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1368年起),今濰坊城的前身濰州城有了御封的城隍,並建起城隍廟予以供奉,一條古巷老街因為城隍廟而得名。自明代至今,城隍廟及與之關聯的這條古巷老街一直作為市民生活和城市地域文化的載體之一,在濰坊城一帶名聲不減。經過了歲月的洗滌,城隍廟建築群在整體上已面貌全非,可它數百年來形成的人文積澱一直擁有獨特的影響力。
古老城隍廟街以廟得名
城隍廟街路北拆除前的面貌。
《濰縣誌稿》中記載的城隍廟巷。
清代光緒末年的濰縣城區地圖上,有一條標註為城隍廟巷的古巷,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標註則是城隍廟街。除了「文革」期間曾改稱紅旗街,城隍廟街的名稱至今沒再變動。而「城隍」一詞則歷經了一千多年的含義演化。
巷寬七米宛如長蛇 從東向西略偏西南
一百多年前的城隍廟巷為一條東西走向的古巷老街,當時的長度在260米左右,寬7米左右,在濰縣城裡算得上是相對寬闊的街巷。
光緒末年的濰縣城區地圖對這一帶的標註很簡潔。
城隍廟巷的東口為一處十字路口,路口東面向東的老街標註為胡家牌坊,胡家牌坊向東通往附近的梁家巷,路口南面向南的老街標註為治前,即縣治前街或縣治前的簡稱,治前向南不遠即可到達濰縣城的地理中心大十字口,路口北面標註為大門,即濰州-濰縣衙門(以下稱濰縣衙門)的大門。自大門起向北為濰縣衙門建築群的正面入口部分,本地人俗稱縣門口。也有人將治前加上此正面入口部分統稱為縣門口。還有人將縣門口稱為洪家縣門口,名稱的來源待考。
50年前,筆者見到的城隍廟街已成為紅旗街的組成部分。沿古巷老街東口西行三四十米,整體走向開始略偏向西南方向。兩邊臨街的房屋建築按照巷子調整後的走向,每隔一段距離即略向外凸出或略向內縮進,凸出或縮進的幅度都不大,長的往往不到1米,短的則僅有幾十釐米,都不明顯。古巷老街維持略偏向西南的走向,前行近200米後,即恢復正東正西走向直達西口。這樣,整條古巷老街從東到西便像是一條逶迤前行的長蛇。
老巷遵從標註名稱 城隍廟街沿用至今
光緒末年,距離城隍廟巷東口70米左右,路北有一條明顯窄於城隍廟巷的小巷,標註為倉巷(即後來的倉巷子),通往附近的金巷(即今金巷子)以及濰縣城的北城牆下。
從倉巷南口沿城隍廟巷繼續西行10米左右,路南有一條與城隍廟巷幾乎等寬的小巷,標註為南巷,疑似為城隍廟南巷的簡稱。南巷向南不通,南行70米左右,寬度收窄為不足兩米,向南再行30米左右就是巷內最深處民居的門口和居民院落了。
南巷北口沿城隍廟巷再向西10米左右,出現一處長方形的小廣場。小廣場與城隍廟巷路面整體相連,南北長不足27米,東西寬16米多,主體部分位於古巷路南,北沿與古巷北沿基本在一條線上,東、西入口處各建有一座牌坊。小廣場南部為一座古色古香的戲樓,北面為城隍廟建築群的主體部分。兩座牌坊和戲樓都是城隍廟的附屬建築物。
小廣場西口又西行150多米,城隍廟巷西口就呈現在眼前了。西口為一處丁字路口。以丁字路口為界,路口南面向南的老街標註為翰林院街,翰林院街向南通往附近的西門大街;路口北面向北的老街標註為北門大街,北門大街向北可直達濰縣城的北門(望海門)並可出城門踏上城外的官道大路。
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這條古巷老街仍記載為城隍廟巷,標註則變成了城隍廟街(以下統稱城隍廟街)。而南巷則既無標註又無記載,但附近民眾仍稱之為南巷。以後,這條古巷老街遵從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標註名稱。除了1967年至1981年間與附近的察院前街、新街子、胡家牌坊街合併後稱紅旗街,城隍廟街的名稱沒再變動且至今原址尚存。
「城隍」原指城防設施 後來為城池守護神
筆者見到的當代官方對城隍廟街名稱來歷的解釋十分簡約:「街以廟得名。」城隍廟則因為廟內供奉的城隍而得名。城隍,古代民眾敬稱為城隍爺。
其實,把「城隍」二字拆解開來,「城」的本義為我國古代都邑四周用於防禦的牆垣,包括城牆、城門、城樓、敵臺等建築物在內的所有土建城防設施;「隍」的本義則相對簡單,就是指城外繞城挖掘的護城河,有水的護城河稱為「池」,無水的護城河稱為「隍」。由此可見,「城隍」一詞的本義與現在使用頻率仍不算低的「城池」一詞,基本是同義的,泛指我國古代的城防設施。
在我國古代,城隍何時由城防設施人格化、神格化為城池的守護神,則未見確切記載。目前筆者見到的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城隍,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出現在今安徽蕪湖,為三國時期的吳將、蕪湖侯徐盛。徐盛是目前筆者見到的最早的將城防設施人格化、神格化為城池守護神的城隍。此後的歷朝歷代,各地有人物原型的城隍越來越多。例如江蘇鎮江、安徽寧國等地的城隍為漢代將領紀信,江西贛州、吉安等地則以漢代將領灌嬰為城隍等等,都是將歷史上的著名武將尊奉為城隍。
起初,城隍多為有原型人物的城池守護神。對城隍的祭祀活動以民間自發者為多。唐代的不少官員、學者熱衷於此道,如著名人物張說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韓愈有《潮州祭神文》等作品傳世。城隍祭祀活動便逐漸帶有了官方色彩。到了元代,甚至皇帝都為地方城隍封爵,如元代天曆二年(1329)文宗皇帝封大都(今北京)城隍為「護國保寧王」等等,但都僅為特例。筆者見到的記載,我國明代以前的城隍祭祀活動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多以自選動作為主。
明朝大封天下城隍 各地紛紛奉旨建廟
