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匾——留餘匾

2020-12-23 鞏義快訊

座邙瞻洛,背倚黃河,風光秀麗的河南省鞏義市,隱藏著一顆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範」的康百萬莊園。

莊園始建於明朝,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主體建築面積有6萬多平方米。除了巍峨的建築,莊園主人康家還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發人深思的家風家訓。

康家原本以務農為生,明朝末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鞏縣(今鞏義市)的康店鎮時,因康店鎮土地少而貧瘠,康家這才逐漸做起生意來。起初只是小本買賣,後來他們利用鞏縣河洛交匯的有利條件,組織船隊,轉運商品貨物,一代又一代,走上了漕運興家之路。乾隆時期,到了康家第十四代,主事的康應魁通過自己的智慧,積極發展家業,開啟了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財富格局。

康百萬莊園寨上主宅區東院大廳裡,懸掛著清朝同治年間乙丑科進士、金殿傳臚、翰林院修編牛瑄為康百萬家族題寫的「留餘」匾。這塊匾呈長方形,既像一面旗幟,又像打開的書卷。它用黃楊木刻成,為中華四大名匾之一,現在已成為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銘文充滿了生活的哲理,洋溢著中國幾千年傳統的文化的光輝。它在康百萬家族繁榮興盛的兩百年中,為後代遵循和傳承。

匾額銘文如下:

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

時同治辛未端月塑愚姪牛瑄敬題

關於「留餘」,流傳下來的故事還有很多。相傳開創康 家鼎盛局面的康應魁不事張揚,素來節儉。七十五歲生日時,卻決定大擺壽宴,並特意通知欠債戶一定到場。眾鄉親覺得,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五高壽的康應魁想必是要清帳了。誰知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讓管家拿出欠帳簿,一一宣讀借帳人的姓名、借帳的數目和日期,等大家確認之後,康應魁當場燒掉了全部欠帳單。他用一把火告訴康家人: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人做事切記要留餘忌盡。

《四留銘》之所以得到社會的器重,得到博學多識的翰林院編修牛瑄的推崇,得到神州甲富、被推崇為 「財神」的康百萬家族的認可,並「顏其堂」,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代表了孔孟儒學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和之位是天地之位,不偏不倚為之中。這個地位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後,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迴旋餘地大,極利發展。所謂庸者,指無為也,無為變有為,順天行事,不把事做絕,即為庸矣。在為人處世上,能夠謙衝致和,敦厚良善,可以說是庸的典範。和氣致祥,「萬物育焉」。萬事萬物在中和之中孕育,那是健康發展的跡象。

康百萬家族在幾百年的發展史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都表明著它必要站在中和的立場上,瞪大眼睛,撲捉最大商機,謀求最順天循道的發展。社會經驗告訴康家一條原則,那就是「留有餘地」,不把事做絕幹絕。以致康家在一門額上,又題「致中和」三字,和堂上所懸掛的「留餘匾」相輔相承,用它規範康家人的思想行為,煉鑄他們的性格,陶冶他們的情操。(境由心造)

