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走近星星的孩子

2021-01-07 澎湃新聞

感人至深的電影《海洋天堂》講述了一個父親怎樣傾盡所有,守護身患孤獨症的兒子大福的故事。故事的最後,大福在父親離開後繼續成長,做到了獨立在海洋館上班。在生活中還有不少像大福這樣「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的身心健康格外牽動人心,左右著整個家庭的悲歡。那麼,就讓我們走近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孩子。

每個孤獨症兒童都不一樣

01

孤獨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神經發育障礙,主要症狀包括社會交流缺陷、狹隘興趣和刻板行為、感覺敏感性異常等。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在神經發育性障礙的大類中將其確定為孤獨症譜系障礙,這一名稱充分體現了孤獨症症狀表現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每個孤獨症孩子在核心症狀以及智力高低等特徵上都是輕重不一,即呈現為從輕到重、從低到高的連續譜系分布。就如森林裡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孤獨症兒童。換言之,如果你認識一個孤獨症孩子,你也僅僅只是認識了這一個孤獨症兒童。

社會交往障礙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表現。

在嬰兒期,僅表現為缺乏與照養者之間親密的眼神交流,母親喚名時沒有明確的轉頭或咿呀應答;對照養者也不親近,不會用目光或動作去跟隨或尋找媽媽,對媽媽的離開和歸來常缺乏應有的關注與喜悅,缺乏正常的依戀情感或表現為延遲的依戀;較少用發聲、啼哭等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通常不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在幼兒期,異常表現更加明顯。中華醫學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將幼兒期的孤獨症早期篩查症狀歸納為「五不」:1. 不(少)看,即目光接觸異常,對有意義的社交刺激的視覺注視缺乏或減少,對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視減少;2. 不(少)應,即幼兒對父母的呼喚聲充耳不聞,叫名反應不敏感,缺乏共同注意;3. 不(少)指,缺乏恰當的手勢,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4. 不(少)語,多數患兒存在語言出現延遲。語言問題往往是家長關注最多的問題,通常是以此為主要主訴來門診就診;5. 不當,對於物品的不恰當使用及相關的感知覺異常。

在學齡前期,特別是有一定語言能力的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常常表現為在陌生環境中避免主動交流,缺乏溝通技巧,常常長時間談論自己關注的一個主題,對他人的想法和面部表情不關注,對於社交場合中的潛規則不能體察。在幼兒園場景下,常常表現為不合群,不能很好聽從指令。

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主要體現在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以至於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包括身體動作的重複和刻板,如經常看手,做無意義的雙手或單手扭動等動作,原地轉圈或不停地跑來跑去;對物體施加重複、刻板和儀式行為,如:反覆開關門、窗或抽屜,反覆排列以及儀式性行為;重複學習行為和強迫性思維,主要表現為對字母、數字、地圖、地鐵、文字等的特別興趣。

02

孤獨症因何而起

孤獨症的病因尚不明確,自從1977年第一個遺傳報導以來,對孤獨症雙胞胎的研究提示基因在孤獨症的發病中起主要作用。目前至少102個基因變異被認為與孤獨症有關。也有文獻報導與孤獨症有關的基因變異可能有上千個,但這些只能解釋大約20%的孤獨症個體。大量流行病學研究提示了一些與孤獨症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空氣汙染,葉酸缺乏,妊娠高血糖,早產等,但和孤獨症有明確因果關係的環境因素尚不能確定。孤獨症也是一種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某些腦區神經元的結構和突觸數量和常人相比都有顯著差異。進一步影像學研究還發現了孤獨症患者的腦區體積、結構以及連接異常、神經遞質代謝異常的證據。但總的來說,目前尚沒有一種發病機制能夠解釋所有的孤獨症。

03 孤獨症治療:以幹預訓練為主

儘管尚沒有經過FDA批准、用於治療孤獨症核心症狀的「特效」藥物,一些研究發現某些價格便宜、副作用小的藥物如布美他尼可以改善孤獨症核心症狀,但仍需要在社區大樣本人群中驗證療效。時至今日,孤獨症的治療仍然以幹預訓練為主。在積極幹預的過程中,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可以通過藥物改善,例如哌甲酯、託莫西汀可改善多動和注意力缺陷症狀,利培酮作為被第一個美國FDA批准的孤獨症用藥,可以有效改善孤獨症兒童與激惹有關的非核心症狀,如情緒不穩、興奮、暴躁、自傷、攻擊、刻板行為、睡眠障礙等。

目前孤獨症幹預中經過嚴格隨機對照雙盲試驗證實有效,循證依據較強的方案有以下幾種:

1.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

它是孤獨症訓練方法之一,是少數幾個通過隨機對照研究檢驗證實對孤獨症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能增加孤獨症兒童的適應性,預後發展有明顯效果。現在的ABA雖然是在結構化的教學環境中進行,但能夠將所學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兒童孤獨症溝通治療(PACT)

