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ICU: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2020-12-22 環京津網

 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決戰ICU(報告文學)

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2月11日,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內,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病床旁查房交班。新華社發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南6樓ICU病區。2月10日,第一次裹著防護服「挪」進隔離病房,醫生侯果心裡一沉。

30張病床上躺滿新冠肺炎患者,過半被呼吸機面罩罩住口鼻,氣管插管者不在少數。監測儀的尖銳警報音此起彼伏,屏幕上數字閃爍如同交通信號燈,隨時有「叫停」生命之流的可能。

儘管已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工作三年多,但侯果從未面對過這麼密集的危重病人。

來不及發怔。這裡是戰場,任務只有一個:搶救生命!他向病床邊走去。那裡,先他而來的醫療援助隊隊員們已從1月18日奮戰至今。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的金銀潭醫院就成為「前線中的前線」。來自天南地北的多支醫療援助隊會聚於此,共同捍衛生命的最後一道關口。

和金銀潭醫院一樣,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在每家重症集中收治醫院,在其他醫院的ICU病區,從死神手中搶奪生命的戰役從未停止。江城武漢成為中華醫護精兵集結地,僅重症專業醫護人員便達1.1萬名,佔全國總數十分之一。

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是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所在。然而,病例基數大、疫情來勢猛、尚無特效藥……重重險阻擺在醫護人員面前。

百折不回中,積極態勢正在顯現。截至2月18日,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患者出院率升至30%—39%;重症患者佔確診病例比例從初期的38%降至18%。

這是對愛與信念的回饋,也是奪取勝利的起點。

出擊,再出擊!為了血肉同胞,誓要拼盡全力。這些白衣加身的平凡英雄,深知每條生命的重量與意義。

生死競速,一線希望也不容放棄

白肺。絲絲縷縷的白,彌散成雲霧的白,幾乎覆蓋雙肺的白。凝視著眼前的一張張CT胸片,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援鄂醫療隊領隊鞏守平從未如此抗拒過白色。

「快!病人危險!」急促的喊聲讓他一個激靈。重症病房內傳出呼叫:一位自入院即戴著無創呼吸機的85歲女性患者情緒躁動,劇烈抗拒高流量吸氧,氧分壓瞬間掉到50mm汞柱,肺部感染加重,休克跡象明顯。

「氣管插管,上呼吸機!讓我來!」麻醉手術科主任呂建瑞「噌」地站起。鞏守平、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王崗,三人急速穿上防護服,衝了進去。

檢查氣道、測量心率、調高氧流量、推注麻醉藥……迅捷的準備操作之後,呂建瑞跪在地上俯向老人,開始插管。

「老呂,別貼太近,注意防護!」鞏守平在側急忙提醒。

呂建瑞蒙了幾秒。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讓近視眼鏡、護目鏡都起了霧,再加上防護頭套,眼前一片模糊。

報警音還在響,氧飽和度繼續掉。「不能等了!」呂建瑞屏住呼吸又湊近幾分,努力瞅準氣管,插了下去。

成功!看著迅速穩定下來的各項示數,病房裡一片歡聲。

回想起2月17日22時發生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這一幕,鞏守平仍然激動:「這也許是老人留給我們的唯一一次搶救機會!」當夜,他們一直在病房守到凌晨五點。

每個被從鬼門關拉回來的危重病人,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晨亮的這個故事,是章回體。

1月13日下午,50歲的陳先生一家三口罹患新冠肺炎,同時入院。老婆、孩子是輕症,住進普通病區,陳先生則進了ICU。

立即上無創呼吸機,嚴密觀察各項體徵。

當晚,患者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氣管插管迫在眉睫。

疫情初起,周晨亮的科室沒有防護面罩。達不到三級防護條件貿然插管,感染風險極大。

怎麼辦?短短幾分鐘,周晨亮急得心跳都要飆起來。他想起躺在輕症病房裡的母子倆。出了閃失,怎麼面對這個家庭的巨大悲痛?

