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垃圾」在街頭隨處可見,嚴重侵擾了人們的生活。祝傳鵬攝
向「白色汙染」宣戰,在全省率先出臺「禁塑令」——從「限塑」到「禁塑」,南樂底氣在哪兒?
記者 孫華峰 祝傳鵬 何心悅 王聰
石油基塑料的發明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也是最糟糕的發明」,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大量白色垃圾。據河南日報報導,4月4日,南樂縣出臺「禁塑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違者將處以最高2萬元罰款。這也是河南省開出的首個「禁塑令」。
從國家層面出臺「限塑令」至今,已經過去10年時間。如何應對「白色汙染」,仍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從「限塑」到「禁塑」,這一次,南樂縣成了河南省第一個「吃螃蟹」的地方,南樂的底氣在哪兒?能否執行到底?有環保人士認為,南樂縣就像一個試驗田,倘若成功,或將成為河南省推行全面「禁塑」的樣板。
點擊事實
向「白色汙染」宣戰勢在必行
菜市場買菜,超市購物……塑膠袋似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膠袋,它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成為「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
「白色汙染」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塑料垃圾填埋佔用大量土地,且土地長期得不到恢復,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塑膠袋容易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致其腸胃肌體損傷造成死亡;廢棄塑料對海洋的汙染已成為國際性問題,危及海洋生物生存;隨意丟棄的塑膠袋給人帶來不良視覺刺激,嚴重破壞市容、景觀……
中國早在2008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限塑令」;2015年1月1日,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成為中國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受替代品和消費習慣等多重因素影響,限令效果大打折扣,「白色汙染」仍然我行我「塑」,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也給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帶來新的困擾。據報導,截至2017年7月,全球累計生產塑料製品超過91億噸,其中大約一半產生於過去13年間,且只有9%得到回收利用,另外12%被焚燒,而餘下大約55億噸則被填埋或者隨意丟棄在自然環境中。
網聚觀點
為河南「禁塑」開個好頭
大河網友「山珍城」:前幾年小區居委會定期會發環保購物袋和可降解垃圾袋,居民們覺得很好,但後來就沒有再派發,可能是因為資金的問題,「菜場塑膠袋」再度「回巢」。我也覺得光靠居委會派發環保袋等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有從源頭抓起,才有效果。所以,我支持「禁塑令」。
今日頭條網友「無價寶」:環境保護必須引起全人類重視,消除「白色汙染」,限塑行動喊了多年,還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南樂縣開了個好頭,或將成為河南省推行全面「禁塑」的樣板。
改變環境從改變自己做起
大河網友「綠滿中原」:很強勢!不管是「限塑令」還是「禁塑令」,我們需要讓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成為我們的行為習慣,減少「白色汙染」。改變環境從改變我們自己做起。
今日頭條網友「就是要成功」: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使用塑膠袋的習慣,必須得以政策法令的形式予以推行,要從根源上堵住塑膠袋的生產、銷售,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
人們有能力找到替代品
搜狐網友「撒哈拉」:「禁塑令」可行,也是治本的措施。禁止生產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能迫使企業改變經營方針,改良產品。當然,對於一些藏匿於郊區的小作坊,監管部門更應加大查處和整治力度。同時,我認為每位市民也應出一份力,不用、不買、遠離「白色汙染」,願生活更美好!
