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今年長江中下遊一帶梅雨提前,像湖北省6月11日以來已持續出現兩次分散性的暴雨甚至大暴雨。這種差異引起了一些農民朋友詫異:既怕農田受淹,又怕雨量過少盛夏遭旱。6月13日記者採訪了資深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他說總體來講是因為西南暖溼氣流不太穩定所致。但是,這種時段性的差異在梅雨期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黃智敏說,梅雨對於長江中下遊來講,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天氣氣候現象。由於副熱帶高壓北抬,其脊線在北緯20度左右維持,這一帶有源源移來的西南暖溼氣流,又因高空低壓槽東移不斷引導冷空氣與暖溼氣流對壘,形成準靜止狀態的梅雨鋒,不會很快消失,一旦西南有低渦沿中低層切變線東移,便易產生暴雨或大暴雨。因地形地貌乃至水陸、植被、城鄉差異,使得降水強度存在時空差異。
武漢城市周邊農田菜地出現漬澇
我國受季風氣候影響,在夏季風北上時,常會受到高山、高原的阻擋。在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攜帶的大量暖溼氣流,遇到較高山地時便會在迎風坡被迫抬升,在上升中絕熱冷卻,一旦達到凝結高度,時常形成不穩定雲層,發生降水且量級較大。因此,山的迎風坡往往成為多雨或強降水中心,像武夷山、南嶺、武陵山、大別山、大巴山、大婁山等地迎風坡,才在鄂東北大別山的迎風坡出現102mm的大暴雨就不足為怪。
地處武陵山區的恩施市下了暴雨
另外,一些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各種機動車輛、煙囪、空調、冰箱排出的廢氣和稠密的人群散熱等等形成「熱島」效應,其熱對流比鄉下強,上空的水汽凝結核又多,易引起對流不穩定強降水的積雨雲,對降水增量起了重要促進作用,武漢104mm的大暴雨也就發生了。
黃智敏說,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過度圍湖造田,使過去的水面乾涸,窪地顯露,致夏季地表增熱快、散熱快,成為局地熱力對流不穩定地帶,易導致局地暴雨乃至大暴雨增加;至於入梅以來迄今還沒降水或降水極少的地區,未來白天地面增熱會比周圍已降水溼透地面快,其熱力不穩定能量增大,便易形成對流不穩定雲層,較強降水是會遲早發生的事情,故不能大意,同樣要注意預防漬澇。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