PACT是一種有主要由養育者實施的幹預方案,專業人員通過引導養育者觀看並反思養育者和孤獨症兒童的互動視頻,從而改善孤獨症兒童社交溝通,適用於10歲以下的兒童,幹預的主要目標是鼓勵養育者在遊戲和日常的活動中和孤獨症兒童使用更適合他們的互動方式。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研究證實PACT在孤獨症兒童的社交溝通方面有較好的療效,在應用PACT治療的12月和6年後孤獨症患兒的症狀嚴重程度降低,最令人興奮的是PACT的療效可一直持續至治療後6年(研究的隨訪終點)。

3.早期丹佛模式(ESDM)

ESDM是一種發展的、以建立關係為基礎的孤獨症幹預方法,強調社會交往在訓練中的核心地位,目標是促進孤獨症兒童的社交、認知、語言能力,減輕孤獨症症狀。適用年齡範圍是12個月至學齡前期。經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明,持續一年以上的早期丹佛模式幹預能有效提高孤獨症兒童的智力、語言、社交技能及適應行為。

此外還有一些常用的幹預模式,如結構化教學(TEACCH),其優點在於提供了一套非常合理的符合孤獨症兒童感知覺和認知特徵的訓練框架體系,通過特別的環境布置、視覺安排、時間程序表、常規、個人工作系統等要素,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對教育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應用;人際關係發展幹預(RDI)著眼於孤獨症兒童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的發展,強調父母的「引導式參與」,採用系統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觸發孤獨症兒童產生運用社會性技能的動機,進而使其習得的技能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中;SCERTS模式、地板時光(DIR)、社交故事,社交思維等也是在美國較廣泛應用且獲得較高好評的幹預模式。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兒童腦發育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學齡前,因此對於孤獨症的幹預需儘早,主張一旦確診立即啟動康復。但由於全球範圍內康復資源缺乏問題嚴重,即使在歐美發達國家也大約有20%的兒童在首次診斷孤獨症後1年以上方能獲得康復資源,因此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廣基於社區和家庭的康復模式,通過賦能社區和家庭,建立家庭為主要幹預場所的幹預模式。

正如前文所說,每個孤獨症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幹預和治療,也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生理特點和發育軌跡的差異,選擇並衡量最適合的方案,縱向比較長期隨訪,將發育理念和行為幹預策略整合在對孤獨症兒童的幹預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他們的語言水平、社交功能和適應能力。

作者簡介:

徐明玉 李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發育行為兒童保健科

—END—

原標題:《【科學普及】走近星星的孩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關注自閉症:一起走近「星星的孩子」
    來源:新浪財經2021年1月14日,瀋陽市衛生健康網發布健康知識:《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 一起走近「星星的孩子」》【導讀】自閉症兒童有明亮的雙眼,卻拒絕和他人對視;他們有正常的聽力,卻對親人的呼喚充耳不聞;他們能正常發聲,卻不與他人交流;他們或被認為智障,卻常在部分領域能力超常……他們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樣,孤獨地閃爍在另一個世界
  • 心聞|走近星星的孩子
    年齡在14歲以上的自閉症人群接近800萬人;14歲以下的兒童大約200萬,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一、自閉症兒童的主要表現1.人際互動對爸爸媽媽和親人沒什麼反應,自己玩自己的,平常沒事不理別人。想吃什麼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於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
  • 書評|《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帶領孩子走近物理,走近科學
    不過孩子們的問題實在太多了,而且我們局限於自身所學,很多應答「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也是我一直推薦科學繪本的原因,希望它們能作為傳達知識的橋梁,更專業、更深刻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前不久新入手一套《李永樂老師給孩子講物理》,十一在家剛好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早上親子共讀了兩本,感覺很贊,迫不及待想分享給大家。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
  • 廣州蕙心醫院組建志願者服務隊關愛「星星的孩子」
    為呼籲全社會用尊重、理解和關愛接納自閉症兒童,萬科旗下的廣州蕙心醫院攜手廣州市孤獨症兒童服務者協會、廣州市巾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公益組織舉辦「了解1%,理解100%,做一天百分之一」關愛自閉症兒童公益活動,幫助自閉症兒童家庭。自閉症,又稱孤獨症,主要表現為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等行為。自閉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很難像正常人溝通,就像來自遙遠星球。
  • 【另一面】走近科學:打著科學幌子的人造鬧劇
    2004年改版以後,央視的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收視率一路走高,但因其常以各種靈異事件做噱頭,最後給出的解釋卻往往簡單得出人意料,被觀眾吐槽純屬偽科學欄目。
  • CBME中國攜手30家愛心企業,共同「守護星星的孩子」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一種由於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在中國,自閉症兒童患者是一個數目不斷增加,卻不為社會所廣泛關注、理解且缺乏社會普遍關愛的群體。
  • 傾聽「星星的孩子」成長的故事 他們需要理解和關愛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沉浸在自己孤獨的世界裡,不會交流,沒有溝通。揚州市殘聯統計數據顯示,揚州約有4000名自閉症兒童,佔兒童總數的千分之六。故事「星媽」每天4小時奔波在帶孩子康復的路上清晨不到6點,安徽天長的一個小鎮上還一片寂靜,吳琴(化名)已經起床了。
  • 《走近科學》曾稱《最強大腦》選手周瑋智力低
    周瑋在《最強大腦》中破解「變態難題」四年前《走近科學》曾報導周瑋  「原來周瑋媽媽說的那個不承認他數學能力的節目是《走近科學》!」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四年前報導周瑋的這期《走近科學》名為《智障少年的速算天分》,當時18歲的周瑋被節目組帶到了北京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進行檢測。專家們對周瑋進行了韋氏兒童智力測驗(6-16歲階段),發現只要跟知識面和理解相關的題目周瑋都做不了,比如國慶節是哪一天?電燈是誰發明的?如果在商店裡拾了別人的錢包你會怎麼辦?……周瑋都很茫然地回答「不知道」。
  • 世界自閉症日走近「星星的孩子」:你可知我的感受?
    張林虎 攝  活動現場分為認識區和體驗區兩大區域,大屏幕上播放著自閉症宣傳片,認識區整齊擺放著自閉症相關的宣傳手冊,志願者主動向市民介紹活動內容,發放「星星」傳單,鼓勵大家平等、尊重、關愛、接納自閉症兒童。  內蒙古第三醫院的專家為市民講述自閉症的症狀以及康復訓練的要點,同時與自閉症孩子的家長進行分享交流。與此同時,多家公益機構也為自閉症孩子帶來了玩具和書籍。
  •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 2020-08-27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50堂課 要讓雲南的孩子們走近科學
    「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的科學課程就是要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昆明明通小學校長劉毅說,培養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孩子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已成為學校重要的教學活動內容。
  • 紅色創投|機器人啟蒙課,為孩子開啟科學世界的大門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機器人不再是科學幻想,而是以實實在在的技術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和日常生活中,成為撬動創新發展的「支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了激發中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2020年7月28日上午,佛山市機器人創新產業園黨支部繼續舉辦「走近科學,夢想啟航」工業機器人公益知識普及講座,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近距離感受機器人魅力的機會。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很多人早就記不清,自己最後一次看《走近科學》是什麼時候了。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 科學網—遙想1980年,「星星」誕生時
    幾十年來,我對普及科學知識始終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我記得,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其名著《伊甸園的飛龍》一書結尾處,曾意味深長地引用了英國科學史家和作家布羅諾夫斯基的一段話: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昌明的世界中,這就意味著知識和知識的完整性在這個世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科學在拉丁語中就是知識的意思……知識就是我們的命運。
  • 吳秀華:「星星的孩子」,渴望更多的關注和接納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沒辦法聽懂外界的喧囂,卻有著自己的小世界; 他們不善於表達,卻有自己要完成的小倔強。他們有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思維方式,小小的身材卻充滿了大大的能量。他們是「星星的孩子」。 在普通孩子們同家長們在兒童樂園中玩耍嬉戲時,他們無法領略其中的樂趣。他們會因為人多而恐慌,所以不能好好看看這繁華都市;他們孤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聽不懂外界的歡聲笑語。 本期園長故事會,一起和福建漳州綠洲融合幼兒園的吳秀華園長,走近「星星的孩子」。
  • 網友心目中的「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在主持人張騰嶽眼裡原來是...
    12月14日,央視主持人張騰嶽帶著新書《掌門說成語》來到解放碑重慶書城籤售兩個多月前,在央視播出超過20年的科普節目《走近科學》宣布停播。一時間,有關它的無數熱議重新浮上水面:從「童年陰影」、「我竟然看出了希區柯克式懸疑的味道」,到「兜了一大圈你就給我看這個?」等吐槽、調侃,不一而足。
  • 科學教育助力科學普及,「1+1>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京師範大學研究中心負責人郝京華認為:「學校科學教育是整個科普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與學校的教育應該是互相支撐的關係。如果把教育和科普分開,管科普的人不懂課程設計,管教學的人缺乏科學素養,那很多科普資源就會浪費掉。」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 我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大會並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才能做好新時期的科學普及工作?《求是訪談》特邀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為我們介紹我國科普工作的黃金時代。
  • 探秘江門市心理健康科學普及體驗館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健康衛生日,首家以「播種陽光,放飛心靈」為主題的江門市心理健康科學普及體驗館正式對外開放,免費體驗。體驗館有何奧秘,有哪些亮點?在這裡,如何走進自己的心靈世界?又如何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