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母基金研究中心
「展望未來,高成本和低成本國家之間,以及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的區別將越來越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經濟體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是其成敗的關鍵。」克勞斯·施瓦布在其所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書中如是說到。他同時舉例,對中國在創新領域綜合表現的預測數據表明,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更重視創新和服務,2015年中國的創新能力已經達到歐盟水平的49%,而2006年僅為35%,十年間平均增長40%。
顯而易見,中國的創新能力不僅展示在這一數據上,中國正在向創新強國邁出堅定的步伐。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離不開長期資本的助力,2018年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應時而生,以「三個引導」為目標,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通過資本紐帶,有效連結從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化的創新接力。
母基金研究中心近日專訪了北京科技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峰。
他認為,在全球及中國科技創新的大趨勢下,六大因素推動科技創投蓬勃發展,科技創投正當時。
01 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雲湧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業已開始。這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與信息化,進而形成一個高度靈活、人性化、數位化的產品生產與服務模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我們席捲而來,它發展速度之快、範圍之廣、程度之深絲毫不遜於前三次工業革命。它將數位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的經濟和社會。」
劉克峰感嘆並介紹說,施瓦布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還詳細闡述了可植入技術、數位化身份、物聯網、3D列印、無人駕駛、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智慧城市等技術變革對我們這個社會的深刻影響。「新技術正在以更快的迭代速度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催生出許多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如不主動擁抱科技革命,不能妥當應對科技革命挑戰,就會在這一輪科技革命中被革命掉。」
科技革命的浪潮,正是資本追逐的風口。
02 國際創新格局正在重塑
據劉克峰介紹,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等機構在紐約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2018年的最新排名已到第17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與2017年的第22位相比,排名前進了5位。雖然核心創新投入和產出方面仍是美國排名首位,但在研究人員、專利和科技出版物數量方面,中國已然位居世界第一。
根據WIPO最新數據,2018年全年全球專利數量達到了253,000個,相比2017年增長了3.9%,其中美國以56,142個專利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成為2018年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德國、韓國緊隨其後。劉克峰告訴我們,我國2018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增長了9.1%,達到53,345項;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為56,142項,相對於2017年反而下降了0.9%。「按照目前增長趨勢,未來兩年內中國或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專利申請第一大國。」
統計結果顯示,在2018年所提交的專利當中,來自亞洲的共有50.5%,歐洲24.5%,北美23.1%。WIPO總幹事表示,亞洲目前是國際專利申請的主要提交者,這是代表亞洲經濟活力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並強調創新活動正經歷從西方到東方的歷史性轉變。而在企業專利當中,華為首當其衝以5,405個專利數量高居榜首。
劉克峰進一步介紹說,就連當前十分火熱的AI領域,中國AI論文也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不斷增長。「從2006到2015年,華人作者參與的頂級AI論文佔全部頂級AI論文數量的比例,從23.2%逐年遞增到42.8%,華人作者參與的頂級AI論文被引用次數佔全部頂級AI論文被引用次數的比例,從25.5%逐年遞增到55.8%。」從創新國家排名、國際專利數量到AI前沿研究,中國在國際創新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國際資本正在加快向中國聚集。2018年在全球FDI整體同比下降40%的背景下,中國吸引FDI創歷史新高,達到1350億美元,逆勢增長3%。且在2018年,全球頂級私募管理機構加快在中國布局,安中、元勝、橋水、畢盛、瀚亞、未來益財等6家外資機構登記成為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加上此前拿下私募牌照的10家外資機構,已有16家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市場。根據中基協最新公布的數據,除了瀚亞和未來益財之外,其餘14家外資私募均已有產品備案,總數達到28隻。
