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了,該給孩子留下些什麼?
車子?他會說已經老舊了。
金錢?他可能會拿去揮霍。
物質能幫助孩子一時,卻幫不了孩子一世。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留給孩子的是比財富更加珍貴的東西:
比如,孩子在未來可以獨立應對未知世界的能力,幫助孩子找到他在這個世界上專屬的位置。
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
科學的天賦啟蒙讓孩子受益一生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馬雲也曾經說過,想像力是社會的最大動力。
愛因斯坦和馬雲說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怎麼科學培養孩子想像力,發現並培養孩子的天賦,就是個大難題了。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極強的好奇。
培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早發現孩子的天賦,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循孩子天賦發展的規律,科學挖掘孩子的天賦。
曾經有一位父親為了培養孩子的天文夢,花了4個月的工資給孩子買了一臺專業級別的天文望遠鏡。
雖然這個孩子沒有成為天文學家,卻創辦了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騰訊。
這個孩子就是馬化騰,他曾說過,天文學對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在學習這個學科中,培養了他的感受力。
感受力對於產品的創造至關重要,因為感受力不僅僅是創造力的起點,更是培養洞察力最基本的一項能力。
騰訊能成為如今這麼龐大的一家企業,離不開他所研發的產品。
而他們產品的成功,離不開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從而總能達到後發制人、後來居上的結果。
想要具備足夠強的用戶需求的洞察離不開感受力的培養。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感受力對於未來擁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另一個故事,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正在廚房做晚飯的媽媽,聽到兒子在後院蹦蹦跳跳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做什麼?」
小男孩得意的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媽媽微笑的說了一句:「好啊,但是別忘了從月球上跳回來吃飯。」
很多年後,當長大的小男孩真的從月球上回來的那一刻,記者採訪他:「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話?」
他似乎又想起了當年那個調皮的小男孩,回答說:「我想對媽媽說,我從月球上回來了,我想回家吃晚飯。」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而那個留下經典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 阿姆斯特朗登月,圖片來源於網絡
別讓孩子在抬頭數星星的年紀,卻只能低頭數零食。
最近看《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故事是假的?在正反方各種精彩的辯論中,我被羅振宇的一個觀點深深觸動。
那就是,其實孩子比你想像中的要懂。
當大人還在為「童話是真是假」辯論時,羅振宇表示自己3歲的女兒已經能分辨真實和虛擬世界的能力,會和大人說「我們假裝來玩小紅帽」。
當你以為自己孩子還停留在吵著吃零食、看喜洋洋、小豬佩奇的年紀,其實ta已經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和好奇。
這一點在黃聖依和她的6歲的兒子安迪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裡,當主持人問安迪「月亮上面有什麼?」的時候,黃聖依念出「兔子」,一旁的賈靜雯說「嫦娥」……
而安迪的回答很學霸:隕石、行星、空間站。
那個要和爸爸一起保護媽媽的小小男子漢,上節目時才4歲的小嗯哼,展現出了過人的情商,表現出的遠高於同齡人的知識儲備,更是讓所有人都讚嘆不已。
在節目裡,爸爸杜江問嗯哼「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
大多數還沒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應該就會被問住了,或者開始自己天馬行空的「瞎想」。
然而萬萬沒想到~嗯哼居然答出來了:
「就是我們天黑以後,它會給美國人帶來溫暖,這邊亮了,他們那邊就黑了。」
不是每個有好奇心的孩子都能成為踏上月球的人,但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一定能想到更多別人所想不到的,越早發現孩子天賦,科學引導、強化孩子天賦,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競爭力!
人生的路很長,但關鍵處常常只有幾步。
幼兒時期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黃金階段,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夠讓孩子接受正確的科學天賦啟蒙,不僅能夠讓孩子掌握更多知識,還能最大程度的開發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呵護好奇心,培養他們的天賦。
│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為什麼有的時候晚上會有月亮,有的時候沒有?為什麼天會黑呢?宇宙飛船為什麼會飛呢?天上的星星都住在哪裡呢?為什麼中午的太陽和下午的太陽顏色不一樣呢?故宮的柱子為什麼是圓的?屋頂為什麼不是平的?為什麼凳子不能做成一個球?
