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過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求你的理想。像一隻孤獨的海燕,海闊天空任你翱翔……」
洪小喬,這位上世紀70年代臺灣「中視」的「金曲小姐」,依舊一頂寬邊草帽半遮面的打扮,她用一首《你說過》,在淺吟低唱中仿佛又把人們帶回了那個遙遠的年代。
10月14日是臺北市歷史文化街區大稻埕「莊協發商店」被闢為「文史講亭」兩周年的紀念日。當天,臺灣知名文史專家莊永明老先生、洪小喬等老一輩臺灣藝人,以及眾多的文化愛好者,聚集在這棟老建築的走廊上,共同慶祝它的「華麗轉身」。
「莊協發商店」位於臺北市西寧北路和貴德街的交界處,至今已有83年歷史。這棟建築曾經是一家雜貨鋪,周邊就是臺北當年非常有名的大稻埕商貿區,目前被臺北市認定為古蹟得以保存。
在歲月的流逝中,昔日大稻埕商賈林立、熙熙攘攘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兩年前,這家曾經的雜貨鋪開始了一場文化意義上的「華麗轉身」。這棟早已不再賣雜貨的建築,轉而開始「賣」知識。這裡被開闢為「文史講亭」,每周固定舉辦文化講座,同時還組織文化展覽,成為大稻埕歷史文化街區的一個「亮點」。
今天的「莊協發商店」,掩隱在現代化的高樓當中,乍一看毫不起眼,但仔細品味,仍可感受到這棟建築的歷史遺風。
紅色的磚牆外壁上,攀附著幾根竹子形狀的排水管,「清風亮節」的寓意歷歷在目。就在建築物的西邊,緊鄰著的是「臺灣茶業之父」李春生的紀念教堂。再往西不遠,就是淡水河高高的河堤。
據莊永明回憶,「莊協發商店」是見證臺北歷史文化的一處重要建築。這棟建築的二樓曾是臺灣上世紀著名詞作家李臨秋的故居,而沿著貴德街往南,幾步之外,則是上世紀20年代臺灣進步文化團體「臺灣文化協會」所設港町文化講座所在地。當時,蔣渭水等一批「名嘴」在這裡宣揚改革臺灣社會、喚醒民族意識、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理念,場場講座都「滿員」。
「建設可以讓一座城市變大,而文化則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
正因如此,在莊永明等人的推動下,「莊協發商店」完成蛻變,不僅被定為臺北市古蹟,而且成為臺北市喧囂鬧市中的一座文化講堂。
兩年多來,莊永明在這裡舉辦了多場講座,包括「臺北生活記憶」「臺北追想曲」「臺灣歌謠的前世今生」等,吸引了許多民眾參加。此外,其他專家也曾到此,講授愛麗絲、格林童話等西方文化內容,更豐富了文化講堂的內涵。(記者 明金維 何自力 林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