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網站12月10日發布通知,提出各地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實現防疫健康碼統一政策、統一標準、全國互認、一碼通行。在低風險地區,除特殊場所和特殊人員外,一般不應查驗健康碼。對於老年人等不使用、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的群體,可採取識讀身份證、出示紙質證明、親友代辦或一人綁定多人防疫健康碼等替代措施。(12月11日《人民日報》)
健康碼「全國互認、一碼通行」,這個真的可以有。眾所周知,今年年初,疫情肆虐,相關部門推出了健康碼,其本意是通過紀錄人們的活動軌跡,實現疫情精準防控。應當說,健康碼的廣泛推廣使用,對於控制疫情更大範圍蔓延傳播,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支雙刃劍,健康碼也不例外,除了人們擔心的個人信息洩露風險以外,它在實際應用中曝出的最大問題就是地區限制和給老年人等群體帶來的一定困擾。所謂地區限制,是指各地健康碼「一哄而上」,起初卻沒考慮到互通互認問題。人們在跨地區、跨省流動中,會發現在甲地申領的健康碼,到了乙地卻不能使用了,還要重新申領新的健康碼,這顯然會帶來一些不便。
不僅如此,人們還發現,對於大多數至少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的年輕人來說,掃描、出示健康碼那都是「手到擒來」,再簡單不過,可是對於很多從來不用智慧型手機、不上網的老年人來說,就有些勉為其難了。想想他們,老年手機上可能連攝像頭,能掃個什麼碼?現在這一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還引發了人們諸多討論。
誠然,如今疫情未滅,防控仍然不能放鬆,健康碼還要繼續掃起來。可是,健康碼在應用中出現的上述問題,也該想法加以解決。毫無疑問,不能讓人們手機裡裝上一堆不同的健康碼,更不該讓老年人頻頻困於「掃碼難」。
現在,國家衛健委出手了。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關於深入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一碼通」融合服務,破除多碼並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壘。
對於人們關心的健康碼,通知則要求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實現健康碼「一碼通行」。對於老年人等不使用、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的群體,通知則指出可採取識讀身份證、出示紙質證明、親友代辦或一人綁定多人防疫健康碼等替代措施。此外,通知還要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應當在入口處增設無健康碼綠色通道,配備人員幫助查詢防疫健康碼、協助手工填寫完成流行病學史調查,縮短等候時間,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更加細緻適宜的服務。
顯而易見,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健康碼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時給人們帶來的一些不便和煩惱就可迎刃而解。其實說到底,健康碼本質上是在疫情之下為人們的外出活動及出門旅行提供方便的,而不是給人「添堵」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實現健康碼全國「一碼通」和老人「無碼通」才是契合健康碼機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