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社交恐懼」的?
「線上聊天眉飛色舞,現實一見面只想自閉。」
「最怕手機響,看到來電糾結好久才接,還沒接對方掛斷簡直重生。」
「在公司廁所,蹲到外面沒人再出去。」
「不愛打招呼,遇到熟人繞道走。」
「升職要當眾述職...算了不升了。」
「明明自己很無聊,但別人約我出去吃飯逛街都拒絕,只想自己一個人呆著。」
如果你中了上面幾條,你很可能加入了社恐行列。
社交恐懼症是世界第三大心理亞健康問題,患者會過分地、不合理地懼怕與外界社交。
以下是比較典型兩則新聞。
為了逃避社交,這兩位也真是狠人。
當然,現在大多數人只是輕微社恐症,比如在外面應酬回來渾身癱軟,感覺能量被抽空;比如該去見客戶或朋友,但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如果不用去了,覺得馬上輕鬆了。
傲嬌到沒朋友???這不是真相!
其實,我們只是太需要注入心理的能量啦。
壹
什麼是內在社交恐懼?
輕微社交恐懼患者在外表看不出來,他們平時處理問題都非常到位,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很好相處,甚至是領導眼中的好員工。
實際上在公司害怕與人獨處,除了工作,不參加對外的應酬,除了非常必要的聚會。
其實這部分人就存在內在社交恐懼的狀態。
這樣的社恐現象導致這部分人每天過得很累,越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內心越是疲勞。
他們的能量用來對抗內心世界,沒有精力去應付外界。
有些潛能很高的人,他們具有管理上的天賦,適合掌控和運轉項目類的工作,但由於社交恐懼症,他們傾向於選擇按部就班的工作,比如寫文章、做文件,或只對著電腦的IT行業。
在自己的安全區域,他們會覺得得心應手。
如果從事的是創造性的溝通,他們就會出現恐慌的情緒。
即使他們到了20-30多歲的年紀,因為恐懼社交,他們也不願意找對象,甚至他們覺得情侶間的拉手、擁抱都是一件可怕難為情的事。
芬蘭作家卡羅利娜·科爾霍寧在《芬蘭人的噩夢》一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典型社恐症患者——「芬蘭人」的日常內心戲。
我太難啦!!!
貳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社恐現象?
1.家庭創傷導致安全感缺失
「我爸從小就打擊我,人越多越打罵我,以至於我無法面對眾人,就怕出錯。」
有位網友發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我曾經經手了一個個案。
來訪者是95年女孩A,她帶有輕微的社交恐懼,內心是渴望交新朋友,行為卻是迴避與生人接觸。
經過諮詢,A說起幼時的事,5歲那年,鄰居家有位城裡外孫女過來過暑假。
某天,院子只有兩個小女孩在,鄰家小女孩想要去爬院子的矮樹,A好言相勸無效後,便在一旁玩耍。
結果鄰家小女孩從樹上摔下來蹭破臉。
鄰居老人回家聽鄰家小女孩描述,說是A在樹下拉扯她摔下來。
鄰居二老雙雙向A父母施壓指責,A小小年紀居然如此惡毒。
A媽媽便不分青紅皂白打罵A,A媽媽寧願相信外人也不願意相信A的解釋。
A媽媽用偏激或極端的方式對待孩子,造成A安全感缺失,形成迴避型人格,對他人持懷疑態度,具有強烈的防禦性。
這些小時候經歷家庭謾罵,否定與指責的孩子,長大後,對人際交往充滿恐懼,尤其在意別人的評價,擔心其他的目光。
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會產生社恐現象也不足為奇了。
此外,造成社恐心理的另一種較為隱蔽行為是家庭的溺愛。
2.家庭呵護溺愛無法獨立
有位來訪者是潮汕家庭,家裡的男孩上面有四個姐姐,外加上媽媽,她們對男孩照顧的無微不至,使得男孩成了喝口水都需要媽媽提醒的「巨嬰」。
這樣的家庭環境造成男性力量無法獨立成長,最終被淹沒在家庭的愛和擁抱之中。
可她們在無微不至的同時,又對男孩寄予了厚望,想讓他學習優秀,為家庭帶來後繼有人的榮耀感。
這樣的兩端養育造成男孩沒有獨立的心理能量去面對外界壓力,男孩長大後產生社交恐懼。
在來訪的案例中,有部分年輕人參加工作後頻繁跳槽,在任何團隊中都無法久留,其實也是這樣的養育問題造成「成年人」社會功能低下,導致社恐症。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養育淹沒孩子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長者、父母很操心很付出的家庭,父母許多都是是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的高價值人群。
這些父母本身非常優秀,事業上的卓越,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和寄予厚望。
他們物質不缺,對孩子照顧過度,但在孩子心靈的引領和陪伴上又給得太少。
這種氛圍下的孩子在嚴格的教養中也會產生外界的恐懼,「我害怕做的不夠好。」
社恐個體與家庭養育模式和個人心理成長息息相關。
母親的接納和抱持、父親的目標和行動,都能重新喚醒一個人再次成長。
無論是否父母,我們都需要不斷檢視自我,成就更有力量的未來。