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幸福叫「回家過年」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年關將至,東子也加入了每年一次的中國最大的遷徙——春運的人群中。東子大名宋熙東,北漂滿語歌手,此前的3個春節,他都是獨自在北京度過的。

  今年,東子準備過年的地方,是距離北京1800公裡的黑龍江省孫吳縣四季屯,住在那裡的90歲滿族老人何世環被稱為「滿語活化石」。14年前,東子和何奶奶因滿語相識,他們彼此說著只有兩人能聽懂的滿語,漸漸找到了親人間相互依靠的感覺。

  「小的時候,過年滿滿的就是甜的味道。」東子17歲那年離開東北老家闖蕩北京,父母相繼去世後,他已經找不到回家過年的感覺。年事已高的何奶奶多次邀請東子回家過年,在北京感覺孤單的東子也想再次體會家的味道,今年準備和何奶奶一起過個年。

  寫春聯,貼福字,堆雪人,包餃子,拜年吃團圓飯,2月11日起CCTV-9央視紀錄頻道開播的10集紀錄片《回家過年》裡,東子終於在天寒地凍的中國北方找回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這是他在這個春節收到的最溫暖的禮物。

  「把他愛吃的、想吃的都讓他吃一遍」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紀錄片《回家過年》聚焦春節,記錄了一段段至真至純的情感,為普通人留下了一張張過年全家福。

  回家過年之路,東子要轉兩次火車和一次汽車,30多個小時後才能到達。過去的十幾年間,東子每年都會不止一次地到何奶奶家探望老人,但今年與以往不同,父母去世後,這是東子迎來的第一個有親人陪伴的春節。

  上火車前,東子在北京給何奶奶買了件衣服,紅色的。給何奶奶孫女關爽帶的禮物是一個小樂器尤克裡裡。他還帶回了一本影集,裡面有跟家裡人不同時期的合影,還有一些自己巡演的照片,「奶奶可以跟別人顯擺一下,就說我孫子在北京呢,挺好的」。

  早在兩個月之前,何奶奶一家就開始為迎接東子回家忙個不停。滿族人家春節最講究的食物「滿族八大碗」早已準備好,一家人只有一個心願:「把他愛吃的、想吃的都讓他吃一遍。」

  千裡之外的這個傳統滿族人家,成了東子失去父母之後最溫暖的牽掛。四季屯地處黑龍江右岸,絕大部分村民都是滿族人,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條件,倒讓這個小村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滿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不過滿語已經不再是村裡的通用語言,只有極少數老人家還能夠用滿語流暢地交談。何奶奶的家人平日裡都用普通話交流,這讓老人家總有些許遺憾。孫女關爽從小跟何奶奶學過一點滿語,可一上學就差不多全扔了。這些年,村裡很多人跑到城裡尋找機會,能跟何奶奶說話的人越來越少。只有東子一來,這一老一小才能用滿語說個痛快。東子最愛聽老太太罵他,就像當年自己的親奶奶那樣。

  「第一次去採風的時候,她都不想見我。給她打電話,我說我是一個滿族小孩,我說我想學習滿族話,然後我就用滿語跟她說,我那滿語說得特別差,但是老太太聽得懂,聽完之後特別激動,讓我去了,從那天開始我們建立了祖孫之情。」

  一邊連打帶罵地責怪東子又買了新衣服,自己到死也穿不完,一邊又趕緊穿上新衣服,即使腿腳不利索,也要去鄰居家顯擺,逢人便說「這是孫子買回來的」,90歲的何奶奶頭腦清楚:「這麼些年了,他就拿這兒當個家,我東子想要什麼,來個電話我都能給,我想要什麼跟東子說,東子給我能拿回來。骨肉不親,人情親。」

  該回北京了,東子帶著奶奶給的袍子,老嬸給繡的鞋墊,還有全家人的祝福。看著東子遠去的背影,何奶奶默默擦著眼淚……

  一個守著邊防,一個守著家

  塔斯提哨所是新疆漫長邊境線上的一個普通哨所。塔斯提,蒙古語的意思是石頭灘,這裡一年當中有一半是冬天,乾旱多風。30多年前,一首叫做《小白楊》的歌曲形容官兵像白楊樹一般紮根在這裡,讓這個位於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上的哨所變得家喻戶曉,而在塔斯提哨所,「小白楊」也早已被當作一名無聲的戰友,30多年來從未更改。

