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線醫生詳解新冠:對危重症病人的損害像「SARS+愛滋病」

2020-12-23 騰訊網

本文重點:

  • 1一些看似忽然病情惡化的病人,實際上是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慢性缺氧。部分年輕人的缺氧狀態很難被覺察。
  • 2早期各大醫院對新冠病毒並不了解,認為呼吸科、急診科和感染科的醫生足矣,並不清楚它對人體其它器官的危害。
  • 3ICU醫生則不同,在治療中更側重把病人當一個整體考慮。
  • 4和SARS不同,部分新冠危重症出院病人的肺功能損傷很厲害,免疫系統也幾乎全被摧毀,「像SARS加愛滋病」。

2月27日,彭志勇發現,自己所在的ICU科室,16個床位,竟然第一次出現了2個空床。

彭志勇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從1月6日接收第一個新冠病人開始,在ICU病房裡一待就是兩個多月。

緊接著,不斷有床位空了出來,有病人進來,有病人出院,到3月9日晚,ICU還保持著3張空床的記錄。

而此前,所有定點醫院的重症監護室都是滿的,不斷有醫院打電話,說要送危重病人進來,等待的名單很長很長。

從3月初開始,轉入中南醫院的病人,已不再是危重症病人。那些現在還留在中南醫院ICU的病人,大多是1月發病,從各個醫院轉來,一直沒有康復的病人。這一批病人,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救治時機,他們的病情加重,不知道有多少還能活下來。

中南醫院在這次新冠救治過程中,成功率明顯較高,病人死亡率低。到目前為止,彭志勇估算,中南醫院ICU死亡率在20%左右,高出平均水平不少。

經歷過2003年非典救治,這次從北京調往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梁騰霄醫生,起初專門負責醫院接收的重症病人。1月底,他所在的醫療隊剛來武漢時,接收的病人全是重症病人,到了後期,和中南醫院醫生的感受一樣,越來越多的病情較輕的患者進來。

「我們慢慢看到了這個疾病發展的全過程。」彭志勇說。

為什麼年輕患者會忽然死亡

新冠肺炎死亡病人,大多是有基礎疾病的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輕的病人離世。為何一些年輕的病人也會扛不住,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個疑點。

37歲的李文亮,29歲的夏思思,這兩位年輕醫生的去世,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2月23日去世的夏思思,年僅29歲,生前是武漢協和江北醫院的醫生。她一月中旬發病,在自己的醫院治療,因病情惡化於2月7日轉入中南醫院ICU,彭志勇參與了她的救治過程。

夏思思和李文亮是在同一天——2月7日——心臟驟停。李文亮當天上了ECMO,沒有救治成功。夏思思緊急轉入中南醫院ICU後,上了ECMO,心臟復跳,但因為缺氧太厲害,腦部一直沒有甦醒,一直處於腦死亡的狀態,直到2月23日去世。

李文亮和夏思思都有過一度好轉的過程,但突然病情加重。

在梁騰霄一個多月以來救治病人的過程中,也遇見過這樣的案例。有一個病人,早上醫生查房時感覺還好好的,但查房一結束,病人就停止了呼吸。「你沒有想像到病人的情況會這麼嚴重,但是病情卻發展很快。」這是當時梁騰霄比較疑惑的一點。

在彭志勇的理解中,沒有「心臟驟停」這一概念。在他看來,心臟停止之前,是有個過程的,只是因為前期並沒有發現,尤其對於部分年輕人來說,缺氧的狀態很難被覺察。

年輕人的「代償能力」很強。一些老年人,一缺氧,馬上身體就有反應。但年輕人即使在很嚴重的缺氧狀態下,看起來意識卻很清醒,醫生很難得出他們缺氧的判斷。實際上是因為他們體內有限的氧氣,全用來保障最重要的器官如心臟和大腦,此時身體的其它部位都會處於缺氧的狀態。身體其它部位缺氧會產生乳酸,全身都是酸性物質,導致人進入更加缺氧的惡性循環。

「這個病有很多假象。」彭志勇談到了檢測血氧飽和度的一些問題。之前醫生們一直是用血氧檢測儀夾著病人的手指,來看病人的血氧飽和度,但他認為,這個儀器看到的血氧飽和度是有問題的。「動脈血氧分壓才是最重要的。」他說。

動脈血氧分壓是指動脈血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產生的張力。一些血氧飽和度指標正常的新冠病人,實際上氧分壓只有30。而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氧分壓要達到60,才能正常的保證體內氧氣供應。了解血氧飽和度,用指夾式血氧監測儀就可以了。但要了解病人的氧分壓,就需要抽血,檢查血裡面的氧氣狀況。