大河網友「果凍布丁」:以前我們提著購物袋、菜籃子上街購物,後來這一習慣被塑膠袋取代了。今天,提著菜籃子、布袋子購物成了環保人士的時尚標誌。「禁塑」不是一件小事,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只要人們願意,總有辦法找到塑膠袋的替代品。
深度解讀
南樂「禁塑」的底氣何在
從「限塑」到「禁塑」,南樂的底氣何在?「國家政策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禁塑』。」南樂縣委書記孫棟在接受河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南樂是國家級生物基材料產業基地,有能力也有必要在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方面做出表率。
據了解,目前國內僅有兩個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群,濮陽市生物基材料產業集群就是其中之一,南樂縣生物基材料產業園是該產業集群的主體。在這個產業園裡,「綠色魔法」比比皆是,成為化解「白色汙染」的「奇兵」:玉米芯、玉米秸稈轉化為L-乳酸、聚乳酸等工業原料,最終變身為可降解的塑膠袋、農用薄膜、服裝、汽車內飾材料等產品。截至目前,南樂縣已先後引進生物基材料產業項目13個,具備先天的技術優勢。
在南樂縣生物基材料產業園,河南龍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瀰漫著濃濃的玉米香味,從生產線「走」下來的並非美味的食品,而是白色的塑膠袋。這種塑膠袋是用從玉米澱粉中提取的原料生產的,使用後埋在地下3至6個月,可全部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不會汙染環境。
「南樂的生物基材料產品(可降解塑膠袋、農用地膜、飯盒等)原料來源於玉米、木薯等可再生資源,不含PE、PP等普通塑料成分,是真正的綠色產品,符合中國『可持續發展經濟』的理念。」全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河南龍都天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劉文說,玉米、木薯等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產品使用廢棄後又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樣在自然界中形成一種吸收和排放平衡。
阮劉文說,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可降解生物製品的市場正在逐步擴大,產品的價格與石油基塑料的價格也在逐步縮小。
記者連線
南樂縣「禁塑令」值得點讚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環境科學專業教授王巖認為,塑料製品在生產過程中往往會添加增塑劑,這類物質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以塑料紙杯為例,一旦監管不力,市場上便有可能銷售用再生塑料生產的紙杯,那麼會給大眾的健康帶來隱患。許多人往往將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隨意丟棄,使得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積存,而塑料製品的降解速度非常慢,多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從而帶來土壤質量下降等一系列惡果。目前,已經出現可降解塑料製品,通過在塑料生產過程中添加澱粉、纖維素等來減少對環境的危害,然而由於其相對而言生產成本高,市場銷售少,尚未得到廣泛使用。毋庸置疑的是,南樂縣的「禁塑令」對於縣域自然環境的改善好處頗多,此類政策值得提倡、點讚。
農用地膜殘存危害農業生產環境
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學專業教授化黨領說,農用地膜(下稱農膜)在我省農業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在造福我省農業的同時,也使農業生產出現潛在威脅。在作物收穫後,農膜碎片化嚴重,其殘體在土壤中分解大約需要200-400年之久。隨著覆膜年限的增加和殘留量的累積,會造成諸多危害: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板結,影響微生物活動;農膜裡含有的各種化學品在土壤中緩慢分解過程中會生成有毒有害物,直接影響到生物的種類、數量和活性;大量廢棄農膜形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嚴重的會產生致癌物質……化黨領表示,隨著廢舊農膜量的不斷累積,遏制其造成的危害刻不容緩。
「禁塑」要動真格的
匡潔女士致力於環境保護多年,現為河南綠色中原環境保護協會綠蹤垃圾分類項目組負責人。她說,南樂縣推出的全面禁塑令,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
「有一種說法,可降解生物質塑料成本高,會提高物價成本,引起民眾不滿。這個說辭根本站不住腳。可降解塑料為什麼貴?因為市場被毫不顧惜環境成本的石油基料塑料佔據著,在一個商業主導的社會發展階段,正是汙染企業、落後技術長期霸佔市場,擠佔了綠色產業的發展空間,才使得大批綠色技術遲遲不能走出『象牙塔』,走到以綠色科技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前沿。」匡潔說。
她認為,南樂縣「禁塑令」的頒布,是一種「亡羊補牢」的舉措,強制汙染企業出局,騰出市場空間讓綠色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環境是大家的環境,「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是一句空話,這些年環保上不斷強化的「公眾參與」理念,其實就是讓人人了解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從而人人盡責。也只有人人盡責——既有主動盡責,也要有被動盡責,我們的環境才有希望,我們的生態文明才有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河南「禁塑」開闢新路
作為2017年受聘的河南省青少年生態環保形象大使,葉欖說,「我注意到報導中南樂禁塑有一個前提,就是該縣是國家級生物基材料產業基地,他們生產的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製品完全可以滿足當地的需要。南樂此舉可謂一石二鳥,既宣傳扶持了本土的生物基材料產業,又從源頭上解決了塑料汙染問題,只要常抓不懈,困擾當地的塑料垃圾汙染問題一定能得到遏制,並為河南『禁塑』工作開闢新路。」
不過,他認為南樂要想把「禁塑」落到實處,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做好面向全民的宣傳發動,認真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把各種垃圾分開,做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其次,採用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巡查力度,對違者進行嚴肅處罰,讓群眾知道政府的決心,不是走過場。最後,要紮緊口袋,堵住周邊商家、快遞、物流等進入南樂的塑料通道,一經發現,嚴肅處理。另外,還要降低一次性可降解塑料製品的價格或給予政策補貼,使群眾能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