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線·湖南食肉進化史

2020-12-17 紅網

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記錄著漢代飲食文化。

▲商代豕形豬尊。圖片來源於湖南博物館官網

玉蟾巖出土的獼猴化石(左)和鹿角化石。

中秋不吃肉,對不起「月半節」。

「月,同肉」。對於肉食愛好者來說,無論什麼節日,有肉足矣。吃貨詩人袁枚就是個肉食愛好者,在《戊子中秋記遊》中回想起1768年中秋節,首先想到的不是掛在天空中的一輪圓月,也不是全家的團圓,而是那個讓他念念不忘的「烝彘首」,也就是蒸豬頭。

湖南人,可以驕傲地說,自古以來就喜歡吃肉。從遠古時期的漁獵採摘,到馬王堆漢墓的精巧烹飪,再到令人口齒留香的湘菜,肉都是絕對的C位。中秋談湖南食肉史,才算沒有辜負這個節日。

遠古湖南人都吃些啥

前兩年的暢銷書《人類簡史》有個觀點,很有意思。作者認為,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的原始生活是很理想的,想吃素便去採些野果野菜,想吃肉便上山狩獵,下河捕魚。葷素搭配,種類繁多,健康飲食非他莫屬。

永州道縣玉蟾巖中一萬二千年前的人們,就過的是這種日子。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人類學副教授查爾斯·慕斯巴的研究,早在150萬年前,人類已經習慣了吃肉。如果給吃肉一個科學解釋,遠古人類需要肉類的蛋白質來保證腦部生長和進化,食肉能夠促進腦部發育,「無肉不歡」源自人類進化需要。

16000年到13000年前,玉蟾巖處於亞熱帶溼潤氣候,有茂盛的森林,也有開闊的林間草地和灌木竹林,還有寬闊的湖泊水域和淺沼。魚翔淺底、空中飛鳥翱翔、水邊鹿群奔跑……不過,玉蟾巖人大約無心欣賞這和諧的美景,在他們眼裡,這一切都只是肉食(請原諒一個肉食愛好者的狹隘眼光)。

根據玉蟾巖遺址的考古發現,玉蟾巖人享用的哺乳動物就有7目35屬種,數量最多的是鹿科動物,如水鹿、梅花鹿、赤鹿、麝,其次是野豬、牛、竹鼠、豪豬、羊、兔。從食材的豐富性來說,確實比現代人有「口福」。

然而,對遠古人類來說,狩獵始終是件危險的事情。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其他動物口裡的「肉食」,他們聰明地躲開了危險的肉食動物,專撿大型食草動物和小型的肉食動物下手,如水獺、青鼬、豬獾、狗獾、花面狸、椰子狸、野貓、大靈貓、小靈貓、貉……狩獵全憑運氣,吃了上頓沒下頓。

除了地上跑的哺乳動物,天上飛的鳥類,也沒能逃過玉蟾巖人的嘴。玉蟾巖遺址附近有湖泊淺灘,在冬天聚集了大量候鳥,是玉蟾巖人冬季的美味佳餚。

玉蟾巖動物化石中,鳥類的化石佔到了30%,鳥類是先民們頗為喜歡的食材。相比於山林中追逐野獸,如何捕獵靈敏的空中飛鳥是一項技術活,網捕、射獵,草藥麻醉或者籠套陷阱?雖然沒有發現直接證據證實玉蟾巖人的捕鳥方式,但是從數量種類繁多的鳥類化石來看,他們必定有非常厲害的捕鳥術。玉蟾巖遺址鳥禽類中,鷺、白䴉、黑臉琵鷺、灰鶴、豆雁、鴻雁、大天鵝、小天鵝、赤麻鴨、針尾鴨、鴛鴦、黃腰柳鶯等,多是候鳥,在秋季開始南遷,在此過冬,卻不幸成了玉蟾巖人的冬季食譜。

相比於高超的捕鳥技藝,玉蟾巖人的捕魚技術就差得多。玉蟾巖遺址中的魚類主要有鯉魚、草魚、青魚、鱤魚、鯽魚等,個體不超過3斤。而在4000多年後的高廟遺址中,草魚、鯉魚、鱤魚的個體都在10斤以上。所以考古者認為,玉蟾巖人的捕魚處於原始粗放階段:捕魚對象沒有特定目標,缺乏熟練捕魚技巧,可能與採集螺蚌、捕捉龜鱉等水生生物同時交叉進行。

