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琴裁縫店、阿德寄賣商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家庭陳列,從上海牌手錶,到上海牌自行車,再到各式各樣的縫紉機,這些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老物件,都亮相於在上海市紡織博物館開幕的「三轉一響與大上海」展覽會現場。
11月28日上午,由全國工業博物館聯盟、全國紡織博物館聯盟指導,上海紡織博物館、三轉一響博物館、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輕工職業學院聯合主辦的「三轉一響與大上海」文化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廣場拉開序幕。展覽中上千件物品給了每一位上海市民滿滿的回憶,所有的展品均來自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除了當年的「爆款」上海製造,此次展覽淄博工業發展史也一起在上海亮相,吸引了眾多的目光。
現場:
「三轉一響」老物件勾起上海市民回憶
「縫紉機與手錶、自行車、錄音機組成的「三轉一響」,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家庭最流行的奢侈品,甚至需要憑票購買。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曾經,這樣的穿衣理念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讓縫紉機成為必不可少的存在。」當日,在上海紡織展覽館的展廳裡,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館長張維傑現場講解。
記者看到,十幾臺縫紉機整齊排列在一起,講述「光陰的故事」。其中,不乏上海牌等耳熟能詳的中國品牌縫紉機,還有國外品牌縫紉機。參觀者置身博物館,瞬間被帶回到「三轉一響」的那個時代。
本次展覽採用「沉浸式」觀展方式,將一樓展廳變成了上世紀的大上海,塵封的展品被「搬進家中」。讓遊客們瞬間「穿越」回到「三轉一響」的年代,體驗上世紀普通上海人家的幸福生活。
在參觀的隊伍中,有老人,也有小孩,不少市民甚至是全家出動。對著一幅幅圖片、圖表、文字和實物,有人仔細打量,有人掏出手機不停拍照,有人駐足良久陷入沉思……
展覽中,展出的一塊塊上海牌手錶,勾起了上海市民肖先生的回憶。「那個年代,夢寐以求的就是一塊上海牌手錶,我結婚時,花120元買了一塊,那時候簡直就是驕傲,恨不得24小時都要佩戴,非常珍愛。」
見證:
淄博民間博物館展品受邀搬到上海開展
「三轉一響」體現了當時中國輕工業的發展水平和供給水平,是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裡老百姓所能擁有的最大財富、年輕人結婚成家的重要參考。
記者了解到,淄博「三轉一響」博物館作為全國工業博物館聯盟唯一一家非國有博物館,來到上海紡織博物館展覽,讓淄博工業發展史和上海之間的技術交流等作為重要內容一同展出,主辦方從籌備到布展用時一年多的時間。2019年,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就與上海紡織博物館達成合作協議,為此,上海紡織博物館館長、黨支部書記蔣國榮專程到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考察,確定自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在上海紡織博物館一樓大廳聯合舉辦《三轉一響與大上海》專題展覽。
蔣國榮稱,「上海牌」曾是優質產品的代名詞,也是當時時髦產品的風向標。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館長張維傑,歷時30年收集了近萬件「三轉一響」老物件,其中很多都是在上海生產製造的。「這些老物件,是我們一代人的記憶,「三轉一響」在上海展出,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輕工業的飛速發展,此次活動契合這個主題,非常有意義。」採訪中,蔣國榮如是說。上海是中國發展最早、規模最大、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工業城市,也是中國現代工業的搖籃。上海的工業產品以質量優異而聞名國內外,「三轉一響」的前世和今生述說了上海的故事。
傳承:
留存淄博工業文化記憶
從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到手機、電腦、車子、房子,「四大件」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再改變。當網絡時代到來,物質極大豐富,中國傳統的崇尚節儉的觀念正在受到新的消費理念的挑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那種對物的嚮往、珍惜與滿足,在今天反而成為了日漸稀有的幸福。
在現場,一輛雙彎梁飛達牌自行車吸引了諸多市民圍觀,張維傑告訴記者,這輛自行車就是「淄博造」,是淄博自行車廠協議生產並掛的上海自行車四廠的牌子,當年曾經風靡一時,是姑娘們的最愛。
據了解,在收藏的過程中,淄博「三轉一響」藏品承載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淄博輕工業發展歷史,更體會到了對本地老物件的收集對於一家民間博物館的特別意義。
「淄博作為一座老工業城市的歷史已有200多年,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逐步建立起了品類齊全、功能先進的完整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淄博工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輕工業製造也頗具規模。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有義務進行搶救式收藏與研究,以實物的形式記錄輝煌的淄博記憶。」張維傑感慨道。
如今,周村生產「限量版」的手錶、雙喜牌電視機、「千裡馬」自行車、淄博無線電一廠到十三廠所生產的各類電子產品都寄託著張維傑那份濃濃的鄉愁。
新時代新徵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不能丟。通過這些老物件,人們可以走近民族工業那些漸行漸遠的時代,這不僅是對歷史應有的尊重,也是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全媒體記者 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