明代洪武二年(1369),太祖皇帝(即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
京都應天府(府治今江蘇南京)城隍封號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府(府治今河南開封)城隍封號為「承天鑑國司民顯靈王」,臨濠府(府治今安徽鳳陽)城隍封號為「承天鑑國司民貞佑王」,太平府(府治今安徽當塗)城隍封號為「承天鑑國司民英烈王」,和州(州治今安徽和縣)城隍封號為「承天鑑國司民靈護王」,滁州(州治今安徽滁州)城隍封號為「承天鑑國司民靈佑王」。這六個地方,在明初都有特殊地位,城隍都是正一品官階。
國內其他各府、州、縣、府城隍封號為「鑑察司民威靈公」,正二品官階;州城隍封號為「鑑察司民靈佑侯」,正三品官階;縣城隍封號為「鑑察司民顯佑伯」,正四品官階。當時的濰州城隍也得到了「鑑察司民靈佑侯」的封號,為正三品官階。朝廷僅僅過了一年就進行了調整。此後,朝廷很少提及各地城隍的封號和官階,京都應天府城隍為都城隍,其餘各府、州、縣城隍則分別稱某某府、州、縣城隍。而有的官員、士紳在與城隍有關的著述中,仍會提及明太祖御封本地城隍的封號和官階。
各地紛紛奉旨建起城隍廟,而多地城隍為無原型人物的抽象的神明。筆者未見濰州-濰縣城隍的原型人物記載為何人。在國家制度層面,各地城隍廟成為官廟,城隍演變為國家行使地方神權的重要載體。供奉、祭祀城隍成為各地地方官署必須履行的職責。濰州-濰縣城隍廟(以下簡稱城隍廟)也是在明代洪武年間興建的。
清代朝廷對御封城隍的方法有所調整。但整個明、清時期,我國各地城隍廟和城隍的作用無多大變化。
建築格局類似濰縣衙門
已成為民居的城隍廟大殿及前出廈(整修前的面貌)。
已成為民居的城隍廟過廳(整修前的面貌)。
今濰坊城一帶有記載的城隍廟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建築格局與歷史上的濰縣衙門相仿,彰顯出城隍廟的官廟性質。從布局、職能、設計等方面看,城隍廟、城隍的作用相當於影子官署,頗具威懾力。
建築群居於老街中部 沿中軸線呈對稱排列
人們見到的並在相關著述中描述的完整的城隍廟建築群,坐落於城隍廟街中部,包括廟前小廣場及其附屬建築。城隍廟建築群與位於這條古巷老街東口以北、歷史上的濰縣衙門建築群一樣,分布格局都是沿著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在中軸線兩邊基本對稱排列的。
筆者根據有關記載、標註仔細推算得到的結果是,這條中軸線長約96米,南端起自戲樓南沿,北端止於後殿北沿。因而,城隍廟建築群整體上是跨過城隍廟街的。沿這條中軸線自南向北,城隍廟建築群的主要建築物戲樓、大門、影壁、過廳、正殿、後殿,依次對稱排列。其中,戲樓為坐南面北,其他建築都是坐北面南。
戲樓基礎部分為1.5米高的石砌臺基,臺基上建有單出簷的戲樓主體部分。戲樓前部由四條承重臺柱撐起。四條臺柱都書有濰縣清代乾隆初年知縣鄭燮(鄭板橋)題寫的楹聯。楹聯共兩對。按照戲樓坐向,第一對分別在第一條、第四條臺柱上,左聯為「儀鳳簫韶遙想當年節奏」,右聯為「文衣康樂休誇後代淫哇」;第二對則分別在第二條、第三條臺柱上,左聯為「切齒漫嫌前半本」,右聯為「平情只在局終頭」。戲樓上方橫匾為「神之聽之」。戲樓南北很窄,寬不過4米,沒有後臺,在戲樓的西旁有兩間庫房,有石臺階與戲樓相連,做後臺用。
大門的建築規模為三間門廳,懸掛「城隍廟」大字牌匾,中間是供人們出入的門道,左右兩間都是拴馬的地方,各有馬夫牽馬的泥塑像。廟門為朱紅色,其左、右前方不遠處各有一米半高的石獅。石獅左、右前方不遠處各有一座中軍亭,為樂隊演奏的地方。兩座中軍亭基礎部分為一座1.5米高、3米見方的臺基,上面建有單出簷四柱亭。亭外不遠處各有一座跨街牌坊,主色也是朱紅色。按照大門坐向,左右兩座牌坊上方分別懸掛著書有「保障金湯」「福綏黎庶」的橫匾。大門平時並不開啟。大門東有一角門,平時由此出入。
進入廟門向北,沿一條筆直甬道到達影壁並於兩邊繞過影壁後,沿甬道繼續向北即到達過廳的門前。甬道與城隍廟建築群的中軸線是重合的。過廳,有人也稱為二門,共三間,供奉城隍坐騎,稱神馬。過廳前部門柱上鐫刻著清代嘉慶年間濰縣知縣孫世棟題寫的楹聯。按照過廳坐向,左聯為「享祀平壽侯陰陽默相」,右聯為「鑑臨濰水地涇渭攸分」。過廳前院,甬道的東西兩側,廂房為倉房、雜物間。廂房以東、以西,各建有三排坐北面南的房屋,自過廳南面一直排列到大門南沿以南的東西兩側。其中,靠近大門兩邊的房屋為廟戶(廟務人員及其家屬,時稱廟戶)的住所。城隍廟大門東西兩側都有廟戶出入的小門。
城隍廟如影子官署 對官民有威懾作用
過廳後門外,仍為一條與過廳前院等寬、與城隍廟建築群中軸線重合的筆直甬道。沿甬道繼續向北即到達正殿殿前小廣場。小廣場緊臨正殿出廈。正殿為5間,供奉泥塑城隍坐像。城隍穿官袍、戴烏紗,正襟危坐,全副儀仗分列左右。正上方懸掛橫匾,上書「惟德是輔」。正殿前出廈為5間,東西兩側各有耳房。
正殿後部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穿廊,分別與正殿後院北端的後殿兩側相連。正殿後門外也有一條與城隍廟建築群中軸線重合的筆直甬道通到後殿正門前。這條甬道略窄於前面的甬道。後殿共5間,正中供奉城隍木雕神像。後殿東側為一處方形廂房,供奉城隍夫人。城隍夫人為蓋著紅綾被子、側身睡臥在炕臺上的神像,民眾尊稱為臥奶奶。後殿在供奉城隍木雕神像以前,也稱寢宮、寢堂或後寢堂。
正殿前部的東西兩側有穿廊與前院兩側、與甬道平行的廂房相連。這兩列廂房時稱東廡、西廡,都是7間,從後殿前部向南一直延伸到正殿前方的過廳後部為止,但這兩列廂房與過廳東西兩側不相連。廂房內塑有城隍的吏、戶、禮、兵、刑、工六曹等屬官,與濰縣衙門正堂前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相同。