在彭志勇看來,正常人用血氧飽和度指標就夠了,但是一些肺部受損的病人,就不能用血氧飽和度指標。「如果查氧分壓,很快會發現問題,如果心臟缺氧,就會反饋給血液,鼓勵血液裡的血紅蛋白不斷地把氧帶到心臟,這是代償機制。但根本問題還是缺氧。」

在ICU病房,檢測病人是否氧氣充足是用氧分壓的方式;但在普通病房,用的只有血氧飽和度指標。「很多醫生在看到病人血氧飽和度正常的時候,很可能氧分壓已經很低了,等發現時,已經太晚了。」彭志勇說。

一些看似忽然病情惡化的病人,實際上是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慢性缺氧。

為何不同醫院危重症死亡率差異明顯?

2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機構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發表了一項針對52名危重症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這個研究在金銀潭醫院完成。截至1月26日,金銀潭醫院52名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達61.5%。而中南醫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僅在20%左右。

在時間上幾乎同期的病人臨床結果,為何死亡率差異明顯?

早在1月2日,武漢市各大醫院都應上級要求派駐醫生到金銀潭醫院。醫生大多是感染科和呼吸科醫生。當時,上級要求,要以急診科和感染科為主來做不明原因肺炎的救治。以彭志勇為代表的重症科醫生,並未被派駐到金銀潭醫院。

另一位武漢市三甲醫院的醫生認為,早期各大醫院對這一疾病並不了解,認為呼吸科、急診科和感染科的醫生足矣,並不清楚新冠肺炎對人體其它器官的作用。而重症醫學科的醫生,長期以來救治危重病人,危重病人的特點是不只是某個器官遭到損傷,而是身體的整體系統、多個臟器受損,因此他們在治療中更側重把病人當一個整體考慮。

「在大家的醫學學生生涯中,學的都是一樣的,都要學病理科、生理課。但在以後的工作生涯中,各科的醫生更側重某個領域,一些基本的整體性指標在臨床中用不到就忘記了,而ICU科的醫生各個指標都會用到。」上述三甲醫院的醫生說道。

2月底,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人的病理解剖結果,證實了病人肺部痰液很多。在此前一些定點醫院的治療過程中,許多醫生認為新冠病人的肺部纖維化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病人乾咳的狀態比較多,醫生沒有意識到肺部會有痰液的問題。

梁騰霄談到:「屍檢的結果對我們認識這個疾病是有幫助的。屍檢結果一出來,我就跟團隊討論了,一開始沒有意識到病人肺部會有很多這種粘稠的痰,我們認為以消化液為主,但是如果要是以痰為主的話,那相對來說治療轉機就大了,那就化痰。」

在新冠死亡病人病理解剖前,中南醫院的重症醫學團隊就得出了和病理解剖幾近一致的結論。他們在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前期就做了纖維支氣管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肺部的情況。「很多病人我們都做了纖維支氣管鏡,把痰都吸乾淨了。很多病人我們採取俯臥位,俯臥位很管用。根本用不到吸痰機,就能解決化痰的問題。」彭志勇說到。

1月底2月初,全國各地的優秀醫生都來援助金銀潭醫院,但救治情況沒有得到明顯改變。「雖然不同的優秀團隊進駐,但相互之間沒有太多交流,各自獨立工作,理念不同,在救治病人的整體策略和方向上並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一位被派駐到金銀潭醫院援助的北方醫院的護士說道。

屍檢顯示,重症新冠肺炎像「SARS+愛滋病」

最近一些新冠病人出院後,複查時核酸檢測返陽的情況,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中南醫院、武漢市人民醫院等一些醫院,最早在12月下旬就已經發現感染新冠出院的醫護人員存在複查時返陽的情況。這種情況究竟是未治癒還是復發?

多位醫生認為,出院後核酸檢測返陽的情況,不是復發,而是未治癒。這與新冠肺炎的特點有關。

屍檢解剖結果出來後,一名參與屍檢的醫生透露,重症病人的肺功能損傷的很厲害,免疫系統也幾乎全被摧毀。「SARS只攻擊肺,不會傷害免疫系統;愛滋病只傷害免疫系統,新冠肺炎對危重症病人的損害,像SARS加愛滋病。」上述醫生說道。

