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生物學規則的食肉動物,生活很糟糕,90%是在吃水果度日

2020-12-20 明月去相照
蜜熊

如果我要求你在腦海中想像食肉動物,你可能會聯想到一隻強大的獅子或一頭孤狼。所有食肉動物都屬於哺乳類,按順序的話,它們在某些方面是有共同之處的。你一般知道它們狩獵,而且用鋒利的爪子和專門的牙齒吃肉。但有一種食肉動物,它打破了所有生物學規則:蜜熊。人們在墨西哥南部的熱帶雨林和南美洲發現了蜜熊,他們整日呆在高高的樹上,它們已經逐步進化以適應這種樹棲生活方式。關於這些毛茸茸樹棲動物的一切,會讓你覺得它們是靈長類動物,但實際上它們屬於浣熊科,因此浣熊、長鼻浣熊、犬浣熊和圈尾貓是它們的近親。科學家們認為,早在2260萬年前蜜熊已經成為這個群體的早期分支了,而且它們還保留了一些自身的食肉特性。但有關它們的一切,幾乎都不是你所期待的。

蜜熊的長舌頭

它們不用鋒利的爪子捕食,而是像熊和貓那樣用爪子抓樹枝。蜜熊有一塊肌肉叫做趾短屈肌,用於協調小拇指到腕關節的運動。意思是它們能翻轉足趾,並能更好地抓住樹枝。但自蜜熊最愛的消遣變為吃東西以後,大多時候它們需要用手摘成熟的水果。因此,它們進化出了適合緊緊抓握的尾巴。只有一種食肉動物有卷尾,這的確讓蜜熊變得很特別。但蜜熊的詭異的適應變異可能是,它們轉動後腳來向後看的能力。這能讓它們面朝前地倒掛起來,不要嘗試立體方格鐵架,所有的這些能力讓蜜熊能爬到樹頂尋找食物,讓它們比其不太靈活的朋友更具有優勢。當提到食物,蜜熊是不怎麼吃肉的,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難道不奇怪嗎?它們的飲食是90%的水果和10%的樹葉、花和蜂蜜,也許還有一點點的白蟻,還記得我們是怎樣說蜜熊仍保留了一些食肉特性的?

蜜熊採蜜

其中之一便是它們的犬齒,與吃水果相比,犬齒更擅長撕肉,這讓蜜熊變成了一個饕餮一般的食者。但那並不壞,因為那意味著它不知不覺地扮演了一名播種者。它們主要是吃東西效率非常低,並將種子播撒到森林地被層的各個角落。蜜熊也可以扮演傳粉者的角色,隨著它們撒上花粉。伸出腦袋,長長的具有粘性的舌頭便伸進花裡吸乾花蜜。在科學家們所知的幾十萬傳粉者中,只有約十分之一是哺乳動物。大部分都是蝙蝠,極少數不能飛的哺乳動物和較少數食肉動物幫助植物傳粉。與昆蟲或其它哺乳動物相比,雖然科學家們不確定蜜熊對授粉的幫助有多少,但他們知道蜜熊的確幫助一些植物擺脫了困難。比如,肉豆蔻、像槌柱蘭或紫色金星果,而且它們的牙齒不是僅有的進化遺留下來的。它們也有類似於食肉動物的內臟,這讓它們能夠適應吃多種不同的食物。

帕麗斯·希爾頓和蜜熊

那意味著,只需要大約2個半小時就能讓那些汁多豐滿的水果變成一小堆蜜熊的便便。當你將它和其他食草動物,比如奶牛相比時,它的織補速度相當快。他們需要將其食物發酵來得到營養素,一個過程就會耗費1到3天。因為蜜熊能迅速排空它們的胃,但從食物中攝取營養素就沒這麼迅速了。雖然它們在彌補,但其新陳代謝很慢。因此它們不需要類似食肉動物所需的那些燃料,現在你可能會覺得無聊,但這些吃水果的毛球球真的很可愛呢。你可能曾在90年代見過帕麗斯·希爾頓,她肩膀上總有一隻小型熊。但把這些小型雄當寵物養並不是個好主意,它們需要更大的運動空間。而且當你想睡覺時,它們卻精神百倍,還總想玩耍。蜜熊不僅有極其專門的飲食,還能傳播噁心的傳染病。就更別提那些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了,即使它們通常扯破水果,但也能撕碎肉,那就讓我們把這些古怪的蜜熊留在雨林中好嗎?那太好了。

