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恐日常:「對不起,我對人過敏。」

2020-09-10 洗心島深圳沙盤遊戲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社交恐懼」的?


「線上聊天眉飛色舞,現實一見面只想自閉。」

「最怕手機響,看到來電糾結好久才接,還沒接對方掛斷簡直重生。」

「在公司廁所,蹲到外面沒人再出去。」

「不愛打招呼,遇到熟人繞道走。」

「升職要當眾述職...算了不升了。」

「明明自己很無聊,但別人約我出去吃飯逛街都拒絕,只想自己一個人呆著。」


如果你中了上面幾條,你很可能加入了社恐行列。

社交恐懼症是世界第三大心理亞健康問題,患者會過分地、不合理地懼怕與外界社交。

以下是比較典型兩則新聞。


為了逃避社交,這兩位也真是狠人。

當然,現在大多數人只是輕微社恐症,比如在外面應酬回來渾身癱軟,感覺能量被抽空;比如該去見客戶或朋友,但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如果不用去了,覺得馬上輕鬆了。

傲嬌到沒朋友???這不是真相!

其實,我們只是太需要注入心理的能量啦。


什麼是內在社交恐懼?


輕微社交恐懼患者在外表看不出來,他們平時處理問題都非常到位,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很好相處,甚至是領導眼中的好員工。

實際上在公司害怕與人獨處,除了工作,不參加對外的應酬,除了非常必要的聚會。

其實這部分人就存在內在社交恐懼的狀態。


這樣的社恐現象導致這部分人每天過得很累,越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內心越是疲勞。

他們的能量用來對抗內心世界,沒有精力去應付外界。

有些潛能很高的人,他們具有管理上的天賦,適合掌控和運轉項目類的工作,但由於社交恐懼症,他們傾向於選擇按部就班的工作,比如寫文章、做文件,或只對著電腦的IT行業。

在自己的安全區域,他們會覺得得心應手。


如果從事的是創造性的溝通,他們就會出現恐慌的情緒。

即使他們到了20-30多歲的年紀,因為恐懼社交,他們也不願意找對象,甚至他們覺得情侶間的拉手、擁抱都是一件可怕難為情的事。


芬蘭作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在《芬蘭人的噩夢》一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典型社恐症患者——「芬蘭人」的日常內心戲。



我太難啦!!!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社恐現象?


1.家庭創傷導致安全感缺失

「我爸從小就打擊我,人越多越打罵我,以至於我無法面對眾人,就怕出錯。」

有位網友發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我曾經經手了一個個案。

來訪者是95年女孩A,她帶有輕微的社交恐懼,內心是渴望交新朋友,行為卻是迴避與生人接觸。


經過諮詢,A說起幼時的事,5歲那年,鄰居家有位城裡外孫女過來過暑假。

某天,院子只有兩個小女孩在,鄰家小女孩想要去爬院子的矮樹,A好言相勸無效後,便在一旁玩耍。

結果鄰家小女孩從樹上摔下來蹭破臉。


鄰居老人回家聽鄰家小女孩描述,說是A在樹下拉扯她摔下來。

鄰居二老雙雙向A父母施壓指責,A小小年紀居然如此惡毒。


A媽媽便不分青紅皂白打罵A,A媽媽寧願相信外人也不願意相信A的解釋。

A媽媽用偏激或極端的方式對待孩子,造成A安全感缺失,形成迴避型人格,對他人持懷疑態度,具有強烈的防禦性。


這些小時候經歷家庭謾罵,否定與指責的孩子,長大後,對人際交往充滿恐懼,尤其在意別人的評價,擔心其他的目光。

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會產生社恐現象也不足為奇了。

此外,造成社恐心理的另一種較為隱蔽行為是家庭的溺愛。

2.家庭呵護溺愛無法獨立

有位來訪者是潮汕家庭,家裡的男孩上面有四個姐姐,外加上媽媽,她們對男孩照顧的無微不至,使得男孩成了喝口水都需要媽媽提醒的「巨嬰」。

這樣的家庭環境造成男性力量無法獨立成長,最終被淹沒在家庭的愛和擁抱之中。

可她們在無微不至的同時,又對男孩寄予了厚望,想讓他學習優秀,為家庭帶來後繼有人的榮耀感。
這樣的兩端養育造成男孩沒有獨立的心理能量去面對外界壓力,男孩長大後產生社交恐懼。