可見,城隍廟建築群前部「辦公」、後部「居住」的功能分布,也與濰縣衙門相仿。
不同的是,廊屋內還塑有十殿閻羅、地獄場景及各類酷刑的群像,陰森可怖。每座閻羅殿都有分工,死後孽鬼至此,逐殿過關,逃過一殿逃不過二殿。每殿都有夜叉持叉,小鬼手拿蒺藜錘,趕打受刑者。地獄酷刑有抱銅柱炮烙、臥鐵床火烙、鋸解、拔舌、挖眼、沸湯煮、油鍋炸、劍樹刀山、火海、寒冰、苦海,各類刑罰應有盡有。揭示的意義在於:無論官、民,只要在人間做了壞事,死後到陰間會得到報應。每座閻羅殿都題有對聯,是教化官、民的內容。
明清時期,官民都認同城隍是抵禦外敵入侵、保護城池安全、闢邪御兇的保護神。不僅如此,大家還認同現實世界為陽世,死亡後的未知世界為陰間。而城隍不但是各地陰間的知府、知州、知縣等地方父母官,而且是執掌各地地獄的懲惡揚善、正直無私的神明。從城隍廟建築布局、城隍職能與當時的本地官署、官員基本仿似的設計都說明,城隍廟、城隍的作用相當於影子官署、影子父母官,頗具威懾力。其威懾作用在於警示現實世界的官、民都要心存敬畏之心,為官、做事、為人都要清清白白、老老實實,否則會遭受城隍爺的無情懲罰,上刀山、下油鍋都是可能的。
◎相關連結
十殿閻羅名稱與對聯
一殿閻羅廣秦王。
對聯:
辭別人間初做鬼,悽涼地下始逢君。
二殿閻羅楚江王。
對聯:
要向三曹重對案,豈能一跳兩翻身。
三殿閻羅宋帝王。
對聯:
見我才知三稽首,問君何不一回頭。
四殿閻羅五官王。
對聯:
惡骨磨考礱四轉,陰刑慘刻尚千般。
五殿閻羅閻羅天子。
對聯:
朽骨猶罹千萬苦,罪身初度五重關。
六殿閻羅卞成王。
對聯:
已經鐵杵千回銼,惟望蓮花六度開。
七殿閻羅泰山王。
對聯:
七魄已同齏粉碎,三關猶念轉輪遙。
八殿閻羅都市王。
對聯:
私汝難開三面網,勸君早服八關齋。
九殿閻羅平等王。
對聯:
黃泉已做千年鬼,黑獄空留九轉魂。
十殿閻羅轉輪王。
對聯:
茲來始有投生望,此去還留作畜憂。
明清時期數次籌款修繕
城隍廟戲樓,鄭板橋所題對聯依稀可辨。
城隍廟門前右側的「福綏黎庶」牌坊。
明代濰州所建城隍廟布局狀況已經無考,相關著述中的城隍廟建築群,以及現在能夠見到的部分建築物,都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修繕後的樣子。明清時期,城隍廟經過多次修繕,其中兩次大修之後都留下了碑文。
明成化二年(1466)為記載中的城隍廟第一次重修。當時,城隍廟已破陋不堪,不乏雀巢鼠穴。濰縣縣丞張杰拿出經費倡導修繕,紳商們也自願出錢、出工積極支持。
到了清康熙六年(1667),縉紳於鳳翼等倡修城隍廟。但是不久後在康熙十一年(1672)的地震中,城隍廟再次遭到嚴重破壞。此後,貢生陳震元倡導重修。
乾隆十四年(1749),城隍廟在大雨中受損嚴重。三年後,濰縣知縣鄭板橋主持修繕,縉紳人士州同知陳尚志、田廷琳、譚信、郭耀章,諸生陳翠,監生王爾傑、譚宏鼎力襄助。修繕後的城隍廟東西兩廊比原來增高三尺,殿廈、寢堂、神像、中軍亭臺重新抬高、加固,並新建了一座戲樓(時稱演劇樓)、兩座過街牌坊。這就是濰縣民國中期標註、記載下的城隍廟建築群。
嘉慶年間,濰縣知縣孫世棟又一次重修城隍廟,並在過廳廊柱上留下了一對楹聯。這對楹聯至今在原處保存完好。
其中,明代和清代的兩次大修之後都留下了碑文,分別是時任濰縣教諭丁仕能所撰《濰縣重修城隍廟記》、時任濰縣知縣鄭板橋所撰《新修城隍廟碑記》。兩篇碑文對城隍的來源以及城隍祭祈、城隍廟修繕的意義和作用等,都進行了闡述。鄭板橋還幽默地指出,城隍本是城防實物,既然能夠以人道進行祭祈,讓他享受歌舞的樂趣,有何不可。所以這次大修,增建一座戲樓,也不算是多事吧。
友人對這兩篇碑文進行了點注,筆者在此基礎上剪輯、注音並劃分段落,供讀者參考。
◎相關連結
丁仕能《濰縣重修城隍廟記》(節選)
城以保民禁奸,通節內外;隍即城下天塹也。有功於人,豈雲小補?自古有功於人者法當祀,則夫城隍在祀典之列,實有官君子所當務也。
濰,古青之名郡。《書》曰「濰淄其道」是已!縣治之西百步許,城隍廟在焉。跡神之自,莫可詳考,所可考者,我太祖高皇帝封曰「靈佑侯」,蓋「靈」則隨感而通,「佑」則錫善以福,備見敕命。
廟宇廊廡,前長民者修葺,經久上雨旁風.雀巢鼠穴,傾圮日劇。天順癸未,靈石張公傑由鄉薦登國學,還天官,來丞濰縣,以故事禮謁祠下,顧敝弗支,慨然喟嘆曰:「吾吏茲土,神人具依。苟神祭不供,人事不治,將何以副聖天子責任?治民事神之意耶?」爰自下車,廉以律己,仁以撫下,明以燭微,公以除弊。以故政化大洽,民用休阜,上下怗然無事。
今上成化丙戍,乃謀請寮寀,謂:「城隍與有土者相表裡,捍災御惠,保障一方,所以同輔國家,安養生民也,豈彼淫祠可方?今敝陋若斯,寧忍視於橑礫中而不經營,可乎?」
遂鳩工計料,卓有成算。貯材木,陶磚瓦,烈灰石,如山如阜,綽然有羨。躬自往來。董匠作曰:「非壯麗堅久而無以伸尊嚴神祠之敬,亦豈吾心所安哉?」是以費皆官給,民鹹子採而翕然勸助,如蜂屯蟻。附者又自若也。
若臺若基,增築高廣;如甬如 ,創繕堅完。棟檁梁桷之朽腐者易其舊,門屋廊廡之荒頓者更以新,神各肖像,使裝以形,黝堊斫礱,塗塈丹雘,匪直易簷改塗之而已。
建正祠五楹,突兀雄峙.嵯峨塽皚,尊城隍於其中。後縱為卷屋三楹,橫為寢堂五楹,妥神棲矣。前東為廡七楹,西為廡七楹,分六曹也。前門三楹揭以廟榜,二門三楹列以神馬,又所以通神之往來,以起人之欽仰也。及舊所宜有而未備者,悉皆備之。玄蔭邃深,輪焉奐焉,巋然於濰邑之中,視之往昔,奚翅倍蓰。工始於春之三月,迄於夏之五月。
鄭板橋《新修城隍廟碑記》(節選)
一角四足而毛者為麟,兩翼兩足而文採者為鳳,無足而以齟(jǔ)齬(yǔ)行者為蛇,上下震電、風霆雲雷、有足而無可用者為龍。各一其名,各一其物,不相襲也。故仰而視之,蒼然者天也:俯而臨之,塊然者地也。其中之耳目口鼻手足而能言、衣冠揖讓而能禮者,人也。豈有蒼然之天而又耳目口鼻而人者哉?
