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片他人無法到達的森林

2020-12-11 梅馨小住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片他人無法到達的森林,那裡充滿困惑、迷茫、無助和絕望,一個不小心還可能掉進那口「井」裡,如果無人相助或者不自救,便只能孤獨、恐懼地等待死亡。

而直子就是那個不幸的人,她孤獨、封閉,而又渴望與外界融合,渡邊也竭力想把她從深淵拉起來,她也努力試著逃出那口「井」,然而一切還是以失敗告終。

直子死後,渡邊花了十幾年時間才走出那片森林,完成自我救贖。

-1-

《挪威的森林》是現實主義小說,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欲求不斷膨脹,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少,距離拉大。造成人們的精神世界嚴重失衡。

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像無根的浮萍,孤獨、虛無、無助、彷徨,無法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

那時日本正受到美國嬉皮士文化的影響,年輕人普遍陷入迷茫,很多人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結束這種迷茫。

獨孤不合群而又內心豐富的渡邊說:「誰會喜歡孤獨啊,只是不想勉強交朋友罷了,免得徒生失望。」

渡邊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渴望融入外界,又不得不面對孤獨的侵噬。

木月和直子無法融入其他人的世界,即使後來渡邊的加入也沒能改變這一事實,也許他們都屬於一個世界的人,誰也沒有辦法拉誰一把。

自卑的木月不知道怎麼面對未來的生活,選擇自殺。

面對姐姐和木月的死,原本爽朗愛笑的直子很快變得憂鬱、沉默寡言。

作為知己好友,木月的死也對渡邊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直子和渡邊都選擇去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地方療傷。

渡邊漸漸理解到: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他已對木月的死釋懷,只留下對他的懷念。而直子卻陷在裡面一直走不出來。

一年後,直子和渡邊在東京偶然相遇。每個周末,渡邊都陪著直子在東京城漫無目的地逛,直子總是走在前面,渡邊隔一米多跟在後面。她時常眼神空洞,說話總是小心翼翼,注意遣詞造句。可見那個時候,她的病就已經出現苗頭了。

渡邊一直守在直子身邊,默默地愛著她,直子也知道,但她心裡只有木月,給不了渡邊任何回應。

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她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了渡邊。以前和木月在一起時,她一直很乾,他們沒有一次成功過。沒想到,和渡邊做會這麼順利。

第二天一早,直子就不告而別,她知道自己不愛渡邊,對渡邊只是想竭力補償。滿懷歉疚的直子無法面對渡邊熾熱的愛情,她不想傷害渡邊,只能選擇暫時逃避。

此後,渡邊遇到了小林綠子,她表面髒話不斷,實則內心純真、活潑。

物質生活不斷豐富,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入,年輕人交流變少,內心空虛孤獨,缺乏鬥志。在那樣的年代,綠子這樣的活力是難能可貴的。

知乎網友宴之說:「與代表青春期迷夢與幻想的直子相對,綠子代表現實世界,是讓渡邊君從青春期的苦悶與傷痛解脫的人。」

綠子愛著渡邊,就像渡邊愛著直子那樣。然而渡邊不會注意到綠子換了新髮型,他可以一連幾個星期消失在綠子的世界裡。

他把愛給了直子,綠子就成了那個可有可無的人。

-2-

幾個月後,渡邊終於收到直子的來信,得知她在大山裡的療養院,他迫不及待地去看她。

本來要五點才結束勞動,直子卻提前來看渡邊,目的是要先習慣一下。如果真的愛一個人,哪裡還需要先習慣一下?直子在試圖讓自己愛上渡邊。

在阿美寮有玲子陪伴,直子開始變得樂觀開朗了,每天勞作,也讓她的身體變得更健康。第二天,他們在草叢裡情不自禁,直子問渡邊:「我的問題全是精神方面的,倘若我一輩子都不溼,一輩子都不能做愛,你還會永遠愛我麼?」

渡邊回答到:「我本質上是個樂觀的人。」

渡邊的回答讓直子的壓力更大,她怕自己好不了,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阿美寮是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雖說直子在裡面過得挺好,但她內心仍然渴望與外界聯繫,而渡邊的一封封信就是她了解外界的橋梁,她一遍一遍地讀著那些信,仿佛在信裡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渡邊急切地等待直子的來信,每封信都要讀上十幾遍,他陷入對直子的愛裡無法自拔。

他為她等待,為她禁慾,即使在面對綠子的一次次挑逗時,他只是很克制很冷靜地說:「需要思考、歸納、判斷的時間。我也覺得對不起你,但現在只能說到這裡。」

-3-

渡邊去阿美寮呆了幾天,他感覺自己很能融入那裡,一回到現實世界裡他反而不習慣了,直到看到綠子,他才覺得自己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綠子是那個能夠把他拉回現實生活中的人。

