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多年的老便秘又犯了,55歲的楊阿姨無意間在網絡上看到一種據稱效果很好的瀉藥後,便自行買下,而且按照指導劑量10倍吃了下去,迎接她的是排山倒海的腹部劇痛以及一天十幾次的腹瀉,直至出現糞水不斷從陰道流出及婦科感染。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她還以為只是便秘吃了瀉藥所致,因疫情仍選擇居家煎熬,害怕去醫院檢查治療。
直到3月19日,楊阿姨才來到浙江醫院三墩院區就診。臨床經驗豐富的浙江醫院肛腸外科主任陳邦飛初步檢查後意識到:楊阿姨的問題嚴重了……
直腸癌腫巨大
幾乎佔據了整個盆腔
經過問診及臨床檢查,陳邦飛認定楊阿姨的情況絕不僅僅是她自己以為的「直腸陰道瘻」那麼簡單,必須馬上住院。
入院第二天,楊阿姨接受腸鏡檢查,除「直腸陰道瘻」外,醫生在腸鏡下發現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癌腫,已致腸腔梗阻,內鏡無法通過;CT也顯示,楊阿姨腫瘤浸潤,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而且範圍廣泛,腸周及繫膜淋巴結顯示。而且,楊阿姨全身情況較差,消瘦明顯,檢查結果顯示貧血、低蛋白血症、低鉀血症等。
治療面臨很大的挑戰,手求治療已迫在眉睫,也是首要的選擇,但為了圍手術期的安全及術後能順利恢復,需做好必要的術前準備。
3月22日,陳邦飛主刀為楊阿姨進行了腹腔鏡手術。術中醫生們發現,體重只有83斤的她肚子裡卻藏著一個「球」——癌腫巨大,幾乎佔據了整個盆腔,腹腔內腹水,而且癌腫所在的腸管表面網膜及小腸團塊狀粘連,另外子宮及附件也粘附於癌灶周圍並粘著於盆壁。
陳邦飛手術團隊利用腹腔鏡技術進行一絲不苟、細緻認真的分離,歷時4小時終於完整徹底地切除了腫瘤及腸段所屬的繫膜淋巴組織、周圍可疑累及的組織,切除標本測量癌腫上下徑10cm,橫徑8cm,腫瘤突破漿膜層向外侵犯,腸段水腫增粗,表面不光滑。
整個過程在腹腔鏡下行直腸癌根治切除吻合術,楊阿姨術後恢復良好,無腸瘻、出血等併發症,無腹腔感染,現已恢復正常排便,飲食恢復正常。
長期吃瀉藥的人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
「醫生,我很養生的,只吃蔬菜和水果」「醫生,我很注意自己的排便問題,這個病是不是瀉藥引起的?」……肛腸外科病房中的楊阿姨,將自己心中滿滿的疑惑拋向醫生。陳邦飛表示,實際上,癌腫長到這麼大,絕非一兩天、一兩個月的事,但是一直靠吃瀉藥來通便這個習慣,確實要不得。
陳邦飛(左二)正在查房。
原來,30多年來,楊阿姨飽受習慣性便秘的困擾,一直靠吃瀉藥來通便。雖然她也聽人說,這麼吃瀉藥不好,但根本戒不掉,只要一停瀉藥,大便排不出的那種感覺,就讓她整天心神不寧。
瀉藥,醫學上稱之為刺激性瀉藥,裡面含有的成分,多半是大黃、番瀉葉等,雖然它們通便的效果不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會導致嚴重的依賴症狀,而且會反覆刺激腸黏膜,引起大腸黑變病,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大腸癌。很多通便茶、減肥藥中都含有這些成分,如果不明白成分,而長期去吃它們,結果是非常嚴重的。
最近半年,楊阿姨感到自己的便秘現象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消瘦、甚至出現「直腸陰道瘻」。本來她1月中旬就想就醫,但因為新冠疫情,又足足拖了兩個月才來到醫院。
陳邦飛提醒,長期吃瀉藥的人,一旦出現三個症狀,一定要特別警惕:便秘突然加重;突然出現消瘦;突然出現腹痛腹脹貧血。
肛門指檢
能發現70%以上的直腸癌
陳邦飛說,在肛腸外科門診,還有很多患者因為便血來就診,十人九痔,痔瘡的發病率很高,但是即便看到痔,醫生也會給患者做進一步的直腸指檢,因為有70%以上的直腸癌位於直腸中下段,直腸指診就可觸及。這種檢查很方便、快捷,它並不要求患者做腸道準備,一次檢查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但實際上,有很多人卻不願意接受這個檢查,認為這種檢查很痛苦,而且不衛生,甚至可能加重便血,所以懼怕看專科醫生或選擇拒絕指診檢查,對腸鏡檢查也心懷恐懼,因此經臨床醫生檢查診斷發現時的大腸癌大多已屬中晚期。
不要僅憑主觀猜測而耽誤了重大疾病的診治,身體亮了「紅燈」要及時看醫生,特別在疫情防控期間,居家隔離固然重要,但有病痛也得及時外出就醫,以免病情加重給治療帶來困難,生命悠關,不得馬虎。
來源:青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