自周公以來,稱為上帝,而俗世又呼為玉皇。於是耳目口鼻手足冕旈執玉而人之:而又寫之以金,範之以土,刻之以木,琢之以玉;而又從之以妙齡之官、陪之以武毅之將。天下後世,遂裒裒然從而人之,儼在其上,儼在其左右矣。
至如府州縣邑皆有城,如環無端,齒齒齧(niè)齧者是也;城之外有隍,抱城而流,湯湯汨汨者是也。又何必烏紗袍笏而人之乎?而四海之大,九州之眾,莫不以人祀之;而又予之以禍福之權,授之以死生之柄;而又兩廊森肅,陪以十殿之王;而又有刀花、劍樹、銅舌、鐵狗、黑風、蒸鬲(lì)以懼之。而人亦裒裒然從而懼之矣。非惟人懼之,吾亦懼之。每至殿庭之後.寢宮之前,其窗陰陰,其風吸吸,吾亦毛髮豎慄,狀如有鬼音,乃知古帝王神道設教不虛也。子產曰:「凡此所以為媚也。愚民不媚不信。」然乎!然乎!
濰邑城隍廟在縣治西,頗整翼。十四年大雨,兩廊壞,東廊更甚,見雨傷之。謀葺新於諳紳士,鹹曰:「俞。」爰是重新兩廊,高於舊者三尺,其殿廈、寢室、神像、鼓鍾、筍(sǔn)虡(jù)(古代懸掛鐘磬的架子),以堅以煥。而於大門之外,新立演劇樓居一所,費及千千,不且多事乎哉!豈有神而好戲者乎?是又不然,《曹娥碑》雲:「盱(xū)能扶節安歌,婆娑樂神。」則歌舞迎神,古人已累有之矣。詩云:「琴瑟擊鼓,以迓田祖。」夫田果有祖,田祖果愛琴瑟,誰則聞知?不過因人心之報稱,以致其重疊愛媚於爾大神爾。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娛之哉!況金元院本,演古勸今,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歡喜悲號,其有功於世不少。至於鄙俚之私,情慾之暱,直可置弗復論耳。則演劇之樓,亦不為多事也。
總之,慮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人而神者也,當以人道祀之;天地、日月、風雷、山川、河嶽、社稷、城隍、中霤(liū)、井灶,神而不人者也,不當以人道祀之。然自古聖人亦皆以人道祀之矣。夫繭粟握尺之牛,太羹元酒之味,大路越席之素,瑚璉盙(fǔ)簋(guǐ)之華,天地神祗豈嘗食之飲之驅之御之哉?蓋在天之聲色臭味不可仿佛,姑就人心之慕願,以致其崇極云爾。若是則城隍廟碑記之作,非為一鄉一邑而言,直可探千古禮意矣。
廟會熱鬧非凡好戲連臺
《濰縣誌稿》中對城隍廟以及城隍祭祈的記載。
城隍廟灣2000年的面貌。
濰縣知縣鄭板橋主持修繕城隍廟增建戲樓,活躍了此處文化和經濟活動。每逢廟會,這裡人山人海,戲班輪番上陣。正月裡小廣場也是繁華的年貨市場。另外,屬城隍廟組成部分的一處灣塘,與濰縣城裡傳說中的「九灣不顯」有關。
明清城隍皆為御封 祭祈活動正規隆重
明、清時期,城隍都是御封的,國家要求各地官署按照規制祭祈城隍作為行使地方神權的重要內容,官、民也都認同城隍是各地的影子知府、知州、知縣,而且是執掌各地地獄的懲惡揚善、正直無私的神明,各地的城隍祭祈活動便在顯得正規和隆重的同時,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據相關記載,清代濰縣官方的城隍祭祈活動比較頻繁。
濰縣官署有關方面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拜謁城隍,這是規定的平時活動。
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官方都要在厲壇(也稱邑厲壇)祭奠那些享受不到正常祭祈的孤魂厲鬼。濰縣厲壇建於明代洪武年間,位於濰縣城北門(望海門)外1裡左右處,1936年遷建於白狼河(今白浪河)西岸某處。因孤魂厲鬼都在城隍的轄制之下,故厲壇的祭奠活動都必須請出城隍作為主神享受祭祈。
官方還要分別在每年農曆二月、八月初的戊日到風雲雷雨山川壇,代表朝廷祭祈上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祈時,中間設置風、雲、雷、雨牌位,代表天象,祈風調雨順;左側設山、川牌位,代表地象,祈五穀豐登,右側設城隍牌位,代表本地主事的神明。故在該祭祈活動中,城隍為「陪同」享受祭祈的神明。濰縣風雲雷雨山川壇位於濰縣城南門(安定門)外1裡左右處,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萬曆三十七年(1609)重修。
濰縣城隍還是一位普通民眾平時也可以祭拜的神明。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民眾都能夠去城隍廟祭拜、許願,無非就是祈求幫助闢邪御兇、達成心願,保佑平平安安、吉祥順利。
農曆五月初一為濰縣城隍的誕辰。每年這一天的祭祈活動稱之為城隍「出巡」,場面最為隆重,官、民的參與度也最為廣泛。
小廣場可容納千人 戲樓豐富人們生活
自從城隍廟前建起戲樓,有了小廣場,戲樓的職能便是名副其實的戲劇舞臺,小廣場就是觀眾聚集看戲的地方。演戲,本地方言叫「演劇」,看戲稱「看演劇的」。不知這些方言是否來源於鄭板橋當年的《新修城隍廟碑記》。他在文中將自己主持修建的城隍廟戲樓稱為「演劇樓居」「演劇之樓」。
五月初一為城隍誕辰日,初一至初五為城隍廟廟會。城隍廟及戲樓和小廣場一帶都是熱鬧的去處。民眾為了求雨、祈福、祛病、消災,祭拜城隍並許願後,一般都要再來城隍廟燒香、還願。廟會期間,官商士紳紛紛出資請來戲班。往往是這個戲班剛唱完,那個戲班又接上,好戲連臺,唱個不休。平時的每月初一、十五,民眾在城隍廟祭祈,許了一臺戲的,也按時還願,請來戲班唱戲。地方有名的戲班有「三慶班」「四喜班」「永福班」等,都曾在城隍廟獻藝。