03 創新驅動已成國家戰略
2012年底召開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無疑是在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對此,劉克峰闡釋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於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在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他指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我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即,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為建成經濟強國和共同富裕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劉克峰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意識體現,為創新發展做出了頂層設計,並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此戰略的引導和激勵下,我國的原始創新、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受到創投資本的青睞,並在資本的助力下,走向市場,形成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04 科技創業烙下新時代特徵
「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首先從下海經商開始,計劃經濟模式下,產品缺乏流動性,市場價格難以形成,導致產品的地區價格有很大的套利空間,早期創業者都在流通領域,經商創業是早期創業的特徵。」劉克峰迴憶,「隨著流通便捷及市場的形成,商品的地區差價已經沒有那麼大了,為了保持利潤,創業者開始湧向生產領域,從生產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各種類型的加工、製造企業如雨後春筍,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生產創業又成為主要特徵。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國家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實施,科技成果的商業價值凸顯,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拿著科研成果開始創業,創業項目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科技創業成為新時代的創業特徵。」
他從獨角獸報告裡管中窺豹,「獨角獸企業大都技術門檻高,技術創新能力強。」
2019年,距2013年美國著名CowboyVenture投資人AileenLee提出「獨角獸」概念已經六年。成立時間短(不超過10年)、發展迅速(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生態公司,其誕生速度不斷加快,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新經濟活躍程度的指標。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大經濟體,中美兩國已成為了孕育獨角獸的絕佳地方。
1、中美比重提升且遙遙領先
全球獨角獸數量創新高,中美比重持續提升。CBInsight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獨角獸總數達到313家。按地域劃分,同期對比,排名前五的國家名次不變,依次為美國、中國(包括香港)、英國、印度和韓國,數量分別為151家、88家、15家、14家、7家。從佔比來看,中美兩國依然引領全球獨角獸且影響力不斷加強,全球佔比76.3%,較2017年同期佔比提升0.4個百分點。
在獨角獸的基礎上,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被稱作超級獨角獸。基於此,2018年全球共有22家企業被列入陣營。其中,螞蟻金服以高達1500億美元的估值排為第一。從國家和地區來看,中美霸佔超級獨角獸,分別為7家和12家,佔比86.4%,其餘為英國、印度和新加坡,數量各為1家。
2、高新科技企業比重加大
新生高新科技企業增多。根據恆大研究院發布的最新《中國獨角獸報告》,從行業分布來看,新生獨角獸企業主要分布在網際網路、高端製造和高新科技這三大類,並且前三行業依次為電子商務、工具軟體和金融科技,分別為40家、38家、37家。新生獨角獸中,以技術為導向的高端製造和高新科技企業增多。
「可以看到,2018年的全球新生獨角獸中,包括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晶片、機器人、大數據、計算機視覺、雲計算等在內的企業共28家,較2017年增長9家,增長近50%。」
而從28家新生高端製造和高新科技企業來看,中國共有8家,較平均地分布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和大數據行業。美國共有14家,新生總數佔比50%,行業種類更豐富,另外包括生物製藥、3D列印、DevOps(新型綜合軟體開發,將開發、運營、質量管理三者結合)等。
「科技創業企業越來越依賴核心技術,沒有技術門檻就很難保持競爭優勢。科技創業正在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劉克峰強調。
05 創投行業加快分化
創投行業兩極分化明顯,出現了「二八效應」或者說「一九現象」。劉克峰分析了相關數據之後表示,「大量的中小型私募基金確實是募資很困難,很多基金投完後,新一期基金募不起來,團隊不穩定,創投行業正在進入分化期。」
1、「募資難」寒潮持續,募資完成數量同比「腰斬」
根據私募通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VC機構共新募集106支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基金,數量同比下降55.6%,環比上升8.2%;披露募資規模的104支基金新增資本量為411.1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7.2%,環比下降27.5%;平均募資規模為3.95億元人民幣。2019年第一季度VC市場人民幣基金新募集數量同比下降59.4%,募資市場仍然一片低迷。
