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旦以來,大家出去買奶茶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很多奶茶店都換成了紙吸管呢?
是的!國家最新出臺了政策,將「限塑令」正式調整為「禁塑令」。
這是繼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的第一次升級。令行禁止!此禁塑令一出,各種一次性塑料製品、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統統被「雪藏」。
在各大餐飲商家積極響應配合的同時,現實又是怎樣的呢?
1月12日,陝西西安一網友發布了「禁塑令下肯德基木勺喝不了湯,只喝了寂寞」的相關帖子!
此爆料一出,立刻光榮登上熱搜榜,引起了廣大消費者的廣泛討論。
據該肯德基實體店員工介紹,受禁塑令影響,自1月1日起肯德基只向顧客提供木勺。目前,肯德基已經將建議反饋給相關部門,後續由公司根據情況進行處理。
不過大家好像並不買單!一網友表示:「 木勺我可以理解,但是真的沒有做好用戶體驗,完全是失敗產品。」
實際上,改用木勺的不止肯德基一家,麥當勞也將塑料勺子換成了木勺。
僅從外形上看,麥當勞的木湯勺比肯德基明顯更小,在使用體驗上,消費者也表示「舀湯基本不可能實現」。
肯德基和麥當勞木湯勺使用前後對比
上為使用前,下為使用後
(大勺為肯德基家的,小勺為麥當勞)
除了麥肯兩大巨頭,喜茶、奈雪の茶、CoCo等茶飲品牌也已將塑料吸管全部更換為紙質吸管或可降解吸管。
不過對於紙質吸管,一部分消費者還是認為這類吸管放在熱飲裡一會兒就泡軟了,影響飲品口感。
也就是說,雖然餐飲各家都已經針對「禁塑令」做出了相對應的調整,但結果上好像還是差強人意。
明明身價更高的紙吸管和木勺,使用體驗卻慘遭撲街。難道是打開方式不對?
還是拿肯德基的木勺來說,雖然消費者表示對木勺體驗不好,但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是支持環保的。
也就是說,禁塑令是好事,說不定餐飲人找到了正確的路徑,能在消費者心中樹立綠色環保的品牌形象。
顯然,這一次餐飲品牌光想著環保,沒有注意到實用和顧客的感受,所以才會造成翻車事故。
因此,要想在限禁塑令下,成功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這些方面值得大家一起探索:
1.禁塑替代產品體驗度有待提升
無論什麼時候,消費者的體驗才是各大餐飲企業決勝的法寶。所以,在創新相關禁塑替代產品時,要注意在滿足消費者體驗的同時,配合禁塑令的實施。
拿紙吸管來說,本來是為了替代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既然消費者體驗不好,為何不換一種形式進行改變呢?
據食材品牌觀察了解到,市面上一些餐飲品牌通過改造冷飲杯蓋,用自帶飲嘴的杯蓋代替「吸管+杯蓋」的組合,較好地替代了飲品的吸管功能,而且不會有紙吸管因浸泡過久而泡軟的現象。
例如,去年北上廣深的近千家麥當勞餐廳就率先停用了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經過改良後的杯蓋。
杯蓋上有一個「凸嘴」,只要把「凸嘴」上面的小蓋打開就可以直接飲用,這種杯蓋可以適應咖啡、豆漿和可樂等飲料。這樣做,不僅體驗感有所提升 ,還讓麥當勞一年減少400噸塑料垃圾的產生。
不過麥當勞的「凸嘴」雖然對咖啡牛奶友好,仍不適合添加了珍珠和椰果的相關飲品。所以,這一塊還需要大家一起進一步完善。
2.實用與替代的包裝改革
另外,可降解塑料雖好,但本質上還存在一定的浪費。所以,是否能從食用性餐具上下手呢?
為從源頭上減少一次性咖啡杯的使用,早在2019年上海時裝周就亮相了「可以吃的咖啡杯」。本次麥當勞木勺翻車事故是否可以借鑑此類做法,製作一些可食用、又不易因熱變形的餐具進行替代呢?
其實餓了麼之前也在上海試點推出過「可以吃的筷子」和「可以吃的咖啡杯」。
這些「可以吃的筷子」用麵粉、黃油、冰糖、牛奶和水做調配,分為麥香、抹茶、紫薯三種口味,可儲存10個月,丟棄後一周內即可降解。
如此不僅響應了禁塑令,還能相應減少餐飲浪費,簡直一舉兩得。
想法雖好,如何研製出既滿足食用標準,又不易受熱變形的替代餐具,是大家需要共同攻克的難題。
3. 引導公眾消費理念轉變
當然,作為直接聯繫消費者的一環,餐飲品牌還需要積極引導公眾消費習慣的進一步轉變。
首先,餐飲企業可以對門店全員進行宣傳宣導,並在餐廳內張貼禁塑知識。
讓公眾看到不恰當的塑料使用和丟棄可能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生態和健康影響,同時宣傳該行為改變可帶來的積極影響,引導消費者減輕對塑料的依賴。
其次,從客人點餐方面著手,就餐時建議客人適量點餐,避免打包,減少一次性打包袋的使用率,做到節能環保。
「天下第一面」就這麼做了。其總經理張濤就公開表示:「雙管齊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員工有了倡導環保、禁塑的意識,客人適量點餐減少剩餘,對於糧食的節約、禁塑令的執行都是一件好事。」
不過,餐飲業爭相「減塑」的態勢看似美好,但事實上,受制於消費者的習慣、材料的可替代性、商家的盈利情況等因素,整個行業想要完全走出「白色汙染」,可能還需要不少時間。
不過,從2020年全球食品飲料十大趨勢中的主要趨勢「講故事:用言語取勝」來看,食材品牌觀察很期待各大公司能夠通過宣傳可持續性方面的努力和故事來與消費者建立牢固的聯繫和共鳴,從而培養品牌和公司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