在來訪的案例中,有部分年輕人參加工作後頻繁跳槽,在任何團隊中都無法久留,其實也是這樣的養育問題造成「成年人」社會功能低下,導致社恐症。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養育淹沒孩子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長者、父母很操心很付出的家庭,父母許多都是是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的高價值人群。

這些父母本身非常優秀,事業上的卓越,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和寄予厚望。

他們物質不缺,對孩子照顧過度,但在孩子心靈的引領和陪伴上又給得太少。


這種氛圍下的孩子在嚴格的教養中也會產生外界的恐懼,「我害怕做的不夠好。」

社恐個體與家庭養育模式和個人心理成長息息相關。

母親的接納和抱持、父親的目標和行動,都能重新喚醒一個人再次成長。

無論是否父母,我們都需要不斷檢視自我,成就更有力量的未來。

相關焦點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宅在家裡,放了學就回家,下了班就回家,不去社交也沒有什麼休假活動,有的人把這種行為稱為「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01社恐是什麼社恐也就是社會恐懼症,是一種神經症(請注意不是神經病)。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宅」,但他們表示:我只是社恐罷了。在許多不認識的人面前更容易緊張,害怕別人過多的關注和問詢,與人溝通時總是容易臉紅、冒汗,有時候還會控制不住的心悸發抖。不論是社恐情緒還是較嚴重的社會恐懼症人群,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迴避社交活動,儘量不與人接觸,喜歡一個人獨處。02社交時代怎麼會有社恐人群?
  • 當代社恐大學生圖鑑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張愛玲社恐,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前有形容社恐生活片段的Finnish  Nightmares(芬蘭人的噩夢)一詞上了Facebook熱門,後有西班牙女士因為不想在路上和熟人打招呼,謊稱「失明」28年,雖然做不到這麼狠,而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社恐起來也是不遑多讓。
  • 對不起,你單身並不是因為社恐
    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有一點。你可能不相信,網絡上有高達70%的人認為自己單身是因為有社交恐懼症。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自己有「社恐」呢?可能是因為網絡上充斥著這樣的答案:明明很無聊卻推掉聚餐、聚會,那麼你一定是「社恐」。
  • 社恐的職場日常大概就是這樣吧!
    說到社恐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點尤其是進入新的工作環境時如果恰巧你還是個慢熱的內向性格那恭喜你碰到以下幾種日常職場事務真的能分分鐘用腳趾在地上摳出個三室兩廳圖片來源於網絡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社恐日常你經歷過嗎?
  • 你是「社恐」嗎?
    社恐愈發普遍,當代年輕人需要什麼?時代進步,思想變化是必然。思想千差萬別讓年輕人愈發孤獨,他們崇尚「自由生活」,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電影,無心戀愛,不願交友,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他們稱自己為「社恐」。
  • 社恐的我,一天有25個小時不想見人
    在追求自由、個性化的今天,越來越多人不屑於社交,也有許多人迫於生計,在「社恐」魔爪下苟延殘喘。職場社交壓力已經成為職場人職場壓力來源之一,與此同時。90後職場新人在職場社交上的佔比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更大,職場新人「畏懼」社交。 比賽嗎?我絕對能拿下「一天不說話」大賽特等獎(尷尬地搓手手)。
  • 社恐患者在職場:上班,好比上墳
    拖延症、焦慮症、選擇困難症、起床困難症、末期懶癌…… 對於一個當代職場人來說,沒患上幾樣時髦的症候,簡直都不好意思上班打卡。 其實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社恐吧,畏懼陌生的工作環境,沒辦法自信地與上級、同事溝通,要是讓自己站在臺上做工作匯報,那真的是比當場裸奔還難堪!
  • 社恐宅女的崩潰日常,你中了幾個?
    在芬蘭,為避免陌生人坐在同個長椅上氣氛尷尬,長椅被設計成錯開的樣子,每個人都可以避免與陌生人的視線尷尬相遇。原來,有社恐的,不只我一個人。所謂社恐,叫社交恐懼症,是當下一種常見的心理病。社恐的人,主要有以下症狀——不喜歡跟人打招呼,認為全世界最恐怖的事是閒聊。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一個人出去吃飯簡直生不如死。同事想找你午餐約飯,不停假裝自己很忙。周末只想宅在家,參加一場聚會比上班還累。
  • 內向「社恐」的人日常都是怎樣度過的?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現在我們無論是在學校、辦公室、家裡、街上等等都是有很多人一起的,現在人們也都是習慣於群居的,或村落或城市,都是一起居住,這也就導致了我們身邊總是被形形色色的人圍繞著,在這樣的社會群體中,有一些性格內向害羞的人,會害怕與其他人相處,這樣的人統稱為「內向社恐患者」,下面有一些這樣的人的日常