急性肺損傷是SAR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多器官衰竭是新冠病毒的重要死亡原因。

彭志勇在屍檢結果出來後,帶領團隊進行案例討論,屍檢的結果印證了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的一些猜測。一些出院的重症病人,通過血象檢測發現,他們的淋巴細胞指數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這意味著他們的免疫系統並沒有完全恢復。但是在目前的出院標準中,臨床症狀的消失,不包括血象檢測的結果。「一些出院時核酸檢測是陰性的患者,免疫系統很差,並沒有恢復,在出院後很容易返陽。」彭志勇說道。

他擔心的是,出院的病人可能會像B肝病人一樣,長期帶病毒生存。「現在要考慮的是,這種帶病毒生存的病人,是否具備傳染性。」

多位一線臨床醫生認為,之前所有的醫療資源集中的是新冠肺炎病人急性期的救治問題,當急性期的病人越來越少,重點將轉向出院病人的管理問題。

「我們會隨訪一年,看新冠病人出院以後怎麼變化的,病毒有沒有傳播性,周圍的人有沒有受影響。」彭志勇說道。

從這個角度講,這場有關新冠肺炎的戰役,遠未結束。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新冠病人出院復陽的新狀況?新冠病毒與SARS區別大嗎?重症...
    我到前方來有幾個身份在驅使我,一個我是共產黨員,一個是革命軍人,第三個就是醫生。我這個醫生還不同,因為我是呼吸科的醫生,我的專長的就是呼吸道感染和機械通氣這兩項技術,都是前方急需的。所以我也一直關注著武漢的動態,很希望有機會能到武漢來。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 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決戰ICU: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決戰ICU(報告文學)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2月11日,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內,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病床旁查房交班。2月10日,第一次裹著防護服「挪」進隔離病房,醫生侯果心裡一沉。30張病床上躺滿新冠肺炎患者,過半被呼吸機面罩罩住口鼻,氣管插管者不在少數。監測儀的尖銳警報音此起彼伏,屏幕上數字閃爍如同交通信號燈,隨時有「叫停」生命之流的可能。儘管已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工作三年多,但侯果從未面對過這麼密集的危重病人。
  • 武漢兩醫生因新冠肺炎臉部發黑,是何原因?目前怎麼樣了?看白巖松連線
    武漢兩醫生因新冠肺炎臉部發黑,是何原因?目前怎麼樣了?詹慶元醫生說:和新冠病毒的搏鬥就跟打仗一樣!不能讓兄弟倒下!李樹生:對於所有的危重症患者而言,都合併有不同程度的某個器官的功能障礙。其中,首當其衝的是肺功能障礙,其次是腎功能障礙或是肝功能障礙,還有嚴重的心理障礙。這兩位醫生都是42歲,可能會慢慢好起來,後期除了針對器官功能的藥物治療外,心理幹預也很重要。5.目前,武漢中心醫院副院長王萍也在治療中,她的情況怎麼樣?
  • 彭志勇對話新冠危重症康復者:社會對他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丨一起+
    全文1740字,閱讀約需3.5分鐘 新京報記者 解蕾 沈彤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楊許麗作為一個新冠肺炎危重症康復者,石長江對其他人的目光還是有些介意。今年1月底,石長江被確診新冠肺炎,中南醫院ICU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是他的主治醫生。在彭志勇記憶中,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裡,石長江幾度徘徊在生死邊緣,但石老先生總是在第二天又挺了過來,成為病房裡堅持了最久又從鬼門關裡闖過來的危重症患者。如今,出院後的石長江還不能擺脫吸氧機,每天在家裡進行呼吸控制訓練,身體漸漸好起來。
  • 武漢兩醫生被ECMO救回後臉色發黑,專家解釋原因
    「對於重症患者而言,與新冠病毒的鬥爭是一場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過程,命雖然救活了,但全身機體多器官受到損害。」湖北省防疫專家組成員、華科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宋建新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皮膚發黑是色素沉著的原因。
  • 武漢兩醫生感染,被救回後卻變黑……還能恢復膚色嗎?專家解釋
    「對於重症患者而言,與新冠病毒的鬥爭是一場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過程,命雖然救活了,但全身機體多器官受到損害。」湖北省防疫專家組成員、華科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宋建新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皮膚發黑是色素沉著的原因。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張旃:請纓抗「疫」,衝鋒...
    她叫張旃,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一名醫生。「在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場,無人可以倖免。我申請長駐留觀室,進行下一步的病情分檢工作。」隨著疫情發展,作為科室黨支部書記的張旃瞞著丈夫,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委遞交了請戰書。「本來處處是戰場」長駐急診留觀室,意味著接觸高危病人的概率遠比在普通門診大得多。
  • 麻醉醫生才是急危重症搶救的主力軍!麻醉前主委為學科鳴不平
    其實,隔行如隔山,你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沒有多年臨床一線搶救的摸爬滾打,是不會提出有效的搶救方案的,武漢早期重症患者的搶救結果就說明了這一點。 3月初,我看到相關數據披露,武漢同濟醫院的危重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是7.9%,協和是27%,總的來說也就是13%左右。這意味著100個危重症患者只能搶救回來13個。
