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及挑戰—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隨著多學科和交叉新興學科的快速發展,科學實驗可重複性原則在科學實踐中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在生物醫學、心理學等領域問題比較突出,引起了持續增長的關注。

 

2013年,癌症生物學領域重複性研究項目正式發起,目標在於重複2010~2012年間在《自然》《科學》《細胞》等期刊上發表的50篇癌症研究論文,以確定癌症研究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比例是能夠得到可重複驗證的。2017年1月,《自然》報導了該重複性研究項目的初步結果,第一階段的5篇癌症研究文章,在嚴格按照原始研究的實驗指南下進行重複性驗證後,發現只有2篇能重複出來,2篇結果「無法解釋」,1篇則完全不能重複出來,這一結果也促使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問題受到國際科學界的廣泛關注。雖然該項目由於預算、資源和實際操作的困難,目標論文的數量已顯著減少,然而卻引出了科學界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即如何看待科學實驗可重複性與科學知識真實性的關係,如何理解可重複性原則面臨的挑戰,如何認識可重複性原則的意義和作用。

 

從科學哲學視角來看,理論上,科學事實在相同條件下是應該而且能夠被重複驗證的。科學實驗作為檢驗理論、驗證事實、發現知識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實驗的可重複增加了實驗為真、知識為真的可能性,起到科學事實是否成立的判據功能。實驗可重複性是科學知識真實性和確定性的基礎,為判斷科學活動的可靠性提供依據,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科學知識的普世性。因此,可重複性成為重要的科學原則。

 

近代生物醫學等複雜性科學的發展,使得實驗對象、環境、指標等條件日益複雜化,初始條件很難精確控制, 對可重複性原則造成了挑戰,從科學發展歷史上是可以理解的。生物醫學實驗的可重複性降低主要基於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初始值和初始條件的增多導致實驗不可重複,複雜性科學對初始值和初始條件存在類似蝴蝶效應的極端敏感性,隨著初始值和初始條件急劇增多,實驗可重複性降低。其次,實驗條件複雜性導致實驗不容易重複。科學實驗中涉及的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實驗程序、實驗室環境等因素難以被科研人員全面把握。再次,實驗主體的主觀原因也可能導致實驗不可重複性。可重複性受到實驗主體的默會知識制約,選擇性的實驗結果報告致使大量的失敗記錄被塞進了科研人員的文件櫃裡,也就是所謂的「文件櫃問題」。

 

誠然,學術不端行為的存在也會導致實驗不可重複。然而,學術不端和可重複性並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聯繫,兩個概念不能被混用、混淆。實驗可重複增加了實驗的真實性、科學發現普遍存在的可能性,但不能用於完全排除學術不端行為存在的可能。反之,實驗不可重複,說明實驗結果的可信度降低,能夠為提出學術質疑提供條件,但並不能簡單地用於做出學術不端的判定。是否存在主觀的捏造、篡改和剽竊等行為,是判定學術不端的直接依據。

 

即便遇到上述諸多挑戰,卻並不影響可重複性原則在科學中的重要地位。正如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指出,科學的發展始終處在「常規科學—反常與危機—科學革命」的周期性變化中,科學的歷史充滿著科學發現之間的矛盾、衝突和不一致。因此,對已有研究的重複驗證成為檢驗原創性發現的重要方法,也只有能經得起時間檢驗,重複驗證的科學發現才能夠被納入科學知識體系。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國際重要科學期刊,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研究機構均發表倡議和指南,在理論上探討實驗可重複性原則面臨的挑戰,在理念上鼓勵開放和透明的科研環境,在舉措上規範科研活動的全過程,從而增強實驗的可重複性。

 

