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寶寶的作息規律與父母的截然不同,這令父母們倍感不適。面對做父母的的艱辛,你一定要有耐心,因為無論寶寶還是你,都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過了磨合期,你就可以盡情享受寶寶帶來的無限樂趣了。下面為大家列舉幾點會影響寶寶睡眠的因素:
1.不良的睡眠習慣
寶寶的神經系統正處於發育階段,其功能尚不完善,還十分脆弱,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也差。影響寶寶睡眠的不良習慣主要有以下幾種:
(1)睡眠時間無規律。
(2)睡覺前聽快節奏的音樂或白天過度興奮或緊張,受驚嚇、蚊蟲叮咬、房間太悶等。
(3)睡眠時開著燈,改變了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也對寶寶的健康不利。
英國一份醫學研究報告表明,在夜間徹夜開著燈的環境中睡眠的寶寶可表現出睡眠不良,睡眠時間縮短,還會使每次餵奶所需的時間延長,體重增加的速度也比正常寶寶的慢。因此,建議每位父母,在寶寶睡覺時要及時地把房間裡的燈關掉,以免影響寶寶的睡眠。
(4)睡覺前給寶寶加餐。
滿1歲的寶寶,大都已經開始斷奶了,父母在保證滿足寶寶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外,特別要注意做到飲食有規律。1歲後的寶寶適合一日三餐兩點(早中晚三餐,上午、下午兩次點心),除此之外,不要隨意給寶寶增減食物,以保證寶寶養成飲食有規律的好習慣。例如有的父母為了能使寶寶長得胖,長得高,於是想著在睡覺前給寶寶加多一餐,結果反而打亂了寶寶的生活規律,妨礙了寶寶的睡眠,使寶寶的身體發育受到影響。其實,睡眠能夠滿足寶寶生理上的需要,同時和寶寶的智力發育密切相關。臨睡前,人的腦神經處於疲勞狀態,胃腸的消化液分泌減少,這個時候吃東西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刺激消化液分泌,從而打亂了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使胃不停地蠕動,加上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常常感到肚子脹,「撐」得難受,使寶寶睡覺時不踏實,影響睡眠質量。
(6)父母未注意衛生消毒。大人在社會上的活動範圍廣,傳染和攜帶各種病菌的機會也多,但是成人抵抗力較強,感染或攜帶病菌後不一定會發病。如果父母在外回來後未注意更換衣服,未注意衛生消毒,就有可能將身上的病菌傳染給寶寶,寶寶的抵抗力弱,就很容易患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了。
(7)房間空氣不流通,空氣品質差。老一輩總擔心開窗容易風大,導致寶寶著涼,所以把門窗關得緊緊的。而且父母如果摟著寶寶睡覺,父母呼出的二氧化碳會使寶寶周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睡覺中的寶寶有可能會因為供氧不足而導致睡眠不穩,易做噩夢和半夜哭鬧。
2.尿布潮溼
尿布太溼或勒得太緊,也會使寶寶不舒服。有的寶寶想尿尿時,不願輕易尿在尿布上,也會翻來覆去不安穩。
3.腹脹
1歲以內的寶寶經常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如果睡覺前吃得過飽或者喝奶後沒有打嗝排氣,寶寶都會因腹脹而醒來。年齡大點的寶寶多半是睡前幾小時內吃了一些難以消化的食物。所以父母應該注意日常腹部按摩保健、排氣和調整飲食。
4.飢餓
飢餓多見於新生兒和3個月內的寶寶,這時需要哺乳或餵奶來解決飲食問題。稍大的寶寶如果睡前吃飽,可以排除這個因素。天氣乾燥的情況下,大月齡寶寶夜間可能會口渴,給他補充點水分可以讓他安靜下來。
5.缺鈣
缺鈣,是導致寶寶睡覺不安穩的首要原因之一。缺鈣、血鈣降低,引起大腦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高,導致寶寶夜醒、夜驚、夜間煩躁不安、睡不安穩。解決方案是遵照醫生的建議給寶寶補鈣和維生素D。一般寶寶補鈣:每日元素鈣300-500mg,維生素D每日400-800IU。此外,早晚時候適當的戶外活動讓寶寶接觸陽光,有利於維生素D的形成,促進鈣的吸收。
接觸陽光進行補鈣
6.出牙或身體不適
寶寶出牙期間往往會有睡不安穩的現象,有時幾夜反覆折騰之後媽媽才發現,寶寶的牙床冒出了白白的小牙,可見出牙還是會有些疼痛的。其他疾病當然也會引起睡眠不安,如生病或發燒前的夜晚往往是翻覆不寧的,這些都需要父母的細心觀察。
7.內在因素
寶寶的內在因素對睡眠也有影響,寶寶的大腦神經發育尚未成熟,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寶寶生物鐘日夜規律的調整,要依賴寶寶生理成熟度的配合。調查表明,神經系統興奮性較高的寶寶,生理成熟度往往晚一些,容易出現睡眠不安的情況。這種寶寶與相對睡眠好的寶寶比較,性格可能更趨向活躍、外向、敏感。
許多正在吃母乳的寶寶,無法進行自我調整,心理上渴望愛撫,媽媽的乳房無疑是他最大的安慰。當然,有時抱睡、邊走邊搖等也會有效。尤其是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大腦皮層活躍,寶寶越長大越容易無法自我調整。這就是寶寶在四五個月之後反而睡眠比之前還要差,醒來的次數還要多的原因。
睡眠無論對於寶寶還是大人,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我接觸嬰幼兒保健工作之前,我對寶寶的印象是總愛哭鬧。但深入研究,與寶寶接觸得比較多之後,我發現在愉悅舒服的狀態下,寶寶是很安靜可愛的,他的哭聲只是在給我們傳遞一些信息。希望父母們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嘗試著多去了解自己的寶寶,讀懂他們的需求,才能有良好的睡眠作息,才能有良好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