尷尬的是……家長們自己不一定都能回答上來。
看著孩子好奇的小眼神,這些問題,大人自己要麼拿童話裡的「月亮被天狗吃掉了」、「星星住在黑夜裡」哄孩子。
要麼把上網查到的深奧回答照本宣科念一遍……最後,孩子還是不懂。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孩子的想像力、好奇心、早期天賦就這麼白白的被耽誤了……
要知道,科學培育孩子的天賦,現在變得越來越被重視了。
2017年,教育部將科學課提前到一年級。
2020 年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
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科創興國之路,未來各個行業需要不同天賦的的人才。
以前總是以為孩子還小,不需要懂太多,現在看來,科學天賦啟蒙真是不能忽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好的天賦啟蒙,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在這個時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能力之一,就是每個人天賦在實際中的應用。
▼▼▼
2019諾貝爾獎公布,日本再次獲獎,19年獲得19個獎,相比中國的應試教育,日本更推崇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及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
在日本,小學時期就開始接受正規而有趣的科學教育了。
從小孩開始,對於一切好奇的事物都會用心去研究,去了解探索大自然宇宙。
為什麼越早開始科學天賦啟蒙越好,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相信有90%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嗯哼一樣,聰明、見識廣。
我的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回家輔導、課後興趣班一個不落,她家孩子基本的數語英沒有什麼問題。
可一上小學,差距就出來了:
同班的孩子不但會說英文,能背古詩詞,能跳著做算術題,就連太陽、銀河系這樣天文知識,也能講得頭頭是道,前陣子還說一起去觀測人造衛星,關鍵還不是那種書呆子模式,而是腦筋轉得快,聰明!
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哎!
「本來以為教他的東西足夠多,現在才知道差太遠!」
看著別人家孩子各方面遠超於自己家娃,那種羨慕又嫉妒的苦澀感,真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完全自卑到不想說話。
同樣都在教養孩子,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忽略了啟蒙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向:「科學天賦啟蒙」。
都說孩子聰不聰明,關鍵看天賦啟蒙教育做得好不好。
天賦啟蒙得好,孩子學什麼都快,未來更有競爭力。
而科學天賦啟蒙,能讓孩子早早地以科學的視角認識這個世界:
黑夜並不可怕,因為它只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影子;原來天上排成大勺子一樣的星星,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名字;銀河系從特定角度看,就像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風火輪;……
在了解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不但思維受到了鍛鍊,認知與探索知識的能力也被啟發,從而一通百通,去探索更大、更廣闊的世界。
▼▼▼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孩子6歲前,大腦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孩子2~3歲時,神經元數量達到頂峰,可高達成人的1.5倍,在此之後,有用的神經元聯結也會不斷地增強。
哈佛大學曾經就調查研究表明:在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給孩子一定的科學科普閱讀教育,能更好地刺激大腦,孩子將來上學就會表現得比未經訓練的同齡人更加聰明。
因此國外基礎教育已經在實行全新的科普閱讀,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
就拿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給滿月女兒看量子力學書的這張照片來說,在解釋說這其實是個玩笑的同時,他也很堅定的表達了,自己以後確實會儘早地讓孩子學習科學、接觸更多的科學知識。
(扎克伯格手上的這本書叫做「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給寶寶的量子力學),是一本26頁的繪本。)
儘早地對孩子進行科學天賦啟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共識。
雖然道理大家都懂,但科學啟蒙這麼大的領域,到底該怎樣培養?
「科學」這兩個字眼,聽上去枯燥又無聊,孩子會不會不喜歡、接受不了?
實際上,在孩子的科學天賦啟蒙教育階段,最能夠讓他們產生興趣的就是一些真實卻又有些虛幻的東西:
為什麼會有白天和黑夜呢?為什麼只有在晚上才能看得到星星,星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星星為什麼總是一閃一閃的?為什麼月亮有時候是彎彎的像小船,但有些時候卻是圓圓的像銀盤子?
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利維奧說:
人有一種好奇心叫知識性好奇,這種好奇心被滿足時候的狀態,和我們獲得快樂的路徑是一致,繼而引起濃厚的興趣和繼續學習的欲望。
▼▼▼
簡單來說,滿足孩子的好奇,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不但能引起他們對科學的巨大興趣,主動深入學習,更在培養孩子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上事半功倍。
孩子在探索知識、了解問題真相的同時,逐漸發現、強化天賦,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從中收穫物理、化學、數學、等跨學科知識,無形中開闊了孩子的視野,讓孩子的天賦進一步提升,在未來的學習、社會競爭中展現出自己的天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