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集結!中山一院遠程會診武漢危重症患者

2020-12-12 大洋網

2月21日晚7時,大屏幕前方,一場廣州與武漢兩地的多學科會診正在進行。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的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為武漢疫區重症患者「把脈問診」。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與其他地區相比,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率低、病死率高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圍繞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目標,中山一院建立疑難重症患者遠程病例多學科會診機制,在武漢協和醫院搭建高級生命支持單元,通過有創呼吸機支持、血液濾過技術以及俯臥位通氣技術,成功救治多位重症患者。

「抗非功臣」攻克重症救治難題

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醫學部、體外循環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放射診斷科、營養科等10多個專科的專家,其中謝燦茂、郭禹標、吳健鋒等多位專家是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將。

專家們通過連線方式,與前線隊員討論患者病情。此次會診重點討論了兩名危重症患者病情,63歲女患者合併合併高血壓、2型糖尿病,66歲男患者則持續性病情加重伴呼吸困難,專家們制定了綜合救治方案。


遠程會診現場

此前,中山一院已派出三批150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前線,包括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管向東教授,中華護理學會呼吸護理專業委員會主委成守珍主任護理師等多名全國知名專家,中山一院醫療隊除整建制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一個病區外,還與多家醫院混編成的廣東醫療隊共同接管了漢口醫院兩個病區,負責70多張床位重症患者的救治。

中山一院副院長陳旻湖教授介紹,為應對疫情,中山一院建立了重症患者MDT協作模式,組建了一支包括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等10多個學科的專家隊伍,負責指導病例會診、臨床救治工作,並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因地制宜搭建重症救治病房

中山一院醫療隊進駐武漢協和醫院後,迅速收治了50多位患者。這些患者大多是嚴重低氧、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有些老年患者由於基礎疾病較多,病情重、進展快,持續發展成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據了解,武漢協和醫院只有一個ICU病區20張床位,難以滿足重症患者救治需要,而普通病房設施簡單無法為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重症患者在高級生命支持單元中接受治療


「讓危重症患者活下來」成了醫療隊的共識。隊員們因地制宜,迅速行動搭建「高級生命支持單元」。前線醫療隊指揮組對高級生命支持單元的具體設計及布局、房間環境消毒措施、呼吸機過濾器、密閉式吸痰管、呼吸囊等的準備及人力資源的調整進行了討論和布署,並做好危重症患者意外拔管、供氧中斷、斷電、呼吸機故障等安全應急預案。

大家分頭行動,醫療隊隊長朱慶棠教授與協和醫院臨時指揮部進行協調溝通,副隊長羅益鋒副主任醫師調配醫療人力安排,重症一科劉勇軍副主任準備相關設備、技術、藥物,並聯繫院本部重症醫學科和抗疫特戰隊的同事,大家共同為前線籌備高級病房出主意,護理部成守珍主任著手調整護理人員,將有ICU經驗的護士調整到高級病房,腎內科鄭勳華醫生負責血液濾過設備搭建。

很快,一個裝備了無創呼吸機、氧療儀、多功能監護儀床邊超聲機、床邊心電圖、輸液微量泵、可視喉鏡、正壓頭套、運藥機器人等設備的高級生命支持單元便運作起來了。

「硬核」技術贏得患者生機

高級生命支持單元投入使用後,醫療隊如虎添翼,迅速開展了包括有創呼吸機支持(氣管插管)、血液濾過以及俯臥位通氣等多項技術,救治了多位危重症患者。

醫療隊開展有創呼吸機支持技術

近日,正在救治的一名危重症患者突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給氧均失效,患者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朱慶棠、羅益鋒、成守珍等專家當機立斷:「上有創呼吸機!」患者接上有創呼吸機,血氧飽和度馬上上來了。

2月15日,腎內科鄭勳華教授指導團隊,首次在呼吸危重症病房開展床旁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血液濾過技術(CRRT),該項技術可過濾危重患者的炎症因子,為患者搭起新的「生命通道」。

2月16日晚,一位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惡化,正在生命垂危之際,羅益鋒、胡春林、楊璐等專家立即指導進行俯臥位通氣治療,經過半小時治療,患者血氧飽和度上升至100%,從死神手裡被救了回來。

中山一院醫療隊率先在武漢開展血液濾過技術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彭福祥 梁嘉韻 劉星亮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任珊珊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任珊珊