螺蚌,可能是捕獲最為簡單的肉食。盛冰期(2.3萬—1.6萬年)之後的升溫期,氣溫回升,海平面提高,華南地區水域相應擴展。適宜的溫度促使螺蚌等水生動物大量繁殖,為華南的原始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遠古時期的湖南地廣人稀,肉類食材豐富,似乎是食肉者的天堂。然而,食物難以獲得,甚至要用很大的代價來滿足口腹之慾,遠古人類簡直是用生命在吃肉。而且在火沒有出現以前,肉類的口感也大打折扣,也容易引發疾病,他們的生活離吃貨的理想還有非常非常遠的距離。

湖南的肉食,以魚肉和豬肉為主

在美食語境中,湖南最初是以水產而聞名於外的。未深入湖南山區的古人們,多半會把湖南定義為「飯稻羹魚」之地。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記載:「魚之美者,洞庭之鱒,東海之鮞……」洞庭的江豚,位列「魚之美者」的首位。李商隱曾經寫詩描繪當時洞庭漁產之盛,「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蟻,多於秋後蠅。」五代詞人李珣從蜀中乘船沿長江東行,入湘江溯水而上,寫下一首《漁歌子》。詞中提到,湖南當時「魚羹稻飯常餐也」。可見,春秋到五代時期,水產都是湖南人主要的肉食來源。湖南的鱉更是成為貢品,《逸周書》載南方貢品中有「長沙鱉」。「食指大動」的成語就與來自湖南的鱉有關。「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家懼而從之。夏,弒靈公。」這是一樁美食引發的血案,為了一隻來自荊楚的大甲魚而弒君,也算是人類食物史上的一個傳奇了。

以水產聞名的湖南,在隆重的餐桌上,並不以水產作為最主要食物。《楚辭》的「大招」和「招魂」篇中,有異常豐富的菜單:八寶飯、煨牛腱子肉、吳越羹湯、清燉甲魚、醋烹鵝、烤雞、羊湯、燒燉狗肉、烏鴉烤翅、清蒸水鴨、生滾鵪鶉、脆炸鮮魚、慢火燉麻雀……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欲滴。而唯獨現在最主要的肉食——豬肉,卻只作為豬肉醬搭配著苦味的狗肉和青菜一同食用。此時,豬已經難入大雅之堂了。

在六畜之中,豬應該是人類馴化最為成功的動物,兇猛的野豬在人類的培育之下,終於成了溫順、吃了睡睡了長,專供人食用的家豬。隨著豬數量的增多,豬的地位卻極速下滑。古人往往將豬圈與廁所相連,所以家豬的生存環境逼仄、狹小、臭氣燻天。曾經作為「神獸」,與馬、羊同樣屬於「太牢」的豬首先被上層社會嫌棄。在上層社會看來,牛羊肉才是高大上的食材。在唐代著名的燒尾宴上,牛羊雞鵪鶉甚至青蛙都入了席,唯獨缺少豬肉。

從先秦到南宋,豬肉備受牛羊肉的壓抑,據說是蘇東坡的「東坡肉」才讓豬肉實現了逆襲,到明清時豬肉成為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但是,在豬肉與羊肉之間,只有上層社會才有選擇權。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養豬遠比養羊來得實在,豬圈中稻草與豬的排洩物合成的優質肥料,甚至是數千年保持土壤肥力的秘密之一。

夏季溼熱的湖南,並不適合肉質好的綿羊生長,而且湖南並不適於放牧。湖南飼養的主要是山羊,山羊肉脂肪含量不如綿羊肉,而且有一種特殊的羶味,不管用什麼方式烹飪都難以完全消除。所以,羊的飼養始終在湖南難以發展起來。雖然湖南幾乎大多數農戶都飼養豬,但是作為不少家庭唯一的經濟收入,是捨不得在日常生活中殺食,只有等到過年時,才能吃上幾塊豬肉。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沒有吃貨蘇東坡烹製的「東坡肉」和《豬肉頌》為豬肉正名,豬肉和魚也依然是湖南最主要的肉食。

