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降水

2020-12-22 中國氣象局

    雨量分布和極值

    我國年平均降水量總的分布是從西北向東南逐步增加。400毫米年雨量等值線從東北大興安嶺西坡一直向西南到達西藏拉薩附近。西北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大約105°E以西地區年雨量還不到100毫米,植被也從草原、乾草原退化為荒漠景觀。吐魯番、柴達木和塔裡木盆地中年雨量僅有25-50毫米,其中吐魯番盆地中西緣的託克遜年雨量5.9毫米,是我國也是亞洲最小年雨量記錄。淮河漢水以南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東南沿海更多到1500-2000毫米左右。我國年雨量最多的地方在臺灣火燒寮年平均雨量6557.8毫米,其中1912年竟達8490毫米。

    我國年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稱雨日)分布趨勢與年雨量分布相似。我國西北半部年雨日都在80天以下,柴達木、塔裡木、吐魯番盆地中最少雨日的地方年雨日只有10天左右。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南方淮河漢水以南年雨日都在100-200天之間,但是超達200天的地方很少。拔海300米的峨眉山金頂年雨日264天,是全國最多雨日的地方。

    據研究統計,我國50年代的降水時數(雨時),發現年雨時分布也是從東南向西北減少。西北乾旱地區年雨時都在250-500小時以下,最乾旱的地方還不到100小時。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和南方淮河漢水以南地區年雨時都在1000小時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地區和四川盆地更可高達1500-2000小時。其中以峨眉山4144小時是我國雨時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天降雨11小時20分鐘!

    雨季和雨帶

    一年之中,氣溫有春夏秋冬變化,降水也有雨旱季節的更替。我們從春季講起。

    華北春旱和江南春雨。我國淮河和大巴山以南廣大地區是我國春雨最多的地方,3-5月,平均總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雨日30天以上,「清明時節雨紛紛」形象地表達了江南春季的主要氣候特點。但是,我國華北地區春雨很少,經常紅日當空。例如北京3-5月平均總雨量還不到70毫米,且因氣溫高蒸發強,因而素有「十年九春旱」、「春雨貴如油」之說。

    梅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正當梅子黃熟季節,長江中下遊及其附近地區陰雨連綿不斷,有時還有暴雨,稱為「梅雨」。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來形容梅雨季節是很形象的。梅雨季節正是當地水稻生長需水季節,因此,梅雨過少會造成乾旱(例如1994年),但梅雨過多亦會引發洪澇災害(例如1991年)。

    夏雨和伏旱。正常年份中,從7月中旬開始,華北地區進入一年一度的雨季。而長江中下遊則開始高溫的伏旱季節,降雨主要靠局地雷陣雨和颱風。因而颱風少的年份旱情常較重。

    秋高氣爽和秋雨綿綿。總的來說,9-10月,全國大部地區秋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和「十月小陽春」正是說的這種天氣。可是此時在我國雲貴川及其附近地區卻正下著綿綿秋雨,9-10月總雨日一般可達到20-40天之多。它對棉花後期生長和晚稻收割等是不利的。但有利於冬水田蓄水,應付來年的春旱。

    綜上所述,我國雨量季節變化的類型是,華北地區是夏雨(7-8月)集中型;長江中下遊地區為春雨梅雨型;華南地區雨季在5-9月(北部)或5-10月(南部);西南地區屬夏秋雨型(5-9月或5-10月),但西藏中西部地區因雨季始遲終早也蛻變為夏雨集中型了。華北夏雨集中區以西,因夏雨迅速減少,成為全年乾旱區;而它以東的東北東部地區,因6月和9月雨量增多便成了夏秋雨型,但雨量比西南地區要少多了。

