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

2020-12-25 求是網

    編者按: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大會並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如何才能做好新時期的科學普及工作?《求是訪談》特邀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為我們介紹我國科普工作的黃金時代。

    主持人:夢嬌

    訪談嘉賓:王渝生(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

    精彩觀點:

    ■習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是創新發展的兩翼,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共產黨一直很重視科普工作。早在抗日戰爭艱苦的環境當中,黨中央就做出決策,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學院與延安自然科學研究會。

    訪談實錄: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的一翼

    求是網:您覺得習總書記為什麼如此強調科學普及的重要性?

    王渝生:我們是以人為本的,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創新型國家,那麼優秀的科技創新成果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於科學普及還不能全面科普到每一個人,所以有些老百姓缺乏科學素質,我們很多科技創新的新成果無法讓每個人都真正享受到。另外,我們國家要開展的很多科技創新活動,都需要大家擁有一些科普知識。但是如果你不懂,可能就很難真正參加到這些公共活動當中去。所以提高科學素質,既可以提高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參與公共事物的能力。

    有些老百姓有的誤解,總覺得科學應該是科學家去做,與大家沒有聯繫,但是其實我們如果有著科學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那我們會生活得更健康、壽命也會更長,這與我們的幸福指數是緊密相連的。

    習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是創新發展的兩翼,我認為這是非常必要的。

    從延安走來的科普黃金時代

    求是網:您能否簡要為我們介紹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普工作經歷了哪些不同尋常的歷程?

    王渝生:中國共產黨一直很重視科普工作。早在抗日戰爭艱苦的環境當中,黨中央就做出決策,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學院與延安自然科學研究會,分別是徐特立和吳玉章當院長與會長。徐特立在1940年延安科學院成立大會上說過這樣一段話,「科學你是國力的靈魂,科學你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前進中的政黨必須要把握住前進中的科學。」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6年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組織和科普的組織成立了,後來把兩個組織合併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後,中國科技館逐漸建立起來。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在全國加強科普工作的決議。

    真正讓科普工作有了一個階段性的飛躍,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後,出現了兩個裡程碑式的文件。第一,2002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部法裡面明確指出,科學普及是我們黨和國家以及各級人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2006年公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這是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同步的。從2006年到2020年,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證2020年實現我們進入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所以現在的科普工作是處於一個黃金時代,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補齊短板實現新跨越

     求是網:您認為我國目前的科普工作還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才能實現全面科學素質的新跨越?

    王渝生:6月22號,我們全國召開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電話電視會議,劉延東副總理在會上提出三個要求,這也是我們的薄弱環節。

    第一,要加大投入。從中央到地方,每一個地方按人數要超過平均每個人一塊錢的科普經費。

    第二,建立專業性的科普隊伍。我建議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科技設立科普傳播專業。

    第三,要加強組織領導,要把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四,加強與國外的合作交流。不管是科學領導,還是一般的科普工作者,大家可以組織起來,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做一些交流工作。