  王克懷是塔斯提哨所三期士官,今年是他在哨所的第10個年頭,他是駐守在這裡時間最久的兵。

  3年前,周睇和王克懷結婚,兒子出生後,她在哨所山腳下的縣城和另一位軍嫂合租了一套房子,夫妻倆山上山下,一個守著邊防,一個守著家。家,在這裡有著些許無奈,但更多的還是思念和溫暖。雖然山上山下只相隔60公裡,但按規定,夫妻倆一年只有30天的見面時間。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很多人看來,當春節的鞭炮聲響起,一家人圍坐在桌邊,說著笑著,彼此祝福,這才是中國人過年該有的年味兒。為了這一刻,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紛紛踏上歸途。有一種幸福,叫回家過年。這個春節,雖然丈夫還是無法回家過年,但周睇還是盼望著一家人能在哨所有一個短暫的團聚。

  團聚的日子終於到了,但一場風雪將哨所與外界隔絕,要想到達丈夫駐守的哨所,周睇只能搭乘給哨所運送給養的汽車。冬季那裡的氣候變幻莫測,一切都要憑藉好運氣。在齊腰深的積雪中開車,無論是誰,都仿佛是在與老天爺做遊戲,但這是一家人過年團聚必不可少的前提。

  春節臨近,解放軍報記者照例來到哨所拍攝賀年照片,戰士們與「小白楊」的合影將在春節期間發表,這也是他們向千裡之外的家人拜年的方式。然而,給哨所增添更多節日歡樂的,還是軍嫂和孩子的到來。對於丈夫和父親王克懷來說,這更是他們這個家最幸福的時刻。

  每張面孔都是一個中國故事

  37歲的蒙俊源是廣西梧州人,他和妻子在廣東佛山打工已經9年,父母和兩個兒子都在老家生活。有人說「騎摩託車過年是廣西人的信仰」,每年從廣東騎摩託車返鄉的廣西人超過10萬。今年春節,蒙師傅還是要帶著老婆騎摩託車回家去。為了路上相互有個照應,蒙師傅特意召集了一些工友一起出發。

  來自安徽的朱煜和來自山東的馬傳令結婚3年,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以往的春節,他們不是在山東過就是在安徽過,而今年,他們要第一次和雙方父母一起在北京過春節,因為他們的「二寶」即將出生,這是一個註定忙亂但又熱鬧的春節。

  春節臨近,家在吉林的中學教師任麗麗開始打點行囊,準備出發去三亞,此時,她的父母正在三亞和一群同樣來自東北的老人準備迎接春節的文藝節目。近些年,像任麗麗父母這樣到海南過冬的老人越來越多,他們被稱為「候鳥老人」。在家鄉工作的子女在春節到來時,則帶著家鄉的土特產,飛到異鄉回家過年,因為,爹娘在哪兒哪兒就是家。

  42歲的魏建立10年前離開河南周口老家,來到杭州從事快遞工作。年關將至,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買年貨,快遞包裹量不降反升,魏建立計劃的回家時間不得不一次次推後。離春節還有5天了,魏建立終於開著麵包車,駛上了8小時車程的回家之路。

  從偏遠深山裡搬進新居的貴州貧困戶周麗蓉,經歷了住進新房的短暫喜悅之後,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一個春節又喜又憂:喜的是自己有了在景區賣旅遊紀念品的工作,每天在景區培訓學習新東西,又唱歌又跳舞,還準備去參加新年表演;憂的是,想把老人接來過年,還想買一頭豬,給小孩添身兒新衣服,家裡過年需要更大的開銷。

  ……

  農民工返鄉、網絡經濟、保衛邊防、扶貧搬遷、二胎時代、候鳥老人、留守兒童、催婚、升學等社會熱點問題,10集紀錄片《回家過年》記錄的故事分布於北京、上海、廣東、廣西、吉林、黑龍江、海南、新疆、福建、浙江、貴州、河南、山東等地,在講述一個個家庭團聚故事的同時,兼顧中國不同區域的年俗文化,用平視的視角記錄下普通中國人的團圓、親情、夢想和希望。

  「在中國人的心結裡,安居方能樂業,家才是日常生活的終極夢想。在大地上安居,在屋簷下相守,其實就是一個延續幾千年下來的『中國夢』。」《回家過年》總製片人張旭說,《回家過年》可能更像某種向家致敬的儀式,「每張面孔,都是一個中國故事」。

