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腦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腦梗死),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和高經濟負擔的「五高」特點。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當天上午南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舉辦義診,向公眾科普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徐運主任團隊向社會大眾發出呼籲:「抗擊腦卒中,要從現在做起,從『早』做起!」
最年輕的卒中患者才26歲
近年來,腦卒中已成為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發布的第4版《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 2018》中指出,我國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
有些人誤以為,腦卒中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其實並不然。徐運主任介紹:「隨著高血壓發病年齡向下走,年輕人、中年人患腦卒中的病例也逐漸增多;特別是工作高強度、高壓力的人群。」在鼓樓醫院神經內科今年接診的病人中,最年輕的患者才26歲。
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我國10%到15%的中青年患者在45歲之前就發病了。有先天性顱內血管畸形、血液系統疾病、房顫等心臟疾病的年輕人是卒中的高危人群,如果不注意早期診治,腦卒中發生的機率會大大增加。李敬偉主任指出:「除重視先兆症狀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效控壓、降糖、調脂和戒菸等,才能有效遠離腦卒中風險。」
突然性的症狀是危險信號
腦卒中兇險,但也並非「卒不及防」,腦卒中可防可治!高危人群對腦卒中不了解、不重視、不幹預,甚至突然發病也無法正確識別,才是導致腦卒中發病後無法得到及時救治的根本原因。
以急性腦梗死為例,它是指腦血供突然中斷後導致的腦組織壞死。當突發急性腦梗死時,神經元將會以每分鐘190萬個的速度死亡,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嚴重時可致殘或致死。當急性腦梗死不幸降臨時,對患者而言,每分每秒都異常寶貴,快速識別症狀時中風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贏得搶救時間的關鍵。
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偏身無力、言語不清、意識障礙甚至昏迷,應高度懷疑腦卒中,並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及時送至附近有腦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而不是留在家裡自行觀察,更不能反覆找親朋好友協商,貽誤最佳的救治時機。
徐運主任強調:「抗擊腦卒中不只是專業醫護人員的事,而是一項需要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長期項目——只有不斷提高大眾識病意識,聯手相關機構縮短送醫救治時間,並且通過專業培訓持續普及先進的腦卒中救治手段,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改善更多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
救治腦卒中越早越好
腦卒中的救治是一場和死神的賽跑,高效診療尤其重要。鼓樓醫院作為江蘇省唯一的腦血管病診療中心,神經內科作為江蘇「十三五」「科教強衛工程」醫學重點學科,推廣應用了國際新的救治理念、優化卒中綠色通道的建設和卒中救治流程,已經逐步形成了兩小時救治圈。在鼓樓醫院,腦卒中疑似患者一旦接診,在30分鐘內就能確診並獲得相應的救治。2020年截止目前,該院已成功挽救近300位腦卒中患者的生命。
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鼓樓醫院與30家基層醫療單位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區域協同的醫療合作模式。醫院藉助集團平臺、對口支援平臺、南京市暨鼓樓醫院遠程醫學會診中心、南京遠程影像診斷中心平臺等,幫助受援醫院全面提升綜合水平,使得南京周邊超過千萬的蘇皖居民能夠就近就醫,為當地腦卒中患者爭取到更多寶貴的治療時間。
鼓樓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李敬偉介紹,救治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關鍵在於儘早開通閉塞血管、恢復血流以挽救殘存的腦組織。除基礎的藥物溶栓,機械取栓是目前最先進的療法之一,在開通的成功率、精準性,治療時間窗方面優勢顯著,為這類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指南將支架取栓作為最高級別推薦,成為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主流。機械取栓療法的一項重要技術——SWIM技術,就是以支架取栓為基石,聯合導管近距離接觸抽吸, 從而實現「支架抓取」和「導管抽吸」的雙重機制的綜合治療技術,具有高效、安全及快速的特點,極大提高了機械取栓的效率。
通訊員 柳輝豔 徐高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蔡蘊琦
校對 蘇雲
來源:揚子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