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泳愛好者不懼嚴寒。冬泳愛好者不懼嚴寒。鈕丹鳴攝
清晨,當蘇城還未完全醒來,位於錦帆路的室外遊泳池就早已熱鬧起來,一場冬泳比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十多名冬泳愛好者正更衣熱身,準備下水暢遊一番。雖然當天的氣溫已是零下2.2攝氏度,但絲毫看不出他們對低溫有所畏懼。記者嘗試著把手伸進泳池內,不到30秒,記者的手就已經凍得麻木僵硬。
83歲的參賽者王克勤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沒有天天接觸,不適應冰水的緣故,像我們冬泳愛好者都是從夏天一直遊到冬天,從不間斷,循序漸進,所以就能適應這個冰水了。」王克勤今天是與他85歲的老伴兒一同前來遊泳的。他們之前都曾在部隊服役,參加了解放戰爭,戰爭勝利後便留在了部隊。「我們在部隊一呆就是30年,遊泳也遊了30年,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颳風下雪,天天都要遊泳,只是遊多遊少的區別。」說起冬泳的好處,王爺爺的老伴兒潘阿姨說道:「最大的好處是心情好,很少去醫院了,增強了抵抗力,而且你看我們倆的皮膚都特別好,都沒什麼皺紋是不是。」潘阿姨笑著說。
【北京奧運會後冬泳大軍日漸龐大】
蘇州冬泳協會的華意娟告訴記者,蘇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冬泳活動。蘇州最早一批冬泳愛好者人數並不多,通常在護城河內進行冬泳活動。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蘇州的冬泳人數到達了一個高峰。華意娟說:「因為90年代初的時候,錦帆路室外遊泳池開放,所以掀起了咱們蘇州冬泳的一個高峰,保守估計,在那個時候至少要有500人」。
但是之後遇到了一些波折,蘇州冬泳人數曾一度降至100多人。「不過到了北京奧運會之後,咱們全民健身意識加強,再加上後來冬奧會受到大家的關注,我們冬泳大軍又開始慢慢龐大起來。目前蘇州的冬泳人數大致在300-400人這樣」,華意娟告訴記者。
【冬泳講究三遇:陽光,空氣和冷水】
2012年錦帆路露天遊泳池開始翻新改造工程,一時間,冬泳沒了去處。「我們這裡有很多冬泳愛好者本身是因為有一些慢性疾病在身,他們沒辦法停,一年四季每天都要遊,所以無奈之下他們也會選擇去護城河或者天平山這樣的天然水域遊泳。」不過,記者也有疑問,為何他們不選擇一些室內泳池來冬泳呢?華意娟向記者解釋道:「冬泳講究『三遇』,陽光,空氣和冷水,除了錦帆路泳池以外,蘇州幾乎所有冬天開放的泳池都是恆溫泳池而不是常溫泳池,水溫達不到冷水的程度,自然也就沒有強身健體的效果了。」
記者特地走訪了相關部門了解到,蘇州市區的護城河及內城河由於諸多原因不適宜遊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蘇州的不少內城河看上去河面雖窄,水卻很深。根據以前的測量,護城河及內城河的深度至少在兩米左右,最深處達五六米,而兩米的水深就能把一個成年人完全淹沒。」
同時,蘇州有30多處泵房,而泵機一旦啟動,附近區域的水流就會變得很急。巨大的衝擊力可以把水打出泡沫,遊泳者身處其中可想而知,有多麼危險。
不過好消息是,錦帆路露天泳池已經重新對外開放。「我們也呼籲目前還在自然水域進行冬泳活動的市民能夠回到泳池內來,安全第一。」
【冬泳的習慣要從夏天開始培養】
華意娟告訴記者,首先,不要一時興起去冬泳。冬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運動,需要從夏天開始每周都有入水遊泳的習慣,一直遊到冬天。其次,根據水溫情況遊泳的時間也要改變,14℃以下,時間應該和溫度呈同一數字,例如10℃的水溫適宜遊10分鐘,3℃則應遊3分鐘後上岸稍作休息。下水前應做好熱身運動,千萬不要跳水,而是從腳到頭慢慢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