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學家關注心理學實驗可重複性

2020-12-27 科學網

 

Brian Nosek 圖片來源:維吉尼亞大學

 

目前,人類基因組技術、火星車和大腦創新計劃等大型研究合作正變得越來越常見,但是這種大型合作在心理學上並不常見。大部分心理學實驗是由單一實驗室進行的,通常只有數個研究人員參與。不過,涉及全世界數十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幾個合作項目最近已經形成。它們的目標是測試心理科學的再現性。

 

這些合作的首個顯著結果於近日發表,心理學家長舒一口氣,他們的領域只有相對較小的瑕疵:13個實驗中有10個可以重複。再現性是科學的咒語。對大部分研究而言,如果一個研究結果不能被其他實驗室重複,那麼其可信性就遭到了破壞。如果多個實驗室都無法重複,那麼原始結論就無效。

 

檢驗研究的再現性對於清除科學錯誤、僥倖和欺詐十分重要。研究人員幾乎沒有專業動機去重複他人的實驗,更不必說報告重複實驗的失敗結果。

 

現在,一些實驗心理學家正在審查數個備受矚目的學術欺詐的產生動機。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Brian Nosek、佛羅裡達大學的Kate Ratliff,以及Ratliff的博士生Rick Klein近日宣布了他們的調查結果。Nosek一直處於清理這一領域的最前線——他與超過175位合作者重複了2008年發表在3個心理學主要期刊上的數百個研究的隨機樣本。

 