城隍廟前小廣場據說可容納近千人,其作用則不只用於民眾看戲和參與其他文化娛樂活動,正月初一至十五,小廣場也是繁華的年貨市場。這個時間裡,市面上所有的店鋪都按慣例關門休業過大年,而城隍廟前的戲樓小廣場卻熱鬧非凡。賣年貨的、賣兒童玩具的,逛廟會的人山人海。
城隍廟廟會期間,城隍廟街自兩座過街牌坊向外,道旁出現很多攤點,香紙、兒童玩具、糯米人、糖稀人等等應有盡有。歡喜團兒(本地稱「歡氣裡團兒」,一種傳統膨化食品)掛得像一棵棵彩樹,糖葫蘆(本地稱「粒糕」)插在草把上叫賣。特別是賣茶湯的那把大錫壺,銀白雪亮,格外顯眼。茶湯是炒米麵加糖用開水衝熟,狀如稀粥,又香又甜。加上香客、遊人熙熙攘攘,孩子們要這要那,顯得格外熱鬧。
濰縣上世紀初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文人、民間醫生裴星川在一首《竹枝詞》中這樣描繪城隍廟及戲樓和小廣場一帶的市井景象:
衣裳鞋帽通身新,互拜親朋與四鄰。香紙媚神求福佑,城隍廟裡聚人群。兒童得意舞婆娑,廟外浮攤玩具多。木製刀槍泥老虎,小型皮鼓小銅鑼。城隍廟外大戲樓,板橋題字最風流。酬紳還願煩優孟,正月接連演不休。
濰縣城裡「九灣不顯」 城隍廟灣為其中之一
在城隍廟建築群的正西方,有一處灣塘,本地人稱城隍廟灣,整個灣塘都在城隍廟圍牆內,為城隍廟的組成部分。城隍廟灣南起正殿前院西廂房南沿稍偏北以西不遠處,北到後寢堂西穿廊中部以西不遠處,形狀不規則。筆者根據相關記載和標註仔細推算得到的結果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城隍廟灣,南北主體長約41米,西南部約36米;東西主體寬約26米,東南部不足18米。
傳說城隍廟灣為濰縣城裡「九灣不顯」的灣塘之一。顧名思義,「九灣不顯」指濰縣城裡因其藏匿在僻巷、官方機構、民居之中,不容易被人發現的9處灣塘。其餘8處灣塘分別位於張爾忠故居內(今城隍廟小區南區北部)、北馬道杜家過道內(今十笏園小區北部,清代光緒末年的標註為油坊灣)、察院前街路南巷內(今泛海大酒店一帶)、新街子路北巷內(今曹家巷小區西南部)、塘子過道內(今和平廣場一帶)、郭宅街養濟院內(今郭宅街中部)、東門大街東嶽廟內(今十笏園文化街區東南部)。據說「九灣」還包括射步亭灣(今松園子小區東南部)、胡家牌坊路南巷內的灣塘(今十笏園文化街區魁星樓一帶)。筆者在童年時期見到的倉巷子北段的兩處灣塘(今城隍廟小區北區東南部)也具有不容易發現的特點,儘管未曾聽過這兩處灣塘也屬於「九灣」的說法。
綜上所述,傳說的「九灣」也可能不是實數,而是指濰縣城裡不易被人發現的灣塘十分眾多的意思。至於「九灣」的功能和作用,有人在相關著述中說,濰縣城裡一帶以前無排水管網。「九灣」與城裡其他灣塘一樣,都起到雨季匯集附近的降水、緩衝內澇的作用。有老人回憶,只要不是酷旱之年,眾多灣塘一般不會幹涸。附近民眾就近取水救火也是很方便的。可見,眾多灣塘還是天然的消防設施。
積澱久遠富含人文底蘊
《濰縣誌稿》中對充任城隍廟廟祝王氏一族的記載。
《濰縣誌稿》中對城隍廟街徐氏一族的記載。
城隍廟街除了「街以廟得名」,在記載中也是積澱數百年、富含人文底蘊的地域。明末名宦張爾忠、清代進士陳應聘、學者王延年父子的宅第,都坐落在城隍廟區域。
明初被選充任廟祝 王氏一族傳承久遠
濰縣上世紀三十年代有記載說:有王氏一族的始祖,明代洪武中期由南京選派,充任濰縣城隍廟廟祝,即廟裡管香火的人。直到幾百年後,濰縣公安總局進駐城隍廟,廟祝仍為該族王氏成員。
據說,明初太祖皇帝大封城隍的同時,還為各地城隍廟配備了專職廟正(廟祝),這一職務負責各地城隍廟的日常祭祀和管理,在同一家族中世代傳承。
毋庸置疑,上世紀三十年代標註的濰縣城隍廟廟戶也都屬該族王氏。該族王氏經過世代繁衍,成為濰縣城裡人數眾多的家族之一。直至解放前,城隍廟街老住戶中,該族王氏仍佔有不小的比例。特別是城隍廟附近的住戶,幾乎都是姓王的。
該族王氏是目前筆者見到的城隍廟街一帶定居和延續時間最長的族群之一。但除了作廟正(廟祝)、廟戶,筆者未見該族王氏的其他事跡。
城隍廟戲樓以南 曾是張爾忠家後花園
張爾忠,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歷任臨漳知縣、山西道御史、陝西巡按、僉都御史並陝西巡撫等官職,為明末濰縣籍名宦。
當時,正值清兵進犯和各地農民反朝廷武裝風起雲湧的亂世。在臨漳,張爾忠招募兵勇,整修城防,每天自早至晚帶兵訓練,與士兵同甘苦。來犯清兵見守衛嚴密而不敢攻城;在山西,他受命疏通河道,兼任防守和疏浚漕運的重任。他一邊練兵布防,一邊組織人力加緊施工。河道很快疏通,漕糧安然抵京;在陝西,他彈劾布政使和按察使,懲治鹹陽、長安兩地的貪腐知縣。他還領受皇命,會同陝西總督孫傳廷誘殺敗兵之將、縱兵殃民的總兵賀人龍,並施計短期內平定賀人龍殘部兵亂。他算得上是明末的一位能臣,每任一職,都有相當的業績,故深得崇禎皇帝賞識。他為官十年,就由一個知縣升遷到了封疆大吏。
崇禎十五年(1642),張爾忠辭官回濰,為官11年。當年年底,清軍圍攻濰縣城。他與郭尚友、胡振奇等離職返鄉官員,協同知縣周亮工與軍民誓死守城。他分工扼守北城牆,冒著箭雨在城頂來回督戰。某日,城牆被攻破一個缺口。他率軍擊退清兵後搶修城牆時,兒子不幸掉到了城外牆下。有人要開城門營救。他厲聲喝止說,為保衛城池落城下者不止一人。因為是我的兒子,就該冒險開城門搶救嗎?他的言行鼓舞了守城軍民的鬥志。全城軍民奮力抗擊,終於迫使清軍無功而退。
