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之前的「限塑令」到如今的「禁塑令」,對「白色垃圾」更堅決地說「不」!國內最早一批研究降解材料的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傑23日透露,截至本周,全國共有25個省市出臺「禁塑令」。
不說別的,僅全國外賣就每天產生2000萬隻無法降解的放棄餐盒——誰來取而代之?最終可以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的生物基降解材料,似乎當仁不讓。但其中一些全降解材料並不甘於僅僅當「替補」,因為新發現其具有天然抑菌功能,它們大有用武之地。
【本月出省級方案並執法檢查】
不可否認,塑料、化纖等高分子材料,帶來顛覆性進步卻也帶來了「白色汙染」。今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我國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而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又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按下「快進鍵」——要求各地於8月中旬前出臺省級實施方案,並要求8月底前,各地要對照通知要求,啟動商場超市、集貿市場、餐飲行業等領域禁、限塑推進情況專項執法檢查。
經過半年時間之內的多部門兩次推進,目前包括上海在內的絕大多數省區市均發出實施方案,將「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材料學家認為,相對於成本已做到極為低廉的塑料,儘管當下生物降解材料可能是其兩倍,但在各國各地區普遍推行禁塑行政令的背景下,成本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迎刃而解」。
【稻草、秸稈變身尿布、衣物】
如何取之於自然,還之於自然?那就是基於生物質開發可以天然降解的綠色材料。每個人身上都有乳酸,運動時肌肉就產生著乳酸。因為最早在酸奶裡被發現,它就一直被稱為乳酸。事實上,手術縫合線、骨釘等醫用材料,都是乳酸合成的聚乳酸材料。
任傑教授介紹,乳酸作為生產聚乳酸的原料,經歷了更生態更環保的迭代,使得聚乳酸材料在生物降解材料中性價比更好。其第一代來源,取自玉米等農作物;為不再「與人爭糧、與糧爭地」,第二代來源變為木薯、甜高粱、甘蔗等非糧農作物;而最新的第三代來源,則利用稻草、秸稈等纖維素。
「聚乳酸材料不僅透氣性好,還新發現具有天然抑菌功能,」任傑介紹,「因此,從女性衛生用品,到嬰兒『尿不溼』,都可以採用這種材料。」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舉行的2020生物降解材料高峰論壇了解到,如今,聚乳酸材料正成為海內外各大廠商競相研發的「新材料」。
比如,不僅在食品領域,雀巢將聚乳酸材料應用於膠囊咖啡機中的包裝材料;在衛生領域,雲南白藥將乳絲材料應用於衛生護理用品,更進一步的織物方面,耐克將親膚性的乳絲材料用於運動服飾,計劃2025年前以生物基纖維材料全面替代化纖。甚至兒童玩具方面,樂高宣布第三代玩具原料將採用聚乳酸材料。
【應需催生逾400萬噸新產能】
不過,新型的生物塑料材料與傳統塑料相比,還存在兩個數量級的推廣普及差距。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生物基全降解材料年產量達百萬噸水平,而塑料材料則達數億噸之多。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綠色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吉平研究員根據行業分析報告認為,儘管目前國內產能還未釋放,但到2030年,全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將超過400萬噸。
目前,國內相關上市公司達15家。加之更多投入這條「材料線」的供應商,屆時新增產能就將超過總需求量,其中新建產能最多的企業可達年產130萬噸。史吉平表示,在上海如復命環保等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完整產品線,全生物降解材料可廣泛應用於農膜、快遞包裝、外賣、商超、醫藥、生活用品等方面,可以廣泛取代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製品。
而且,這類擁有技術專利的材料降解時間僅需60到180天,還可根據不同行業和企業需求,對材料性能和降解時間進行專項定製。復命(上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興廣表示,「從2007年的『限塑令』到今年的『禁塑令』,可降解材料迎來了黃金髮展期,並尚存巨大提升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世界上農用薄膜使用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已佔世界地膜覆蓋面積90%,造成農業領域三大面源汙染之一。今年9月1日起,國家實施《農用薄膜管理辦法》,也支持生產、使用全生物降解農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