相關焦點

  • 有一種幸福叫:回家吃飯
    過年啦年,一天天的近了世界再大,不如家今年的你回家過年嗎?你家年夜飯的菜單定下了嗎?快過年了回家吃飯,是最溫暖的祝願生活中有些事,看似普通,卻很重要。比如,快過年了,回家吃團圓飯就是頭等大事。當你跨越萬水千山,穿過人山人海,走下飛機高鐵。
  • 僑鄉青田,有一種風尚叫「帶國際友人回家過年」
    中新社麗水1月19日電 題:(新春見聞)僑鄉青田,有一種風尚叫「帶國際友人回家過年」作者 周禹龍青田是中國東部一個只有55萬人口的小縣城,從杭州坐動車出發,需2個小時才能抵達。地理位置偏遠,卻有世界各地的人趕來這裡體驗中國春節。青田位於浙江西南部,山多田少、土地貧瘠。中國改革開放後,青田迎來出國潮,走出去的青田人主要做「三刀一提」,即廚師,裁縫,理髮師,提著籃子賣點小玩意。親帶親,鄰帶鄰。憑藉聰明和相互幫助,不少青田人在各國站穩腳跟,還結交不少外國朋友。
  • 有一種幸福叫Say goodbye
    綜上,胳膊疼可以讓你有理由停下打球+對下廚房的興趣=不運動+能吃=更胖。 看好一個手機,喜歡了一個月,但是淘寶把錢花沒了,買不成了。 胖+沒錢+沒有好手機,完了,這人沒救了。 凡事皆有因果。有一種幸福叫失而復得。在此提醒各位同學朋友,年關將至,返鄉高峰,人多嘈雜,請注意隨身物品。 昨天下了一晚上雪,好在我昨晚就把車窗蓋上了,今早啟動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掃車上的雪。有一種幸福叫幸災樂禍。 早晨在單位院子裡掃雪。有一種幸福叫勞動最光榮。
  • 有一種幸福,叫等你回家吃飯
    自從今年回武漢來工作,離家近了,時常周末會回家。每次回家都是和先生周六下班後一起趕往家裡。從武漢17:30分下班後,回黃岡蘄春的家裡,一路暢通無阻需要兩個半小時。通常到家都要到晚上8:00鍾。每次父親知道我們要回家,都會在家做晚飯等我們。我總說,爸別等了,您和孩子先吃吧。可父親總是說等你們回來吃飯,我做飯等你們。父親說:」你們這麼遠風塵撲撲往家趕,到家總得有口熱飯熱菜吃,這才有家的味道「。父親的話雖然簡短,但卻透著深意。
  • 過年回家有多幸福呢
    《櫻樹抽芽時,想你》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所謂故鄉,就是要在遙遠的地方,會令人懷念,只能偶爾回去,才更使人感到故鄉的寶貴。加上回去一次要花很長時間,正好可以用來換換心情。 過年對我來說就是這麼一個換換心情的時段,前天重新回到杭州之後,明顯感覺到周圍的「味道」和「空氣」,和故鄉是不一樣的。故鄉的房間裝著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回憶,非常非常溫馨。在同樣的書桌前,我獨自度過很多夜深人靜的時刻。
  • 有一種幸福叫陪你長大
    第一次敲鼓,居然敲到了腦門不知不覺中寶貝就長大了,會跑了,會跳了,會幫忙拿東西幹家務了,會在我傷心的時候安慰我了,在我生病的時候會照顧我了……每天最開心的就是下班回家抱抱他,看著他張開雙臂跑過來抱抱我,竟如此的幸福……
  • 啥叫過年?
    ​啥叫過年?啥叫過年?,常回家看看!啥叫過年?該玩就玩,該樂就樂,過年就要樂樂呵呵!祝福所有的人:新年快快樂樂,心情美美好好,全家倖幸福福!
  • 【回家】過年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過年回家,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媽,我回來啦!」,殊不知,這就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正如《媽 我回來啦》這首歌曲唱的那樣:肩上的行李來不及放下,身上還披著厚厚的雪花,熟悉的家門前心裡想個啥,脫口而一出的一句話,媽,我回來啦!
  • 放假回家過年的心情短語,一句話表達回家的心情2020
    春節即將來臨,願在外回家的人能夠抱著平安,擁著健康,揣著幸福,攜著快樂,摟著溫馨,帶著甜蜜,牽著財運,邁入家門,盡情開心。真的過年了,在忙忙碌碌行人的腳步中,在手拎肩扛物件的人群裡,在一聲聲問候的話語間,在震動山河的鞭炮聲中。
  • 有一種幸福叫陪著你慢慢長大
