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導演生涯最得意電影《印度之歌》腳本出版

2020-12-24 鳳凰網讀書

 

  瑪格麗特·杜拉斯導演生涯最得意電影

 

  1975年法國坎城電影節競賽影片

 

  1975年法國試驗藝術電影協會獎及電影學院大獎

 

    【書籍信息】

 

  書名:《印度之歌》

 

  作者:[法]瑪格麗特·杜拉斯

 

  譯者:王東亮

 

  出版時間:2011.12

 

  定價:28.00

 

  【內容簡介】

 

  《印度之歌》是杜拉斯電影導演生涯中最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廣島之戀》一樣,成為她的一張國際名片。本書是影片的腳本,一九七三年出版,兩年後由杜拉斯拍攝為同名電影。影片入圍當年坎城電影節,並獲法國試驗藝術電影協會獎及電影學院大獎。故事圍繞法國駐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瑪麗·斯特雷特和她身邊的三個角色展開--她的情人麥克·理查遜,著迷於她的副領事,以及一個生命軌跡與她平行的女乞丐。這個女乞丐從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尾隨安娜而來;副領事公開自己對她的迷戀受挫後陷入癲狂,向麻風病人、狗,甚至自己開槍。杜拉斯在生命盡頭說,《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電影。「《印度之歌》所展現的就是我自己。絲毫無誤。」

 

  【作者/譯者簡介】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出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回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王東亮,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翻譯家,曾獲

魯迅

文學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對瑪格麗特·杜拉斯頗有研究。

 

  【主要亮點】

 

  1, 杜拉斯自編自導影片腳本,是杜拉斯最有聲譽的作品之一。

 