2、兩極分化明顯,2.5%的頭部基金管理超過1/3的總規模
中基協備案月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5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287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68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0億—20億元的831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10億元的1196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億—5億元的4420家,管理基金規模在0.5億—1億元的2331家。截至2019年3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21380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6.23億元。
劉克峰做了一個簡單的計算,基金規模在50億以上的基金管理人共有541家,若100億元及以上規模按100億、50億—100億元規模按75億計算,則佔比2.53%的大型基金管理著佔約35.24%的基金規模;0.5億—1億元規模即使按照1億計算,佔比10.90%的小型基金僅管理著1.73%的基金規模。5000萬以下的基金管理機構大約有11000餘家,佔比53%。
「私募基金的兩極分化很明顯。」他分析說到,「一方面,大量資金向頭部機構聚集,形成規模效應,管理團隊充足,前中後臺配置均衡,單筆投資規模較大,輪次一般在中後期;另一方面,市場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美的基金,他們從大機構裂變出來,團隊精幹,規模幾個億,中後臺外包,重在投到好項目,實現較大增值。他們看得準,挖掘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早期的一二十個項目,每家投個一兩千萬,幾個億就投完了,小基金募集起來也較容易快速,投完一批項目就募集新基金布局下一批,一茬接一茬投,搶抓投資機遇。當然,非頭部的、規模僅幾千萬的、不專業非垂直的基金管理機構會面臨較大困難。」
06 科創板搭就科技與創投大舞臺
科創板,科技企業為有新的上市市場而興高採烈,科技創投為有新的退出渠道而歡欣鼓舞。
劉克峰表示,科創板的推出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功能是通過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根據《上市推薦指引》要求,保薦機構在把握科創板定位時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這兩個規律的提出,說明科創板不僅更加尊重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規律,也更加關注技術與企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即依靠核心技術發展的企業,亦表明科創板的設計理念與創新發展的硬核同頻共振。
科技創新規律,是從實驗室的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理論突破的原創階段,到試驗線上的產品原型、流程搭建、工藝摸索、小試中試的轉化階段,再到生產基地的產品定型、批量達產、工藝標準、良率穩定的產業化階段。這是一條科技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從原創走向應用、從投入走向產出的規律。
科創企業發展規律,是科技企業從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發展規律,是成功跨越「死亡谷」的規律,是企業依託核心技術、建立商業模式、獲得營收利潤的規律,是從投資人買單到市場客戶買單的規律。
「成功的科技企業需要把兩個發展規律形成內在的統一,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支持的是擁有高效的研發體系、具有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依靠核心技術形成較強成長性的企業。偏失哪一個,都難以登陸科創板。」劉克峰提醒到。
5月25日,中基協會長洪磊在2019第五屆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從行業分布來看,創投基金在投金額前五大行業分別為:計算機應用、資本品、醫療器械與服務、醫藥生物與其他金融,在投金額合計3131億元,佔比57.5%。在已公布的110家科創板企業當中,有88家企業獲得了686隻股權創投基金的投資,在投本金346億元。私募股權以創投基金支持科創效益顯著,為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科創板上市條件的5類標準中,都與企業預計市值掛鈎,體現了市場化的定價機制,這離不開活躍在一級市場創投機構的價值發現基礎作用。在已申報的110家企業中,按第一類上市標準有95家,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之前,由於種種原因,創投的上市退出難成為制約創投行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一個有效率的資本市場,應是創投資本上市退出重要的渠道。科創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開啟後續的發展歷程,關鍵的一步是在資本市場上實現一級資本與二級資本的順暢交接。
上市破發會重創創投資本,也會連帶對科創企業的發展造成影響。那種膨脹式、狂熱的創投估值,拔苗助長的輪番推高,不僅導致一二級市值倒掛,甚至給企業創新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科創板的5套上市標準,在企業預計市值與營收、利潤及研發投入的關係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對一級創投資本的估值具有指導意義。」劉克峰表示,「科創板寄託了科技企業、科技創投的夢想,希望是他們好夢成真的大舞臺。」