    以上雨季類型的形成,皆因於夏季風的進退。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主要是太平洋夏季風雨帶北上所形成。夏季風雨帶是南方副熱帶高壓的偏南暖溼氣流和北方南下冷空氣之間的鋒面性雨帶。它5-6月登陸,形成華南的前汛期雨季;6-7月繼續北上江南、江淮形成梅雨;7-8月季風雨帶到達最北位置,華北東北進入雨季。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在副熱帶高壓本體控制下高溫而伏旱,華南則處於副高南側而進入颱風雨季(後汛期)。應該說明,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春雨季與夏季風無關,是冬季風時期內鋒面氣旋降雨的結果。我國西南地區的雨季是印度洋夏季風所形成,它來得快,號稱「季風爆發」,但退得慢,與北方冷空氣交綏的結果有助於形成西南地區的綿綿秋雨。西北地區因地處內陸,兩路夏季風雨水均不能到達,因而成為全年乾旱地區。 

(來源於19953月13日 中國氣象報 作者:林之光)

相關焦點

  • 降水概率
    笑話雖然荒謬,但反映出公眾對降水概率這個概念缺少了解。那麼,「降水概率預報」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一個說法 兩種概念  降水概率一詞,事實上存在兩種概念,一是指某地的歷史氣候降水概率,完全是依據歷史氣候資料統計計算分析得出的結果;二是在天氣預報中預報員依靠各種知識、信息和技能對未來天氣進行分析後,對某時間段降水可能性給出的判斷,通過降水概率值來表示,也是通常所說的天氣概率預報。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降水集中度指數是用來衡量年(季、月或候)內逐日降水的時間變化程度,可以正確反映一定時期降水集中的屬性。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近50年來,我國總降水量雖然沒有明顯的極端化傾向,但平均降水強度呈增加趨勢。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除了降水總量和強度外,持續時間、降水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時期也是衡量降水特性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近50年來,中國地區的極端降水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其中,中國西部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及華南沿海等地區的極端降水事件趨於增多。
  • 降水天氣預報 - 首頁 -中國天氣網
    受高空槽和第9號颱風「利奇馬」(目前已減弱為熱帶風暴)北上的共同影響,8月11日20時至14日20時,我區中部偏東和東部地區將有一次降水天氣過程,特別是東南部地區可能出現比較明顯的降水天氣,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由於颱風「利奇馬」北上的移動路徑有很多不確定性,請公眾和有關部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
  • 【專題複習】降水的形成條件、四種主要的降水類型及影響因素
    颱風雨的特徵  特徵:颱風區內水汽充足,上升運動強烈,降水量常常很大,強度很大,多屬陣性。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 ,就是因為山地有促使氣流上升的條件,而平地沒有,因此降水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風的迎風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氣候;東部位於背風坡,降水少,形成獨特的沙漠氣候。我國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東部沿海地區多,臺灣東部比西部多,海南島東部比西部多。
  • 中國將全新研製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降水測量雷達衛星
    視頻:中國在西昌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風雲二號衛星工程最後一顆衛星風雲二號H星5日晚在西昌發射成功。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透露,中國後續已規劃11顆與氣象事業緊密相關的衛星,包括全新研製1顆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2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風雲二號H星對確保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和向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平穩過渡具有重要意義。
  • 連綿降水 金城涼爽愜意
    原標題:連綿降水 金城涼爽愜意  中國甘肅網7月19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記者 滕效宏)從7月17日夜間開始,一場期盼中的降雨終於來臨
  • 考試常識:四大降水類型及成因
    在自然地理中降水類型的特點及成因都是我們常考的考點。那麼今天考德上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四大降水類型分別是鋒面雨、地形雨、對流雨和颱風雨。鋒面雨是我國最為普遍的降水類型:鋒面雨的成因主要是冷暖氣團所形成的鋒面相遇之後,暖氣團中所攜帶的大量水汽遇冷凝結成水滴,從而形成降水。
  • 天氣預報中的降水用語
    氣象部門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單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單位面積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裡有多少呢?我們知道,每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於每畝地裡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