  2, 同名影片試驗性質濃厚,首次嘗試聲音和畫面分離,成為電影史上的獨樹一幟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杜拉斯:至死不渝的愛情,曾出現在我的夢中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擁有令人矚目的成就和美滿的婚姻。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她就以劇本《廣島之戀》享譽文壇。著名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怪癖或者不為人知的故事,杜拉斯也不例外,她在70多歲時寫下了青春時那段對她影響至深的愛情,感動了千萬人。
  • 「原創」《情人》與杜拉斯:「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對於本書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的自傳,杜拉斯既認可又不予同意,它是介於自傳與一般小說之間,即在生活故事與寫作故事之間擺動。圖片來自網絡杜拉斯被稱為「新小說之母」,作品有《厚顏無恥的人》、《平靜的生活》、《街心花園》、《琴聲如訴》等,1991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將《情人》拍成電影,搬上銀幕,影片由梁家輝和珍
  • 紀念杜拉斯:「中國情人」必定存在 但已不愛他
    杜拉斯總能看到別人眼中不同的風景。她為它們命名,賦予它們故事,而那些故事則投射著她自己的影子。望著從大西洋匯入法國西北部的塞納河,杜拉斯脫口而出的卻是「湄公河」。她當然是清醒的。「她這麼做,就和她把揚·勒梅叫作『安德烈亞』、在巴黎郊外拍了一部《印度之歌》(IndiaSong)是一個道理。」邦貝爾吉說。杜拉斯的想像力總是超越了她的所見和所聞。
  • 當伊朗電影邂逅印度雲端之上 《小鞋子》導演新作驚豔登場
    如果你看過伊朗電影,很可能聽過這些電影的名字:《小鞋子》《天堂的顏色》《麻雀之歌》…… 雷伊的觀點對我很有價值,我喜歡他所做的一切,因此製作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對他及其作品的欽佩。「   薩蒂亞吉特·雷伊是誰呢?他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電影製片人之一,出生於加爾各答的一個孟加拉語系印度教徒家庭,該家族在藝術和文學領域很突出。他先後執導了36部電影,包括故事片、紀錄片和短片。
  • 66歲杜拉斯遇上最後的情人,小她39歲,卻為何對她始終不離不棄?
    我是通過最後一種,確切的說是通過電影《情人》,一個法國少女和中國闊少的充滿快感和壓抑的愛情故事,讓人看完久久地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該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其中的愛與欲望的強烈交織,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沉重和縹緲。就連杜拉斯自己在談論到這部作品的時候,也說,「寫《情人》的時候,我沒有想到愛情。但儘管如此,我還是相信,並且感受到,這部作品裡除了性慾,還是有愛的存在的。
  • 杜拉斯:真正酗酒的人是最單純的人?
    在印度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她創作靈感的源泉。17歲時,回到法國讀書。她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後來作品中,她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而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小說《情人》。1992年上映的電影《情人》《情人》視頻片段1992年上映的電影《情人》,根據杜拉斯同名小說改編。
  • 很多人只看過《情人》,所以「看杜拉斯的眼光非常狹隘」
    在「杜拉斯神話:跨越時空的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際杜拉斯學會的副會長Catherine Rogers女士和杜拉斯學會副會長Joëlle Pagès-Pindon女士分別以杜拉斯在法國當代女作家中的繼承以及杜拉斯文學與電影中的空間為主題作了發言。
  • 杜拉斯追問她最後一位情人:你是為了我的錢嗎?
    1975年,杜拉斯在法國坎城參加電影討論會,揚見到了杜拉斯。他拿出了杜拉斯的作品《毀滅,她說》,求籤名。揚說,我想給你寫信。杜拉斯就給了揚一個地址。故事從此開始了。第二天,揚就開始給杜拉斯寫信,幾乎每天寫,即便從來得不到回信,一寫就是七年多。中間曾有過短暫的中斷,得不到回應的揚停止了寫信,這時杜拉斯給他寄來自己出版的作品,揚又開始繼續寫信。直到這一天。
  • 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溫柔之歌》等作品獲獎
    出席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的特邀嘉賓有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J.M.G·勒克萊齊奧,法國著名小說家、龔古爾文學獎評委皮埃爾·阿蘇裡,作家兼電影導演戴思傑,以及歷史學家葛兆光等人。
  • 杜拉斯譯者黃葒:杜拉斯於我就像命運的神秘印記(圖)
    此外,今年黃葒翻譯的《薛丁格之貓》入圍傅雷翻譯出版獎,她在南大的教學工作也獲得「南京大學杜廈獎教金」。看上去工作忙不停的黃葒同時也特別會生活,她的屋頂露臺奼紫嫣紅,她還會做菜、彈琴、畫畫……這位出色的女教授也是位通達、有魅力的女人。20年了,她已成為「我的作家」問:今年你很忙,請聊聊你和杜拉斯的緣分。
  • 杜拉斯:極致的欲望 隱秘的初戀 成就的巔峰之作《情人》
    這是法國作家,杜拉斯《情人》的開頭,這個開頭,被王小波譽為「無限滄桑盡在其中」的經典段落。一生以「我為中心,寫作愛情主題的杜拉斯,在《情人》出版之前,一直筆耕不輟,自認為是天才作家,從第一部作品起,已經寫了40多年,但是直到《情人》,才名聲大作,創作達到巔峰,這一年杜拉斯已經70歲。
  • 杜拉斯,打破禁忌的靈魂,奔向歡愉的肉體
    杜拉斯後來恐怕也弄不懂什麼是自己的生活,什麼是筆下的,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甚至自己與杜拉斯的關係都搞不清楚了。她在一本簿子的留白處用那種一貫細密的字體寫著——就在死前不久:「這是杜拉斯寫的?」「這不像是出自杜拉斯之手。」當然,這其中是有自戀成分的。
  • 印度天才兒童9歲男孩當導演 已出演24部電影
    新華網北京1月27日專電(楊亮)來自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的基尚·H·R被看成是一個天才兒童。只有9歲的他已經出演過24部電影,現在又當上了導演。影片在印度的孟買、金奈和班加羅爾等地拍攝,目前已有將近五分之四內容殺青。這部影片計劃於今年4月上映。
  • 瑪格麗特-杜拉斯誕辰百年:她置自由於一切之上
    今天是杜拉斯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記者從翻譯家胡小躍處獲悉,杜拉斯生前密友、傳記大師阿蘭·維康德雷歷經三十多年積累完成的《杜拉斯:穿越世紀》已於日前出版,目前正由胡小躍、郭欣共同翻譯,今年7月份就可同中國讀者見面了。  晶報記者 姜夢詩  新傳記畢作者三十年之功  瑪格麗特·杜拉斯親身經歷了20世紀全部風起雲湧。
  • 杜拉斯—隱秘的愛情,永遠的《情人》
    幾年前先看的電影,後看的小說。王道乾翻譯的版本非常有韻味,當時很打動我。瑪格麗特.杜拉斯,法國作家,生於1914年,15歲半在越南遇到她的中國情人李雲泰,兩人在一起1年半,18歲作家在情人的幫助下,回到巴黎求學工作,28歲開始寫作小說,《情人》發表於1984年,作家逝於1996年。也就是說作家在70歲,時隔五十幾年後才將當初這段塵封的禁忌之戀公諸於世。
  • 67歲的杜拉斯收到一封陌生男子的來信:我想周一九點鐘會和你上
    作為法國歷史上的一朵奇葩,杜拉斯和她的作品都是迷人的,如果你讀她的傑作《情人》,《廣島之戀》,你總能感受到孤獨,瘋狂的愛,痛苦,男人和女人的美麗。不僅如此,杜拉斯總是毫無顧忌地在公共場合談論男人和女人「如果我不是個作家,我就會是小姐。」
  • 杜拉斯之永恆的情人
    杜拉斯當情人當然也是為了錢。在殖民地,她一家是上等人,是白人,但是貧窮卻將她一家釘在了恥辱柱上,日子很不好過。貧窮上等人的生活要比窮苦下等人更為艱難,因為前者的面子要比後者大。裡子再差,面子上也是要維護的。杜拉斯是慘的,幼年喪父,親娘不愛,大哥暴虐,二哥懦弱。
  • 分鏡頭腳本:創作電影必不可少的前期準備
    分鏡頭腳本分鏡頭腳本又稱「導演劇本」,是將文字轉換成立體視聽形象的一個中間媒介。一個合格的分鏡腳本,要讓人看過後,腦子裡就像過了一遍電影一樣。通常來說,編劇只提供文字劇本,然後導演根據文字劇本自己設計分鏡頭腳本,當然也不排除有專門的分鏡師。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導演親自上手的。畢竟,自己的想法還是自己最清楚。
  • 杜拉斯的《情人》,一段塵封半個世紀多的遙遠的愛情往事
    杜拉斯在寫作杜拉斯在《情人 》中寫道:我以為我忘記了,可是我沒有;我以為我愛過,可是我沒有,我以為我什麼都有,可是我一無所有。少女杜拉斯這本《情人》源於杜拉斯兒子讓·馬斯克洛編了一本有關杜拉斯的生活及她拍攝影片時的攝影集,題目叫《絕對的形象》。在這本影集中,有一張在渡船上渡河的照片似乎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