綜上所述,從技術革命、創新格局、國家戰略,到創業的演變、創投的分化和科創板的推出等,各種因素互相疊加、相互作用,科技創投正在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並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07 科技創投:技術創新的「弄潮兒」
然而,對於科技創投機構來說,究竟應該秉持怎樣的投資策略?
作為北京市專注科技創新投資的政府引導母基金,北京科創基金的設立肩負著「引導投向高端硬技術、投向早期原始創新,投向符合北京高精尖產業的項目在京落地轉化」的政策目標。「三個引導」即時北京科創母基金的投資方向,也是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所在。
北京科創基金設立近一年來,已取得階段性進展。管理公司已組織了300多場路演,對接了170多家機構,通過投資決策子基金共14隻;擬投資的認繳金額28.42億元,子基金總規模達到186億元,其中87億將投資於北京;原始創新、成果轉化、高精尖三階段基金數量比6:6:2,擬投金額佔比51%:30%:19%,整體實現了6.5倍放大;從行業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信息技術、人工智慧方面)、生物產業(如生物醫藥方面)、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如智能製造方面)等領域。
作為北京科創管理公司首任董事長,劉克峰博士概括總結了科技創投的投資策略。簡而言之,就是「三投、三重」,投硬、投早、投長,重專、重孵、重合。
1、投硬、投早、投長
投硬,就是投「硬科技」。科技創投有別於一般創投,就是要高的投資技術含量,不簡單投商業模式。硬科技有幾個特徵,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上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技術門檻高,具有顛覆性、基礎性、戰略性,需要下大力氣技術攻關;二是面向經濟主戰場上是企業發展的硬實力,能夠解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瓶頸,突破產業鏈上卡脖子的關鍵環節;三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上是堅實的硬支撐,是國之利器,是創新強國的壓艙石。
「投早」,科技創投的投早不僅是投天使輪、投PRE-A或A輪,而是要投原始創新。科技創新競爭的焦點正在向前端延伸,誰在原始創新中有突破,誰就握有主動權。科技創投要走進實驗室,擁抱科學家。原始創新的項目雖然具有較大的風險,但它帶來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可能孕育著巨大的商機。劉克峰舉例,「英國劍橋的艾倫科學家基金是一個創新,就是創投機構和七八個前沿科學家合作,科學家出資成為基金的LP,基金優先投資科學家項目,科學家與投資人成為合伙人,大大提高科學家參與熱情,也有效降低投資人對前沿科技項目判斷難度。中國的科技創投也應儘快探索出適合國情的新模式。」
「投長」,就是作為耐心資本,陪伴科創項目共成長。科創項目需要更多的時間完善技術、工藝、樣品及配套裝備,培育新客戶、開拓新市場也需要時間。卓越的科技項目都曾是「冷板凳」坐出來的。當下市場熱門的應用技術,很多都是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實驗室裡的探索技術,或者是冷門課題。這些早期的、硬科技的項目,需要更長的時間完成成果轉化、走向市場,需要得到耐心資本的理解與協助,共同跨越死亡谷。「科技創投要擯棄掙快錢的想法。北京科創母基金的存續期15年,目前國內存續期最長。我們願意與志同道合的市場化管理機構,成立長期基金,給科創項目更長久的支持,實現長期投資價值的最大化。」
2、重專、重孵、重合
「重專」,就是「注重專業領域」。科技創投所投的硬科技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隨著技術創新的深入,技術領域也越來越細化。投資人能不能看得懂?應用上怎麼開發?商業價值如何判斷?這些問題都要基於對技術有足夠的理解。「做好科技創投難在對項目技術專業上的研判,一般商業模式的項目容易明白,to C的東西也容易理解。但到了實驗室,面對前沿科技創新項目,非業內人士很難理解創新點和價值所在。」因而劉克峰建議,科技創投要注重對有專業技術背景的投資人才培養,要加強對專業技術領域的行業研究能力訓練,要聚焦某個領域,做專做深,把握好細分領域發展趨勢,要知道這個領域的技術牛人和實驗室在哪、技術難點是什麼、可能突破的項目有哪些、與現有產業鏈怎麼協同等等,這樣才能找到專業領域的「和氏璧」。因此,專業化科技創投將會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重孵」,就是要「注重孵化服務」。科技創投所投早期項目,都面臨跨越死亡谷的挑戰。科創項目沒能跨過去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其技術領先程度不夠,相反有些是因過於領先導致離市場更遠而倒下的。科創項目有技術、有資本還不夠,要成功越過死亡谷,需要更多資源。為此,科技創投要能提供輔助其成長的各類綜合性孵化服務。如,協助彌補合伙人團隊,對接政府及產業資源,提供商業發展建議,組織CEO訓練營,舉辦前沿技術沙龍會,開展國際化交流和本土化落地服務等。科創項目的成長需要邁過太多的門檻,一個門檻過不去,項目有可能就掛了。所以,「科技創投比拼的不僅是投資能力,還有強大的投後服務能力,甚至是建立自己的孵化器,進行專門的孵化服務。」劉克峰告訴我們,「有些科技創投的前臺跟中後臺比例約為1:3,加大對投後的投入力度,加強項目孵化服務,從而對投資成功提供儘可能的保障。」
第三個「重」,就是「注重科創融合」。科技創投是長期投資,投資人需要跟創業團隊或科學家團隊走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創業成長的過程中,對技術創新、商業前景、經營管理、企業文化、個人品性等方面,投資人需要與創業團隊進行融合。融合得好,彼此可取長補短,形成協同放大效能;融合得差,相互磕碰、難成共識,甚至南轅北轍,對企業發展是大不幸。科技創投要與創業團隊「氣味相投」,劉克峰半開玩笑地講,「作為科技創投人員,你必須經常去實驗室。如果連門口保安都沒攔你的話,說明你這個投資人的氣質與科研人員趨同了。接下來,談項目合作、估值條件等就容易了。科技創投圈中,經常會有高出價投資人沒能投進去、項目給了低估值投資人的情況,原因就在於:投資人是不是懂科學家,懂他的技術、懂他的家國情懷。科技創投要做懂科學家的真夥伴。」他再次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