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我國汙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2020-12-25 青瞳視角

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綠色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十三五」這五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但我國汙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莊國泰介紹,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9項約束性指標和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圓滿完成,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重要成效,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已經提前超額完成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

「總體上看,這五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完成,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莊國泰說。

他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的嚴峻挑戰。總的來看,我國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最突出的是「三個沒有根本改變」,即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汙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保任重道遠。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抓緊研究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頂層設計
    12月22日,國新辦就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綠色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意味著觸及到矛盾和問題的層次更深、領域更寬、要求更高。生態環境部正抓緊研究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頂層設計,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三個「不動搖」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今年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與中央文明辦當天在北京聯合舉行了「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2020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全國政協常委、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致辭中指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三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要堅持三個「不動搖」。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全國生態狀況指數呈上升趨勢,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域由2012年的452個增加到2019年的817個,其中12.5%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同比好轉。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是,改善程度距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距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生態環境保護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仍然肩負著艱巨的任務。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部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43次會議,第一時間向湖北和黑龍江兩省派出前方工作組,督促指導提升醫廢處置能力。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傾全力協調應急監測儀器設備、醫廢處置設施、防護裝備等,支持武漢等地抗擊疫情。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應急監測,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沒有受到疫情防控影響。服務「六穩」「六保」,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讓良好生態環境...
    2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部署安排。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生態系統脆弱,汙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態環境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表示,多年累積的壓縮性、複合性、累積性環境問題,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得到根治。
  • 生態環境部:將啟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環保督察|附涉VOC擾民企業自查...
    黃潤秋在「部長通道」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環境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有7項已提前完成目標任務。「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黃潤秋說,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
  • 生態環境部《年報》:機動車汙染已成我國空氣汙染重要來源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2018)》(以下簡稱《年報》),公布了2017年全國機動車環境管理情況。《年報》顯示,我國已連續九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機動車汙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環境空氣汙染的重要原因,機動車汙染防治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追根溯源
    、濱海溼地等生態系統破壞退化問題較為嚴重,海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災害頻發,垃圾、富營養化和溢油汙染是海洋汙染的主要形式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性主要表現為近岸垃圾未得到有效處理、富營養化生態災害(包括赤潮、綠潮等現象)頻發、溢油與危化品洩漏等環境風險持續加大等。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回應環保關切
    「十三五」規劃設定的生態環境目標能否完成? 5月25日下午,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亮相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回應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熱點問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5月25日在北京表示,「十三五」(2016-20)規劃裡確定的九項約束性指標,到2019年年底,有七項已經提前完成。但下一階段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仍然非常嚴峻。
  • 生態環境部部長:汙染防治七大戰役確保3年明顯見效
    同時,對於當前的環境形勢,李幹傑認為,現在到了有條件不破壞、有能力修復的階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難得機遇。他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圍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將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七場標誌性重大戰役作為突破口和「牛鼻子」,抓緊制定作戰計劃和方案,確保3年時間明顯見效。
  •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專題研討班精神,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謀劃「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
  • 生態環境部:將發揮大氣汙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治理的協同效應
    央廣網北京10月31日消息(記者杜希萌)生態環境部今天(31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目前,黑龍江、廣東、北京等11省市水源地環境整治任務完成滯後;針對新納入的應對氣候變化職能,生態環境部將發揮大氣汙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治理的協同效應。
  • 生態環境部:《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汙染影響類》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汙染影響類》。全文如下:生態環境部公告公告2018年第9號關於發布《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汙染影響類》的公告為貫徹落實《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進一步規範和細化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標準和程序,提高可操作性
  • 生態環境部發布15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生態環境部自組建以來,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機構改革精神,強化統一監測評估職責,持續完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這10項標準的發布實施是國家機構改革後生態環境部門落實「統一標準」要求的具體體現,為防治海洋環境汙染、改善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提供了監測技術支持。《固定汙染源廢氣 醛、酮類化合物的測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譜法》(HJ 1153-2020)為首次發布,適用於固定汙染源廢氣中12種醛、酮類化合物的測定。與國內外標準相比,具有選擇性強、靈敏度高、易於操作等優勢。
  • 生態環境部發函修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環保管控變寬鬆了?
    本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獲悉,生態環境部辦公廳日前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7省(市)生態環境廳(局)下發了《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哪些明顯成效?
    問:「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您對此有何認識?  答:生態文明將極大地超越和揚棄現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塑造全新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一是思想觀。
  • 保護生態環境 倡導文明新風
    保護水源人人動手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申水是生命之源,控制水汙染,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質和量)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可是我國的水資源、水環境質量狀況相當嚴峻,從水資源的數量來看,我國是世界淡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根據水利水電科學院資料,全國有610個中等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的就達400多個。
  • 生態環境部:「十三五」期間環境科技投入超百億,重汙染天氣預報...
    「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多,僅中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這些投入解決了什麼問題?在7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長鄒首民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的科研投入超過100億,科技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貫穿於汙染防治全過程,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鄒首民表示,隨著科學的發展,對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和內在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清晰和準確,這就使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學、精準。
  •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答記者問》日前,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專訪。
  • 黃潤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8月4日下午,2018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專題報告會」環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會上作了題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