    有幸福的地方,就有成長。有幸福的地方,就有歡樂,有幸福的地方,就有淚水,幸福感從來都不是白來的,它需要一個不幸的對比。有一種幸福叫陪著你長大,看著米一天天的長大,從幼小的嬰兒慢慢到可以上小學生的少先隊員,直到你長成大孩子,有自己的家庭 事業。
  • 對他們來說,過年回家,是一種奢望
    今年,你回家嗎?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一個毫不遲疑的「當然」而對於有些人來說「過年回家」這四個字卻並不是那麼容易 他們有的是在大城市拼搏的奮鬥者有的是因追求夢想而離鄉的追夢人還有全年無休堅守一線的工作人員……警察要站崗、醫生要值班、飛機要飛行
  • 有一種幸福叫陪伴
    休假一次不容易,可你是否想到一個問題,每年那麼短暫的探親假你有沒有選擇好好陪伴父母呢?走進武警平涼支隊,筆者了解到崇信中隊上士程長安,當兵11年來第一次在休假期間趕上了媽媽的生日,吹蠟燭,吃蛋糕,給媽媽揉揉肩,給媽媽洗洗腳,程長安盡情的表達著對媽媽的愛,爸媽臉上的笑容讓他感到陪伴就是一種幸福。
  • 「爽約」回家,就地過年
    ‍丁君卓(廣州郵局海關郵遞物品監管科):爸爸媽媽,這裡是我工作的地方,凌晨兩點的空郵中心,今年,雖然我因為疫情原因無法回家,在這裡服務郵件通關!請你們放心,等疫情過去,我再陪你們清晨烙餅煮茶,傍晚喝酒看花,享歲月靜好、平安喜樂。
  • 隨著陸遊回家過年
    腦子綁得緊緊的就在那裡倒計時,儘量把回家的行李歸在一處,還寫張詳細的清單用鐵夾夾著,放在桌上的醒目處,免得出發時匆忙,急了丟三拉四。這其實是從小跟著父母回鄉過年養成的習慣,直到現在我要出趟遠門,還是要把帶的東西早早地歸在一起。就算已經有二十多年沒回農場過年了,但每到臨近過年,我還是象得了強迫症那樣,不由自主地掐著日子「倒計時」,每每都會問自己也會問別人:「離過年還有幾天呀?」
  • 有一種幸福叫敲門
    一定有一個原因:這快樂還不夠瓷實,享受快樂的心臟還不夠強大,離幸福還遠著呢!我家老爺子曾經跟我講過一個故事,說我們村裡有個地主,每天早上要吃一碗白水豬肉,傭人羨慕他,說我們早上只有一碗粥呀。地主說,羨慕是吧?這樣,從明天起,你跟我一樣,每天可以吃一碗白水肉,看你消受得起不。
  • 回家過年:一個甜蜜的負擔
    當你忙著搶票準備回家過年,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徘徊在歸與不歸之間回家過年 一個甜蜜的負擔前2年業績好,收入較高,過年回家時給長輩的紅包一個就是2000元,給小輩的一個紅包300元,所有親戚都誇他父母養了個孝順孩子,有出息。施先生說,除了紅包,家裡的菸酒招待、來迴路費、好友聚會等花銷也不小,過個年他至少要花費2萬元。這2年業績不好,收入不如從前,他擔心家裡親戚議論。「所以這2年,我寧願一個人待在城市過春節。」施先生說。
  • 有一種幸福叫父母安在
    有人說「人生中最美的風景就是在回家的路上所遇見的」。前兩天去理髮店,看到一對父女,讓我難忘,尤其是他們的對話,更是觸動心弦。爸爸說「我這頭髮,在家隨便找個推子理一下,就好,幹嘛非得來理髮店,太麻煩了」。女兒說「爸,年前你就說想要去理髮店理個髮,因為疫情,也沒剪成,都是在家隨便剪的。這次剪一下,不麻煩,等會兒就好了」。
  • 在酉陽,有一種鄉愁叫回家吃刨湯咯
    又到了酉陽人吃刨湯的時候了,刨湯是指過年開始殺年豬了,在殺年豬的當天,主人請親戚朋友或鄉鄰吃一頓剛殺的豬肉這個活動,這個活動就叫吃刨湯或喝刨湯
  • 不要責怪那些過年不想回家的人,原生家庭的痛,讓他們不想回家
    昨天是中國農曆的小年,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還有一周的時間就要開啟新的一年。年關愈近,熟人見面,必問:「過年回家嗎?」「去哪兒過年?」
  • 有一種過年叫「回老家,挖冬筍」,冬筍好吃不好找,怎麼能找到?
    想必這個時候大家都已經放假回家過年了吧,或者正坐在回家的火車上,努力往老家趕去,乘客旅客們可謂是歸心似箭,恨不得早點回到農村老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過年習俗,有一種過年叫做「回老家,挖冬筍」,過年的味道是由一盤冬筍炒臘肉開始的。冬筍好吃不好找,怎麼才能快速找到呢?冬筍,顧名思義,就是長在冬天竹林裡的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