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集章《威斯敏斯特信條釋義》第三十章:論教會的勸懲

2021-02-15 大衛國

執行教會勸懲或許是教會長老們所實行的職務中最叫人心痛的。對忠誠的長老來說,雪上加霜的是,大多的現代教會根本沒有執行教會勸懲。所以,那些執行教會勸懲的教會被稱為是獨裁的教會,甚至被認為是旁門邪道;那些受到教會勸懲的教友也輕率的離開所屬的教會,加入其他樂意接納他們的教會。這可悲的局勢也就強調,正如《比利時信條》第29段中所提到的那樣,教會勸懲是真教會的三大標記之一。這也是我們的信條所提示的(《威斯敏斯特信條》25.3),也是大多數保守派改革宗教會所公認的。換句話說,不執行教會勸懲的教會是假教會,或是背教的教會。這是因為基督的身體彰顯於地方教會,因此,不忠實地執行教會勸懲的教會,是在摧毀基督的見證,並且使這些醜行歸於祂的名,從而褻瀆祂的聖名。

一、教會的王和頭主耶穌將教會管理權交於教會職員之手;但他們與民事長官不同(賽9:6-7;提前5:17;帖前5:12;徒20:17,28;來13:7,17,24;林前12:28;太28:18-20;詩2:6-9;約18:36)。

釋義

新約聖經表示兩個權威性的公共機構:國民政府以及教會政府。我們已在第23章中看見了國家政權的設立。在這一段中,我們看見教會的王和頭(賽9:6-7)--基督,將教會管理權交於教會職員之手,但他們與民事長官不同(與伊拉斯特主義的國家全能論不同)。聖經稱這些教會職員為「長老」:「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提前5:17;比較帖前5:12;徒20:17,28等等)。

教會的管理體制必須與聖經中所教導的吻合,因為主吩咐門徒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28:20)。

當今,基本上有四種教會管理體制:

1、教皇制:這種體制指教皇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是基督的副攝政,整個教會的有形的元首。在教皇以下是主教,主教的權威來自教皇。

2、主教制:這種體制沒有教皇,但依然在教牧中區分等級。管理的權柄賦予主教、大主教,等等。

3、公理制:這種體制堅持每個地方教會都是一個完整的教會,教會本身有著絕對獨立的管轄權,管理權在會眾。

4、長老制:這種體制主張每一位福音的牧者,無論在職分上,還是權威上,都屬同一等級。長老會也教導說,地方教會是由所有的教導與監督長老所組成的堂會來管轄。然而,這間教會與堂會只是範圍更大的信徒中的一部分;教會眾長老代表可能成為區會的一部分,此區會在所管轄的教區內有監督權。然後,區會的成員成為總會的一部分,總會在所管轄的區會內有監督權。因此,長老制教會之教會法庭有級別之分,而高等法庭可以審評、肯定或否定初級法庭的決定。

雖然信條並沒有明確的指明它所贊同的治理系統,然而,會議支持長老制是再明白不過的了。這可以從下一章中所見,也可以從信條的附件「長老制教會行政方式與牧師的按立」中見到。

二、天國的鑰匙交給了這些職員,因此他們有權不免去或赦免人的罪,按照情形的需要,用聖道和勸懲向不悔改的人關閉天國,又藉著宣講福音和撤除勸懲,向悔改的人開放天國(太16:19;18:17-18;約20:21-23;林後2:6-8)。

釋義

主在一個場合對彼得說: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9)。

主在此處所指的是教會勸懲的權力,這可以清楚地從另一處經文中看見,經文雖是在教導如何處置一位犯錯卻不悔改的弟兄,但卻表達了同樣的概念:

「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8:17-18)。

主復活後又重申了這項權利:

「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約20:23)。

從後兩處經文中,我們可以明白看見權威不只是賦予了彼得一個人,也賦予了其他使徒,以及教會中的永久性職員--就是代表會眾的長老。

可是,「捆綁」和「釋放」(人)或如信條所言「不免」與「赦免」罪,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要注意,「天國」或「上帝的國」在聖經中有三種含義,它們就是:

1、基督作為中保的權威,或是它的施行,以及屬於它的權柄與榮耀,就好像當我們將「國度、權柄、榮耀」歸於祂(太6:13),或是肯定「祂的國也沒有窮盡」(路1:33)。