相關焦點

  •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行遊康百萬莊園,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富甲一方的豪奢,而是懸掛於主宅區首院過廳的那塊《留餘》匾。《留餘》匾是「中華名匾」之一。匾文為康氏家族的傳世家訓,體現了高明的中國智慧。匾的造型非常奇特,外觀不是常見的矩形,上下各有一塊缺口,看起來像是一部翻開的書,又像是一面招展的旗。據說,這叫「上留天,下留地」。
  • 臺南三大名匾之三:「爾來了」匾
    第三塊匾位於臺灣府城隍廟,城隍廟主祀城隍爺,乃是主管人間善惡禍福、綜理陰陽幽明的神祇;也是世俗行政系統的反映,具有陰廟的風格與氣氛。  踏進府城隍廟主殿,黑底金字、粗獷有力的「爾來了」匾迎門高懸,耀眼醒目,強烈傳達城隍廟陰森懾人的氣氛,令人不寒而慄,震撼心靈,正好符合「黑心的人進得了衙門,黑心的人進不了廟門」的俗諺,彷佛訴說著:「你來了,又有幾個能逃」!城隍爺用「爾來了」三個大字嚴厲地向世人告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
  • 俞坊進士坊的匾
    這是客家祖地福建寧化南部的一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清朝寧化唯一的武進士俞學天故裡,舊屬會同裡雙寺前,今稱安樂鎮俞坊。 族譜載,學天人龍公長子 字體健 號浩亭 年十七歲受知文宗阿歲 考取進邑庠生 雍正壬子(1732)科中第十一名舉人 癸丑(1733)科聯捷中第二十五名進士 殿試三甲第廿七名 旨揀用駐京總理全閩塘務候補守備 生一子 世堂。 《汀州府志》載,俞學天,雍正十年舉人,雍正十一年進士,雍正十二年為駐京提塘。
  • 重慶華巖寺緊急援助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
    重慶華巖寺、華巖文教基金會常住法師、志願者支援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轉移被淹文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慶華巖寺)重慶華巖寺、華巖文教基金會常住法師、志願者支援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轉移被淹文物(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慶華巖寺)
  • 石祿生說匾:康強逢吉
    石祿生說匾中國是匾額文化的發源地,從春秋戰國開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匾額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說文解字》曰「扁,署也,從戶冊。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匾額被稱為「古建築的靈魂」。今天,石祿生說匾:我們來看看清·光緒四(1878)年 【康強逢吉】匾 。
  • 匾額文化 | 武威文廟文昌宮古匾群 ——涼州文化的華美標籤
    此外呢,筆者認為就應該是這些古匾,它們與銅奔馬的風格迥異,卻正好凸顯了涼州文化的另一面,匾裡讀武威,別有斯文味。一、重估這些古匾的價值(一)完善和明確古匾的稱呼這些古匾現在通常被稱作「武威文廟名匾」、「文廟名匾」或更廣而言之為「武威名匾」,一般場合下,這麼叫沒問題。
  • 宮苑雜談|民國初年故宮太和殿的三次「換匾」
    順治二年(1645年),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將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及周圍宮殿、樓閣及宮門更名(袁理:《論清代先農壇建築群匾額中的滿文》),並以滿文或蒙文翻譯,其所懸掛的建築名匾額也因此開始以滿蒙漢或滿漢合璧的形式出現(春花:《清代紫禁城武英殿建築群建築名匾額變遷》)。而後,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使旗人不忘「國語騎射」,乾隆帝對滿語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釐定新清語」。
  • 匠心獨運的梁鴻圖陶藝書卷文人匾
    文人匾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種類繁多,在此不一一敘述。今天,要向大家著重介紹的,是有別於傳統文人匾的陶藝書卷文人匾。我在想,為何不用石灣陶藝來製作,做些有書卷氣的陶藝字匾呢?機會來了,我趁機又給梁師傅打氣,叫他無論如何還是要把這塊字匾做出來,不然我會生病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梁師傅看到我如此執著,也被深深打動了,最後竟一口答應了下來。為了做成這塊字匾,梁師父和我一起商量,探討書卷字匾的外觀造型和邊飾設計。
  • 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3萬多件藏品「轉危為安」
    8月21日,記者從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獲悉,面對洶湧而來的洪水,這裡的2600多塊木質匾額以及3萬多件藏品面臨被摧毀的危險。經過幾天的奮戰,在化龍橋街道幹部職工和武警官兵的幫助下,這些藏品轉危為安。
  • 臺灣孔廟御匾 修復過程開放參觀