  • 海河流域降水極值的時空演變特徵
    中國洪澇、乾旱等氣象災害每年損失佔整個自然災害損失的70%左右, 直接經濟損失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6 %。洪澇、乾旱、暴雨、連陰雨、雪災等災害性天氣不僅與降水量有關係, 還與降水日數有關。但是,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 海河流域降水量趨於減少, 降水時空分布變得更加不均勻, 從而引起更多乾旱事件發生。這將進一步惡化海河流域生態和環境, 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參考文獻(References)陳峪, 高歌, 任國玉, 等. 2005. 中國十大流域近40 多年降水量時空變化特徵[ J ] . 自然資源學報, 20 (5) : 637-642.
  • 小米天氣雷達降水圖怎麼看 小米雷達降水圖查詢方法
    小米天氣雷達降水圖怎麼看 小米雷達降水圖查詢方法時間:2017-06-16 13:17   來源:綠茶軟體園   責任編輯:玲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米天氣雷達降水圖怎麼看 小米雷達降水圖查詢方法 小米天氣雷達降水圖怎麼看?大家是不是也想知道這個新功能呢?
  • 雨季定義和我國降水分布特徵
    雨季定義和我國降水分布特徵 2010-03-23 10:32:48 來源:中國天氣網
  • 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圓滿結束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傲 通訊員徐明報導 7月9日,歷時近一個月的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在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圓滿結束。  試驗期間,載有機載雲雷達的飛機開展穿雲觀測9駕次、30小時,探測梅雨鋒降水雲團雲內粒子的大小、相態以及降水粒子下落速度與譜寬;與此同時,GPS水汽監測站、GPS探空、風廓線雷達、微波輻射計、C波段雙偏振雷達、毫米波雲雷達、雲高儀、雨滴譜儀等16種地面觀測設備進行了地面聯合觀測,形成梅雨鋒宏觀環境、雲微物理和降水觀測數據集。
  • 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在湖北啟動
    新華社武漢6月23日電(記者陳俊)梅雨鋒降水地基空基聯合觀測試驗日前在中國氣象局長江中遊暴雨監測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正式啟動,運用飛機搭載雷達、微物理探測設備以及多種地面觀測設備,首次開展了針對梅雨鋒降水的地基空基聯合觀測。
  • 內蒙古降水天氣預報
    受冷暖空氣的共同影響,9月11日至13日,我區中西部大部和東部部分地區將有一次降水天氣過程,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請公眾和有關部門密切關注本次過程的影響,注意防範短時強降水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防範雷電、大風及局地短時強降水可能造成的人員傷害和設備損失。
  • 梅雨季,南方地區為何降水不斷?
    專家顧問: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 周兵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梅雨細如絲,蒲帆輕似葉」,這是人們印象中的江南煙雨。專家分析預計,此次強降水屬於典型的梅雨鋒面降水,西南暖溼氣流更為強盛,冷暖空氣交匯明顯,持續時間將更久、強度更大。今年梅雨季,南方地區為何降水不斷?
  • 內蒙古降水氣象預報信息
    受高空槽東移和東北冷渦影響,7月15日08時至18日08時,全區大部將有分布不均勻的降水天氣過程,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具體預報:  7月15日08時至18日08時,阿拉善盟東部、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有降水,累積降水量0.1~9.9毫米,阿拉善盟東南部、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和東北部、包頭市南部、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中部和南部、錫林郭勒盟南部、赤峰市西北部、通遼市東部、呼倫貝爾市中部和東部累積降水量10~24.9毫米,
  • 先減後增:南亞夏季風降水因何改變?
    在1950年至1999年間,南壓夏季風減弱、季風降水減少。但1999年至2013年間,南亞夏季風降水又呈現出增加趨勢。人為因素對南亞夏季風降水變化的貢獻較觀測偏弱,自然界的內部變化才是影響這兩個時段南亞夏季風降水變化的關鍵因子。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降水和乾濕地區
    第三節  降水和乾濕地區 2   第三節  降水和乾濕地區   教學目標   教學媒體   中國的乾濕地區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導入提問】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伏旱出現在幾月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地區,長江中下遊則出現晴朗少雨的天氣。
  • 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傲 通訊員徐明報導 1月17日,記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地基、空基聯合觀測的梅雨鋒降水雲分析和微物理研究」項目年度總結會上獲悉,自2017年1月項目啟動以來,項目組共開展了5次飛機與地基協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