2、這個行政的各種內在與外在祝福與惠益,就如當我們說:「上帝的國…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

3、這個國度的全體子民,就如當我們「進天國」,以及所謂的「天國的鑰匙」--就是蒙這個團體接納或排除。短語「上帝的國」或「天國」在這較後的意義上與「教會」同義(參考亞歷山大·賀智,《聖經主題大綱》,第27章)。

《馬太福音》16章19節與信條所指的「天國」是指第三項意義,況且短語「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暗示那捆綁與釋放或接納與開除會員資格的權柄在於有形教會,就是上帝在這地上的國。

因此,「不免去或赦免人的罪」的權柄是宣告性的,而非絕對性的,這是在明白不過了。這與唯獨上帝才能絕對性地赦免人的罪的事實是一致的(路5:21)。因此,我們的信條教訓我們,教會的職員有權「按照情形的需要,用聖道和勸懲向不悔改的人關閉天國,又藉著宣講福音和撤除勸懲,向悔改的人開放天國。」

換句話說,教會職員(就是長老們)有責任確保教會的紀律與純正。當教會小心執行勸懲時,上帝在地上的國就不會有明目張胆的未重生、未稱義者。這也就解釋為什麼按照常例,在基督的有形教會之外,別無拯救(《威斯敏斯特信條》25.2)。然而,既然有形教會的成員尚未在義或罪中固定,那麼那些受到勸懲的人是有可能悔改的。的確,我們執行勸懲時應當是朝著使人悔改的目標施行。當受到教會勸懲的人悔改時,教會的職員有權利與義務解除勸懲,接納犯錯的弟兄,使他重新歸入團契(比較林後2:6-8)。

三、若教會任憑罪惡昭彰和剛愎自負的罪人,褻瀆上帝的聖約和印記,就會有上帝的震怒公平地臨到。為了矯正並得著那犯罪的弟兄,防止他人犯同樣的過犯,並除去那能夠感染全團的酵,維持基督的尊榮與福音的純正,避免上帝的震怒,教會的勸懲乃是必須的(林前5;提前5:20;太7:6;提前1:20;林前11:27-34同猶23)。

釋義

這一段強調了教會勸懲的目的與重要性,就是:

1、「為了矯正並得著那犯罪的弟兄」:「其中有許米乃和亞力山大;我已經把他們交給撒但,使他們受責罰就不再謗瀆了」(提前1:20);「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5:5)。

2、「防止他人犯同樣的過犯」:「犯罪的人,當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叫其餘的人也可以懼怕」(提前5:20)。

3、「除去那能夠感染全團的酵」:「你們既是無酵的面,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林前5:7)。

4、「維持基督的尊榮與福音的純正」:當教會容忍罪時,它就褻瀆上帝,並對基督的大大不敬。因此,保羅譴責猶太人(舊約下的教會成員)惡劣的見證;「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因你們受了褻瀆,正如經上所記的」(羅2:24)。因此,許米乃和亞力山大被「交給撒但,使他們受責罰就不再謗瀆了」(提前1:20)。

5、避免「上帝的震怒公平地臨到」:這裡是指聖禮的使用,「若教會任憑罪惡昭彰和剛愎自負的罪人,褻瀆上帝的聖約和印記。」使徒保羅尤其講述主的震怒如何臨到容忍罪惡的教會: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林前11:29-32)。

四、為了更完美地達成以上目的,教會的職員應當按照犯罪的性質和犯罪者的罪狀予以訓誡,或暫停聖餐,或逐出教會(帖前5:12;帖後3:6,14-15;林前5:4-5,13;太18:17;多3:10)。

釋義

當主教訓關於教會勸懲時,祂先從過犯的開始,經過四個步驟,直到逐出教會。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

1、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2、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3、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

4、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

請注意,一件私人爭執,或私下察覺的罪行,直到第三步驟才成為教會事務,由教會來處理。

我們的信條從第三個步驟開始,並建議三種對策,「按照犯罪的性質和犯罪者的罪狀」對犯錯的弟兄適當的勸懲:

1、訓誡--「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記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覺羞愧。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帖後3:6,14-15)。

2、一個時期暫停聖餐。這也稱為「小除教」,或是「第二次的警戒」(多3:10)。如果受勸懲的人在暫停聖餐一段時期後,確有真誠悔改的表現,那麼教會可以恢復他會員資格得享的一切特權。