  • 對不起,我海鮮過敏!
    加上是成都本地人,車房不愁,自己個人除了個子稍微差點,1米7,其他的條件都蠻好,按照我這樣手握相親平臺後臺數據的人的觀點來說,我覺得配的上我們平臺上99%的姑娘。當然,這僅僅是經濟條件和外型方面的,其他諸如性格、愛好、三觀等等我無法預估。不過現在很多婚姻首先還是要看經濟條件的,所以我隨波逐流這樣定了基調。
  • 那些沒錢沒對象還社恐的人,都在幹嘛?
    「社恐,讓人有了偽裝堅強外表的機會」最近一段時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有了明顯的變化,不喜歡太過親密的關係,也不主動維繫已有的人際關係。其實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種感覺我也會有。但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你的脆弱,所以你只能習慣孤獨。「人只會習慣孤獨,不會喜歡孤獨」其實「社恐」的人,內心都是煎熬的。
  • 因為皮膚過敏,你「社恐」了?
    說到這兒不由鼻子一癢,臉也莫名地癢起來,在強行忍住噴嚏的同時,以我多年的經驗,我知道,過敏這位bitch馬上要來找我了。她說「我的皮膚曾經非常非常糟糕,這讓人很難堪。我做了一切能想到的事情來治好它。」說回我國的明星,敢向大眾揭自己短的人不多,但舒淇就是其中一個。多年敏感肌狀態讓她常常發博表示無奈。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引起大伙兒對皮膚過敏這件事兒的重視。不要小看暫時的過敏症狀,處理不當,很可能會演變為敏感肌狀態。
  • 內心極度社恐的人:表情包,是我最後的倔強
    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上午還在給你發各種表情包的同事,下午在茶水間碰見立刻掏出手機回信息,仿佛故意躲著你(其實就是故意躲著你),這種表現是社恐無疑了。社恐廣泛地分布在全世界。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有12%的人可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表現出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症狀。所以,偶爾感到社交焦慮是很正常的。
  • 遇到人多就煩躁?害怕與人接觸?社恐到底是何物
    豆瓣「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小組」,小組成員近三萬人。越來越多的人給自己貼上了「社恐患者」的標籤。但是,在我們被「社恐」情緒深深困擾的同時,我們又真的了解社交恐懼症嗎?一位脫口秀演員曾這樣描述社恐:聽起來雖然十分矛盾,但社交焦慮的人大部分會有這樣的心情,他們害怕人際關係、膽怯、退縮、但又十分渴望改變自身的狀態,期待被人承認和接納。
  •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超四成青年自稱「社恐」 社交軟體成拓圈首選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10米開外看見熟人,於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別發現我別發現我」,緊接著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 社恐:別看我別看我…
    社交恐懼症(社恐),是指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合理的緊張或恐懼心理。除了生理上的強烈反應之外,社恐與性格內向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社恐患者認為自己確實有病。而性格內向的人並不會這麼認為,他們知道自己性格內向,比起與他人打交道,他們更愛獨處,享受著一個人的快樂。「心外無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他們接受並認同自己,並且朝著實現自己的方向穩步前進。雖然最終他們也無法逃離社會屬性,但是當社交場合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或許從容不迫,或許硬著頭皮也能上。
  • 社恐的我想要交朋友/心理學
    和Alin一起共同探討「人際關係」的過程當中,我了解到。Alin本身有些輕微的「社恐」。社交焦慮,也稱為社交恐懼/社恐。具有社交焦慮的人會過分監控和關注自己在社交時的行為,並且會對自己的言行做出負面的評價。
  • 超四成年輕人自稱「社恐」 是懶得交朋友還是真有心理障礙
    慢悠悠地走在街頭,10米開外看見熟人,於是慌張躲避視線,心裡默念「別發現我別發現我」,緊接著把眼神藏匿在早已沒電了的手機屏幕上……這一幕,你可曾熟悉?近年來,「社恐」一詞屢屢進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日前,本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
  • 社恐星人活該被職場淘汰嗎?
    有一個剛剛進入職場的同學跟我說,她為了不和同事「尬聊」,下班寧願走樓梯也不坐電梯,午餐的時候,也是儘可能自己一個人吃,在公司能不說話就儘量不說話,因為不愛交流,她和同事領導的關係都很冷淡,她覺得自己實習期過後肯定不能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