相關焦點

  • 廣州武漢隔空會診,中山一院「最強大腦」合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廣州與武漢隔空會診專家頭腦風暴制定危重症救治方案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此次會診重點討論了兩名危重症患者病情,其中一名患者本身有肝癌,做過切除等手術,此次患上新冠肺炎後病情急轉直下,已出現呼吸、血液、腎臟等衰竭。各專科的專家們積極獻計獻策,經過激烈的「頭腦風暴」後制定了綜合救治方案。
  • 中山一院集結10餘學科「最強大腦」 合力救治武漢危重症患者
    2月21日晚7時,大屏幕前方,一場廣州與武漢兩地的多學科會診正在進行。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的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為武漢疫區重症患者「把脈問診」。 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醫學部、體外循環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放射診斷科、營養科等10多個專科的專家,其中謝燦茂、郭禹標、吳健鋒等多位專家是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將。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3月5日下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組成的20多名專家,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 瀋陽中國醫大一院開通新冠肺炎遠程會診
    遠程會診專家組成員名單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省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醫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病科主任王瑋教授專家組名譽組長中國醫大一院呼吸與危重病科康健教授現場:十幾名專家為3名重患緊急會診昨天14時,在中國醫大一院6樓的遼寧省——襄陽新冠肺炎遠程會診中心坐滿了該院各科室的十幾名頂級專家。由中國醫大一院醫療呼吸與危重病科、重症醫學科、感染科、中醫科為主的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省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為襄陽市3名新冠肺炎疑難危重症患者提供遠程醫療支持。
  • 鍾南山團隊遠程會診中山危重產婦|鍾南山|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13日11:003月13日上午11點,鍾南山院士及專家組遠程會診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產婦患者。會診中鍾南山對中山的醫療團隊表示了肯定。該名患者目前已脫離ECMO,也是全省第一例危重症患者ECMO撤機成功患者。患者彭某在遠程會診中對鍾南山院士及醫療團隊也表示了感謝。
  • 長春武漢協同作戰 吉大一院開展遠程專家會診
    原標題:吉大一院開展遠程專家會診   2月12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視頻連線遠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救援工作的第五批醫療隊成員,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針對新冠肺炎病例的遠程多學科會診。   因醫療隊救治的50名患者中,高齡人員多,基礎疾病多,病情不平穩、發展快。
  • 中山一院回顧抗疫之路,分享英雄榮光
    一組數字可以說明:在武漢出現疫情初期,憑著高度的敏感性,去年12月31日,醫院便著手對住院的肺炎患者進行排查;並在今年1月21日在全市醫院中率先進行核酸檢測,至今已檢測超4萬例;中山一院共派出163人次的醫療隊員,分赴武漢及國內多個城市的醫院救援,近期更派員遠赴塞爾維亞;中山一院武漢醫療隊,診治新冠肺炎患者292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
  • 中山一院組建醫療聯合體
    日,在華南地區排名第一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與越秀區婦幼保健院、白雲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8家越秀區基層醫療單位成立醫療聯合體(下稱「醫聯體」)。中山一院將為8家基層醫院培訓全科醫生,而居民今後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也能享受到中山一院名專家會診、優先轉診住院等便利。據了解,醫聯體成員將在技術、人才培養和資源共享等方面享受中山一院的特別「照顧」。根據醫聯體成員的需求,中山一院將派出專家進行教學查房和技術指導,鼓勵專家到醫聯體單位多點執業,同時優先接納醫聯體醫務人員進修及培訓。
  • 中山一院與越秀區8家基層醫療機構成立「醫聯體」
    南都訊 記者餘毅菁 通訊員 李紹斌 彭福祥 以後在越秀區8家基層醫療機構看病也可以享受中山一院的著名專家會診了。昨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與廣州市越秀區婦幼保健院、白雲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8家基層醫療機構正式成立醫療聯合體,凡在醫聯體內就醫患者可以享受中山一院提供的專家會診和優先轉診住院等便利。
  • 中山醫「最強天團」首次聯合大會診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攝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粵衛信、彭福祥、梁嘉韻) 昨日,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20多名頂尖專家組成「最強天團」,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病情十分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三家中山大學附屬醫院聯合大會診。