相關焦點

  • 科學普及 | 跨越10%!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邁入新階段
    跨越10%,標誌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對於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支撐,也標誌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整體進入新階段。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2015年開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趨勢。
  • 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活動讓科學健康惠及更多青少年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小偉)近日,2017年全國青少年「未來之星」陽光體育大會在銀川舉行,會議期間,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活動。作為陽光體育大會的一個重要活動版塊,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活動是全國青少年體育科研成果和科普工作的一個展示陣地,是陽光體育大會創新宗旨的體現。
  • 做好文化科學普及大文章(書裡書外)
    相比之下,文化科學普及工作顯得有些簡單。無論在學者的科研項目裡,還是在學術評價體系中,普及都是一個不那麼「高大上」的領域。有意思的是,社會大眾對普及讀物的需求卻空前強烈——他們期待了解科技新發展,希望掌握經濟、法律、心理相關知識,願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界的「高冷」和大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反差,反映出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科學普及讀物缺乏。
  • 如何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養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所暴露出來的中日兩國民眾對核洩漏事故的態度,卻明顯反映出兩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的明顯差距。 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概念是1979年,時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J.米勒提出的。我國從1992年開始引進和開啟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至今為止已經進行8次。
  • 吹響我國語言學發展號角 ——紀念《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發表...
    )的領先地位;該報告當時引起了人們對語言科學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興趣,對推動我國語言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語言是人們認識世界、傳授知識、發展科學、傳播文化的必要條件。語言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決定了語言學這門科學的重要性。語言學作為一門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範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具體而言,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了解人類的本質。
  • 從大學生李心草死亡案 淺談 素質教育中安全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古代孟母三遷的原因就是「朋友圈」重要該事件從網絡輿論開始,到昆明警方的一紙通報,到成立專案組,到檢察機關介入監督,再到倒查盤龍分局前期工作,在多方合力推動下,相信李心草事件很快終會水落石出在輿論漸熄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和意識到的是為什麼在當今的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社會中,總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原本陽光開朗的女大學生,學習追求上進,與母親關係良好,但樂觀開朗的她,和室友以及兩個社會男子去酒吧後,就離奇跳河溺亡了。
  • 美國益生菌品牌康萃樂普及科學餵養法
    美國益生菌品牌康萃樂普及科學餵養法2017-07-26 13:51:31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研究發展中心指導,中國嬰幼兒發展論壇組委會主辦的「2017中國母嬰健康成長萬裡行」於2017年7月15日來到古城西安,攜手著名育兒專家張思萊教授一起開啟母嬰健康成長之旅,為媽媽們科普科學的養兒育兒知識。
  • 「十三五」期間 我國基礎教育普及水平躍上新臺階
    央視網消息:「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義務教育鞏固水平,以及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水平。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教育公平實現新跨越,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正在向更好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願望邁進。
  •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
    全民科學素質知識普及 2020-08-27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握網絡信息內容生態之於輿情工作的重要性
    具體而言,理解網絡信息內容生態之於輿情工作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知曉信息生產變化。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以前,新聞傳播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新聞信息生產者通過媒體等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傳、受雙方明確劃分成信息生產者和信息接收/消費者。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特別是新媒體浪潮襲來,「全民記者」時代,信息生產者不再局限於新聞媒體,公民也在生產新聞。
  • 科學教育助力科學普及,「1+1>2」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成為公民獲取科學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人員日益增多,科普方式和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元。在我國,面向公眾的科普由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承擔,相對於學校的科學課程教育、科普活動,前者常被認為是「體制內」科普。
  • 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前言: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緊緊圍繞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謀劃推進各項工作,組建了院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召開了首屆科技創新大會和首屆人才工作大會,出臺了《全面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方案》,成立了北科院科學傳播中心,跨界集結打造北京靚麗的科普名片
  •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消化學組成立
    在此背景下,由中國醫師協會指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發起的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消化學組(以下簡稱「消化學組」)近日在北京正成立。消化學組由44位消化疾病領域的權威專家為主要力量,旨在普及中國消化疾病知識,提高其知曉率和診療率。據介紹,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中國消化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的發病率仍然居高不下,約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慢性胃炎。
  • 你認為我國性教育普及的到位嗎?
    近期關於性侵案的舉報不斷,引起廣泛討論的涉嫌性侵的案件就有鮑毓明性侵案、李獻豐性侵案、梁崗性侵案等,其中梁崗被曝性侵男同學,可見無論男女都有被性侵害的可能,性侵案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性教育普及度低,不論是學生還是成年人的性教育都不能讓人滿意,多起涉嫌性侵案背後
  • 「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據新華社電教育部部長周濟昨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十一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使「普九」人口覆蓋率接近100%。  周濟說,「十五」期間,我們把鞏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作為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使「兩基」邁上了新臺階。
  • 市科協開展青少年科學普及體驗活動
    為了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市科協在暑期開展以「體驗科技放飛夢想」為主題的青少年科學普及體驗活動。孩子們參觀青少年科技館,在聲光體驗、電磁探秘、防震減災、數位技術等多個主題展區感受科學魅力,在體驗中激發科學興趣,在探索中樹立科學精神,在思考中啟迪科學智慧。孩子們這兒摸摸、那兒瞅瞅,激動地拉著同伴參與體驗。
  • 傅璇琮先生與中國古典文學普及工作
    1958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由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任組長,負責全國的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工作。  改革開放後的1981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並恢復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由李一氓任組長。  1992年,新一屆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由匡亞明任組長。時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的傅璇琮先生被任命為秘書長,協助匡老主持日常工作。
  • 國家民委:我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高
    新華社海口11月21日電(記者趙葉蘋、陳凱姿)於21日閉幕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經驗交流會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基礎教育在我國少數民族中的普及水平顯著提高,並積累了豐富經驗。  國家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陳改戶說,經過長期奮力推動,基礎教育目前在少數民族中的普及水平已得到顯著提高,教育公平穩步推進,教育質量日益上升,各族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正不斷增強。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也取得顯著成效,「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
  • 我國普通高中即將實現基本普及
    原標題:我國普通高中即將實現基本普及   10日,教育部舉行
  • 一日一課 |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憲法規定的責任,在民族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有利於提高各族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利於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有利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民族地區工作的長久之策、固本之舉,代表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