Nosek與Ratliff都是「暗示項目」的參與者。「暗示項目」是一個長期合作項目,為採用標準化方法進行的行為實驗提供免費軟體。Nosek希望使用這個軟體檢驗經典心理學實驗的可重複性。「我詢問Klein和Ratliff對此是否感興趣,並招募其他實驗室參與其中。」他們同意了。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會有多少個實驗室參加。」Nosek說,「我們在2月份發出了邀請函,然後又在7月份發了邀請函,許多同事響應。」最後,有36個實驗室參加——25個在美國,11個在其他國家。該實驗採用了7種語言,選擇了13個已發表的研究進行重複。 研究結果對於心理學而言是個好消息,其中有10個可以重複。(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3-12-02 第3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關注心理學實驗可重複性—新聞—科學網
    Brian Nosek 圖片來源:維吉尼亞大學 目前,人類基因組技術、火星車和大腦創新計劃等大型研究合作正變得越來越常見,但是這種大型合作在心理學上並不常見大部分心理學實驗是由單一實驗室進行的,通常只有數個研究人員參與。不過,涉及全世界數十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幾個合作項目最近已經形成。它們的目標是測試心理科學的再現性。 這些合作的首個顯著結果於近日發表,心理學家長舒一口氣,他們的領域只有相對較小的瑕疵:13個實驗中有10個可以重複。再現性是科學的咒語。
  • 探索基於重複的實驗設計
    近年來,一場「可重複危機」引發了科學界的極大關注。該危機的「誕生」源於兩類論證。一是統計調查發現,一些已發表的科學研究結果難以被重複實現。在生命科學、生理學、流行病學、生態學等諸多領域,特定研究方向中不可重複的比例甚至可以達到75%以上。二是一部分科學工作者承認自己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並不會進行重複實驗。前者說明了論文數量呈指數形式增加的今天,不可重複問題的規模已不可小覷。
  • 他們試圖重複心理學的多個經典實驗,竟然只有一半成功了
    可重複性再遭審視其實,「可重複性危機」已經困擾心理學界好幾年。這個理論很符合科學家的直覺,也備受暢銷書作家的追捧。在人們通過各種實驗知曉一系列消耗意志力的事項後,重複實驗卻發現,自我耗竭效應並不明顯,很難找到支持它的證據。為了嘗試重複更多經典實驗,開放科學中心於2013年成立。但他們的首次結果並不足夠樂觀:在100項已發表的心理學實驗中,只有不到40%成功重複。
  • 《自然》社論談重複實驗:研究者要配合公開數據—新聞—科學網
    可重複性對一項科學研究來說,是一條入門的死規矩。
  • 心理學的危機:為什麼超六成的實驗無法重複?
    可重複性是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的一項重要定義。然而,最近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刊登的一篇論文顯示,研究者嘗試重現發表在三份頂級心理學期刊上的100項研究,結果超過六成無法成功再現。[1]事實上,心理學實驗的可重複性近年來在學界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而大量實驗無法復現的現象不僅引發了對這一領域是否存在學術不端的廣泛討論,整個學科的合法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研究心理學為什麼需要做實驗?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主要指代研究人或動物行為的學科。
  • 心理學實驗為什麼很難重複,真是因為你我差距太大了嗎?
    圖片來源:圖蟲可重複性再遭審視其實,「可重複性危機」已經困擾心理學界好幾年。雖然各種質疑、捍衛之聲聚訟紛然,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即使是那些業界公認的心理學現象,也不一定是真的。這個理論很符合科學家的直覺,也備受暢銷書作家的追捧。在人們通過各種實驗知曉一系列消耗意志力的事項後,重複實驗卻發現,自我耗竭效應並不明顯,很難找到支持它的證據。為了嘗試重複更多經典實驗,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於2013年成立。但他們的首次結果並不足夠樂觀:在100項已發表的心理學實驗中,只有不到40%成功重複。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怎樣「科學解決」?  科學人
    這也許讓這位彼時被國內媒體捧成新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此時卻必須承受眾多科學家質疑的副教授始料未及。這一切,都源自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關於「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NgAgo的研究結果[1]。論文中那引起眾多同行、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成果,被多國研究者反映「無法重複」。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這也許讓這位彼時被國內媒體捧成新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此時卻必須承受眾多科學家質疑的副教授始料未及。這一切,都源自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關於「新一代基因編輯系統」NgAgo的研究結果[1]。論文中那引起眾多同行、媒體乃至公眾關注的成果,被多國研究者反映「無法重複」。
  • 做實驗室裡的Github,Labstep想為實驗科學的「可重複性危機」提供...
    在過去的幾年內,「可重複性危機」這一概念在實驗科學領域的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自然雜誌在2016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在 1576 名研究者中,有 70% 表示有過無法重複他人論文中的實驗的經歷,50%表示他們曾無法重現他們自己的實驗結果。
  • GraphPad Prism 統計教程 - 如何使實驗可重複?
    在本文中,我們提供了一些建議,以增加結果可重複的可能性。什麼是可重複性(replicability)?如果可以重複進行並得到相同的分析結果,則科學實驗是可重複的。由於各種因素,像隨機變量,可重複性並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麼普遍。
  • 科學實驗的可重複性原則及挑戰—新聞—科學網
    特別是在生物醫學、心理學等領域問題比較突出,引起了持續增長的關注。   2013年,癌症生物學領域重複性研究項目正式發起,目標在於重複2010~2012年間在《自然》《科學》《細胞》等期刊上發表的50篇癌症研究論文,以確定癌症研究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比例是能夠得到可重複驗證的。
  • 科學網—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
    研究人員已經成功複製了癌症研究結果,但與小鼠有關的實驗是很難被重複的。圖片來源:Adva 一個旨在檢測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的項目近日公布了第二批驗證結果,這一次它帶來的是好消息:兩篇重要癌症論文的絕大多數實驗可以被重複。 最新可重複性研究6月27日發表於開放獲取在線生命科學期刊eLife,它們緊隨今年1月對5篇論文進行可重複性驗證之後。此前就高影響力癌症研究能否被重複的驗證研究產生了矛盾的結果。
  • 癌症研究通過可重複性實驗—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dva/Flickr (CC BY-NC 2.0) 一個旨在檢測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的項目近日公布了第二批驗證結果,這一次它帶來的是好消息:兩篇重要癌症論文的絕大多數實驗可以被重複 最新可重複性研究於6月27日發表於開放獲取在線生命科學期刊eLife,它們緊隨今年1月對5篇論文進行可重複性驗證之後。此前就高影響力癌症研究能否被重複的驗證產生了矛盾的信息。 但在此次的兩項新重複性實驗中,仍有一個重要小鼠實驗未能重複,《癌症生物學》可重複性項目負責人之一表示,這表明動物研究可重複性當前面臨的問題。
  • 解決可重複性危機:元分析還是預註冊?
    心理學的可重複性危機激起了相關研究人員的反思,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決方法,目前最主流的方法是預註冊重複實驗和元分析方法。那麼,哪種方法更好呢?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缺點,結合起來更能有益於可重複性問題的解決。我們要如何進行結合呢?
  • 韓春雨向《自然》提交實驗可重複性數據
    聲明中稱期刊已經獲得了與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質疑是否能推進科學?輿論再起風雲,但聲音不再單一。藉口下臺?如今出現可重複性數據,頂多證明的是韓春雨沒有造假,並不能說明,當初的質疑是錯的。@我也蠻人:科學要經得起質疑,但質疑不是以勢壓人,更不是以高位之尊而瞧不起人,這是思維慣性的錯誤。@陳教授:科學需要質疑精神,但過度的圍觀和輿論無益於前沿科學的研究發展。
  • 心理學研究實驗到底能不能複製?
    心理學領域的「複製性危機」成為了全世界範圍的轟動話題。去年,為了確定心理學研究實驗的「可複製性」,由270名科學家組成的非營利機構「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試圖重現100個已發表的研究結果。
  • ...protocol」與Science/AAAS合作,提高實驗可重複性|36氪新藥新療法
    這種信息不透明,使科研工作者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重複摸索別人已經探索過的實驗。實驗結果的重現率低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在臨床前研究中始終存在的問題。2015年,《自然》期刊報導,美國因醫學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低,每年造成資金浪費高達280億美元。當然,生命科學研究內在的複雜性是導致科研成果尤其是臨床前研究結果難重現、難轉化的一個主要因素。
  • 機器學習正遭遇「可重複性危機」,或已成「鍊金術」?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機器學習以其特有的優勢逐漸在科學研究中得到大量應用,然而,其內在的「黑箱」特點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有研究者認為正是機器學習的這種不可解釋性導致了當下科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危機」——如果科學不可重複,那我們是否還能稱之為真正的科學嗎?與此同時,更有研究者聲稱機器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鍊金術」。
  • 《心理學百科》解讀,第七講:實驗心理學之父的4大超前思想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七講,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促使現代心理學誕生的牛人—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這位牛人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終其一生寫了490多部著作,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產的科學家了。
  • 你的成果靠譜嗎 癌症研究成果可再現性引全球關注
    美非營利機構計劃對全球50篇重要癌症生物學研究成果進行可再現性研究,這一舉動引發廣泛爭議。該郵件還承諾,複查項目將「共享研究步驟」以確保「公正再現性研究」。   Young表示,歐洲一家實驗室已經發表過對其研究進行的再現性實驗結果。儘管如此,該項目代表回復稱,他們依然想要重複實驗,而且需要關於這項研究的更多流程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