3、逐出教會--這也稱為大除教,並包括宣布犯罪者為非信徒(「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並將他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5:5)。這並不是如天主教那般錯誤的教導--真的將靈魂交給撒旦,而是撤銷他的會員資格,將他逐出教會,進入撒旦的國度,也就是這個世界。

上文回顧:林集章《威斯敏斯特信條釋義》第二十九章:論聖餐

相關焦點

  • 威斯敏斯德信條:第三十章 論教會的勸懲
    第三十章  論教會的勸懲                         執行教會勸懲或許是教會長老們所實行的職務中最叫人心痛的。威斯敏斯德信條第二章:論上帝和三位一體3.威斯敏斯德信條第三章:論上帝永遠的旨意4.威斯敏斯德信條第四章:論上帝創造之工5.
  • 《威斯敏斯德信條》——第三十一章:論教會的總會和會議
    一.總會和議會在上一章評註中,我們提到信條並沒有清楚地列明合乎聖經的教會管理制度。然而,威斯敏斯德會議卻制定了一份名為《長老制教會治理規範》的文件。首先,在《使徒行傳》20章31節中敘述了保羅持續三年在以弗所傳道;在《使徒行傳》19章18節、19節、20節中提到聖道的特別作用;以及同一章的第10與17節中講述了猶太人和希利尼人的區分;並在《歌林多前書》16章8至9節中記載了保羅留在以弗所直到五旬節的原因;第19節提到了在亞居拉和百基拉家裡的教會;在《使徒行傳》18章19節,24節,26節中也提到了以弗所的教會。
  • 威斯敏斯特教堂打開北門 開始接待嘉賓進場
    威斯敏斯特教堂打開北門 開始接待嘉賓進場
  • 英國人榮譽的寶塔尖,牛頓、達爾文的長眠地——威斯敏斯特教堂
    被英國人稱為「榮譽的寶塔尖」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坐落於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教堂始建於公元960年,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1540年後,由本篤會隱修院改為聖公會教堂。威斯敏斯特的本意為西部大教堂,教堂因地處倫敦城西部而得名。
  • 別樣視角看「威斯敏斯特教堂 @倫敦」西敏寺 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minster Abbey【地點】 20 Dean’s Yard, London, SW1P 3PA【交通】地鐵(UNDERGROUND【開放時間】9:00-16:45【票價】18鎊,建議提前網上預約【遊玩時長】隨便看看2小時,仔細觀摩3. 5小時【背景小知識】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別名為西敏寺,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區議會廣場
  •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名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英國國教禮拜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名西敏寺,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是英國國教禮拜堂,也是歷代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之地,威廉王子的婚禮就在此舉行的。它還是英國國葬陵墓,除王室成員外,很多名人包括牛頓、邱吉爾等也都安葬於此。這座雄偉的教堂是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富麗堂皇而又莊嚴靜謐。
  • 倫敦威斯敏斯特市政廳邀羅馬尼亞警察協管移民
    【環球時報記者 賈葉】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5日報導,倫敦威斯敏斯特市政廳要求羅馬尼亞當局派警察來倫敦治理羅馬尼亞移民。當地居民稱,這些羅馬尼亞移民把附近街道變成「露天陰溝」,居民不得不用漂白劑來清除羅馬尼亞移民留下的汙漬。
  • 祁伯爾|《歷史的軌跡》朗讀版 第31章
    同時,也將提到西歐各國在建立教會時期的各種情況和各次運動。 第三十一章英國教會仍然動蕩1.6.威斯敏斯特會議(The  Westminster Assemb1y)在戰爭進行中,國會決定改革教會,於公元1643年廢除主教制,並在威斯敏斯特召開會議,以制訂信條及教會行政制度。大會有一百二十一位教牧代表及三十位信徒代表參加,其中除公理派與聖公宗外,大部份是長老派清教徒。
  • 【歸正之窗】教會歷史的軌跡改教時期的教會31~37章
    威斯敏斯特會議成為英國教會史中一次劃時代的會議。會中制訂了「崇拜指南」(Directory  of Worship)以取代過去的「公禱書]。這本「崇拜指南]至今仍被長老派及公理派教會所採用。會中也訂立了有名的「威斯敏斯特信條」(Wotminster Confession),這是改教運動時期,復原教主義最後一份偉大的信經。
  • 【歸正之窗】歷史的軌跡基督教會2000年史31~40章
    ——改教運動以後,基督教便沿著四條路線,發展出不同的派別:有的接受天特會議所訂的信條;有的接受復原派的信仰;有的或多或少偏離前兩種信仰;有的完全放棄相信聖經是神的話。——在這一部中,我們將看到公理派、浸禮派、循道派及莫拉維弟兄會的興起。我們會提到歷史的復原教主義及後來興起的錯誤神學——現代主義。同時,也將提到西歐各國在建立教會時期的各種情況和各次運動。