筆者未曾聽說過濰縣城隍有人物原型。明末濰縣人張爾忠,無論是他為官11年、樁樁件件的文治武功,還是他在濰縣城保衛戰中的貢獻和犧牲,都近乎完美地詮釋了保境安民的本意。因而他是有資格做濰縣城隍人物原型的。
張爾忠當年在濰縣宅第的大門原來位於大十字口西(今東風西街)路北。清代,張宅轉手賣給本地士紳陳應聘。陳應聘,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歷任四川新都、嶽池知縣、廣東新會知縣、署韶州知府兼南韶連道員。任內也有不少施行善政、勤慎安民、守城保境方面的事跡。離任後,新會縣民眾曾設立生祠敬奉他。
張宅轉手變為陳宅後,陳家將大門改置在了城隍廟巷戲樓以西路南處,在門前豎起兩支旗杆,並安放上馬石。原張爾忠宅第後花園的荷花池位於城隍廟戲樓以南,面積約400平方米,池中有泉。陳家在池邊立了一塊石碑,上刻「瑞應泉」三字。後來泉水枯竭,荷花池廢。
清代學者王延年家 坐落在城隍廟以西
城隍廟街的路北、城隍廟以西,坐落著清代本地縉紳、學者王延年、王之翰父子的宅第。
王延年,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曾任山西長子知縣,以母病離職還鄉,開設私塾館教授鄉裡子弟。他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46人考中舉人,8人考中進士。僅道光二十四年(1844),就有他的兒子王之翰與學生宋玉珂同時考中進士。
王之翰,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歷任授翰林院編修、河南鄉試副考官、順天鄉試同考官、廣東鄉試正考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文淵閣直閣事等官職。他在濰縣喪親守孝期間,曾為後來科舉考試中了狀元的濰縣人曹鴻勳授課。他離職返鄉時,家境清貧。他先後在順德府(府治今河北邢臺)龍崗書院、廣平府(府治今河北永年)清暉書院擔任主講,他病故時任濟南濼源書院山長。他的學生追贈他「文敏先生」的稱號。他工詩詞,精書法,創作的《九九消寒歌》在本地曾廣泛流傳,家喻戶曉。
王延年、王之翰父子宅第的建築規模包括五排房屋、四個院落,從南向北依次是廳房、正房、偏房、下人房和磨房及牲口棚。廳房三間,最大最氣派,是接待客人和朋友的地方。前三排房子之間是相通的,可以通過廳房的後門到正房,再由正房的後門到偏房。正房地下深處建有一個能容納多人的地窖(本地稱地窨子),窖內有房間、燈臺、通氣孔、廁所等設施,平時可以儲糧存物外,遇到戰亂可以入窖躲避。下人房和磨房及牲口棚則單獨成院。
直到2013年,廳房和正房原址尚存。其中正房及地窖保存最為完好。而偏房、下人房和磨房及牲口棚都已不復存在。
濰縣徐氏共有十四族 徐氏先祠緊鄰倉巷子
在城隍廟街倉巷(倉巷子)口以東路北有一處傳統院落,本地人稱之為徐氏家廟。
據說1912至1949年間,該處徐氏家廟的正式名稱為徐氏先祠,大門三間為一正門兩掛耳房,大門正中高懸匾牌,書有金光閃閃四個大字「徐氏先祠」。平時大門不開啟,走西耳房便門。大門北為窄長小院。進小院東北角門是祠堂正院,左右栽有兩棵矗立挺拔的三學士老柏樹。正面三間祠堂寬敞高大,拔臺明柱出廈,屋頂覆蓋琉璃瓦、哈巴狗、綱插獸。室內主設施是供奉始祖牌位的牆閣樓,閣樓前面是供奉用的香案,香案底下有執行家法用的一頭圓、一頭扁的堂棍。
按照濰縣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相關記載,濰縣徐氏共有14族。其中一族的始祖徐士賢,明代洪武十年(1377)由武定州桑落樹遷至濰縣城內縣門口以西。但除此外,未見該族的其他記載。從位置上看,該處徐氏先祠當時應該是該族的族產。
部分建築尚存修舊如舊
城隍廟大殿及前出廈頂端整修一新。
整修一新的城隍廟過廳全貌。
我國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後,民主、科學思想日益傳播開來。濰縣也與各地一樣,城隍祭祈活動逐步終止。城隍廟歷經紛繁變遷,至今部分主體建築物原址尚存,並正在修舊如舊中。
官方城隍祭祈終止 公安總局進駐辦公
濰縣最後的城隍「出巡」發生於1923年,標誌著官方的城隍祭祈活動從此終止。廟前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五的城隍廟廟會則延續了幾年。記載顯示上世紀三十年代濰縣境內的會、集裡面就已經沒有城隍廟會了。
1929年,濰縣公安總局進駐城隍廟,在此辦公。當時的公安總局擁有175名警務人員和職員,下轄東關(今屬奎文區東關街道轄區)、坊子(今屬坊子區坊城街道轄區)兩個分局。
濰縣公安總局的前身是成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巡警局,山東巡撫楊士驤認為濰縣是鐵路要站而設立。1912年,改巡警局為警區。1914年,警區改為警察所,縣知事兼所長。1917年,改警察所為警察署。同年成立警備隊(一度稱武裝警察),縣知事兼領隊官。此後濰縣警務機構的名稱在「警察所」與「警察署」之間數次來回變動。1928年警察所合併於警備隊。同年設立公安局,以警備隊隊長兼代局長。以上警務、公安機構辦公地點不詳,但根據清末巡警局設立原因分析,筆者認為應該在濰縣火車站(今濰坊火車站)一帶。1929年,警備隊維持地方有功,改為山東暫編第七旅,開赴濟南。同年設立公安總局,辦公地點就設在了城隍廟。
按照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標註,濰縣公安總局駐城隍廟期間的機構分布大致是:
正殿的前出廈,中間為局長室,勤務室和巡察室分別在前出廈的東西耳房。正殿原來的城隍泥塑神像去向不明。
正殿前院東廂房從南到北依次為講堂、醫官室、馬警室、戒菸(鴉片煙)所;西廂房從南到北依次為巡官室、衛生隊、警棚室。兩列廂房原來的城隍吏、戶、禮、兵、刑、工六曹等屬官,十殿閻羅、地獄場景及各類酷刑的群像也不知去向。
另外,過廳前院西廂房也有一處勤務室。後殿東面、東穿廊以北,即整個建築群最東北端、原來供奉城隍夫人的廂房為拘留所。去拘留所需要七彎八繞,線路十分複雜,以方便看管。城隍夫人臥像也不見了。
1938年1月,日寇侵佔濰縣前夕,公安總局離開城隍廟,隨同縣政府撤出濰縣城。同年6月,日偽濰縣警務局設立,地址也在城隍廟內。1940年3月,日偽警務局改為日偽濰縣警察所。日偽時期,城隍廟內所有的泥塑像毀壞殆盡,只保存了後殿的城隍木雕像。
日寇投降後,1945年10月設立濰縣警察局,地址仍在城隍廟內,延續至1948年4月濰縣解放。
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陸續撥款修繕房屋
濰縣城解放後,濰坊特別市公安局曾在城隍廟辦過兩期警校,訓練新入伍的民警。城隍廟在1949年為濰坊特別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稱縣城分局似更符合慣例。待考。)所在地。1950年分局改為濰坊市公安局第一派出所。以後,城隍廟房產移交給市政府,曾作為濰坊市市直機關學校的校址。幾經輾轉,城隍廟正殿以南的區域以後成了濰坊三中教師宿舍,部分房屋賣給了居民。
1966年,濰坊市博物館遷入城隍廟。正殿、後殿及兩者之間的部分房屋為博物館所在地。濰坊市博物館成立於1962年,辦公地點與濰坊市手工業管理局同院,原址位於今東風西街曹家巷口以西路南一帶。1964年遷至俗稱「黃樓」的建築內,原址位於今勝利西街向陽路口以西路北一帶。1978年博物館由城隍廟遷往十笏園,這裡成了博物館的西倉庫。1980年城隍廟建築群確定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濰坊市撥款修繕正殿、後殿及部分房屋。1992年城隍廟建築群確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拆除濰城區北門大街以東、向陽路以西、金巷子以南、城隍廟街以北的民居和建築。按照相關規劃,拆除後,該區域內將修復重建城隍廟、新建城隍廟「金銀倉」文化老街等。
有關部門在2014年編制了《城隍廟保護方案》。2017年啟動城隍廟建築群一期修繕工程,2018年5月30日完成。共投資360萬元,集中對城隍廟建築主體進行了修繕。如對殘缺的牆體進行替補,對斑駁的柱子進行修復,屋頂瓦片更換了70%,屋內房梁更換了60%到70%。之前因為火災和腐爛而損壞的木質材料,這次一併得到了修繕。這次修繕採用古法施工,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程度還原了城隍廟以往的面貌。城隍廟二期修繕保護正在審批中。計劃主要針對城隍廟的庭院,如對庭院內的整體設計進行恢復,假山、碎石、石碑、匾額、對聯等力求恢復原貌。修繕工作完成後,將城隍、城隍夫人塑像陳列其中,並將原有的各類陳列補充完整。
◎相關連結
數次遊歷城隍廟 30多年見證變遷
1979年左右,筆者和幾個同學相約去城隍廟觀看挖出不久的大鐵佛。那時的城隍廟在感觀上已與附近的民居融為一體。沿著一條小過道拐來拐去,最後看到一尊大鐵佛安放在一棟兩層紅磚居民樓後面的小空場上。這是筆者第一次去城隍廟。
後來筆者得知,那年看到的大鐵佛原為本地鐵佛寺裡的佛像。鐵佛寺又稱石佛寺,俗稱南寺。大致在1980年以後不久,筆者再次看到大鐵佛時,佛像已經安放在濰坊市博物館即今十笏園博物館西北部一處院落的南牆下。目前,大鐵佛保存在今濰坊市博物館內。城隍廟大鐵佛背後的那棟紅磚居民樓,系1977年濰坊市房管部門在城隍廟內過廳與正殿之間加塞增建的職工宿舍。
2000年8月,筆者與另外兩位地方歷史文化同好去城隍廟探訪時的狀況為:正殿、後殿及兩者之間的部分建築雖顯得有些破敗,但基本為原來的樣子,且好像仍由博物館管理。隔窗相望,正殿像是堆放雜物的倉庫。一位工作人員好像舉家住在那五間後殿裡以便於保護。過廳仍為原址原樣,已經圈起院落,成了居民戶。城隍廟的其他建築物則早已拆除無存。上世紀三十年代標註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城隍廟灣,經過60多年增建住房、人進灣退式的不斷蠶食,成為一處已經乾涸的積水坑,面積約有50平方米。
筆者最近一次去城隍廟是在2018年端午節小長假期間。城隍廟原址處為一處建設工地,但空無一人。筆者有幸就近看到了修舊如舊後的過廳。青瓦、頂飾物、青磚牆、紅門窗歷歷在目,清代嘉慶年間濰縣知縣孫世棟題寫並刻在廊柱上的楹聯字跡清晰。十幾年前過廳前的居民院落以及正殿前、過廳後加塞增建的職工宿舍都已經拆除並予以清理。筆者還遠遠看到正殿和正殿前出廈的頂端也已經完成修復,但因無法近前,看不到更多細節。觀察工地周邊情勢,原址復建包括戲樓、小廣場、牌坊、大門以及正殿前其他建築物、全部恢復城隍廟建築群都是有條件實現的。
歷經滄桑老街面目已非
2013年以前,城隍廟街東端徐氏先祠原址一帶,小吃店鋪林立。
2013年以前城隍廟街上的肉火燒鋪。
城隍廟街歷經滄桑後幾經變遷,至2013年這裡的古舊民居和建築基本拆除。因「城隍廟」而聞名的火燒至今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與人們的生活分隔不開了。