相關焦點

  • 何為食肉動物?為何陸地三大食肉動物中只有貓科是堅定的肉食者?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棕熊的文章,有網友評論:棕熊不是食肉動物,是雜食動物。確實,在我們一般看法中,以肉食為主的是食肉動物,以草食為主的是食草動物,葷素搭配的是雜食動物,這樣看來,棕熊確實是雜食動物。但這只是我們普羅大眾的看法,在生物分類學上卻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食肉動物。
  • 食肉動物為什麼很少吃食肉動物?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在大自然中,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在自然法則的面前,一切都要按照規則來,就比方說食物鏈,幾千年來各類動植物也都是遵循著食物鏈的法則才能綿延至今。但是大家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食肉動物很少會吃食肉動物,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肉不好吃嗎?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陸地十大食肉動物排名,陸地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嗎!
    十大陸地食肉動物有多強,哪種食肉動物最厲害,陸地上生活著許多大型食肉猛獸,由於生活環境和區域不同,導致它們演變出了各自的生存技巧,有獨行的、有群居的、有擅長偷襲的、有擅長正面進攻的,如果將所有食肉動物作比較,到底哪種動物戰鬥力更強,更兇猛呢?
  • 生物學考研報考必知:90%生物學實驗都不靠譜
    如水產養殖專業,主要是研究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穫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屬於生物學裡的農業科學。其研究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養殖水產的地方都需要相關的人才進行指導。目前只有個別高校開設水產專業,每年培養的畢業生人數有限。再加上漁監,水產指導站,海洋漁業局等單位十分青睞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十分樂觀。
  • 人類為什麼大都吃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綜上,人類吃的動物是有選擇性的,而能夠被人吃的動物大都是已經被馴化的野生動物,而不是真正的野生動物,而作為食肉動物的狗,之所以相對吃的人不那麼普遍,原因是狗一直以來是作為人類的夥伴存在的,而貓由於體型較小,而且它也是人類的「幫手」,所以吃的也相對較少。那麼,人類為什麼很少會選擇野生的食肉動物吃?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某天晚上,出於食肉動物的本能,抓傷了一隻兔子,幸好有一隻動物找他有事,那一刻理智戰勝了本能,兔子逃脫了,因為迎新的需要,要去園藝社找玫瑰花,在那裡,雷格西再一次遇到昨天晚上被他襲擊的兔子,小巧玲瓏的兔子打動了雷格西的心,這究竟是出於捕獵者的本能還是愛情呢?最終他(她)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
  • 為什麼人類眼睛和食肉動物一樣在前面,而食草動物眼睛卻在兩邊?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食肉動物的眼睛位於前面,而植食動物的眼睛卻在頭部兩側。然而比較特殊的是,我們人類的遠古祖先曾經也是植食動物,然而我們卻擁有和食肉動物一樣的眼睛結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植食動物的眼睛想要了解食肉動物以及植食動物眼睛的區別,我們先看一下它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知道,大多數植食動物每天生活得很悠閒,醒來之後就可以低頭吃草。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對於人類而言,去招惹攻擊性較強的食肉動物明顯屬於吃力不討好,一方面,食肉動物都具有較強的攻擊力,捕獵它們時,很可能會造成自己成為對方的獵物;再者,即使能夠捕獵成功,所付出的成本以及體力都遠遠高於同等體型的食草動物。所以,食肉動物不來找人類麻煩,人類已經謝天謝地了,更不用說會主動找食肉動物的麻煩。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我們通常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不好吃嗎?
    人類為何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肉動物呢?原始人類是以農耕發展而來,在農耕文明中,食肉動物的很大一部分都屬於野獸類,比如說獅子、老虎、獵豹之類的,它們都具有非常強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需要人類進行有組織的狩獵活動才能得到,並且有很高的風險。
