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邙瞻洛,背倚黃河,風光秀麗的河南省鞏義市,隱藏著一顆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範」的康百萬莊園。
莊園始建於明朝,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主體建築面積有6萬多平方米。除了巍峨的建築,莊園主人康家還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發人深思的家風家訓。
康家原本以務農為生,明朝末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鞏縣(今鞏義市)的康店鎮時,因康店鎮土地少而貧瘠,康家這才逐漸做起生意來。起初只是小本買賣,後來他們利用鞏縣河洛交匯的有利條件,組織船隊,轉運商品貨物,一代又一代,走上了漕運興家之路。乾隆時期,到了康家第十四代,主事的康應魁通過自己的智慧,積極發展家業,開啟了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財富格局。
康百萬莊園寨上主宅區東院大廳裡,懸掛著清朝同治年間乙丑科進士、金殿傳臚、翰林院修編牛瑄為康百萬家族題寫的「留餘」匾。這塊匾呈長方形,既像一面旗幟,又像打開的書卷。它用黃楊木刻成,為中華四大名匾之一,現在已成為康百萬莊園的鎮「園」之寶。銘文充滿了生活的哲理,洋溢著中國幾千年傳統的文化的光輝。它在康百萬家族繁榮興盛的兩百年中,為後代遵循和傳承。
匾額銘文如下:
留耕道人《四留銘》云:「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
時同治辛未端月塑愚姪牛瑄敬題
關於「留餘」,流傳下來的故事還有很多。相傳開創康 家鼎盛局面的康應魁不事張揚,素來節儉。七十五歲生日時,卻決定大擺壽宴,並特意通知欠債戶一定到場。眾鄉親覺得,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五高壽的康應魁想必是要清帳了。誰知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讓管家拿出欠帳簿,一一宣讀借帳人的姓名、借帳的數目和日期,等大家確認之後,康應魁當場燒掉了全部欠帳單。他用一把火告訴康家人: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人做事切記要留餘忌盡。
《四留銘》之所以得到社會的器重,得到博學多識的翰林院編修牛瑄的推崇,得到神州甲富、被推崇為 「財神」的康百萬家族的認可,並「顏其堂」,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代表了孔孟儒學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和之位是天地之位,不偏不倚為之中。這個地位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後,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迴旋餘地大,極利發展。所謂庸者,指無為也,無為變有為,順天行事,不把事做絕,即為庸矣。在為人處世上,能夠謙衝致和,敦厚良善,可以說是庸的典範。和氣致祥,「萬物育焉」。萬事萬物在中和之中孕育,那是健康發展的跡象。
康百萬家族在幾百年的發展史上,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都表明著它必要站在中和的立場上,瞪大眼睛,撲捉最大商機,謀求最順天循道的發展。社會經驗告訴康家一條原則,那就是「留有餘地」,不把事做絕幹絕。以致康家在一門額上,又題「致中和」三字,和堂上所懸掛的「留餘匾」相輔相承,用它規範康家人的思想行為,煉鑄他們的性格,陶冶他們的情操。(境由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