動手吧!口罩、帽子、護目鏡,再剪一片醫用床單罩在外面,護目鏡部分掏空,覆上厚厚的塑料膜。

頂著自製的「三級防護」,周晨亮迅速完成插管。氧氣飽和度上去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

經過一周有創通氣,患者呼吸功能逐漸好轉,拔除了氣管導管。可以自由呼吸了!陳先生微笑著,伸出右手拇指做出「贊」的手勢。

轉變總在一瞬間。當夜,陳先生毫無預兆地嚴重缺氧,再度命懸一線!值班醫生一邊為他加壓給氧,一邊緊急呼叫周晨亮。半夜,病人終於被救回。

幾天後,深夜的平靜又被打破。凌晨三點,陳先生突然昏厥。值班醫生迅速檢查,原來是二氧化碳分壓過高所致。經過及時搶救,患者漸漸甦醒……

整整一個月,這樣的反覆幾乎不斷。終於,陳先生徹底脫離了危險,一家三口得以團圓。

最棘手的新冠肺炎危重病例,常伴有兩個因素:高齡、患有基礎疾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科副主任、援助金銀潭醫院醫療隊領隊餘追就多次遇到此類險情。

57歲的危重患者李婆婆,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多種基礎疾病,且有30餘年的肝硬化病史,住院期間危情不斷。持續進行抗病毒、抗細菌、激素治療,同時提高免疫力、提供營養支持、維持內環境穩定……28天後,老人順利轉出重症病房;比她早一天轉出的陳婆婆,也因各種老年病症而一波三折,生命屢次拉響警報。

「這類危重患者,核心症狀是頑固性低氧血症,進而引發多器官功能損害。適時適度使用激素衝擊治療,輔以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營養治療,往往能有好的效果。」餘追總結。

炎症風暴,這是引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科主任程真順重視的一大現象。

「人體免疫反應是抵擋病原菌的武器,但被誘發後,產生的大量炎性介質或細胞因子卻可能反過來傷及自身,攻擊肺組織及其他器官。一旦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就可能危及生命。」令他惋惜的是,一些新冠肺炎年輕患者的離去,多跟炎症風暴有關。

如何抑制這兇險的風暴?這場「競速跑」,人類醫學研究尚未穩佔優勢。但不懈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歇,每一絲希望,都不容放棄。

「呼吸支持是最緊要的。上周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患者,無創機械通氣不見效果,立即氣管插管,輔以俯臥位通氣。同時,注意器官維護,應用一定劑量的激素。過程很艱難,但總算穩定了下來。」程真順回憶。

在這場挽救生命的爭奪戰中,每提速一秒,都意味著百倍艱辛。而醫護尖兵們從不缺奮力創新的勇氣與智慧。

當氣管插管仍不能提供足夠的呼吸支持,還有沒有「最後一招」?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果斷實施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首例病人已康復出院。至今,他的團隊10次使用ECMO進行救治,其中5人已實現了脫離呼吸機生存。

當新冠肺炎遇到腎移植患者,怎樣在截然相反的用藥需求中走好「平衡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制定周密方案,一邊停用腎移植免疫抑制藥,提升患者免疫力;一邊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應用小劑量激素,起到免疫抑制功能,最終,患者痊癒出院。

正是在這樣的奮戰面前,危重病人的生命防線漸漸築起。

金銀潭醫院南四病區主任餘亭介紹,從去年12月29日籌建病區以來,南四病區共收治病人近200人,出院患者約150人。與此前相比,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正在下降。儘管相對緩慢,但「隨著疫情最艱難的階段過去,隨著治療條件越來越有保障,我們有信心留住更多生命」。

八方馳援,我們攜手合力護你周全

疫情最猛烈的時候,周晨亮一度感到壓力巨大。

「患者症狀都不一樣,而且變化很快。醫生護士全程緊繃,有任何波動立即出手。」他總結,救治成功的秘訣之一,是「沒日沒夜地守,眼都不眨地盯」。

隨著危重患者越來越多,高強度付出讓7名醫生、24名護士組成的團隊有些力不從心。

好在,祖國絕不會讓堅守前線的勇士孤軍奮戰。

1月31日,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成為新冠肺炎危重症集中收治醫院的第一天。當日,從新疆遠道而來的醫療隊進駐周晨亮的科室。

山東、重慶、遼寧……來自8個省區市的10支醫療隊、1261名醫護人員會聚於東院區,整建制接管重症病房,與武漢同行風雨共擔,同守「火線」!

