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在網上儼然一副交際花的模樣,可現實生活中一見面就變成了大啞巴。
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上午還在給你發各種表情包的同事,下午在茶水間碰見立刻掏出手機回信息,仿佛故意躲著你(其實就是故意躲著你),這種表現是社恐無疑了。
社恐在路上碰到熟人,為了不打招呼會悄悄跟在後面。若是正面碰到熟人,突然低頭解開鞋帶再繫上。
社恐上臺演講,即使準備了10頁的內容,大概只會講到第5頁,因為他們想快點下臺結束。
只要能夠避免與你四目相對,社恐能想出100個理由躲著你。
社交恐懼有多麼普遍?社恐廣泛地分布在全世界。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有12%的人可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表現出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症狀。所以,偶爾感到社交焦慮是很正常的。
什麼是社交焦慮(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感這一現象的簡稱。
有個普遍的現象「害羞」,可能多數人都有過這種體驗。「害羞」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輕度的社交恐懼,是一種短暫的心理問題。常常出現在一個人兒童時期、青年時期、兩性交往的初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散。
然而,有些人則會一直保有「害羞」的心理狀態,長此以往可能會產生社交焦慮。
英國曾出現過因社交焦慮引發的校園悲劇。Natasha Abrahart是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一名大二的學生,從小性格極其內向的她,不喜歡說話,不擅長社交,只喜歡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儘管Natasha患有嚴重的社交焦慮症,但她還是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在大學期間,Natasha開始強迫自己參加集體活動,努力融入大學生活。
有一天,Natasha被告知要參加一場300人出席的演講,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Natasha極力地拒絕,幾次向老師求救無果,她還去諮詢了校醫,然而大家都鼓勵她勇敢邁出一步。
可惜,不幸的悲劇還是發生了。演講當天,Natasha被發現在自己的公寓自殺了。
把內心極度社恐的人推到聚光燈前,無疑是將他們推向深淵。
在《無壓力社交》書中,提到社交焦慮者的心理表現有以下幾種:
當你意識到他人社恐的時候,請用一顆同理心看待他們,多一點耐心讓他們慢慢適應當下的環境。
由於社恐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們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時間走入社恐的怪圈。初次接觸陌生環境,初入職場、踏入校園、開始和他人合租等等,這些環境的變化很可能引發短暫的社恐心理。
當你陷入社恐的困境,就要知道如何打破惡性循環,避免問題不斷發展,來克服社交焦慮。
在《無壓力社交》中提出了三種解決方向:
記住,開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比擔心自己會出錯或違反社交規則要重要得多。
想一想,如果不是因為人類想要交流的欲望,或許文字、音樂、詩歌等一切藝術將不會被發明。
想一想,如果內心極度社恐的人,其實也會渴望短暫地、有限地交流,而表情包就是他們最後的倔強。
無論是社恐,還是話癆,一次讓人感到舒適、無壓力的社交行為都是美好的。人們總是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全新的認知,成就彼此的成長。
作者:廚娘
認真生活,認真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