  • 梁宗安:至少20%新冠患者需要呼吸支持,攜帶「家財萬貫」的呼吸治療師有哪些危重症救治經驗?丨新冠疫情下的新思考(1)
    畢業後分配到上海瑞金醫院工作,在瑞金醫院工作期間遇到新冠疫情,她的師兄師姐在疫情早期去武漢前線,她被抽調到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隔離病房工作。她在4月19日還在隔離病房工作,正好那個時候離國際勞動節不遠,《勞動觀察》就做了相關報導。鑑於此,我就想用「呼吸治療師:距離新冠最『近』的人」來作為今天演講的題目。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研究團隊對1例進行了肺移植手術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全肺進行了活檢,通過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特殊染色(包括Masson染色、PAS染色和六胺銀染色)對其病理變化進行了描述。全肺組織呈瀰漫性充血或部分出血壞死。右肺右葉外緣明顯可見出血性壞死。肺切面有嚴重的充血和出血改變。 研究團隊稱,他們首次描述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
  • 青島市市立醫院李永春:鏖戰武漢52天實現病人「零死亡」醫護人員...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辛剛 通訊員 張瑄 青島報導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青島市市立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永春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李永春請纓擔任青島市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
  • 專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線醫生:壓力有所緩解
    作者|應 琛   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武漢,醫護人員在一線的奮力救治牽動人心。從2019年12月至今,武漢很多醫護人員已經高強度工作了一個多月。
  • 最新數字: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0天左右,出院病人10%是重症危重症
    治癒出院病人越來越多說明防治工作顯現了成效,對500多名治癒者的分析顯示,出院病人90%左右是輕型普通型,出院病人10%是重症危重症。延伸閱讀:看現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經北京醫療隊診治後的他們出院了今天是北京醫療隊馳援武漢的第18天,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傳來喜訊,經北京武漢兩地醫護人員攜手努力,今天下午3點,有4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康復出院。這4名患者剛被送到醫院時,病情都很重,其中一人為危重患者。
  • 華山醫院一線醫生:目前沒有明確的特效藥 別期待夏天病毒自然消亡
    兩三天之後,30個重症病人就收滿了。30張床位全是危重,30個病人,27個要插管,其中一個還是做ECMO,4個做血透,現在所有用在重症病人身上的搶救裝備,在這個病房都集中在展開了。剛開始我們醫生誰也沒見過這陣勢,平時在哪家醫院的ICU,會有這麼多的重症、危重症病人?
  • 2020好醫生好故事|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主任...
    兩次請纓請戰 終獲醫院同意1 月 26 日晚 ,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緊急組建第一批援鄂醫療隊 , 軍醫出身的呼吸與危重症科主任程遠雄聞訊 , 便第一時間向醫院黨委請纓。程遠雄說 , 自己是湖北人 , 又是一名老黨員、退伍老兵 , 應該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武漢參加戰鬥。
  • 專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託住病人的生命
    這家醫院目前收治了兩百多例經綏芬河口岸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2月中旬,管向東就曾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身份馳援武漢,坐鎮指導救治工作60多天。在武漢,管向東和其他七位醫生收穫了「重症八仙」的稱號。4月11日,返粵休整不到四天的他再次出現在了新的防疫重點——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繼續戰鬥在抗疫一線。據管向東介紹,綏芬河的住院病例目前全部收治在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
  • 李蘭娟:剛來武漢的時候看到那麼多病人死亡,壓力非常大
    1月17日,向國家衛健委提出可作為專家組成員到武漢;1月18日,接緊急通知前往武漢,明確提出「人傳人」;1月22日,連夜向相關部門建議「武漢封城」;2月1日,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到現在依然留在武漢,她說:「武漢還需要我,那我就留在這。」
  • 全力以赴,決不負生命之託(來自疫情防控一線的報導)
    目前,王辰、張伯禮、黃璐琦、喬傑、陳薇等院士團隊堅守在救治一線,全國各地支援的高水平重症救治團隊或繼續堅守,或接管新的重症病區,同本地醫護人員並肩作戰,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  如今,全國重症醫學科的精幹力量匯集武漢,ECMO、人工肝、血漿置換等尖端適用的技術設備也做到了隨需隨用。  對於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來說, ECMO是目前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