「頓時覺得滿血復活了。我想和他們一起打硬仗,打一場不勝不退的漂亮仗!」周晨亮一掃疲憊。

荊楚大地,莫不如此。來自全國的3萬餘名醫護人員如火種般撒遍這片壯美熱土,種下了浩蕩大愛、鋼鐵意志,生長出多學科、多「兵種」聯合作戰的巨大優勢。

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來自山東、上海、浙江等六省市的17支醫療隊並肩作戰,合力救治重症患者。

先是匯聚成氣勢如虹的大戰隊,很快,又分化出一支支精準善戰的小分隊。

「插管小分隊」——氣管插管頻率極高、專業性強、風險很大,17支醫療隊抽調人員組成隊伍,專門從事插管治療。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鄂醫療隊麻醉醫生馮昌已練就3分鐘穿好防護服、3分多鐘完成插管上呼吸機全過程的「神操作」,24小時待命,儘速出擊。

「護心小分隊」——20%危重患者存在心臟損傷,來自不同醫院的5名醫生、7名護士組成團隊,為各醫療隊提供全天候心血管技術支持,並協助完成深靜脈置管以及IABP、ECMO等生命支持裝置的植入及護理工作。2月20日,小分隊協助上海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為一名心肌梗死合併新冠肺炎患者成功施治。

「中醫藥特色治療小分隊」——中醫藥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獨具作用,同濟醫院中醫科聯合青島、寧波、長沙等地援鄂中醫師,參與會診、討論疑難病例,指導臨床用藥。2月19日,小分隊推出三個中藥協定處方,針對不同病程對症施治,「阻擊」重症向危重症轉化……

「全國頂級的專家趕來支援,只有建立聯合作戰的有效機制,才能充分發揮綜合性國家醫療隊的優勢。」同濟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偉介紹,「護腎小分隊」「護腦小分隊」「血液小分隊」等「別動隊」的成立,能讓綜合治療變為現實,對治療重症引發的多臟器衰竭起到重要作用。

援鄂醫療隊帶來的,還有各自引以為豪的文化、制度與方法。

2月13日下午,來到武漢第5天,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舉行了第一次疑難危重病例討論會。針對7個疑難危重病例,醫師們作簡要報告、認真剖析案例,共同制定周密的診療方案。

精益護理制度、三級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插管病人管理全流程制度、重症超聲技術應用、床旁血液淨化治療……「我們把湘雅的標準與模式都帶來了。雖然援助是短期的,但湘雅人絕不潦草應付,必須規範嚴謹,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湘雅醫院腎內科教研室主任肖湘成坦言。

齊魯醫院不但帶來三位中醫,使分管病區的中醫藥使用率達到80%左右,還建立了中西醫聯合視頻查房制度。「一位醫生在病區查房,其他四五位教授組成專家組,通過攝像頭,在病房外觀看病人狀況,和病人對話互動。這樣既解決了醫生無法大批量進入隔離病房的問題,也讓患者覺得安心。」齊魯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醫務處副處長費劍春介紹。

「紅黃綠病區」,這是華西醫院援鄂醫療隊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後的首創。如何對重症患者進一步細分,找出最具死亡風險的病人?醫療隊按照輕重程度,將病區分為綠、黃、紅三色,配套不同的醫療和護理方案。

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情進展快、護理要求高。為保障患者安全,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總結以往經驗,結合新冠肺炎危重症特殊性,制定患者轉入及轉出ICU的護理標準操作流程……

「千方百計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醫療國家隊、省級隊、本土部隊,在同一個目標的牽引下,匯聚成磅礴萬鈞的力量,給生命以最強勁的守護。