    (曹婷婷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因應孔廟大成殿震損修復工程,300年來首次卸下「萬世師表」等八方御匾,移師鄭成功文物館展示,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上月中旬啟動修復御匾工作,目前已完成3面,5面持續修復中,其中,335年歷史的「萬世師表」歷史最久、體積最大,修復難度最高,全部御匾預計明年春季祭孔前歸位,未來「下凡」機會難再,特別開放修復過程供民眾參觀。
  • 蕭山區委書記給企業送匾 一塊匾見證了什麼
    這塊匾從17年前開始送  見證浙企的韌勁與活力  蕭山區四套班子領導在春節過後為企業送匾嘉獎,源於2003年。17年的時間跨度,足以讓一家小企業變強,也足以讓一家好企業失勢。也恰恰是這一塊17年間從未間斷送出的牌匾,見證了大量本土企業的韌勁與活力。
  • 這位博士送給袁隆平一塊匾,二十年後他說:匾上的內容需要修改了
    這位博士還送給袁隆平一塊匾,可是二十幾年後,斯瓦米納森博士卻對記者說:「這塊匾上面的內容過時了」這位世界著名的博士,為何這樣說?斯瓦米納森博士為了感謝袁隆平,送給他一塊匾,匾上的文字,首先是國際水稻研究所,祝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績。接下來,是肯定了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為世界的糧食增產所做的貢獻。
  • 豐縣華山古鎮:狀元故裡喜獲狀元匾
    在二0一七年農曆三月十二日,隴西堂徐州李氏,將舉辦李氏宗祠落成慶典暨祭祖大典時,來自蘇,魯、豫、皖和福建、澳門、菲律賓的三千餘名徐州李氏名裔,在豐縣華山南李蟠祖居地黃樓(村),歡聚一堂,共同參加徐州李氏的這一盛典,整個慶典儀式,莊嚴、隆重、熱烈、緊湊有序。
  • 詩城青島丨善人匾
    善 人 匾 文/黃玉鳳 最美的四月將人間渲染,時光在一朵小花上呢喃。驅車趕往上馬街道張哥莊社區,紅瓦綠樹中掩映著一座二層小樓,社區黨支部書記趙顯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趙書記和村民韓高州帶著敬畏之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北張村的感人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百年壽匾上的名流群像
    肖人潘從堂屋抱出一塊木匾,放在院牆上靠著,儘管可以看出這塊匾已有些年,其邊上也被碰去了一角,但在陽光的照耀下,「壽溢古稀」4個繁體鎏金大字依然顯得熠熠生輝。  木匾沿邊為翠竹,寬約60釐米,長約230釐米,字右邊題寫:「天運年歲次辛亥仲冬月穀旦,恭祝敕授布政司照磨吳府尊姻翁卯、勳臣老大人八秩開一榮壽之慶。
  • 宜賓李莊發現一塊與同濟大學校史有關的木匾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黃大海)4月1日,記者從宜賓市博物院獲悉,近日,該院在宜賓李莊發現並接收了一塊民國時期的木匾,該匾題刻於1945年,記載了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內遷李莊及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的事宜,並讚譽了李莊著名士紳羅南陔的贊助義舉,該匾對於研究同濟大學內遷歷史以及李莊文化抗戰都具有重要意義
  • 故宮正大光明匾被金光點亮 牌匾背後隱藏著多少秘密?
    故宮正大光明匾被金光點亮 牌匾背後隱藏著多少秘密?時間:2020-12-19 22:2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故宮正大光明匾被金光點亮 牌匾背後隱藏著多少秘密? 12月19日,北京冬至日將至,正午十二時,故宮乾清宮正大光明匾被金光點亮。
  • 韓國光化門重建揭匾不到3月出現裂痕
    新華社/紐西斯通訊社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韓國重要文物古蹟光化門重建揭匾儀式過後僅幾個月,匾牌就出現裂痕。面對指責聲音,韓國文化遺產廳官員4日說,文化遺產廳將組織專家檢查。光化門是朝鮮時代王宮景福宮的正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國門」。韓國政府8月15日在首爾舉行重建光化門揭匾儀式,韓國總統李明博等政要出席了當天的慶祝活動。
  • 稷山縣2020年高考狀元為母校稷山中學送匾留念
    2017年中考619分,位列稷山縣高中錄取學生第328名,經過三年的刻苦努力,持之拼搏,奮力趕超,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了母校,報答了父母,成就了自我。張金旺全家攜親友為母校送匾張金旺全家與母校恩師合影學校領導接匾
  • 河灘上一塊墊腳石,居然是清朝「大夫第」碑匾
    近日,江陰徐霞客鎮黎明村網格員在巡查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河灘上的一塊墊腳石,上報後,經過江陰博物館和考古工作者初步認定,這是清朝 " 大夫第 " 碑匾。   這塊石質碑匾雖然年代已久,但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經測量,長 196.5 釐米,寬 64 釐米,厚 9 釐米。" 大夫第 " 字體為楷書。資料顯示," 大夫第 " 一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