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是一個社交溝通障礙性疾病,那麼,在我看來,其實我的觀點也跟很多國際上的一些其他的學者的觀點是類似的,那麼它既然是一個社交溝通障礙性疾病,那麼對於這種疾病的幹預呢,我就在不同的場合提出有三個方面要去強調!
第一個:要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訓練
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時間處在自己一個人的獨自狀態之中,要讓孩子總是處在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之中;
這些活動跟正常的孩子的活動沒有什麼區別,畫畫、講故事、滑滑梯、蕩鞦韆,玩積木、玩拼圖以及跟媽媽上街去買菜,然後呢,我們一起做遊戲,媽媽給你講故事,等一會兒跟著爸爸去外面幹些什麼,等等......這些活動。
你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我們並不認為一個兩三歲孩子要上課,它就是要玩兒,跟一個正常孩子是一樣的,但是呢,這些活動呢,我們希望它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啊,必須是有人跟他一起玩的,不是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這是我們講的第一條,那麼具體怎麼組織怎麼計劃呢?是有專門的研究,有專門的課程來教你怎麼做的啊,這是第一條。
第二個:一定要跟孩子有互動關係
我們講的第二條是什麼呢?就是說,在這樣的一個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當中,我們會希望我們的家長牢記:自閉症是社交溝通障礙,你一定要不斷的跟他發生互動關係;
比如說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玩積木,按照我們的計劃,八點半是玩積木的時間,然後你把積木往這裡一放,然後呢,小孩在這裡玩,你就在旁邊做家務。然後他玩了半個小時結束,這是有計劃呀,但是呢,我們認為這是不對的,那麼你必須坐在她對面跟他一起玩。然後呢,跟他說:
「哎,寶寶,把那個正方形給我」;
「嗯,我這個三角形要不要?」;
「哎,紅色哪去啦?」;
要跟他發生互動,這種互動呢,是眼神的互動、身體動作的互動、語言的互動、情感的互動;積木搭好了:
「哇,好棒啊」;
「拍拍手」;
然後拍手~耶,那麼這個孩子呢,在玩這個積木的過程中是一個認知,是一個智慧的提升,他接觸了這個積木,他知道形狀,知道大小,知道顏色,知道遠近;但是呢,因為孩子做的過程中,媽媽要幫忙,
「媽媽給我」,然後呢,
「我要這個,媽媽,你拿那個」,
那麼這就是互動,互動完了以後呢,做成功了有一種喜悅,這種喜悅也是社交溝通;
或者說媽媽在旁邊,他做完了:
「媽媽,你看它」,
顯示你看我做的好漂亮,對不對?炫耀。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對自閉症的孩子呢,一定要跟他發生互動關係。
早上一起床
「寶貝,兩件衣服,你要穿哪一件?」
他指了一件,但是媽媽給孩子另一件,因為這件衣服他平時不喜歡的,媽媽拿出來,就為了讓孩子指一指;然後媽媽說
「穿這件好不好」,
「嗯(癟嘴),不好」,
這個說不好也是個溝通過程,然後呢,要刷牙了,我們知道他喜歡這個牙膏的味道,不喜歡另一個牙膏的味道,
「來,給你這個(指不喜歡的那個)」,
「我要那個(孩子喜歡的那個)」,
這就是社交,所以呢,我們就可以在給孩子做訓練的時候,除了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其實隨時隨地都可以互動,媽媽帶著孩子去超市買菜,其實媽媽不要去趕時間,你帶著孩子,然後你走到一個地方,你問孩子,哪有蘋果啊?其實你知道蘋果在哪裡,孩子很喜歡蘋果,他會試著說,「蘋果蘋果」,甚至還會指著蘋果攤的位置。
第三個:善用行為獎勵輔助和對不良行為的溫和處罰,不許打罵
在這第三條,家長一定要懂得怎麼樣的鼓勵他,怎麼樣的輔助他,當他發生問題行為、暴躁行為、破壞性行為的時候,不許打罵他,要懂得怎麼樣去溫和地處罰他;那麼這個呢,就是我們說的,全世界機構都在應用得非常好的ABA(ABA應用行為分析)的手段,比如說平時,爸爸媽媽買糖、買餅乾回來,就是無條件的給孩子吃,就覺得:他是我的孩子,現在又生了病,看著好可憐吶,我要多給你點東西吃;
我覺得這樣不行,這個好吃的東西要買回來;但是呢,什麼時候給,家長就一定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出現一個良好行為的時候,才給孩子。
我們現在開始往這裡桌面旁邊一坐,現在媽媽跟孩子可以開始玩拼圖;孩子坐下來了,他就坐在對面,他眼睛不看人,我們說,「寶貝啊」,他沒有看我,孩子並沒有看我,這是一個不足啊,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從口袋裡面掏出一個小餅乾,然後拿出來,拿出來以後呢,這孩子就看了,這個時候呢,我們是不給孩子吃的,自己吃,吃完了;而孩子呢可能是嗷嗷叫了,他也不看你,然後我們等一會兒,五秒鐘過去;我們再叫「寶貝」,然後他就認為可能會有東西,就看過來了:
「對了,來,給你吃」
然後開始玩積木了,玩拼圖了,那麼我們每天都這樣做,這個孩子就慢慢的,就會產生一種感覺:「當媽媽叫我一聲的時候呢,我最好還是抬抬頭啊,看看有什麼好事情發生,沒有好事情發生,我可以不理你,但是有好事情發生我就不會漏掉」;
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一種習慣,會自然地看人,但是這樣的行為在一個正常兒童的幾乎是不需要訓練,是本能性的行為,是我們人類可以生存的一種本能;但是呢,自閉症的孩子呢,你如果不做刻意訓練這個東西呢,就出不來,所以這就叫做ABA的手段。那麼我們很要摒棄過去的那種行為主義,就是那種極端行為主義的ABA。比如說,孩子來,坐下來,現在開始看眼睛的訓練,看媽媽一下,吃個餅乾,看媽媽一下,再吃個餅乾,要看媽媽哦!
如果這樣訓練的話,就變得很機械,我們剛才講的這種很自然,寶貝啊,來,給你吃個餅乾啊,那麼他就看了,他不看他不吃,她不看我自己,我拿出來在他面前晃一下自己吃了,你千萬不要想著,哎呀,我怎麼跟孩子爭餅乾吃呢?這不是爭餅乾吃,你是在訓練、在幹預他,對於一個兩歲三歲的孩子呢,就要這麼功利性的,慢慢再去培養出情感性的互動;
那麼我們在自閉症的訓練中,現在我們總結一下呢,就是堅持這三條,
第一個要有組織有計劃的訓練,
第二條以社交為中心的訓練,
第三條善用行為獎勵輔助和對不良行為的溫和處罰,不許打罵。
那麼家長要把這三條原則做好,然後呢,埋頭苦幹。
文章編輯自鄒小兵教授視頻講述《自閉症訓練的三個原則》。聲華之家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