愛心合流,「我的患者我要浴血奮戰去保護」

29歲的彭銀華走了。這位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在金銀潭醫院南6樓ICU中度過了最後時光。因為病情太重,雖然用盡一切手段,仍沒能留住他青春的生命。每念及此,在金銀潭醫院支援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理領隊趙領超便難過不已。

趙領超記得真切,彭銀華入院後始終病情反覆。在其還能簡單說話交流時,他曾忍不住問:「如果再有一次機會,還敢不敢上一線?」彭銀華一口武漢方言,微弱地說:「敢,選了這個行業,就要堅持下來。」

他也記得,得知要上有創呼吸機時,年輕的醫生手都在抖。「我當時就握住他的手,說,別害怕,我們拼了命也要把你救過來。可是……」

長久沉默。

一宿宿搶救,一次次揪心,一遍又一遍在64人的「南六樓」醫護微信群中為他討論,替他祝福。然而,滾燙的愛沒能擊潰病魔,閃亮的生命終辭世而去。

「在ICU,有時不得不面對告別。但他在最後關頭仍然是戰士!我們無法沉湎悲傷,只有帶著他的精神,繼續向前走,替他守護遭受病痛的人們。」趙領超低聲說。

幸而有更多患者在精心治療下逐漸好轉,由危重轉為重症,由重症轉為輕症。每當一位患者可以拔掉插管,脫離呼吸機,趙領超和同事們便會齊聲歡呼,甚至在微信群中發紅包慶祝。

「你用心去對待一個病人,就會有親人的感覺,他的苦痛歡樂你能感知」,侯果對此感受深切。

他已經一個月沒回家了。女兒前兩天剛滿4個月,因患有先天性尿路發育不全,隔段時間就泌尿系統感染,不斷用藥,總是啼哭。他留母親在家照顧妻女,自己白天忙碌,晚上卻總被視頻中孩子的哭聲墜痛了心。

和他一樣,號稱「河北漢子」的趙領超工作總衝在前面,能憋在防護服裡連續忙碌六七個小時,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被送到邯鄲老家的一兒一女。他的妻子,也是武漢戰「疫」火線上一位忙碌的白衣天使。

離別親人,因為危重病人需要更多關愛。在ICU病房,溫情的故事總在上演。

費劍春團隊負責的病區老年患者集中,普遍胃口不好,吃不習慣醫院的飯菜。有一位老爺爺入院太急,假牙都沒帶來,只好天天喝粥。「營養不夠,老人很難康復。我們就用自己帶來的食材和破壁機,為他們製作適口、易消化的營養餐,每天帶去給他們吃。」遇到長了褥瘡的患者,護士就幫他們勤翻身、擦洗身體。精心護理換來了老人們的笑容,原本冷清的病房裡好像出了太陽。

謝得力,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隊員,重症監護室男護師。他連日照料著一位73歲的老爺爺。一天晚上,戴著無創呼吸機的老人吃力地叫住了他:「護士,我想……吃橘子。」

謝得力犯難了:打開無創呼吸機,站在病人面前餵食,並非沒有風險。拒絕嗎?看著老人乾裂的嘴唇,他無法狠心離開。於是,他決定:暫時斷開無創呼吸機,採用面罩給氧,滿足老人的小小心願。當他剝好橘子一口口餵給老人,老人笑了,吃力地向他道謝。「那一刻,我覺得心裡和眼裡都是熱的。」

徐慧連,浙江省中山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來到武漢進駐ICU的第三天,她護理的一位女患者突然狂躁起來,扯掉吸氧面罩、拔斷輸液管,蜷縮著身子往床下滑。

「快戴上面罩,不能斷氧!」她一步衝上前去,想按住女患者。病人臉色已經青紫,卻又踢又打,不肯安寧。徐慧連忙招呼同伴,彎腰想把她抬到床上。

患者一把扯住了她的防護服。不能被撕破,暴露在汙染環境中;但,更不忍心推開患者!徐慧連只好抱住病人,和她一起躺倒在地上,用手輕輕拍她後背,以示安撫,直到她漸漸平緩下來,重新戴上面罩。