三國時候湖南人吃肉蘸肉醬

宋代,吃貨蘇東坡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不僅顛覆了豬肉地位低下的窘境,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比食材更為重要的是烹飪方法。雖然有人考證,「東坡肉」只是白水煮肉而已。

「八珍」代表著中原的最高烹飪水平,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珍(酒糖牛羊肉)、熬珍(類似五香牛肉乾)和肝膋(網油烤狗肝)。「炮」的製作過程最為精細複雜,兼具燒烤、煎炸、蒸燉等,工序繁瑣,整個菜做好需要花上至少三天三夜的時間。

楚人在吃上花的功夫並不比中原人少。「大苦鹹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胹鄨炮羔,有柘漿些……」通過《楚辭》,我們可以看到煨、熬、炮、滷、蒸、煎、燉等多種烹飪方式,「煨」和「熬」似乎是楚人最為鍾愛的烹飪方式,湖北地區的煨湯,至今依舊久負盛名。

馬王堆三號漢墓遣策(隨葬物品清單)的文字中,不僅記錄了食物的名字,還記錄了烹飪加工方式。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骸骨,根據檢測,其中包括華南兔、家犬、豬、梅花鹿、黃牛和綿羊等6種獸類,雁、鴛鴦、鴨、竹雞、家雞、環頸雉、鶴、斑鳩、火斑鳩、鴞、喜鵲和麻雀等12種禽類,有鯉魚、鯽魚、刺鯿、銀鯝、鱤魚和鱖魚等6種魚類。這些動物供墓主人死後「食用」,墓主人的飲食偏好可見一斑。那時候的食材與先秦甚至遠古的舊石器時代並無太大區別。在烹飪方式上更複雜,有制羹、濯、煎、臘、脯、熬、炙、蒸、炮、濡、菹、膾等十餘種,其中以煎、臘、熬見長。炙,與現在風靡長沙的燒烤差別不大,「銜炙細密肉,和以姜、椒、鹽、豉,已乃銜裹其表面而炙之也」。

而其中的臘、菹,至今依舊在廣大農村廣為流傳,前者是臘肉或風乾肉,後者是醃製。不過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兩種烹製方式並不是出於對口味的追求,而是肉類稀缺而採取的無奈之舉。

醞釀出獨特的湖南風味肉食的,不僅僅在烹飪方法,更為重要的是香料。在馬王堆出土的香料中,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等,花椒和高良姜,這些香料在潮溼陰冷的湖南釀製出了濃烈的辛辣之味。一直到明朝末年,南美的辣椒傳入湖南,才逐漸被取代。

繁複的烹飪方法屬於貴族階層,普通百姓吃肉就簡單得多。西漢的《鹽鐵論》中有過記載:「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饗。其後鄉人飲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醬一肉。」

長沙走馬樓的竹簡中記錄著三國時期平民的生活場景:一家六口的農戶,男人在市上花了五錢買了塊肉,婦人們將肉做好,一家人坐下食用。中間是一盤大片大片的豬肉,旁邊是一碗醬還有幾個野菜。男人們用手撕開豬肉,蘸著醬,享受難得的食肉時光。可見,民間吃肉,多煮熟或者烤熟,以醬料佐之。醬料的搭配頗為講究,吃燒雞配豬醢(hai)醬(即肉醬)、吃幹肉粥時配用兔子醬、吃麋鹿肉配魚肉醬,而吃魚片則配薺醬……