  • 大型食草動物為什麼不敢反抗食肉動物的捕食?
    在《動物世界》中經常可以看到母獅追捕鹿群的場面,數百頭鹿或者斑馬發瘋一樣地四處逃命,為什麼不能團結一致面對敵人,憑藉體型和數量的優勢,完全有能力逃過一劫啊?或許是因為千百萬年以來的遺傳基因造成的,食草動物一旦遭遇食肉動物,首先想到的就是逃命,這是本能反應,大多數動物沒有人類這樣的思維,只會按照天性選擇逃跑,這些行為看上去很「愚蠢」!其實食草動物也並非完全不會反抗的,獅子、老虎等大型食肉動物的捕獵成功率只有20%,其中很多就是因為食草動物的反抗造成的。
  • 動物狂想曲: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共處的世界這個設定合理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處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導致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開始出現敵對的現象。並且後續又陸陸續續地傳出食草動物失蹤的消息。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關係將會怎樣呢?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卻長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我也變大。捕獵,集中注意力比三心兩意更重要  就像食草恐龍更大,食肉恐龍也更大一樣,食肉動物面對食草動物無死角的偵查能力也在演化得道路上付出了努力。既然食物無懈可擊,那只能強化自己。如何縮短食物與自己的距離?那就是速度。路線要精準,獵物盯緊,空間的感知很重要。
  • 作為雜食動物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呢?
    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好,動物也好,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進食。一般來說,地球的所有的生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肉食類動物,草食類動物以及雜食類的動物。我們人類就是非常典型的雜食性動物,我們的食譜包含了肉類以及各種水果蔬菜等等。
  • 同為食肉動物,為什麼犬科動物的吻部比貓科要長?
    在食肉目下,貓科和犬科是最具代表性兩大類動物,而且貓科和犬科都有突出的吻部,但是貓科動物的吻部突出沒有犬科長而已。我們先來看一下「吻部」的概念。吻部簡單來說就是動物向前突出的嘴部。那麼,為什麼貓科比犬科的吻部要短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而這十斤牛肉又是牛吃了100斤草得來的,所以說,越處於食物鏈的上端,生物所擁有的能量越少,數量也就會越少,如果人類還大量的捕食食肉動物,那麼將會讓這些動物將會越來越稀有。根據調查表明,非洲獅在近40年間減少了近90%,目前非洲獅的數量約為兩萬頭,食肉動物的數量較少是我們很少食用食肉動物的一個原因。從能量的角度分析,也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吃蔬菜少吃肉是一種低碳生活方式。而肉食性動物由於數量需要進行嚴格的控制,繁殖率也極低,一般一次只繁殖一到兩胎,而食草性動物為了保持自己的數量,繁殖速率極快。
  • 為什麼人吃的肉類食物,多數來源於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呢?
    人類的祖先本來是依靠果實、植物的為生的,後來他們從森林中出來,進入草原生活,他們在草原上不僅學會了直立行走,更學會了製造工具,使用火種。偶然的機會,祖先們嘗到了熟肉的滋味,於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人類開始吃肉了。
  •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首先要說明的是人類不是不吃,而是主動選擇少吃或者不吃,其次除了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外,還有雜食性動物。好了,那為什麼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 食肉動物愛吃草?食草動物也吃肉?背後真相沒那麼簡單
    在許多人的腦海中,動物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食草動物,一種是食肉動物,不過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食草動物會吃肉,食肉動物也會吃草。比如食草動物中的雪兔,它最喜歡吃的肉類就是松雞,還有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它之所以大部分時間只吃竹子,是因為周邊環境看不到可以吃的獵物,而且在進化過程中基因發生突變,這才讓大熊貓改變了食肉的本能。不過偶爾也會吃一些竹鼠或者是小羊一類的動物。這就很奇怪了,明明是食草動物為什麼還會吃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