  • 英國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將在三年內為政府福利住房投入30億英鎊
    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旗下的英國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承諾在未來三年裡投資30億英鎊以建設政府福利住房,以支持2萬套政府住房的開發。對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來說,承諾支持政府福利住房的承建是頭一次。約80%的客戶將在英國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的名下進行交易。銀行今天將宣布任命布倫特福德的斯特恩勳爵(Lord Stern of Brentford)為氣候變化問題獨立顧問。斯特恩勳爵說:「新冠疫情凸顯了舊經濟結構的危險性、脆弱和不公平性。必要的投資既可以推動產出和就業的強勁復甦,也可以推動一種新的、有吸引力的低碳發展模式,這將是21世紀的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
  •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創建聖公會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天主教的隱修院修會之一)教堂。1540年之後,成為聖公會教堂。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託尼島。
  • 當代偉大的基督教布道者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榮譽道學博士唐崇榮牧師
    當代偉大的基督教布道者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榮譽道學博士唐崇榮牧師唐崇榮博士,1940年出生,祖籍中國福建省廈門市。著名基督教華人布道家和神學家,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副主席,中國當代偉大的布道者,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榮譽道學博士。唐崇榮博士的父親當時擔任東南亞一家大型公司的總經理職務,家道比較豐裕。可是在唐崇榮博士幼年的時候,他的可敬的父親不幸離世,由此而導致了家道中落,家庭生活日漸拮据。
  • 改革宗神學與華人教會歷史素描2中國教會史(錄音+文字)
    現在看1970年代,我個人是1971年大學畢業進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那年有陳若愚,當時他在香港大學畢業之後,也在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當過幹事,據說他來威斯敏斯特神學院之前已經讀過一些範泰爾的書,還有一些巴刻的書等等,所以他也是同一年來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
  • 《刺客信條:梟雄》倫敦地圖為史上最大 新倫敦場景截圖
    《刺客信條:梟雄》的故事發生在工業革命的倫敦街頭,彼時的倫敦比起現在我們所經歷的霧霾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汙染、陰雨都是倫敦的常態,不愧有霧都的稱號,因而,《刺客信條:梟雄》放出的預告或者截圖也大都是在昏暗的陰雨天或者霧氣環繞,不過這次官方帶來的新截圖卻是少有的陽光明媚。
  • 《中國教會史》之 改革宗神學與華人教會歷史素描
    1940年代信正長老會,就是梅欽離開了長老會,與威斯敏斯特神學院差不多同時代開始的信正長者會有宣教士Samuel E.馬來西亞有長老會,他們又跟中國的中華基督教會,但是從來沒有採納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一直到21世紀,就是過了一百年之後,他們才發現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以前只有使徒信經。
  • 《基督教預定論》—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這本書不是要提出一個新的神學思想,而是要把這個一般人稱作「改革宗信仰」或「加爾文主義」的偉大思想做一番整理,並且證明這信仰絕對合於聖經,也絕對合於理性。今天很少人還會注意預定論,即使是一般人眼中的「死硬派預定論者」對預定論的了解也未必很完全。不過今天大部份福音派教會都還把預定論擺在信條裡;預定論也曾經對政治界與教會界產生很大的影響。
  • 900年威斯敏斯特公學正式奠基成都2020開學,未來布局10年6校!
    威斯敏斯特公學歷史悠久,始建於1179年,有英國公學的「千年玫瑰」之譽,伊莉莎白一世曾為學校授予皇家贊助。建校近900年來,因卓越學術而享譽全球。學校先後培育出了7名英國首相、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眾多政治家、作家、哲學家、科學家、表演藝術家、音樂家等大批傑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