吃肉還蘸肉醬,這有多愛肉。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 唐兵兵

相關焦點

  • 食肉毛毛蟲——自然進化的精靈
    最為令人心驚的食肉毛毛蟲是科學家在夏威夷島上發現的,這種毛毛蟲竟然可以吃蝸牛。為了吃到蝸牛,這種食肉毛毛蟲還懂得戰略戰術,它們會一直等到蝸牛休息時,才給予獵物致命攻擊。食肉毛毛蟲先是用刺戳蝸牛,在確信它們還活著後,便用絲將它們「捆綁」起來。接著,藏在絲狀外殼下面的毛毛蟲會從裡面鑽出來,來到蝸牛身邊,開始將蝸牛活生生地吃掉。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除了角之外,許多食草動物都進化出了蹄,蹄非常的堅硬,在與食肉動物對決時,一通亂踢有時候能夠讓自己逃出生天。而一般情況下,食肉動物的奔跑速度大都在50公裡每小時左右,所以,許多食草動物進化了速度為自己增加的生存的籌碼。因此,食草動物們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儘可能地避免食肉動物的捕殺,甚至像非洲水牛這樣的食草動物還能夠反殺獅子這樣強大的食肉動物。
  • 探測一定範圍內的食肉生物?《方舟生存進化》這款恐龍是守家神獸
    探測一定範圍內的食肉生物?《方舟:生存進化》遊戲中如何守家?當副櫛龍進入炮塔模式,只要在一定範圍內出現了食肉生物,都會被副櫛龍發現蹤跡,副櫛龍還會向自己的主人發起警報。
  • 方舟生存進化:輕鬆虐殺泰坦龍,食肉盜龍靈活走位四兩撥千斤!
    答對了,看看它頭上的犄角就知道了,它至少具備迅猛龍和食肉牛龍的顯著特徵,而迅猛龍又叫做伶盜龍,所以這隻混血恐龍叫做食肉盜龍(CarnoRaptor)。食肉盜龍馴服完成,我們就可以騎著食肉盜龍出門浪啦!食肉盜龍的強力流血buff也是如此,而且它是家養的!
  • 動物:鳥類是如何從小型食肉恐龍進化而來的
    導語:大約在1.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一種叫做手盜龍的小羽毛恐龍開始進化出更長的胳膊和更短的後腿,開始了進化的過程,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鳥類。今天的一萬種鳥類,從蜂鳥的蜂鳥到禿鷹,從同步的生理變化中進化出來,並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作者是漢斯·拉森,麥吉爾大學的一位宏觀進化研究員,在蒙特婁的紅徑博物館,和亞歷山大·迪克金,他是南達科塔的研究生學生,現在是弗萊萬的南達科他州大學的研究生。他們的研究基於化石記錄中的幾十組數據。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只會逃跑,那為何它們沒有進化出反抗能力?
    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面的動物,那些獅子、大象還有長頸鹿之類的,但有一點是沒有辦法忘記的,就是一群食草動物竟然可以被幾隻食肉動物給吃掉,有的時候感覺很悲傷,這些食草動物只能被食肉動物活活的被吃嗎?為什麼不進化出反抗的能力來呢?
  • 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揭曉了!
    首先,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植物食肉真的存在嗎?其實這個現象並不罕見,像豬籠草、金星捕蠅草、茅膏菜等等。而像金星捕蠅草這樣的食肉植物已經進化成為熟練的昆蟲獵手。那麼關於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它們的進化過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那些「殘暴貪婪」的食肉恐龍
    其實這樣評價食肉恐龍一點也不公平。既然是食肉恐龍,當然也只有捕殺獵物來維持生命了。在自然界中,弱肉強食則是自然界中無情的法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是生物進化的原則。霸王龍:典型的肉食恐龍為了生存,食肉恐龍不得不這樣「貪婪」,總之一句話——為生活所迫。
  • 那些不為人知的食肉植物(圖)
    植物殺手很普遍  長期以來,植物學家和探險家們一直在世界上那些最偏遠的地方尋找食肉植物的蹤跡,卻忽略了對這些近在身邊的植物的關注。英國基尤皇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認為,捕食昆蟲的植物種類比他們以前認為的要多數百種。其中幾個矮牽牛的品種、觀賞型菸葉、土豆、西紅柿和薺菜都屬食肉植物之列。
  •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
    維納斯捕蠅草重組了自身現有基因,使其可以食肉。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
  •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為何現在的猿類沒有進化?揭秘消失13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人類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史學家。在國外宗教上說人類是由上帝創造的。在中國神話中有「女媧捏泥人」之說。當然,這些都不科學,後來達爾文提出了生命進化論。
  • 人類進化譜系可能重畫 700萬歲骨頭改寫進化史(圖)
