake Schofield曾是供職於牛津大學的生物科學家。團隊計劃利用這筆資金將成員人數翻番,以進一步提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