  • 讓鍾南山牽掛的中山危重症產婦,回家了
    下午3點30分,治癒的中山新冠肺炎危重症產婦,結束隔離期,終於要回家了。丈夫捧花擁抱了妻子,「60天沒見了很想念,回家後會對你加倍的好。」 醫護人員為她梳理了新的髮辮,當呼吸到室外第一口新鮮空氣時,彭女士說,今天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她是廣東首例ECMO撤機成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同時作為一名剖宮產術後的產婦,全國罕見。
  • 遠程會診 讓患者在當地享受優質診療
    為了進一步提升國人健康素養,提高患者就醫體驗,2017年,諸多醫院推出了許多暖心的人文服務,讓民眾掌握更多的疾病防治知識,同時讓患者就醫更便捷、更舒心。   2016年9月1日下午,西北婦女兒童醫院門診4樓臨床遠程會診中心正式啟動,免費為基層患者進行遠程疑難病例會診。
  • 援助哈醫大一院黑龍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丨哈醫大二院第...
    2 月 15 日,哈醫大二院迅速組建了一支由 15 名來自重症醫學科的醫護人員組成的 " 哈醫大二院第二批援助哈醫大一院黑龍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醫療隊 ",該醫療隊中有 7 名男同志,8 名女同志,年齡最大的 44 歲,年齡最小的僅 22 歲。在這批醫療隊伍中,共有 5 名共產黨員。
  • 5G會診!華西專家遠程討論6個新冠肺炎重症病例
    2月20日下午四點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通過5g遠程會診平臺,向該院正在武漢前線的醫護人員打著招呼。這是華西醫院聯合該院援助武漢醫療隊所管理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4個不同的病區、武漢市紅十字醫院、以及華西附四院所管理武大人民醫院病區,針對新冠肺炎重患者進行的首次多方、多地的遠程多學科病例討論。
  • 「中心」建設、遠程會診、「組團」幫扶——探訪甘肅省縣級醫院的...
    「五大中心」建設,提升縣級醫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縣域內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甘肅省衛健委自2018年起開始在全省推動縣域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危重兒童、新生兒救治中心等5個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設,同時在省級設立卒中、胸痛、創傷等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指導縣級開展救治中心建設工作,明確甘肅省人民醫院、蘭大一院、蘭大二院、省婦幼保健院、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劃片幫扶縣級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危重兒童
  • 戰鬥到最後,一個都不少:中山一院132人「特戰隊」今日回家
    今天下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132名隊員圓滿完成任務平安歸來,至此,中山一院150名援鄂醫療隊員已悉數回到廣東。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廣東省衛健委有關領導,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黨委書記駱騰等院領導前往機場歡迎醫療隊回家。
  • 在武漢危重症病區,河南感控專家為患者做完這件事,醫療隊員們被...
    河南商報記者 王蒙/文 受訪者供圖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這裡主要承擔著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務。2月2日被省衛健委點名抽調進入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星夜馳援武漢同濟醫院,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曹飛帶領第一組隊員進入病區,自接收第一批30名危重患者開展救治工作以來,至今已1月有餘。
  • 援鄂醫療隊入駐武漢「滿月」,這個重症病區迎來...
    最後一位危重症患者「脫離險情」「醫生,麻煩你和我兒子視頻一下,讓他也高興高興!」在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重症病房,68歲的武漢患者對著浙大一院重症監護室主任醫師章渭方「撒嬌」。接通視頻後,章渭方向患者家屬耐心解釋了病人病況,「您父親已經從危重症轉為重症了。」手機那頭,家屬們一片歡騰。
  • 核心訪談⑩蔡立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上,有信心「啃下硬骨頭」!
    再有危重症患者的可能性很小記者:目前在院治療的兩個危重型患者,就是你說的要「啃」的「硬骨頭」吧?蔡立華:有一個危重型的病人情況好轉很多了,已經拔氣管插管,能自主呼吸了,而且能坐起來適當床上活動,估計很快就可以轉為重型。還有一個病人才是我們目前要「啃」的「硬骨頭」,這個患者74歲,男性,原來就有慢性腎病,現在上ECMO已經20天了。
  • 決戰ICU: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決戰ICU(報告文學)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2月11日,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內,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在病床旁查房交班。和金銀潭醫院一樣,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在每家重症集中收治醫院,在其他醫院的ICU病區,從死神手中搶奪生命的戰役從未停止。江城武漢成為中華醫護精兵集結地,僅重症專業醫護人員便達1.1萬名,佔全國總數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