(撰稿人:魯曉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dva/Flickr (CC BY-NC 2.0) 一個旨在檢測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的項目近日公布了第二批驗證結果,這一次它帶來的是好消息:兩篇重要癌症論文的絕大多數實驗可以被重複 最新可重複性研究於6月27日發表於開放獲取在線生命科學期刊eLife,它們緊隨今年1月對5篇論文進行可重複性驗證之後。此前就高影響力癌症研究能否被重複的驗證產生了矛盾的信息。 但在此次的兩項新重複性實驗中,仍有一個重要小鼠實驗未能重複,《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項目負責人之一表示,這表明動物研究可重複性當前面臨的問題。
  • 科學網—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
    研究人員已經成功複製了癌症研究結果,但與小鼠有關的實驗是很難被重複的。圖片來源:Adva 一個旨在檢測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的項目近日公布了第二批驗證結果,這一次它帶來的是好消息:兩篇重要癌症論文的絕大多數實驗可以被重複。 最新可重複性研究6月27日發表於開放獲取在線生命科學期刊eLife,它們緊隨今年1月對5篇論文進行可重複性驗證之後。此前就高影響力癌症研究能否被重複的驗證研究產生了矛盾的結果。
  • 實驗的可重複性差都有哪些原因?
    對於實驗完成的質量的問題,也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即重複實驗在數據上和原始實驗存在顯著性差異,很可能是重複實驗時候沒有處理好或者操作正確。然而,對於實驗樣品和實驗設置,在重複100項心理學研究的時候,研究者們在試圖重複實驗時候,與原始實驗的相關人員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原始實驗的方法也是相對透明。
  • 《Nature》再次力挺可重複性實驗!
    一個好的研究者,要避免自欺欺人的實驗,要對科學研究保持敬畏之心,要為實驗的再現性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每個研究項目資助兩個團隊:一個致力於科學研究,另一個致力於實驗的可重複性,即影子科研團隊。2月25日,國際頂刊《Nature》發表社論[1],鼓勵重複性研究和無效結果!
  • 科學家關注心理學實驗可重複性—新聞—科學網
    大部分心理學實驗是由單一實驗室進行的,通常只有數個研究人員參與。不過,涉及全世界數十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幾個合作項目最近已經形成。它們的目標是測試心理科學的再現性。 這些合作的首個顯著結果於近日發表,心理學家長舒一口氣,他們的領域只有相對較小的瑕疵:13個實驗中有10個可以重複。再現性是科學的咒語。
  • 全國科技館聯動戰「疫」 在家自由玩科學—新聞—科學網
    為讓應對疫情而「宅」在家的孩子能輕鬆學習科學知識,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近日中國科技館發起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科學實驗挑戰賽,充分進行線上聯動、資源共享,打造線上「永不閉館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博客閱讀者的分類 Paige Jarreau的研究把科學博客讀者劃分為動機不同的三類群體:追求娛樂的單向用戶;追求特別信息的用戶;超級用戶。他們出於不同原因而閱讀科學博客,但都具有尋求社區的傾向。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深耕科學網博客多年,在科學網博客上發表了大量博文,同時擁有一批博客讀者。
  • 心理所「國際信度與可重複性聯盟」神經影像大數據受到國際關注
    生物學研究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科學發現的可重複性。在人腦功能連接組學領域,各種幹擾因素的廣泛存在使得對人腦功能連接組學各種技術與方法的重測信度和可重複性的系統研究變得非常重要。但是,限於可用於此類評估研究的數據量,各種人腦功能連接組方法學的可重複性研究尚處在初步階段。
  •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新聞—科學網
    他一方面承認「有兩張照片被無意間替換了」,但還堅持強調「這個無心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得出的結論」。 在整個科研過程中,從樣品製備、實驗、數據篩選、數據處理、圖像處理……近年來各類問題時有報導。對此,多位學者在告訴本報,要科研保證過程「乾淨」,根本在於對人的管理。「僱傭誠實的研究者是我的首選方法。」羅伯茨在採訪中反覆強調。 「與工業產品不同,論文不可能有定量的指標。」科學網博主、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科研工作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智力活動。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吳嶽良: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中國學者的理論—新聞—科學網
    10年前,吳嶽良作為「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首席科學家,凝聚國內相關優勢力量向「兩朵烏雲」發起挑戰。經過10年的艱苦探索,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比如:在我國暗物質實驗探測方面,從無到有形成了地下到空間的直接和間接暗物質探測兩個大平臺,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探測技術;在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解釋暗物質的模型和機制,極大推動了實驗的開展。
  • 研究發現新材料可用於食品保藏—新聞—科學網
    一個IFFM-E流動注射化學發光分析儀用於緩釋實驗,實驗證實了CAP的MSN釋放呈現緩釋性,粒徑更小的MSN具有更高的緩釋速率和更強的抗氧化能力。製備的材料可以在氣調包裝中用於維持絞細牛肉的新鮮度。在經過5天以上儲存後,Cap@MSN-50相對CAP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這些結果表明將CAP運載在介孔納米材料中,從而獲得的材料可潛在用於一些食品的長期保藏和氧化抑制。
  • 在危機中探求生命科學發展機遇—新聞—科學網
    10月19日-23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美國科學促進會、中關村生命科學園、TIE國際創新走廊主辦的「科學·亞洲會議——免疫系統的多組學研究方法」在線上召開,吸引了全球各地的10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和5萬多次直播觀看。
  • 精密測量院實現高精度可搬運鈣離子光頻標—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高克林團隊實現高精度可搬運鈣離子光頻標,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和《物理評論
  •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新聞—科學網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
  • 科學網—科學家關注心理學實驗可重複性
    大部分心理學實驗是由單一實驗室進行的,通常只有數個研究人員參與。不過,涉及全世界數十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幾個合作項目最近已經形成。它們的目標是測試心理科學的再現性。 這些合作的首個顯著結果於近日發表,心理學家長舒一口氣,他們的領域只有相對較小的瑕疵:13個實驗中有10個可以重複。再現性是科學的咒語。
  • 科學網—美國科學促進會與Bio-protocol合作
    本報訊 8月13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與生命科學實驗方案共享平臺Bio-protocol展開為期4年的合作,以期促進生命科學研究的透明化和可重複性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新聞—科學網
    在世界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消費者需求持續增加的同時,一些區域的自然資源日益減少、極端氣候頻繁發生,導致世界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利用新技術培育高產並能抵禦惡劣環境的優良作物品種,是當下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重要挑戰。 資源領域的問題是: 8. 自然資源總量快速減少應對響應機制有哪些?
  • 褪黑素可克服多粘菌素耐藥性 —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王志強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多重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的泛濫,特別是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的出現,給細菌感染性疾病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而肽類抗生素多粘菌素被認為是治療這類耐藥細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 2015年,我國科學家在《柳葉刀—傳染病》發表文章,首次在畜禽源大腸桿菌中發現質粒介導的可轉移多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
  • —新聞—科學網
    那麼,這些問題到底是另一種「陰謀論」,還是合理的科學懷疑?在這項研究中,石正麗研究員僅提供了SHC014這個冠狀病毒的刺突囊膜蛋白基因序列,沒有參與用它構建嵌合病毒的具體實驗操作,所構建的病毒材料也未引進國內。這項工作的動物實驗都是在美國完成的,而且美國團隊只開展過小鼠感染實驗,未開展非人靈長類感染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