    "圖邁"的出現可能改變人類的進化史  科學家宣稱在中非發現最古老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它使人類進化史推前了100萬年,並為人類和大猩猩進化決裂的說法提供了新的證據,證明了在700萬年前,在原始人類向現代人類進化過程中,有一支發展成為例如黑猩猩等的類人猿。  但研究人員指出,「圖邁」真正傳遞的信息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可能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角色。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一些已經絕種的世系,但是實際上可能還有很多無法鑑定出來。在人類祖先的故事中,「圖邁」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完全確定。
  • 食草動物長角,食肉動物為啥不長角?看完漲知識了!
    只是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在這些動物裡面,大多數食草動物的頭上都長有角,而幾乎所有的食肉動物的頭上卻沒有長角,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先來說說食肉動物為什麼沒有角。比如獅子、老虎、豹子一類的貓科動物,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而且在食肉動物裡面,也算十分兇猛的。
  • 打破生物學規則的食肉動物,生活很糟糕,90%是在吃水果度日
    蜜熊如果我要求你在腦海中想像食肉動物,你可能會聯想到一隻強大的獅子或一頭孤狼。所有食肉動物都屬於哺乳類,按順序的話,它們在某些方面是有共同之處的。但有一種食肉動物,它打破了所有生物學規則:蜜熊。人們在墨西哥南部的熱帶雨林和南美洲發現了蜜熊,他們整日呆在高高的樹上,它們已經逐步進化以適應這種樹棲生活方式。關於這些毛茸茸樹棲動物的一切,會讓你覺得它們是靈長類動物,但實際上它們屬於浣熊科,因此浣熊、長鼻浣熊、犬浣熊和圈尾貓是它們的近親。科學家們認為,早在2260萬年前蜜熊已經成為這個群體的早期分支了,而且它們還保留了一些自身的食肉特性。
  • 經典遊戲《俄羅斯方塊》36年成長進化史
    經典遊戲《俄羅斯方塊》36年成長進化史 2020-03-05作者:angle307來源:網絡 從1984年誕生,到2020年,36年期間,《俄羅斯方塊》收穫了無數玩家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食草動物的聽覺其實並不發達,遠遠比不上一些食肉動物,那麼食草動物又是依靠什麼來快速發現四周的危險?主要是依靠眼睛。眼睛是動物最重要的觀察結構,而食草動物跟食肉動物,眼睛的結構是有很大不同的。食草動物是單眼視覺,而食肉動物則是雙眼視覺,這是兩種有很大區別的眼睛結構。
  • 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忌口,人類不吃食肉動物,根本原因在於天性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存活至今的生物,基本上都是經歷過大自然的重重篩選,選擇出來的精英,而在自然界的食物鏈當中都擁有絕對的地位。而人類,更是被稱為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不過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生活當中的食物,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初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自然殘酷的環境,選擇朝著雜食方向發展。
  • 世界上食肉動物大都以貓科犬科為主?貓科的體型又比犬科大得多?
    貓科和犬科動物確實是我們最常見的食肉動物,但是這兩個科絕對不是食肉動物的全部。因為所謂的食肉動物實際上就是食肉目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食肉目下又分為犬形亞目和貓型亞目,犬形亞目下有包括犬科、熊科在內的9個科的動物組成,貓性亞科則有包括貓科、鬣狗科在內的6個科。
  • 佛教是如何論述食肉的危害和食素的功德的?
    素食被稱為天食,在六凡四聖十法界中,只有人、畜生、羅剎等食肉,而修行人、仙人、天人、阿羅漢、闢支佛、菩薩、佛皆不食肉。依佛法來講,食肉者有以下過失:1.眾生宿世互為六親眷屬,食肉者即食眷屬之肉。2.食肉之人,其他眾生見到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3.如果有僧人食肉,其他人就會誹謗佛法,從而對佛法失去信心。4.如果是修行人而食肉,就會斷慈悲種,難以出離生死。5.佛菩薩、天龍八部都不喜歡食肉之人,不來護持。
  • 為什麼人類食譜中都是食草動物,基本不會吃食肉動物呢?
    在地球上存在大量不同的物種,每種生物都有獨特的進化選擇和生活習性,但是人類也可以根據動物的食物選擇來簡單分類,「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人類進入吃喝不愁的現代社會只有短短的數百年時間,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疾病和戰爭一直在困擾著我們,可是我們對於食物的渴望一直存在,特別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也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