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分布和極值
我國年平均降水量總的分布是從西北向東南逐步增加。400毫米年雨量等值線從東北大興安嶺西坡一直向西南到達西藏拉薩附近。西北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大約105°E以西地區年雨量還不到100毫米,植被也從草原、乾草原退化為荒漠景觀。吐魯番、柴達木和塔裡木盆地中年雨量僅有25-50毫米,其中吐魯番盆地中西緣的託克遜年雨量5.9毫米,是我國也是亞洲最小年雨量記錄。淮河漢水以南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東南沿海更多到1500-2000毫米左右。我國年雨量最多的地方在臺灣火燒寮年平均雨量6557.8毫米,其中1912年竟達8490毫米。
我國年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稱雨日)分布趨勢與年雨量分布相似。我國西北半部年雨日都在80天以下,柴達木、塔裡木、吐魯番盆地中最少雨日的地方年雨日只有10天左右。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南方淮河漢水以南年雨日都在100-200天之間,但是超達200天的地方很少。拔海300米的峨眉山金頂年雨日264天,是全國最多雨日的地方。
據研究統計,我國50年代的降水時數(雨時),發現年雨時分布也是從東南向西北減少。西北乾旱地區年雨時都在250-500小時以下,最乾旱的地方還不到100小時。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和南方淮河漢水以南地區年雨時都在1000小時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地區和四川盆地更可高達1500-2000小時。其中以峨眉山4144小時是我國雨時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天降雨11小時20分鐘!
雨季和雨帶
一年之中,氣溫有春夏秋冬變化,降水也有雨旱季節的更替。我們從春季講起。
華北春旱和江南春雨。我國淮河和大巴山以南廣大地區是我國春雨最多的地方,3-5月,平均總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雨日30天以上,「清明時節雨紛紛」形象地表達了江南春季的主要氣候特點。但是,我國華北地區春雨很少,經常紅日當空。例如北京3-5月平均總雨量還不到70毫米,且因氣溫高蒸發強,因而素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貴如油」之說。
梅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正當梅子黃熟季節,長江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陰雨連綿不斷,有時還有暴雨,稱為「梅雨」。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來形容梅雨季節是很形象的。梅雨季節正是當地水稻生長需水季節,因此,梅雨過少會造成乾旱(例如1994年),但梅雨過多亦會引發洪澇災害(例如1991年)。
夏雨和伏旱。正常年份中,從7月中旬開始,華北地區進入一年一度的雨季。而長江中下遊則開始高溫的伏旱季節,降雨主要靠局地雷陣雨和颱風。因而颱風少的年份旱情常較重。
秋高氣爽和秋雨綿綿。總的來說,9-10月,全國大部地區秋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和「十月小陽春」正是說的這種天氣。可是此時在我國雲貴川及其附近地區卻正下著綿綿秋雨,9-10月總雨日一般可達到20-40天之多。它對棉花後期生長和晚稻收割等是不利的。但有利於冬水田蓄水,應付來年的春旱。
綜上所述,我國雨量季節變化的類型是,華北地區是夏雨(7-8月)集中型;長江中下遊地區為春雨梅雨型;華南地區雨季在5-9月(北部)或5-10月(南部);西南地區屬夏秋雨型(5-9月或5-10月),但西藏中西部地區因雨季始遲終早也蛻變為夏雨集中型了。華北夏雨集中區以西,因夏雨迅速減少,成為全年乾旱區;而它以東的東北東部地區,因6月和9月雨量增多便成了夏秋雨型,但雨量比西南地區要少多了。
以上雨季類型的形成,皆因於夏季風的進退。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主要是太平洋夏季風雨帶北上所形成。夏季風雨帶是南方副熱帶高壓的偏南暖溼氣流和北方南下冷空氣之間的鋒面性雨帶。它5-6月登陸,形成華南的前汛期雨季;6-7月繼續北上江南、江淮形成梅雨;7-8月季風雨帶到達最北位置,華北東北進入雨季。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本體控制下高溫而伏旱,華南則處於副高南側而進入颱風雨季(後汛期)。應該說明,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春雨季與夏季風無關,是冬季風時期內鋒面氣旋降雨的結果。我國西南地區的雨季是印度洋夏季風所形成,它來得快,號稱「季風爆發」,但退得慢,與北方冷空氣交綏的結果有助於形成西南地區的綿綿秋雨。西北地區因地處內陸,兩路夏季風雨水均不能到達,因而成為全年乾旱地區。
(來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