「長期缺氧會讓人極度痛苦,產生幻覺。我怎麼能怪她?只著急為什麼還沒治好她。」徐慧連有些難過。

「護士和病人是同一個陣營的戰友,並肩作戰,互相鼓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重症醫學科護士黨曉曦在日記裡寫下心聲,「每次我扎不進針、看不清病歷,甚至疲憊得有些挪不動的時候,總有病人給我寬心。愛護他們,理所當然。」

更多滾燙的心聲被這些白衣戰士寫成詩行:

「忙碌怕什麼,我覺得自己踩上了風火輪。希望也有哪吒的力量幫助病人。」

「快一點,再快一點!與生命賽跑。」

「現在像極了勇猛的戰士,每一次出徵,都必須凱旋。」

「性命攸關,我的戰場沒有硝煙,我的患者我要浴血奮戰去保護。」

這是生命對生命的致敬,這是最有力的愛之守護!

(光明日報武漢2月23日電 報導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蔡闖、王斯敏、劉坤、安勝藍、晉浩天、張銳、章正、李盛明、張勇、陳怡、姜奕名、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蔡琳)

【編輯:張燕玲】

相關焦點

  • 4名患者從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出院 該院ICU「清零」
    楊雪楠 攝人民網哈爾濱3月18日電(楊雪楠)3月18日,位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群力院區的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傳來好消息,4名重症患者在這裡被治癒,又進行了為期14天的醫學觀察,18日從該院正式出院回家。
  • 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 三名危重患者氣管切開手術成功
    黑龍江日報3月9日訊 為有效應對危重症患者的呼吸衰竭,近日,在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哈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費東生與哈醫大二院重症醫學科A區主任葉明,先後成功為救治中心的三名危重症氣管插管患者實施了氣管切開手術。
  • 記者探訪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收治的是武漢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全國18支醫療隊在這裡開展救治工作。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臨危受命,在短時間內迅速改造為重症救治定點醫院,目前床位數量已經達到1135張,其中還包括重症加強護理病房。
  • 生命至上——聚焦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攻堅
    這位已近期頤之年的老人,2月13日晚住進雷神山醫院時,高燒達40攝氏度,還出現了心肺功能障礙,隨即被確診為危重症患者。女兒也一同被確診。高血壓、輕微腦梗、心肺功能障礙……基礎性疾病加之併發症,老人的救治過程一波三折。困難面前,醫護人員沒有低頭:24小時密切監護,抗感染、抗病毒對症治療,補液及營養支持……一系列診療方案作用積極,逐見成效。
  • 核心訪談⑩蔡立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上,有信心「啃下硬骨頭」!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院,東莞新冠肺炎的救治進入了攻堅階段。而其中「最難啃的骨頭」顯然是住在市人民醫院ICU內,24小時被嚴密監護的兩位危重型患者。他們現在是什麼狀況?能說話嗎?吃得下東西嗎?能坐起來嗎?救治工作現在開展得怎麼樣?救治的難點主要是什麼?這兩位患者還要經歷多少難關才能治癒出院?
  • DIY尿壺、吊牌、約束帶……小「發明」改善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
    紅網時刻2月20日訊(記者 劉丹 陳亞男 通訊員 張磊 曹嵐 張麗娜)自製礦泉水瓶尿壺、營養吊牌、「襪套」約束帶……武漢協和西院湘雅病房中的白衣天使變身「發明家」,把醫護聯合查房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因地制宜」的小手工製作來解決,從細節入手注重每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管理,使得治療理念得到落實,治療效果得到改善,努力提高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堅決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
  • 中山一院集結10餘學科「最強大腦」 合力救治武漢危重症患者
    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的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為武漢疫區重症患者「把脈問診」。 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醫學部、體外循環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放射診斷科、營養科等10多個專科的專家,其中謝燦茂、郭禹標、吳健鋒等多位專家是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將。
  • 廣州武漢隔空會診,中山一院「最強大腦」合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廣州與武漢隔空會診專家頭腦風暴制定危重症救治方案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此次會診重點討論了兩名危重症患者病情,其中一名患者本身有肝癌,做過切除等手術,此次患上新冠肺炎後病情急轉直下,已出現呼吸、血液、腎臟等衰竭。各專科的專家們積極獻計獻策,經過激烈的「頭腦風暴」後制定了綜合救治方案。
  • 四省醫護67天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近日,武漢一段四省醫護人員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視頻刷爆網絡,醫護人員一句質樸的誓言「一定讓他活」戳中網友淚點,無數人牽掛著這位患者、35歲男子小偉(化名)的命運。    4月12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熊芙蓉為康復中的小偉拍了視頻。
  • 湖北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率大幅提升