渡邊也曾在兩個女人中間猶豫,現實生活告訴他應該選擇綠子,而內心卻放不下直子。

如果渡邊沒那麼愛直子,她或許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壓力。

隨著木月的死去,直子一直在自我救贖,她認為只要有渡邊在,自己就不會掉進那口「井」裡,但她已經封閉了自己的心,無法愛人與被愛。

就像她自己說的:被別人侵入身體是一種幹擾。她在潛意識裡面是拒絕被愛的。無法與他人親近,是因為內心住了一個被嫌棄的自己。她本能的自我在抗拒孤獨、尋找存在,所以又提醒她要去建立親密關係。

而第一次成功和渡邊完成性愛,讓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但隨後又是一次次的失敗,這讓她的內心很挫敗。

直子試圖愛上渡邊,希望渡邊能把她從「井裡」拉出來,但渡邊失敗了。

那些遺憾,求而不得的心酸都深深印刻在他們心裡,直子想過正常人的生活,但她無力去改變一切,最終決定放棄。

她帶著對自己的失望,對渡邊的歉疚,對木月的追思,選擇了自殺。

直子的死去,讓渡邊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在玲子的安慰下,他開始四處旅遊,自我救贖。

渡邊著急打電話給綠子,當綠子問他在何處,他四下茫然,不知自己身居何處,仿佛與世隔絕,曾經他與社會格格不入,把希望寄托在戀人身上,如今依然難以走出來。

他沒有等來直子的愛,也就此錯過了愛他的綠子。

總結:

書的開頭寫渡邊在三十多歲時,對直子的印象越來越模糊,卻更能看透徹整個事情,那時候的他已經能明白直子的無奈,自己的遲鈍、無法抑制的痴迷,他實現了自我救贖。

相關焦點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但這些都不重要,人們所知道的是,來自挪威的木頭讓東方的一位作家聯想到了一篇遙遠的森林,並在幾十年以來,都成為東方人心中的一個重要的意象和情感的表達。相比列儂的歌曲,小說《挪威的森林》無疑是憂傷的,它關於青春,關於孤獨,關於秘密,關於人與人之間無法說清又曖昧聯結的關係。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 挪威的森林 』
    本文來源:VisitNorway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大多數的我們對挪威第一印象是從三個「挪威的森林」開始的:搖滾青年CD音樂架上,是甲殼蟲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小說迷眼裡,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更多普通青年記憶裡,是伍佰那首流行於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森林」
    文/鄧娟中國人認識挪威,是從「挪威的森林」開始的:對搖滾青年來說,是披頭四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對文學青年來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更多普通青年來說,則是1990年代末伍佰那首如潮水般泛濫於二三線城市的流行歌曲。說起來,三個「挪威的森林」其實和挪威都沒有太大關係。
  • 看罷《挪威的森林》,合上書,把玩孤獨
    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無法到達的森林。我這人,無論對什麼,都務必形諸文字,否則就無法弄得水落石出。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信終歸不過是信,即使燒了,該留在心裡的自然留下,就算保存在那裡,留不下的照樣留不下。
  • 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或許,對《挪威的森林》,我們也是可以網開一面的,雖然不必過早把它看成是不朽的經典,但要能洞悉其暢銷不衰的奧秘,至少對當下閱讀、寫作乃至出版都有啟發性意義。01林少華在最開始翻譯《挪威的森林》時,也算是對它「網開一面」的,這倒不是因為不屑一顧,而是因為直到翻譯這本書時,他對於村上春樹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
  • 就《挪威的森林》這個書名 村上春樹有話說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立意獨特,感情真摯,而意喻縹緲,有一種飄逸的思想流淌在字裡行間,倏然到達心底。很多讀者讀了《挪威的森林》真的相信,在挪威真有那樣的一片森林。  村上春樹是一個善於營造意境的大家。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作品主題:自我救贖:自我救贖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這種迷失帶有青春期的普遍性,這也是小說《挪威的森林》持續人氣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歲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瓊瑤熱一樣,有青春迷憫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讀者。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
  •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森林
    陽光照進森林裡。在這片森林一個人影都沒有,真的是莽冬裡面的一場雪讓我冷到直不起身子。縮成一團的我抬起眼睫毛同時上面覆蓋的一層薄薄的雪花也抖落了,口裡不自覺地發出一個奇怪的警告——這裡不準人類活動。是的,我在這片森林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工作,那就是幫自己找一個可以和我一起生活的人類。
  • 為了心間那片「挪威森林」
    新華社濟南3月31日電(記者王海鷹 王陽)曲阜北部的九仙山,有一片以楷樹為主要樹種的萬畝山林,這片山林有個詩意的名字:挪威森林。  不過,它跟村上春樹沒有關係。  它與夢想有關。2007年,于娟在挪威留學時,舒平去看她。母女倆在奧斯陸湖邊散步時,為湖邊幽靜的森林而心醉。女兒問:「挪威的森林怎樣?」母親說:「美。」「那我們把挪威的森林搬回家吧!」  除了這個唯美的夢,于娟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計劃。她在挪威從事的是生物質能源政策研究,希望能發展一片能源林。這種樹木的種子可以製造生物柴油,既可幫助山區脫貧,也能綠化荒山,改善自然環境。
  • 伍佰的《挪威的森林》裡有人靜謐相遇,有人悄然別離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有這樣一段經典語句:「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沒有辦法到達的森林。」
  • 淺談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片你無法到達的森林。——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高中時期讀的這本書,那時可是大名鼎鼎的,對於剛剛明白異性之間的吸引的高中生,《挪威的森林》可謂是內容膽大至極。不過他也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就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影響他的生活軌跡。渡邊的心理不太成熟,他在尋找一種既不傷害直子,又不傷害綠子的方式,有點緣木求魚吧,在直子死後渡邊想通過旅行來找回自己但是卻失敗了。直到渡邊見到直子的室友玲子,玲子說了一句「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此時應該說渡邊解到了相對於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倒是有點佛家的意思。
  • 挪威的森林|愛為何總是生死相隨?
    聽很多人說起《挪威的森林》的時候,總是與愛情綁在一起。年少的人總讀不懂其中的深意,於是沒有絲毫閱讀這本書的欲望的人們,便將這本書放在了高高的書架上束之高閣,那時的人們更喜歡《杜拉斯的情人》。無意間翻開了《挪威的森林》,第一眼除了晦澀難懂的語言外,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 奧斯陸 挪威仙境般的森林
    奧斯陸是一座被森林包裹的城市,挪威人去森林,就像我們周末去公園。人們到森林裡散步,到森林深處去釣魚、採蘑菇或爬山。森林深處往往建有小木屋,門口會有一個信箱,過夜的人把錢投入信箱就可以住下,離開的時候,人們都會把房間打掃乾淨,再放上一束野花。
  • 挪威是怎樣的森林,看完你就明白了!
    關於Norwegian wood的喻意,有認為是「挪威木」做的房子,有認為是關於「大麻」的暗號。我更傾向於第三種說法,即「knowing she would」(知道她想要)的諧音,據說是因為唱片公司對這個標題有異議,列儂便玩了一個諧音遊戲,熟悉歌詞的人便知,這種說法多麼貼切。
  • 為了女兒的「挪威森林」[組圖]
    舒平為女兒在曲阜市九仙山建設的「挪威森林」公益林(3月29日攝)。清明將至,哀思愈濃。靜坐在九仙山間,62歲的舒平凝望遠方的眼神中滿是思念…… 6年間,舒平將全部心思放在了九仙山,她要完成女兒于娟生前的一個遺願:「媽媽,我想在家鄉建一片公益林,在綠蔭環抱之中長眠。」 2011年,飽受癌症折磨的女兒離世後,舒平帶著家人籌集的30多萬元回到山東濟寧老家,在曲阜市九仙山包了一片荒山。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於是我現在手裡唯一的一本村上春樹的著作,就只有《挪威的森林》了。每當我閒下來的時候,感到空靈之時,都會再把《挪威的森林》看一遍。村上春樹說,他也許再也不會寫出像《挪威的森林》一樣類型的書了,這本書是不成熟的,孩子氣的,不能滿足他對文學世界的審美創造和文學理想。好吧,那就不要再寫這樣的書,《挪威的森林》已經淪為文青裝逼的必備單品之一了。
  • 夜山明繪畫:我有一片森林,裡面的每棵樹都是我
    村上春樹說,「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哪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夜山明有一片森林,森林裡除了樹,什麼也沒有,但是每一棵樹都是一個他。『挪威的森林』。
  • 春上村樹《挪威的森林》,總有一句是寫給你的
    2.或許我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對你一往情深。3.如果你掉進了黑暗裡, 你能做的,不過是靜心等待,直到你的雙眼適應黑暗。4.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 重讀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方才明白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救贖
    而他最負盛名的《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問世,三十多年來盛銷不衰。2012年《挪威的森林》在內地熱銷,當時的主流文化還是韓流,全是公主、王子般的愛情故事。而《挪威的森林》卻打開了一個新的愛情視角,有些人我們越想要忘記,越難以忘記。
  • 到北外灘去,遇見每個人心中都有的那片挪威森林
    6月29日晚,位於北外灘的建投書局開啟「尋夢挪威」文化月活動,未來一個月中,以「夢見文學」「夢見戲劇」「夢見藝術」「夢見生活」四大板塊全方位呈現挪威的藝術與文化。挑選一個來自挪威繪本《每個人都重要》中的人物頭像貼紙,做成一本屬於自己的「傳記」,這是挪威文化月開幕式上的特別環節。「作為一家傳記主題書店,我們一直在傳遞『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