老街面貌幾經變遷 城隍廟街變化巨大
1970年,筆者家遷至紅旗街西段附近地帶時,此處的基本地理面貌,與清末和上世紀三十年代對城隍廟街的標註和記載,大致是吻合的。明顯不同處在於,具有我國漫長的傳統時代特有的、儀式感的建築,比如記載中的城隍廟廟前小廣場、戲樓、牌坊、中軍亭、廟門,以及陳應聘宅第門前的旗杆、上馬石等等,當時都已拆除無蹤。紅旗街西段與附近其他古舊街巷的面貌並沒有什麼區別,絲毫看不出其曾為城隍廟所在地。
1988年,拆除濰城區北門大街以東、向陽路以西、城隍廟街以南、東風大街(今東風西街)以北範圍內的古舊街巷、建築和民居。該拆遷範圍內改造完成後形成的居民小區,也因廟而得名為城隍廟小區南區。當時,傳統文化元素已經重新得到一定的重視和提倡。筆者曾見到城隍廟小區南區北沿的原城隍廟廟門對面一帶,一棟居民樓北、儲藏間的一列北牆專門裝飾為流行款式的仿古牆模樣,以彰顯城隍廟在這一帶的存在感。
2013年,拆除濰城區北門大街以東、向陽路以西、金巷子以南、城隍廟街以北的民居和建築。
不久後,除了城隍廟原有的部分建築物,城隍廟街以北的其他古舊民居和建築物全部拆除。現在,該區域內的建設活動仍在進行中。兩年前筆者去城隍廟街一帶時,發現城隍廟街原址已與該地域附近的建設工地融為一體,但還可依稀辨認出其主路面及走向,書有「城隍廟街」字樣的立柱式地名標誌,仍可在城隍廟街東口看到。
目前,城隍廟一帶其他因廟而得名的地域和機構有城隍廟小區南區、城隍廟小區北區和城隍廟社區。
城隍廟火燒鋪林立 漸成招牌名氣遠揚
筆者家遷至濰坊城裡時,周圍沒有什麼商業店鋪,就連買個醬油、食鹽什麼的也要到七八百米外的蔬菜公司西門裡(今東風西街)門市部去。
大致在1972年還是1973年的樣子,在紅旗街西段倉巷子口以西路北不遠處新開張一家火燒鋪,早上制銷肉火燒,中午制銷瓤子火燒,門前懸掛著一塊豎長方形的白色小牌子,上書「紅旗西街居委會火燒代營店」字樣。這是筆者第一次知道肉火燒、瓤子火燒這兩種食品。肉火燒、瓤子火燒都用一種特製的、以煤炭為燃料的泥烤爐烤熟。當時,買一個肉火燒要花費八分錢、一兩糧票,一個瓤子火燒則是六分錢、二兩糧票。
差不多在相同的時間裡,筆者家附近的幾條街道上陸續開業了七八家商業店鋪,距離筆者家幾百米,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購買活動頓覺方便了不少。筆者能回憶起名字來的有「紅光街(今東大街)居委會國營食堂代營店、肉食品代銷店」,「勝利路(今北門大街)居委會百貨、油鹽醬菜、水產代銷店」等。
1980年以後,隨著個體私營商業網點的興起和發展,濰坊城一帶的居委會代營店、代銷店在市面上逐漸消失。
城隍廟街兩旁陸續開了不少個體私營火燒鋪,鼎盛時共有十幾家,有的專營肉火燒和菜火燒,有的專營瓤子火燒;有的制銷普通火燒,有的制銷酥皮火燒;有的用傳統泥烤爐,有的用電烤爐。多家火燒鋪以「城隍廟」的招牌招徠食客。
城隍廟街逐漸成為濰坊城一帶火燒鋪相對集中的地域,也擁有了響亮的名聲。本地人在這裡一般不太區分什麼品種的火燒,只是按照自己的口感喜好來選擇。而許多外地人來濰,會專程前往城隍廟街,慕名品嘗肉火燒。這種狀況一直持續至2013年城隍廟街全部拆遷時。
◎相關連結
濰坊的三代店
1956年,濰坊市基本完成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商業全行業轉為公私合營和合作經營,成立了10個公私合營總店。1958年合作商業轉為國營。從此,國營商業總攬商品流通領域,並對集體商業採取人員不增加等限制措施。「文革」初期,個體小商小販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予以取締。濰坊市面上直接服務於民眾生活的小規模商業網點幾乎絕跡。
1972年,濰坊市商業部門發動街道居委會及有條件的工廠企業興辦代購、代銷、代營店,稱為三代店。專為國營商業代銷部分日用生活品,代購廢舊物資,代營飲食服務。到了1975年,三代店發展到400個,從業人員1120名。其中各公社街道居委會興辦215個,廠礦企業興辦185個。行業包括百貨代銷店162個,蔬菜代銷店17個,肉食品代銷店20個,水產品代銷店10個,土產雜品代銷店12個,廢品代購店47個,飯食代營店71個,麵食加工點48個,茶水爐帶燴乾糧店9個,理髮店5個。郊區農村生產大隊興辦代購代銷店34個。直接服務於民眾生活的商業網點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1976年,濰坊市三代店代銷總金額550萬元,佔國營同類商品營業總額的21%;代購總額14.5萬元,佔國營同類收購額的16%;代營總金額134萬元,佔國營飲食業營業額的25%。
1975年12月,國家商業部在濰坊召開了全國城市代購、代銷、代營店經驗交流會。28個省、市、自治區和部分大、中城市代表參加。濰坊市代表做了典型發言。會議對濰坊市發展三代店的經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本期資料來源:清光緒《濰縣鄉土志》、《濰縣誌稿》、《濰坊市街道、居民點、橋梁名稱表》、《濰城文史資料》、《濰城區地名志》、《濰城區志》、《滄桑拾遺》、《濰坊文物博覽》、《濰坊文化志》、《辭海》,寒亭區文管所崔永勝對相關部分的梳理有幫助。
本期圖片均為王瑞甫提供
撰稿:王瑞甫
編輯 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