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山西省會,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當地的特色小吃也非常豐富,今天就來介紹幾種。
看舌尖上的山西,品味太原的特色美食小吃,這個冬天去吃剛剛好。
太原老豆腐
老豆腐也叫豆腐腦,正宗做法是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溼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
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
通常在街上吃到的,製作方法倒過來了,需先把滷汁做好,然後給豆腐腦澆滷或者是加韭花、辣椒、辣椒油,味道自然會差很多。
蕎麥香腸
據說它起源於西晉戰爭年代,在古代成為一種「官品」。灌腸,看起來簡單而樸實,有這麼長的歷史?多好的鳥啊!美味不貴,還能減肥和降血糖。難怪它遍布太原街頭,成為我們最喜歡的小吃之一。
莜麵栲栳栳
這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是用莜麵精工細作的一種麵食品,因其形狀像「笆鬥」,民間叫「栳栳」,所以叫栲栳栳。
相傳起源於隋朝未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百花稍梅
這是山西的一道傳統美食,也是一道極具藝術性的風味小吃,「稍梅」,是山西人的叫法,稍梅也叫燒麥、肖米、稍麥、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術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類似於小籠包子,但形狀要比小籠包子更美觀,味道也比小籠包子更有特色。
過油肉
這是山西太原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之一,在當地不管是大小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
其特點: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裡嫩,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過油肉的主要食材為豬裡脊肉、冬筍,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漢族傳統菜餚,起源於明代,原是官府中的一道名菜,後來傳到太原一帶民間,再逐漸傳播至山西其它地區。
過油肉一菜以油傳熱,因過油而名,火候對此菜最為重要,是成敗的關鍵。山西過油肉據說是全國第一屆烹調比賽的金菜式。
山西過油肉,據說是全國第一屆烹調比賽的金菜式,除了傳統的用精選瘦肉經過上漿、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筍炒過,還有臺蘑過油肉(臺蘑,是對產於五臺山區蘑菇的簡稱,是一種營養極高的食用菌,又稱「天花菜」。)土豆片過油肉等,看個人喜好了,其實道理上還是一樣的。
過油肉,在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後經名師張殿華、白寶山、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曾獲得金獎,為太原人民爭了光。市
場經濟以來,凡是經營山西飯菜的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
但是,可能出於某種意圖,有些餐館將過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門、面目全非,也派生出各種系列過油肉,如白菜過油肉、尖椒過油肉、麻辣過油肉等等,為適應食客的需要往過油肉裡配洋蔥、蒜薹、幹紅辣椒、黃豆芽……久而久之,原來那傳統的過油肉已難覓蹤影了。
其實,過油肉應從選料,配菜,烹調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加凸顯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貓耳朵
這是晉南,晉中、晉北等地區流行的一種風味麵食。它吃著筋滑利口,製作簡便,隨鄉就俗,適用多種麵粉和澆頭,又加製作簡便,倍受群眾歡迎。
在晉中一帶,人們會用白面、高粱面製作;在雁北、忻縣高寒地區,人們用莜麵、蕎面製作,取名「碾疙瘩」,還名「碾飥飥」。尤其因莜麵製作柔軟,還能碾推成花紋、觸鬚等式樣,更使這種麵食形象多彩多姿。
豌豆糕
其又叫豆沙糕,或澄沙糕,這是太原特色小吃,屬甜食,多在夏季吃。用上等豌豆脫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餅、柿子霜製作而成。其特點:色淡黃,爽滑利口。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