    湖北省副省長楊雲彥說,湖北省在中央指導組的指導下,推動救治關口前移,解決患者收治難題;全力救治重症患者;預防輕症轉重症,減少重症患者比例;全力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率、降低病亡率。目前,全省各地市危重症床位配置基本滿足救治需求。武漢市重症救治床位已由人等床轉變為床等人。
  • 上海ECMO團隊開拔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 參與救治危重症患者
    上海ECMO團隊開拔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 參與救治危重症患者 2020-03-07 18:14:04仁濟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陳靜 莫佳瑜)一隊ECMO(體外膜肺氧合)和CRRT(一種血液淨化治療技術)等生命支持技術領域的專家團隊7日啟程奔赴武漢雷神山醫院,馳援該院ICU病區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以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 要聞|華科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主攻危重症病人救治,病亡率呈下降...
    1月25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被確定為武漢市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救治定點醫院。1085張,目前在院病人1020人,其中重症患者769人,危重症患者166人。我們組織專家定期開展為重症患者的疑難病例討論,及時總結經驗,得出一些有力的措施,探索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新的技術,以提高我們的診治水平。把醫護力量最集中的床位留給最危重病人 可提高治癒率如何才能切實提高重症患者救治率?
  • 哈醫大一院部署群力院區接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工作
    龍頭新聞訊(徐旭 記者 霍營)2月11日,為緊急落實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和省衛健委的要求,紮實做好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院領導班子、重症醫學科及相關臨床科室和職能科室負責人,來到群力院區開展實地調研走流程,科學部署,精準施策
  • 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胡明:救治極危重症患者...
    長江網10月9日訊(記者胡雪璇 汪甦)9日,在武漢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上,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胡明介紹,救治一例極危重症患者,平均醫療費用高達百萬,最多的一例病人總醫療費280萬。「比起可見的儀器設備投入,國家隱形的投入更是無法估量。」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 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歐洲著名重症期刊在線發表新冠肺炎救治「江蘇經驗」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在線發表了論文《重症關口前移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江蘇經驗》。   文章由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症醫學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和江蘇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江蘇省人民醫院黃茂教授作為通訊作者,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孫駸博士作為第一作者,著名重症醫學專家、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邱海波教授指導。它向世界分享江蘇零死亡的救治經驗,希望能幫助更多國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 援助哈醫大一院黑龍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丨哈醫大二院第...
    2 月 15 日,哈醫大二院迅速組建了一支由 15 名來自重症醫學科的醫護人員組成的 " 哈醫大二院第二批援助哈醫大一院黑龍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醫療隊 ",該醫療隊中有 7 名男同志,8 名女同志,年齡最大的 44 歲,年齡最小的僅 22 歲。在這批醫療隊伍中,共有 5 名共產黨員。
  • 四省醫護67天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原標題:「一定要讓他活下去」四省醫護67天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杜巍巍/攝 近日,武漢一段四省醫護人員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視頻刷爆網絡,醫護人員一句質樸的誓言「一定讓他活」戳中網友淚點,無數人牽掛著這位患者、35歲男子小偉(化名)的命運。
  • 中山一院遠程會診武漢危重症患者
    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的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為武漢疫區重症患者「把脈問診」。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與其他地區相比,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率低、病死率高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 「抗非功臣」攻克重症救治難題 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醫學部、體外循環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放射診斷科、營養科等10多個專科的專家,其中謝燦茂、郭禹標、吳健鋒等多位專家是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